中国陶瓷史笔记
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都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有关,往往从某个侧面反映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
中国陶瓷史 1982年,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著。 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都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有关,往往从某个侧面反映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

目录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陶器 50p 第二章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 42p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 41p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 43p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陶瓷 46p 第六章 宋辽金的陶瓷 66p 第七章 宋辽金的陶瓷续 36p 第八章 元代的陶瓷 25p 第九章 明代的陶瓷 57p 第十章 清代的陶瓷 39p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划时代的标志,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陶器发明,标志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区别。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1,陶器的起源 陶器出现不过八九千年历史。起源则更早。最早的陶器是模仿其他材料如篮子葫芦等所作出的习见器物,后来发展有自己特点的器皿。先有农业后有陶器。发明归功于女性。 2,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黄河流域是新石器文化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等。基本以经营农业为主,定居生活。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工元前4515-2460年,约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在1921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河南山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以关中,晋南和豫西一带为中心。 龙山文化,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年代公元前2310-1810年,继承仰韶文化,经历五百年左右发展。有早期和晚期两阶段。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1924首次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发现。主要分布甘肃和青海东北部。收仰韶文化而发展,约公元前3190-1715年。马家窑文化陶器以彩陶为主。 齐家文化,1924在甘肃和政齐家坪发现。分布甘肃青海宁夏。约公元前1890-1620.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1959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发现的墓地。主要分布山东和江苏北部。约公元前4040-2240. 山东龙山文化 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分布山东,江苏北部和辽东半岛等。约公元前2010-1530. 2.1 新石器早期和仰韶文化的陶器 不清楚我国最早期的陶器是什么样子。裴李岗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种,都手制,器壁厚薄不匀。烧成温度900-960度。磁山的陶器也手制,大部分是夹砂红褐陶。其次是泥质红陶。 仰韶文化的制陶业已经相当发达。窑址在村落附近,防止在村里引起火灾。与横穴窑比,竖穴窑较为进步。仰韶的陶器基本手制,单有了初级形式的陶轮。简单,转动慢,为慢轮。 仰韶文化的陶器在造型方面是相当美观和实用的。他们富于艺术创造性。 2.2 龙山文化的陶器 中原区的龙山继承仰韶文化发展。这次陶器以灰色为主 ,与技术进步有关。窑以竖穴式为主。 2.3马家窑和齐家文化的陶器 手制,红泥为主,彩陶发达。齐家文化一个特点,图案规整对称。 2.4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 前后继承。大汶口,手制,泥条盘筑建发。彩陶有红黑白三色。陶塑艺术生动。龙山发展技术,轮制普遍。黑陶为主。有蛋壳黑陶之称。 3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长江中下游,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甲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以水稻种植为主,兼营渔猎,并从事制陶等原始手工业。 大溪文化,1958在四川巫山大溪镇。分布三峡及鄂西长江沿岸,约公元前3825-2405. 屈家岭文化,1954湖北京山屈家岭。分布江汉地区,公元前2550-2195 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甲浜文化和良渚文化有继承关系。 河姆渡文化,1973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公元前4360-3360. 马家浜文化,1959浙江嘉兴马家浜,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公元前3670-2685。 良渚文化,1936浙江杭县良渚,分布于马家浜上,公元前2750-1890. 3.1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陶器 大溪以红陶为主。手制,表面是素面或磨光。屈家岭较高水平,前期黑陶多,后期灰陶多。屈家岭代表蛋壳彩陶,壁厚1毫米。 3.2河姆渡文化马甲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 河姆渡文化是最早的文化。手制,夹碳黑陶,绳纹,刻划纹。器型釜,罐居多。 马家浜文化以夹砂红陶为主。后期灰陶增多。前期釜多鼎少,后期鼎罐增多。 良渚文化,泥质黑陶为特征。轮制,造型规整,三足器和圈足器多。 4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4.1东南地区 江西福建台湾两广地区。分早晚两阶段。早期绳纹粗红陶。采集渔猎为主。后期,农业为主,技术进步,器型变多。印纹陶出现,成为商周时期在华南地区流行的先驱。为原始瓷开辟了道路,历史意义重大。 4.2西南地区 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地区。云南,灰褐陶。红陶次之。西藏粗陶为主。 4.3北方草原地区 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聚落,陶器发达,渔猎畜牧经济为主的聚落,陶器稀少。 5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成就及影响 5.1 制陶原料 陶土,红土黑土或其他粘性土,淘洗去杂质。含铁化合物,助熔剂作用。氧化为红还原为灰色。 掺和料 加入砂砾石灰粒碎陶沫稻草末等提高耐热急变性能。防止火上加热破裂。 瓷土和高岭土 仰韶文化晚期出现白陶,因为陶土氧化铁含量低。与高岭土类似。我国是最早用瓷土和高岭土的国家。 5.2陶器的形成与纹饰 制作有手制和轮制。手制包括捏塑法,模制法,泥条筑成法。轮制,陶轮上提拉成形。 表面修饰。为美观用。1,磨光。2,陶衣又称色衣。 纹饰。加固陶坯和美观。1,压印,绳纹代表。2,拍印。3,刻划。4,彩绘。5,附加推纹,6,镂孔。 5.3陶窑及烧成温度 陶窑,衡量制陶工艺水平的一个标志。有横穴窑,竖穴窑。 烧成温度,即火候。一般900-1050度。长江中下游800-950度,低于黄河流域。 第二章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 奴隶社会从夏代开始。公元前21-16世纪,约500年。商代是奴隶制社会发展时期,公元前16-11世纪,约600年。西周是鼎盛。公元前11世纪-771,约300年。西周末年,周平王从陕西丰镐迁都洛邑(洛阳)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阶段。春秋从公元前770-476,是奴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代。战国时起,进入封建社会。 1 陶器的发展 夏代发现青铜炼渣遗迹。冶炼青铜的炼炉和烧陶窑炉的不断发展有密切关系。陶炉启发炼炉,烧铜的高温为耐温较高的白陶器和原始瓷器创造了条件。 商代早期手工业,有了分工。中期已有原始瓷器。西周设立司工,陶正,车正,工正等官职,对各种手工业进行管理。甚至召集手工业者到国度,为王室贵族制造精品。春秋北方诸国灰陶器皿和板瓦多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少。南方国家则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多。江南地区原始瓷器手工业的发展为瓷器烧制提供了基础。 2灰陶器和白陶器 陶器的品种,形制,器表花纹和烧成温度等不同,反应了不同时期手工业工艺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而器表花纹装饰,是文化艺术水平的反应。奴隶制社会,陶器和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 2.1 夏代灰陶器 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陶器。承袭豫西龙山文化晚期。陶器特征以折沿平底和三实足和圈足器为主的发展体系。质料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较多,黑陶和棕陶次之,红陶极少。 2.2 商代灰陶器 商代以圜底,圈足和袋状足为主要特征。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增多。常见陶器做炊器有鼎,罐,甑(音同‘赠’),鬲(音同‘立’)。陶器表面满饰印痕深的绳纹,兼一些附加堆纹和凹弦纹。表面都饰印较细的绳纹。 2.3 西周灰陶器 袋状足,圈足和平底为主要特征的西周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花纹装饰,纹理细的绳纹。陶鬲在炊器重数量最多。 2.4春秋灰陶器 平底器和袋状三足器为主。泥质灰陶为主。炊器主要是鬲,釜,甑。炊器陶鬲最多。 2.5白陶器 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质料接近瓷土和高岭土。使我国为世界最早用高岭土烧制器皿的国家。瓷土和高岭土含铁1%-2%,使得白陶器成白色。白陶器基本手制,后逐步用泥条盘制和轮制。商代后期是白陶顶峰。白陶胎质坚硬洁净美观,夏商时被统治阶级占有。 3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3.1 印纹硬陶 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纹饰。泥条盘筑成型。 3.2 原始瓷器出现和发展 瓷器,原料,三氧化二铝的提高和三氧化二铁的降低。使胎质呈白色。第二是经过1200度以上高温烧成,使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声。三,器表有高温烧成的釉。 陶土,含有大量熔剂,特别是三氧化二铁含量一般6%,使得陶器的炒成温度一般9900-1000,如果超过就会成熔融状态。原始瓷器其含量2%,使得温度要1200以后。三千五百多年前,商代中期,出现原始瓷器。多泥条盘筑法制造。主要产区在江南地区。春秋战国到鼎盛。 4 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4.1 建筑用陶的生产 在日用生活陶器基础上发展的新兴手工业。最早为陶水管。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商代早期。 建筑陶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泥质红陶。西周出现板瓦,筒瓦和瓦当等陶器构件。春秋时期还发现长方形或方形薄砖。 4.2陶制生产工具 夏商西周和春秋的陶制生产工具,承袭原始社会末期的传统。如纺线的陶纺轮,捕鱼的陶网坠等。熔铸青铜器用陶坩埚。加速了铜矿和合金冶炼的发展。陶范和陶模用烧制方法制造。 4.3陶塑作品 大部分细泥质灰陶,手制。多动物,少人像。 5中原以外陶瓷生产 5.1东南地区 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等地,新石器末期出现几何形图案纹饰的陶器。后出图与中原类同的陶器。后熟悉原始瓷器。 5.2东北地区 辽宁西南部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分布夏家店下层和上层文化。下层文化,相当于夏代和商代时期。陶器是夹砂质多余泥质。灰陶和棕陶居多。火候较高,质地坚硬。上层文化,早于战国。砂质红陶和棕陶。陶质松软,温度低。 5.3西北地区 甘肃青海一带,相对中原是夏商周,有辛店文化,沙井文化,四坝式等各种类型文化。双耳或单耳陶罐和陶鬲较广。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475-公元220 封建社会起源于战国。诸侯国人口增加,生产工具进步劳动力增多,社会生产力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春秋时期起,各国社会组织从宗族制度变为家族制度。公元前221,秦灭六国,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国。公元前206,刘邦入秦,建立汉朝。 秦朝的统一制度,经过西汉的发展,使得国家的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东汉农业普遍牛耕,商业也比西汉发达。手工业进步显著,蔡伦造纸。陶瓷发展是西汉的低温铅釉陶器,战国晚期一度中断的原始青瓷。东汉烧制成熟青瓷器。 1战国时期的陶瓷 战国陶瓷业,随着工商业发展,生产更集中,专业化。私营作坊出现。 1.1灰陶和陶明器 灰陶,范围广。陶制坚硬,温度高。泥质灰陶多轮制成型。 战国丧葬制度发生变化。三晋两周贵族大墓自战国逐渐用陶礼器代替铜礼器随葬。陶礼器迅速发展,仿照铜器形式。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不一样,陶器的组合,形制差别大。战国漆器工业发达。影响陶器。陶明器中,磨光,暗花,粉绘等方法发展。 1.2印纹硬陶和原始瓷 长江下游的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湖南南部地区,普遍用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特别是江浙赣。 印纹硬陶 坯泥含少量杂质和砂砾,烧成温度高。印花纹是成型需要,也是美化。印纹硬陶坚固耐用,质地粗糙,不适合饮食,故为容器。 原始瓷 江浙赣呈灰白色。原始瓷胎质细腻致密,坯件上有石灰釉,多呈青色或青中泛黄。制为碗盘等饮食器和模仿铜礼器形式。烧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窑炉,有圆窑和龙窑。原始瓷 从商代到战国的一千多年一直发展,战国早中期的原始瓷器已经接近瓷器。东汉烧成真正的瓷器。 1.3建筑用陶 砖瓦达到较高水平。砖多数发明于战国。小型的薄砖和大的空心砖。瓦出现在西周。陶井和陶水管又是成就。 2 秦汉陶瓷产品的品种和产地 秦汉是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的陶俑,神态生动,表明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以及明快洗练,深沉雄大的风格形成。低温铅釉陶的发明,是汉代陶瓷工艺的又一重大成就。为后来不同色调的低温釉,奠定了基础。原始瓷向瓷器演变过程的完成,使我国陶瓷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秦汉陶瓷生产分三大阶段:一,秦代至汉初的六,七十年,陶器面貌变化不大。官府制陶作坊,重于砖瓦等建筑陶,私营陶作坊,生产大量日用陶器。二,汉武帝至西汉末期(包括王莽政权)。陶器面貌起了很大变化,地方色彩明显减弱,统一性增长。 三,整个东汉,旧式陶礼器显著减少至绝迹。东汉晚期,浙江地区成功烧制出瓷器制品。
2.1 灰陶
秦汉时,泥质灰陶器皿使用最为广泛,各地出土物中最多。可分为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泥质黑陶,夹砂灰陶,夹砂红陶,泥质硬陶,泥质软陶等。
陕西关中地区 秦之地,旧礼制的传统影响比东方诸国弱很多。很多器型保留自身强烈特点。茧形壶是秦国特有器物,战国时已经盛行。陶仓,汉代普遍出现,是汉代随葬制度变化的先声。
河南等关东地区 罐 是汉墓出土最多,最常见的器物。壶 小口 长颈 鼓腹 圈足。 鼎种类很多。仓 汉武帝时普遍盛行。 灶 秦汉时期形制变化很大。陶器装饰可分弦纹,划纹,绳纹,印纹,模印浮雕,涂色和彩绘等。
长沙地区 南楚故土,长江流域的蛮人,淮河流域的夷人,和被征服的华夏诸国人,文化交流,融合为带有巫文化色彩的楚国文化。楚地曾是东周时齐名宋,鲁的三个文化中心之一。秦汉初,陶器保留原有传统特征。
广东地区 古代南越人的居地,东周依赖又楚文化的久远影响。大部分印纹硬陶。盛行于两广,湖南南部和江西等地。
云南 四川和新疆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交通闭塞,陶器保持浓厚的地方特色,直到汉代扔流行泥质黑陶牛眼双耳陶罐一类的陶器。
2.2 铅釉陶
汉代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之一。在陕西关中首先出现,东汉则流行广阔。铅的化合物为助溶剂,700度开始熔融,是一种低温釉。着色剂是铜和铁,铜使釉呈现翠绿色,铁则呈黄褐和棕红色。汉墓出土是丧葬用品,没发现实用器物,可能和低温烧成不实用有关。低温色釉基础上后来创造了各式各样的釉上彩。
2.3 陶塑
秦汉时代的陶塑艺术,在陶塑史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战国末期,迅速发展,高峰是秦始皇陵发现的陶俑。这批陶塑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分件制作,套合粘接成初胎,再表面覆加细泥,用塑,捏,堆,贴,刻,画结合的技法,塑造人物性格特征。西汉初期的陶塑,西安和咸阳出土的彩绘侍女俑和骑马俑最为精彩。西汉后期,反应追求生活享乐的各种陶塑,表示地主阶级拥有的财富的奴婢家畜等,在墓葬中普遍发现。东汉时期,题材更加广泛。
2.4 建筑用陶
秦汉时期陶制建筑材料的生产,在当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画像空心砖在砖室墓中, 主要用于门扉和墓室后壁上部。是一部分社会生活的现实写照。瓦当是反映各个不同时代艺术风格的建筑材料。秦代瓦当的纹样,主要又动物纹,植物纹,云纹三种。汉代,大量文字瓦当。
3 秦汉时期原始瓷的复兴与瓷器的出现
战国,浙江原始瓷发达,在楚灭越战争中摧残中断,战国末年和秦,得到复兴。在西汉到东汉中期三百年,获得迅速发展,在东汉中,晚期发展为瓷器。
3.1 秦汉原始瓷与早起原始瓷的差别
秦汉原始瓷和战国早中期的原始瓷区别很大。首先是胎釉原料不同。西汉胎料氧化铝和氧化铁含量较高。秦汉釉层较战国时的厚。釉色深,呈青绿或黄褐等色。其次,器物成型采用底,身分制,然后粘接成器。战国时拉胚成器,线割器底。最后品种和装饰也有差别。秦汉以仿铜礼器为主,少见战国时饮食器。西汉时期原始瓷的装饰艺术,前期简朴,简单弦纹,水波纹,中期后,发生变化。东汉时期,品种和纹饰都有变化,生活用器大增长,如盘口壶。秦汉时期,胎土中含铁量比较高。从印纹陶和原始瓷的同窑兼烧,逐步发展到单纯原始瓷生产,并烧出部分成熟瓷器,最后完全的请辞窑场,说明我国的青瓷是是由原始青瓷演变而来的,时间是在东汉晚期。
3.2 瓷器出现
瓷器出现于东汉,距今一千八百余年历史。原始瓷发展为瓷器,是陶瓷工艺上的一大飞跃。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比铜,漆器造假低廉,原料分布光,丰富,各地可烧造。一出现即迅速获得人们喜爱,成为日常生活用具。越窑瓷器以青釉闻名,上虞,宁波的东汉窑中发现同时烧制黑釉瓷器。东汉瓷窑遗址在浙江的上虞,慈溪,宁波和永嘉等地都有发现,其中上虞为最多。浙江地区有丰富的瓷土矿藏,易于开采。瓷土主要是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岩风化后的岩石矿物。胎料变化是瓷器出现的内因,窑温提高是瓷器成熟的必要外部条件。烧成技术也提高,青瓷烧成分为氧化,还原和冷却三阶段。烧成关键在于控制还原和冷却阶段的气氛。铁为着色剂的青色釉,氧化气氛中,铁变三价铁,釉颜色随氧化气氛强弱呈现各种黄的色调,还原气氛中,一氧化碳和碳化氢等气体还原铁为二价铁,随还原气氛强弱呈现不同程度青色,弱还原釉色青中带黄,强还原则深青色,控制得当,色调纯正的淡青。冷却过程,高温冷却速度不能太慢,慢则二次氧化带黄,太快则造成胎壁开裂。
东汉瓷器,是原料粉碎,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制方法的改进,窑炉结构的进步,烧成技术的提高等条件下获得的,是工人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和聪明才智的结晶。为此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瓷业的空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挺不容易的,经过几百年多少代人的试错和经验摸索,才找到了瓷器制作的那条路。差一点出来就不好,这么精细精巧的东西,能批量生产给那么多普通人用,了不起)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
公元220--589
三百六十余年,除西晋短暂统一外,我国北方和南方长期分裂和对峙。由于江南战乱少,中原人大批南下,江南人口激增。江南的瓷器生产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为唐代大发展奠定基础。唐代的越窑,婺州窑,洪州窑,已经创立并大量生产。四世纪末,北魏,中原的陶瓷手工业在南方工艺影响下,首先成功了青瓷,以后进一步发展出了黑瓷和白瓷。白瓷,是一重大成就,为以后瓷业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 江南瓷窑的分布和产品特点
1.1 江浙赣地区
浙江是瓷器重要发源地和产区之一。东汉,上虞,宁波,慈溪和永嘉等地的制瓷作坊烧出青瓷和黑瓷两种。六朝时,窑厂广布,分属早期越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其中越窑发展最快,分布最广,质量最高。
越窑,名字最早见于唐。唐代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故定名为越窑或越州窑。主要产地上虞,余姚,绍兴等,原为古代越人居地,宋更名绍兴府。越窑青瓷自东汉以来,经三国两晋到南朝获得迅速发展。除了日用品外,三国两晋时还产了大批殉葬的明器。窑址大部分在曹娥江中游两旁山脚下,背靠山林,面临平原。利用山的自然坡度兴建龙窑,省工省料。在窑旁平地盖房,便于生产。交通便利,向西可到山阴城(绍兴),或经运河达建业(南京)等大都市,向东入海运往各地。三国时期的越窑保留前代很多特点。两晋,越窑蓬勃发展。数量激增,质量显著提高。西晋越窑青瓷和东汉,三国有明显区别。胎骨稍厚,釉层厚而均匀,呈青灰色。越窑瓷器,胎质致密而坚硬,外施光滑发亮的釉层,在口肩腹等装饰各种花纹,美观实用。后制作溢加精巧,品种丰富。瓷器虽廉价,却不是一般平民的消费品。
均山窑, 江苏宜兴县,离均山村不远,故名均山窑。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烧造一定质量的青瓷。产品比较单纯,质量比越窑稍逊一筹。瓷胎较松,断面较粗糙。胎土中铁,钛氧化物含量较高,胎呈灰,青灰或土黄。烧成温度在1200度左右,因而吸水率高,玻化程度比较差。
鸥窑,浙南的温州一带。东临大海,南邻福建,西北山区,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是古代通商口岸之一,瓷器,造船,刺绣和漆器等手工业比较发达。东汉末年烧成青瓷。鸥窑瓷胎呈白色,略带灰,釉色淡青,透明度高。三国两晋时胎质不及越窑致密,断面较粗,胎釉结合欠佳,胎釉配方和烧成技术不及越窑。东晋时,技术很大进步。南朝胎釉结合又不如东晋(手工业技术也是跟人走的吧,有技术的没传下去,后面的技术可能还退步,估计也是有大环境影响)。花纹装饰比较简单,常见弦纹褐彩和莲花瓣纹。
婺州窑, 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三国时期,青瓷,胎浅灰色,断面比较粗糙。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列处,往往有奶黄色的结晶体析出,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因此瓷土分散,不易开采,因而用了红色粘土做胚料,为了青瓷呈色,胎表加了一层细腻的白色化妆土,盖原胎色,开裂和析晶严重。窑器种类比越瓷少。自三国创烧,工艺改进提高,产品到江苏,福建等地。唐宋时候,成为青瓷较有名的产地之一。
德清窑,杭嘉湖平原的西端,水陆交通便利。德清窑是黑瓷和青瓷兼烧的瓷窑,以黑瓷为主。黑瓷的胎多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化学组成和婺州窑东晋紫胎瓷片非常一致。青瓷的胎一般深或千灰色,少数含铁较高,胎料则呈紫色。由于胎色较深,对青釉呈色不利,所以在胎外补一层奶白色化妆土,改善青釉呈色并使胎面光洁。青瓷釉色比较深,青绿,豆青或青黄色,釉层均匀,较好的光泽。黑瓷釉层比较厚,釉面滋润,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乌黑发亮的釉的着色剂仍然是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德清窑历史不长,从东晋到南朝初结束,一百多年,但黑瓷深受人们喜爱,产品远销浙江,江苏甚至四川。
1.2 湘 鄂 蜀 赣地区
长江中,上游的四川,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区,烧造瓷器时间比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晚一些,可能到晋代才开始。
荆楚一带,三国吴时已经有质量较高的原始瓷和少量青瓷。胎色紫红或浅灰,外黄褐色或青色釉,釉层厚薄不均匀易脱落,严格说,不能叫瓷器。西晋有用瓷土作坯,胎质细腻,青灰或灰白色,胎表黄绿色釉。釉面开冰裂纹,胎釉结合不好,有脱釉现象。东晋后,与浙江的越窑,鸥窑相似,青瓷日用为主。南朝时,四川成都等地设立瓷窑,烧制青瓷。江西是原始瓷产地之一,制瓷基础比较好,三国时期可能开始烧青瓷,西晋较多生产。南朝时,江西丰城罗湖发现制瓷作坊。江西瓷胎灰白为尚,细腻,烧成温度不高,没有完全玻化。釉层均匀,青黄,米黄为主。青黄釉釉层普遍开裂,胎釉结合较差,釉层易脱落。
1.3 闽 粤地区
广东两晋时期可能烧瓷。瓷器胎呈灰白色,里外施青釉,多数青黄色或青绿色,釉层透明开片,容易脱落,不及越瓷。福建较晚,东晋时开始生产瓷器。东晋时以日用品为主。南朝有显著发展,地方风格浓厚。
2 江南地区制瓷工艺成就
三国到南朝的三百六十余年中,制瓷工艺取得很大成就。工匠对胎釉原料的选用,成型,施釉方法,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和革新,取得了很大成就。上虞县西晋的越窑双系罐碎片,接近宋元明瓷器组成。烧成温度1300左右,吸水率0.42%,显气孔率0.92%,釉层青灰,厚薄均匀,胎釉结合好,无剥落现象,较多玻璃态,薄片微透光,接近近代瓷器标准。
2.1 坯料的选用
三国时,用当地瓷土,越窑,鸥窑化学成分和呈色和东汉晚期瓷器一样。西晋,胎质,釉色和造型装饰等方面与三国有差。制瓷工艺另一成就,婺州窑应用化妆土成功。使得坯体表明光滑整洁,坯体较深的色泽得到覆盖,为利用劣质原料制作瓷器创造了条件,扩大了原料范围,使得釉层外观上显得饱满柔和,提高了产品质量。化妆土可能受陶衣影响。
2.2 成型工艺,釉料配置和施釉方法的改进
成型技术上取得很大成就。拉坯成型,胎壁厚薄一致,器型规整,提高了实用驾照,增加了美观。东晋南朝时,碗,碟数量增加,且大小成套。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青瓷窑厂用的是石灰釉。青瓷釉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石灰釉光泽好,透明度高。因而胎的色泽对釉色影响很大。青瓷釉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氧化钙为助熔剂。氧化铁多则颜色深。德清铁高则出黑釉。施釉普遍用浸釉法,釉层厚而均匀。胎釉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比较匹配,则胎釉结合好,如浙江的产品。
2.3 窑炉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
浙江各地采用龙窑烧瓷。体积大,热效率高,造价低等优点。且浙江多山,适合造龙窑。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龙窑发展重要阶段。由不定型转变为比较合理完善和定型。东汉到晋代,龙窑短,矮,宽,陡,因为没有解决分段烧成,受限于火焰长度。分段烧成是在窑顶或窑室两侧设柴孔来烧。
2.4 造型与装饰
三国,瓷器还是兴起不久的新产品,造型装饰承汉代,吸收陶器,铜器,漆器的形式和图案花纹。西晋时期,越窑鸥窑有较长制造历史,造型和装饰艺术有了很大提高。佛教在汉代开始传入我国,佛教艺术也随之而来,三国两晋时陶器装饰上有表现,罐碗等出现佛造像和忍冬纹的装饰。南朝青瓷普遍以莲花为装饰。
2.5 器形的演变
江南六朝,越窑规模最大,产量高,质量好。以越窑为例,器物演变,这时期的发展趋势是合于实用。三国两晋,壶和罐等,常以碗,碟为盖,盖和器口大小不一,不利于食物保存,从东晋开始,壶罐较多配置器盖,是个改进。战国秦汉有精致的铜烛台,三国两晋开始用瓷烛台。三国有羊烛台,西晋盛行狮形烛台。南朝福建等地盛行单管,双管,四管,和荷花形烛台,有强烈地方色彩。
3 北朝的瓷业
3.1 北方的青瓷
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北方多战乱,大量迁徙流亡。城市业遭到破坏,手工业极端衰落,没有精美的工艺品。制瓷工艺主要在南方。魏孝文帝均田制,限制地主实用奴隶,使得农业得以恢复,手工业复兴成了可能。南方青瓷技术自然传入北方。北朝只在山东发现窑址。河北有墓葬出土青瓷。最突出的是封子绘和祖氏墓中出的四件仰覆莲花尊,体积高达,造型宏伟。河北的北朝青瓷,造型和烧制工艺上,具有地方特点,浑厚质朴,大方耐用。
河南出土的不多。北齐武平七年(576)李云墓的青瓷六系缸,胎质坚硬,里面满釉,外壁挂半釉,釉层厚,青而透明,玻化程度高,叩之声音清越。
3.2 北方白瓷的诞生
长沙东汉墓中曾出土几件疑似早期白瓷的灰釉器,胎质灰白,釉层匀润,接近白釉,但是并未连续生产,这几件成为孤例。北方白瓷,过去一般认为在隋代,从各地发现看,技术已有一定水平,之前应该还有一个过程,北齐可能是开端。
白瓷是陶瓷史的一件大事。是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基础,没有白瓷,没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彩瓷。早起瓷器,全是青釉系统,因为原料都有铁。含铁坯釉经还原焰烧成,呈现深浅不同色调。经过工人实践研究,控制胎釉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从而发明了白瓷。是陶瓷史新的里程碑。
白瓷是青瓷 的基础上逐步改进而烧成。区别是原料中含铁量不同。北朝的制瓷技术提高,为白瓷出现创造了条件。早期北方白瓷,比北方青瓷出现时间稍晚。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首次发现北朝的白瓷。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釉厚的地方呈青色。
3.3 北方黑瓷的兴起
黑瓷是随着青瓷的出现而相继产生的。与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就出现黑瓷。南方独盛的黑瓷,经过百年,北方业烧造出来了。北齐时期,出现比较成熟的黑瓷,代表有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的黑釉四系缸。造型和德清窑显著区别。
3.4 北朝瓷器的造型和装饰
北方的陶瓷手工业从汉末到两晋,处于衰落状态,技术未成熟,造型简朴,品种较少,北齐之后,日益进步,并创烧了白瓷,发展了黑瓷,取得显著成就。瓷器造型,部分受南方影响,也有独创风格。以莲瓣缸为典型。装饰方面,北朝器注重实用,以素面为主,少纹饰。装饰主流是莲瓣纹。
4 三国两晋南北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4.1 南方的日用陶器及陶明器
墓葬出土的陶器,日用器不多,陶制明器则大量流行。明器虽不及汉代气魄雄伟的陶楼,城堡等模型和整套的井,灶等豪华明器,但大量陶仓和陶制谷物加工工具,生活用具及家禽,家畜等随葬器物,可以看出南方地主庄园经济发展的境况。
4.2 北方的铅釉陶器
三国,两晋北方制陶手工业,远不如汉代发达,大都是粗糙灰陶,火度低,质量差。铅釉陶器,虽然烧,但数量少,质量不如前。北魏建国厚,北方陶瓷进入复兴,低温铅陶釉陶器,北方又盛行,并用于宫殿建筑。河南的北朝铅釉陶器,代表是北齐范粹墓出土的几件黄釉扁壶。山西,山东也有发现釉陶。
4.3 陶塑艺术
三国两晋,陶塑艺术不发达,制作简陋,数量少。北朝可以代表此时期陶塑艺术水平。无论任务或动物,注意神态刻画,基础汉代优秀传统上,吸收佛教艺术特点。形式业丰富。人物俑釉文吏俑,武士俑,甲骑武士俑。还有男侍俑,女侍俑,伎乐俑,仪仗俑。动物有马俑,骆驼俑。骆驼俑是北朝时才开始出现的。
4.4 建筑用陶
孙吴,两晋南朝时,建筑用陶继续发展。砖瓦形制比较小,汉代空心砖很少见。北魏的建筑用陶,数量,质量都超过前代。瓦当,主要莲花纹和兽面纹两种,前者多。
第五章 隋 唐 五代的陶瓷
公元581-960
统一全国,结束几百年战乱,开创新的历史时期,隋和秦一样,唐,总结前代兴亡教训,采取和实行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建立繁荣大帝国,唐和西汉相似,不同的是,经过东晋,南朝三百年开发,长江流域的经济已经出现赶上和超过黄河流域的趋势。隋末大运河的开凿,更促进了此趋势。
除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唐代的陆上海上交通业很发达。沟通中西的丝路繁荣,瓷器业从陆上海上输出国外。交通发达,商业繁荣,都为陶瓷制品准备了市场。陶瓷考古发现唐瓷窑址之多是空前的,北方的增加超过了长江以南各地,为日后名窑和南北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通常用 南青北白 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分布代表北方和南方的最高成就。实际上,北方也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北方窑,历史较短,没有陈规可守,因而敢于尝试和探索。南方的唐墓也有很多白瓷,但是没有白瓷窑址。陶瓷表现盛唐气象的则是唐三彩釉陶,记录了开元盛世的安福和尊容,豪华和放纵。
1 隋代陶瓷业的发展
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全国,初期面貌比较重的北朝色彩。南北政治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由于隋朝时间短,工艺未曾超越前代。隋以前,窑场主要在长江以南。隋后,大河南北发展了窑场。是未来北方瓷业大发展的先兆。
1.1 隋代的白瓷
东汉出土过疑似早期白瓷的灰釉瓷器,持续烧制则是始于北朝晚期的北齐。河南安阳发掘隋十五年的张盛墓,发现一批白瓷。带有青瓷的特征。晚十三年的西安郊区的李静训墓,看不到白中带黄,白中泛青的痕迹,可称作白瓷。但白瓷真正成熟要到唐代邢窑白瓷的出现。
1.2 隋代的青瓷
隋代青瓷仍是主流。按窑口分
河北磁县贾壁村窑,分两大类,一类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一类胎色青灰,颗粒较粗,瓷化较差。
河南安阳窑,一般器物胎壁较厚,胎质细腻,胎色灰白,瓷泥经过淘洗。瓷塑品形象生动,表现窑工较高的塑造技巧和创作才能。
河南巩县窑,隋代青瓷碎片发现于此。
安徽淮南窑,一般器皿施釉只及腹下。釉面有小开片。装饰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
湖南湘阴窑,胎壁较厚,胎色灰白与青灰多种。釉有青釉,黄釉,褐釉,酱色釉等。重视装饰,以印花为主。
四川邛崃窑,器物胎质为紫红色 ,胎与釉之间有层白色化妆土。里外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浓厚地方色彩,釉均较薄,不甚透明。
1.3 隋墓出土瓷器
江西出土的隋瓷以清江为代表,具有江西地区的特点。瓷器质地一般较粗,器里外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釉色分青绿,黄绿和酱色三种,釉面常开片。江苏省境内发现隋墓的有扬州,高邮,泰州,徐州等地。胎质坚硬,呈灰白色,火候一般较高。湖北武昌瓷器都为生活用具。胎质一般坚硬,火候较高,胎色灰白。湖南出土隋瓷较多,器物与湘阴窑出土相同。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浓厚地方特色,器物胎都为紫红色。广东出土的别具一格,突出的是一种广口罐,溜肩,束腰,釉玻璃质,釉色青中闪绿。
1.4 隋代瓷器的造型和装饰
继承了南北朝造型而有所变化,创制了新的器型。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带流者以鸡头做流,无流者为盘口,习惯上称鸡头壶和盘口壶。鸡头壶由两晋到唐,沿用时间很久。盘口壶多流行于南方。罐常见两种。北方常见四系罐。南方流行六系罐或八系罐。瓶是北朝洗口瓶演变而来,盘口,短颈,平底。
装饰工艺,印花是隋瓷常用工艺,用瓷质的印模在胎上压印凹凸的暗花,然后施釉,入窑烧制,显出釉下花纹。常用纹样有,朵花纹,草叶纹,几何纹。其次是划花,划花一词,最早见于宋人笔记,用尖利的工具在瓷胎上刻划出各种花纹,然后施釉烧,是不着色的暗花。常见纹样有,莲瓣纹,卷叶纹,波浪纹,其次贴花,较少见。
2 唐 五代的青瓷
唐代瓷业虽然南青北白,但青瓷数量仍然多过白瓷。北方烧白瓷的窑也兼烧青瓷。越窑青瓷代表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2.1 越窑
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随着质量和需求的提高,瓷场迅速扩展。可分初唐,中晚唐,五代三时期。初唐,基本保持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灰白而松,釉色青黄,容易剥落。中晚唐,继承前代形式,也按照社会生活需求而新创了器型。碗和盘是主要餐具。执壶是中唐出现的一种酒器,正式名称叫注子。可能由鸡壶演变而来。烧瓷作墓志在越窑常见 ,形式多样。晚唐,越瓷的原料加工和制作都很精细。质量提高和匣钵的使用和装窑工艺改进很大关系。五代,越窑瓷器在五代被称秘色瓷。宋人解释是吴越钱氏割据政权命令越窑烧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用,故称秘色瓷。五代时工艺另一成就是缸,瓶等大件瓷器的烧成。
2.2 鸥窑和婺州窑
此两窑是浙江境内除越窑外久负盛名的另外两个制瓷业集中地。鸥瓷与越瓷的最大区别,鸥瓷胎呈灰白或淡灰色,釉层匀净。唐中期黄,或淡黄色,釉易剥落,晚期出现纯粹的青色或青黄色,滋润如玉,胎釉结合紧密,制瓷技术显著提高。 婺州窑在陆羽茶经中居青瓷窑第三位。其实婺州窑质量并不高,属一般的民间用瓷。(大部分古墓考古出来的瓷器,属于古代有钱有势的墓陪葬的,也多代表贵族用的器物,民间的瓷更多的估计是从窑场里发掘的,婺州窑质量不高,什么时候都能找到贫富差距)
2.3 湖南的唐代瓷窑
岳州窑 窑址在湖南湘阴的窑头山,白骨塔,窑滑里。胎一般较薄,胎骨灰白,胎质不如越窑青瓷致密,釉色以青绿色最多。长沙窑 五代墓出土多为青釉。瓷器样式很多。
2.4 江西 福建 广东的唐与五代的瓷窑
洪州窑 在茶经中列第六,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九江蔡家陇窑 多酱褐釉,釉不及底。临川白浒窑 碗为主,胎骨粗糙,厚重,釉不及底。
景德镇五代窑 白瓷造型与江南五代墓出土白瓷相同,青瓷,白瓷都用支烧。福建南安和将乐唐代青瓷窑 青瓷普遍。广东唐窑 有潮安窑和佛山专区的大岗山窑等,潮安窑质量为佳。
2.5 四川青瓷窑
烧制青瓷外,兼烧青釉加彩的器物,以邛崃窑的加彩瓷最为著名。
成都青羊宫窑 成都通惠门外的青羊宫。唐时不仅烧青瓷,也烧黄釉褐绿彩圆点纹瓷器。
邛崃窑 有代表性,什坊堂窑为集中地区。造型,彩斑,彩绘装饰与湖南长沙窑有不少共同之处。小雕塑有浓厚地方特色。
3 唐 五代的白瓷
白瓷自北朝晚期出现,经隋到唐发展成熟。邢窑白瓷成为风靡一时的名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河北省境临城邢窑,河南的巩县窑等,山西的平定窑等,安徽等都烧白瓷,形成一般所谓唐的南青北白的局面。长江以南未发现白瓷窑址,但不能断定南方不烧白瓷。如近来发现江苏浙江湖南发现唐墓有白瓷。
唐对白瓷的白度要求越来越高,较粗的瓷胎上,施化妆土,增加白度。中晚唐,白瓷多采用高质量的坯料,减少或不用化妆土,白瓷精品达到体薄釉润,光洁纯净的地步。
3.1 河北白瓷诸窑
邢窑,唐白瓷以邢窑最有名。唐李肇《国史补》:“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下无贵贱通用之“。
曲阳窑,宋代著名定窑白瓷产地。施釉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下部到底部都不施釉。
3.2 河南白瓷诸窑
巩县窑,从唐初开始,武则天到玄宗时期生产比较兴旺,陶器和瓷器品种增多。
密县窑,生产年代从唐至宋初。品种多,釉色有白釉,黄釉,黑釉和青釉珍珠地划花。唐,五代以白釉为主。
3.3 江西景德镇诸白瓷窑
江西景德镇的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是南方烧白瓷最早窑址。这些窑都烧青瓷和白瓷,都用叠烧法,青的色调偏灰,白釉色调纯正,洁白度达70%。
3.4 晚唐 五代纪年墓出土白瓷
唐五代白瓷窑址发现不多,因此很多出土白瓷,无法确定窑口。
4 唐代黄釉,黑釉,花釉和绞胎瓷器
4.1 黄釉瓷器
唐墓中经常出现一些黄釉瓷器,尽管比不上白瓷,青瓷有名,也不应忽略它在唐瓷中的历史地位
寿州窑,陆羽把寿州窑排在越,鼎,婺,岳州窑之后,洪州窑之前,指出寿州瓷黄,茶色紫。唐黄釉瓷以余家沟窑为代表。由青釉改为黄釉,形成唐代寿州窑的时代风格,不是原料不同给,而是改变了窑炉的烧成气氛,隋代用还原焰烧成青釉,唐改用氧化焰烧成黄釉,胎色由青灰变白中泛黄。
萧县白土窑,创始于唐而衰微于金。与寿州窑相距较近。曲阳窑,白釉色调不及寿州窑的纯正,多呈黄褐色,胎亦较粗。郏县窑,白瓷为主,黄瓷次之,瓷外还有黑瓷。浑县窑,白瓷为主。
4.2 黑釉瓷器
白方黑瓷的出现比江南地区的晚三百多年。六世纪七十年代北齐时期墓葬中黑釉发现,釉色介于黑酱之间。陕西,河南和山东发现黑瓷窑址,河南为多。
铜川窑,是宋代北方青瓷耀州窑所在地。黑瓷为主,兼烧少量白瓷。 巩县窑,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三彩陶器。淄博窑,釉质晶莹滋润和色黑如漆是特色。
黑瓷烧制工艺唐代比北朝进步明显。北方黑瓷烧成温度一般比南方黑瓷高。
4.3 花釉瓷器
花釉是唐瓷中一创新。在黑釉,黄釉,黄褐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斑点有的规则,有的任意,有的像波浪。由于装饰在深色釉上,衬托出浅色彩斑,显得格外醒目。
4.4 绞胎瓷器
绞胎也是唐陶瓷中的一个新工艺。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糅合一起,拉坯成型,胎上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变化多端。
5 唐代的三彩陶器和陶瓷雕塑
唐代三彩陶器,简称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粘土做胎,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做釉料的着色剂,釉里加很多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熔剂,约800度烧成。釉色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赭,褐等多种颜色。只有一种颜色是单彩,两种颜色二彩,两种以上三彩。三彩含有大量铅,铅的氧化物为熔剂,降低釉料熔融温度,着色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并向四方扩散流动,各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铅的另一个作用让釉面光亮度增强。唐三彩主要见于随葬的明器。唐盛行厚葬,三彩可能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除了艺术性,唐三彩在工艺上对后世有大贡献。宋代以后各种低温色釉,釉上彩,大部分是三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世低温色釉,釉上彩,主要着色剂基本和唐三彩一样。
青瓷雕塑,初唐作品,与隋代有共同处,结构简练,形体较瘦,比例不够匀称。
白瓷雕塑,西安段伯阳墓出土的白瓷人形尊和胡人头像,是唐代初期白瓷艺术塑像的代表作品。
三彩陶塑,唐代陶塑艺术成熟之作多在唐三彩。品种繁多,模仿生活用的各种器物,人物,禽兽,包括了唐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6 唐五代陶瓷造型与装饰
陶瓷造型特点,1,陶瓷使用范围广,陶瓷器类增多。2,造型特点浑圆饱满。3,由于其他工艺制品的影响和审美提高,陶瓷造型出现许多新样。社会风尚和习俗对唐瓷釉色和造型也有影响。例如盛行饮茶,对茶具很重视。陆羽茶经对各地瓷窑的茶碗做了细致比较和评论。唐刀五代,陶瓷笨拙粗重的造型,渐次淘汰,精巧优美取代,丰富多样,风格鲜明。
唐和五代的陶瓷装饰,多采用几条垂直的划纹,使器面产生节奏感,质朴大方,制作简单,适合大量生产。装饰工艺还想着多样化发展。绚丽的三彩釉,挥洒淋漓的花釉,变化巧妙的绞胎,丰富多彩的釉下彩。釉下彩的发明,是陶瓷史上一件大事。长沙窑,首创胎上画彩,然后上釉烧成的高温釉下彩。五代越窑青瓷,大部分没有纹饰,沿袭唐越窑风格。
7 唐 五代陶瓷的外销
最晚从九世纪下半期起,陶瓷输出到国外。唐代瓷器经丝绸之路运到中亚和西亚为数不少。唐东西洋航路之处,都有发现唐瓷碎片。
第六章 宋 辽 金的陶瓷
公元960-1279年
宋集中兵权,防止武将割据为国策,对内控制和对外用兵成为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对辽,金都基本采取守势。宋官员可以随意买地成大小地主,地主也可通过科举成大小官员。宋开国君主标榜与士大夫(地主)共治天下,把政权的基础扩大于地主阶级,以求长治久安。和农民的矛盾,地主阶级分裂为新法和反对新法两派,对外分主站和主和两派,这些矛盾伴随整个宋。但是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宋初减轻了赋税,国家社会比较安定。晚唐以来,土地占有方式变化 ,地主农民的租佃制在宋代普遍发展。经济关系变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商品经济发展很多。全国出现很多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户口增加,也使得农村出现很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镇。许多瓷窑集中地本身也是繁荣的市镇。著名商业城市,东京,临安外,北方有太原,秦州,真定,京兆,大名,洛阳,密州,晋州,今四川内的成都,梓州,绵州,兴元,遂州,汉州,利州,沿海的广州,泉州,福州,明州等。这些城市既是瓷器制品市场,也是瓷器集散地。
唐长安,保持了坊(住宅区)市(商业区)区分的古典形式,宋的东京则坊市不分,夜市不禁。瓷器有为满足皇室,贵族,官僚,富商装点居室的豪华,和观赏收藏的陈设用瓷。后世收藏家盛赞的宋代名瓷如汝窑,钧窑,官窑等也是主要供观赏的陈设用的高级瓷。根据宋笔记,饭店用耀州青瓷碗,饮食担子也用定州白瓷瓶,可见当时风气和瓷器的普及。宋代自帝王起,风行斗茶。斗茶用的黑瓷茶碗也大量需要。宋代瓷窑体系有六,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因为竞争,一种瓷器受欢迎,临近瓷窑相继仿制,瓷窑后增加和窑场扩大,形成瓷窑体系。销售很广(扩大市场再生产)。因为要扩大市场,宋代的制瓷工艺有很多革新和创造,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宋代瓷窑普遍用火照检查炉温和气氛,保证成品率。北宋中期定窑创覆烧工艺,一种垫圈组合匣钵,一次烧多件,充分利用空间,以降低成本。竞争的另一个结果是名瓷名窑的出现。
宋瓷的最大贡献是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沈静素雅一路,钧瓷虽然灿如晚霞,但不属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宋瓷之美主要在于不仅重视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钧瓷,哥瓷,龙泉,黑瓷的油滴,兔毫,玳瑁等不是普通的透明玻璃釉,二十展露质感的乳浊釉和结晶釉。
辽瓷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鸡腿瓶造型而闻名于世。烧瓷品系和工艺大体和华北白瓷系民谣相同。金人灭辽,侵宋,继承瓷业,但无创新。金人南侵,造成北方窑工逃亡南方,北方瓷业衰落。战争和商路断绝,市场缩小,失去发展势头,产品失去精彩。
南方,南宋为了扩大税源,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陶瓷是独有商品,海外有广大市场。景德镇青白瓷和龙泉窑的青瓷大量输出海外,北方窑工南迁带来新工艺,南方青瓷白瓷工艺继续发展,形成元代瓷业中心南移的新局面。
1 定窑及磁州窑系诸窑
1.1 定窑系诸窑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