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力量
今天选择这个题目我是经过再三犹豫的,我知道最好不要去碰这一类东西,讲不明白,也容易得罪人。但它就像晚上睡觉在你耳边嗡嗡直响的蚊子,你没办法对它说:“蚊子,请你飞走吧。”无奈地你还是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来,跟它进行一番搏斗。李安在拍《色戒》的时候说过,他是在触碰中华民族最深的秘密,虽然觉得自己大逆不道,但又没有办法不做。我现在也有点这种感觉。
事缘是因为看到席慕蓉的一个演讲。喜欢席慕蓉作品的朋友,不好意思,今天船长既不讲她的诗歌也不讲她的散文,我要分享的是她童年的一个小故事。在这个之前我先说一说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我是第一次在屏幕上看见席慕蓉本人。她给人的感觉不大像诗人,而更像一个难以接近的上司。我当时就想,这是不是所谓文人的傲气啊?说真的我一开始还不大想看这个演讲。结果呢,我是抹着眼泪看完的,完全意想不到。席慕蓉身上这种被误会的敏感的气质一个是来自她蒙古族的身份,一个来自她寂寞而略带悲伤的童年。
“小学的历史课本上有一页写着我们为什么吃月饼,是因为在元朝的中秋节,会在月饼里放一张纸条说八月十五杀鞑子;另一页翻过来,写着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广大的疆域在元朝。小学五年级的我就不明白了,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事?这一边说灭元朝,那一边却在说它的好。但是周围的人都觉得没问题。真正伤害一个孩子的心不见得是因为历史书的前后矛盾,而是因为老师同学都不觉得有什么错。这个错只好我一个人承担。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不吃月饼了… …上到初中后我发现,在课程上讲到蒙古的时候,老师所说的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也好,生活习惯也好,全部是道听途说。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那么讲。我想因为她从来没有去过,是她的老师跟她说的,可是她的老师也没有去过。老师为了上课让大家高兴,讲了很多这种笑话,大家一笑就回头看我。那是我第一次发现,我是一个远离族群的蒙古人。从此以后,我把自己藏了起来。”
她这个故事为我观察世界的各种冲突和纷争打开了一扇窗口。在人类集团或地区爆发冲突的盘根错节的历史事件背后,其实有一条脉络是越来越清晰的,那就是差异—隔阂—误解—偏见—利益—仇恨。仇恨的下一步发展是什么?请看今天大举扩张的IS伊斯兰国,他们那种发展速度之迅猛,影响范围之广阔,简直到了如瘟疫蔓延的地步。从当年的基地组织到索马里青年党到现在的伊斯兰国,这股恐怖主义势力像禽流感病毒般不停的变体,但始终不变的是其精神实质——仇恨和毁灭。而且这个仇恨正在一代一代传下去。
那我们追溯到源头的差异,是生活疆域,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异。是天生的,无法选择的。上帝就是创造了这样一个多元多彩的世界,我们也没有办法啊!我相信上帝的初衷不是为了制造仇恨。差异并没有错,而是我们在对待差异的态度和观念上出了问题。
可以想象两个族群或地区,由于差异产生隔阂误解,时不时发生点摩擦,再牵扯到实际利益关系的时候,冲突就不可避免,战争一触即发。值得注意的是,当仇恨产生后,悲剧的发生往往是在族群的个体当中。个体是最脆弱,最容易受到波及和攻击的。但遭遇攻击的理由却是不明的。有一种常见的隐形攻击就是——身份标签。见到带黑面纱的穆斯林就说恐怖分子,见日本人就喊鬼子,小日本。还有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名字:右派分子,黑五类,恶地主,臭老九… …不一而足。都是基于同样的逻辑。
除了随意标签,还包括有意无意地去传播关于他者的片面,负面,甚至是不真实的资讯。就像席慕蓉说的“道听途说”,都是不负责任和极其危险的做法。幸运如席慕蓉,她能把童年不愉快的经历内化为一股创造的动力,在心里埋下的是创造的种子,长大以后通过文字和作画得以抒发;不幸的人也许就一直受这股负能量影响,埋下仇恨的种子。他们之间的差距也许真的只是一念之差。
我现在看世界,看到的是整个人类生病了。恐怖主义就是疯狂扩散的癌细胞,而且这个恐怖主义已经算不上病因了,它是人类几千年来种下的果,这颗苦果人类是吃定的。所有国家无一幸免。这样一想,我一开始对席慕蓉的无端猜疑就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原来我体内也有这个病,它甚至成为了我性格的一部分而不自知。好可怕啊!我开始明白圣经里说的“原罪”是怎么一回事了。
新年来了,很多人的新年愿望是“世界和平”。和平从哪里来?是靠几个英明的领袖指挥,四处张罗军队,多制造几个导弹就有了吗?我不知道。我倒希望可以是这么简单。也许和平其实关系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作出改变。我能给出的一个比较文艺的忠告,就是去看看其他民族的文学代表作,了解当地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只有发自内心的接受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和包容。我相信肯定会被人吐槽。要是这个要求太高的话,那我们至少可以不去做一些动作,比如不标签,不鼓吹,不散播针对某一族/人的消极的不客观的信息。
让化解仇恨从化解偏见开始。
事缘是因为看到席慕蓉的一个演讲。喜欢席慕蓉作品的朋友,不好意思,今天船长既不讲她的诗歌也不讲她的散文,我要分享的是她童年的一个小故事。在这个之前我先说一说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我是第一次在屏幕上看见席慕蓉本人。她给人的感觉不大像诗人,而更像一个难以接近的上司。我当时就想,这是不是所谓文人的傲气啊?说真的我一开始还不大想看这个演讲。结果呢,我是抹着眼泪看完的,完全意想不到。席慕蓉身上这种被误会的敏感的气质一个是来自她蒙古族的身份,一个来自她寂寞而略带悲伤的童年。
“小学的历史课本上有一页写着我们为什么吃月饼,是因为在元朝的中秋节,会在月饼里放一张纸条说八月十五杀鞑子;另一页翻过来,写着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广大的疆域在元朝。小学五年级的我就不明白了,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事?这一边说灭元朝,那一边却在说它的好。但是周围的人都觉得没问题。真正伤害一个孩子的心不见得是因为历史书的前后矛盾,而是因为老师同学都不觉得有什么错。这个错只好我一个人承担。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不吃月饼了… …上到初中后我发现,在课程上讲到蒙古的时候,老师所说的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也好,生活习惯也好,全部是道听途说。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那么讲。我想因为她从来没有去过,是她的老师跟她说的,可是她的老师也没有去过。老师为了上课让大家高兴,讲了很多这种笑话,大家一笑就回头看我。那是我第一次发现,我是一个远离族群的蒙古人。从此以后,我把自己藏了起来。”
![]() |
她这个故事为我观察世界的各种冲突和纷争打开了一扇窗口。在人类集团或地区爆发冲突的盘根错节的历史事件背后,其实有一条脉络是越来越清晰的,那就是差异—隔阂—误解—偏见—利益—仇恨。仇恨的下一步发展是什么?请看今天大举扩张的IS伊斯兰国,他们那种发展速度之迅猛,影响范围之广阔,简直到了如瘟疫蔓延的地步。从当年的基地组织到索马里青年党到现在的伊斯兰国,这股恐怖主义势力像禽流感病毒般不停的变体,但始终不变的是其精神实质——仇恨和毁灭。而且这个仇恨正在一代一代传下去。
那我们追溯到源头的差异,是生活疆域,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异。是天生的,无法选择的。上帝就是创造了这样一个多元多彩的世界,我们也没有办法啊!我相信上帝的初衷不是为了制造仇恨。差异并没有错,而是我们在对待差异的态度和观念上出了问题。
![]() |
可以想象两个族群或地区,由于差异产生隔阂误解,时不时发生点摩擦,再牵扯到实际利益关系的时候,冲突就不可避免,战争一触即发。值得注意的是,当仇恨产生后,悲剧的发生往往是在族群的个体当中。个体是最脆弱,最容易受到波及和攻击的。但遭遇攻击的理由却是不明的。有一种常见的隐形攻击就是——身份标签。见到带黑面纱的穆斯林就说恐怖分子,见日本人就喊鬼子,小日本。还有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名字:右派分子,黑五类,恶地主,臭老九… …不一而足。都是基于同样的逻辑。
除了随意标签,还包括有意无意地去传播关于他者的片面,负面,甚至是不真实的资讯。就像席慕蓉说的“道听途说”,都是不负责任和极其危险的做法。幸运如席慕蓉,她能把童年不愉快的经历内化为一股创造的动力,在心里埋下的是创造的种子,长大以后通过文字和作画得以抒发;不幸的人也许就一直受这股负能量影响,埋下仇恨的种子。他们之间的差距也许真的只是一念之差。
我现在看世界,看到的是整个人类生病了。恐怖主义就是疯狂扩散的癌细胞,而且这个恐怖主义已经算不上病因了,它是人类几千年来种下的果,这颗苦果人类是吃定的。所有国家无一幸免。这样一想,我一开始对席慕蓉的无端猜疑就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原来我体内也有这个病,它甚至成为了我性格的一部分而不自知。好可怕啊!我开始明白圣经里说的“原罪”是怎么一回事了。
新年来了,很多人的新年愿望是“世界和平”。和平从哪里来?是靠几个英明的领袖指挥,四处张罗军队,多制造几个导弹就有了吗?我不知道。我倒希望可以是这么简单。也许和平其实关系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作出改变。我能给出的一个比较文艺的忠告,就是去看看其他民族的文学代表作,了解当地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只有发自内心的接受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和包容。我相信肯定会被人吐槽。要是这个要求太高的话,那我们至少可以不去做一些动作,比如不标签,不鼓吹,不散播针对某一族/人的消极的不客观的信息。
让化解仇恨从化解偏见开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