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我 ”
前段时间老刘推荐的书这两天地铁上正在翻,书名叫错不在我。我才翻了两章,发现人真是极有意思的动物。其实让人认错是一件忤逆人性的事情,因为人的本能就是会针对任何一项指责进行地毯式的狡辩和推诿,左右脑翻来覆去就是为了杀出一条血路:这怎么能怪我?
到什么时候人们才不那么拼,那么全心全意为一个“我”着想?这不是说人们不该为自己考虑,而是想有没有那么几个零头的百分点的可能性,来证明人们并不是完全为了自己在这个世上仗剑厮杀。
卢安克是一个长期在广西山区为当地留守儿童做支教的德国人。柴静曾经几次采访过这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做的教育事业。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坐在小土坡上,望着远处的大山,用流利的中文说出,这个地方有我的命,要是离开了就活不了了。
我差不多是三年前知道这个人的,当时他的博客还没有关闭,还可以读到一些他自己写的对在山区做教育的体悟。他说他纯粹只是个教育研究爱好者,并不是别人说的那么无私和伟大。他在广西山区做留守儿童教育完全是出于追随自己的喜爱这一初衷。他澄清自己根本不想去改变什么教育体系,去赢得什么光荣名声,只想快乐地在农村和他的学生们呆在一起,做他的教育实验和儿童研究。
真正内心伟大的人往往都是一个与人无争的极弱者。因为是极弱者,他们既无心与人争,也无力与人斗,他们路过满眼物欲的世间,没有弯腰捡起任何一样。他们所行的益事被人们看见,便有了善的传扬,这其中丝毫没有刻意的伪装和做作。他们的存在犹如镶嵌在漆黑夜空中的星点,一闪一闪地让人类看见某些不寻常的光芒。
芸芸众生都是为“我”,处处皆是我执;但卢安克和众生不大一样,他的眼里看不见我执。
我执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人们对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的执念。在佛法里,我执被认为是众生痛苦的根源,因而消除我执就是教众修行的目标。放下我执,就等于放下了那个被欲海邪山极尽缠绕的我;抽离了那个我,一切贪痴欲念的捆绑就转成了空;人从有我变成无我,从喧嚣走回清静,方得了智慧和始终。
我想起来有一回和小伙伴去杭州灵隐寺玩,由于已经过了买票入殿的时间,我们就干脆沿着石径周围逛,在大殿旁处的小亭子里发现了坐了个和尚。我忽然来了兴致就要和那和尚聊聊。
“和尚先生,你好,请问你为什么坐在这里呢?”我还煞有介事地礼貌问他。
“迎接有缘人。”和尚悦答。
“都这个点儿了,有缘人应该不会来了。”我说。
和尚笑笑说,“那也不尽然,有缘人千里赶来面佛,没见着佛面是会有遗憾的;但若能见个僧面,也算是不虚此行。”
后来我好奇地问他,什么是佛。
他说,佛是一切。
我不解。
他说,你看那亭柱,你打它你骂它踢它,它可有反应?
我说,没有。
那就有佛。他说。
我更是听的云里雾里。可惜和尚爱笑不爱说。
末了和尚先生见我手拿饮料,就叫我喝那潺潺入耳的山间溪流,但被我以不卫生的理由婉拒了。和尚坐着还是笑。那是一种不带评论色彩坐观世外的笑,笑天地,笑苍生,笑所执,笑不悟。真是有趣有趣。
老刘也曾跟我分享过小孩子小时候的无我体验。原来人类在小的时候是没有我的概念的,他们与天地连为一体。我听了觉得很有意思,遂开始观察其他小孩子,以期从他们身上搜罗类似的证据。果然还真是这样。
小侄子的乳名叫果果,有一回果果(差不多两岁半)的奶奶给他喂香蕉吃,皮都剥好了送到嘴边,亲昵地唤着:“果果乖,吃蕉蕉。”谁知果果头一撇,秒变哭腔,“果果不要,果果不要吃蕉蕉。”
小孩子不会说,我不要吃香蕉,他会说,果果不要吃香蕉。
果果是谁呀?果果不就是你么?可你却不知道果果就是你。
别人叫果果,你也跟着叫果果,搞了半天,果果就是你自己呀。
从无我到有我,人身上这种变幻还真是神奇。也许等到有我的尽头走到了,无我的征途才能开始,才会在有无之间看见更多不一样的光芒。谁知道呢?
文/李四 上海
微信公众号:i_lisi
作者声明:一切不把版权信息带走的分享都是耍流氓喂。
到什么时候人们才不那么拼,那么全心全意为一个“我”着想?这不是说人们不该为自己考虑,而是想有没有那么几个零头的百分点的可能性,来证明人们并不是完全为了自己在这个世上仗剑厮杀。
卢安克是一个长期在广西山区为当地留守儿童做支教的德国人。柴静曾经几次采访过这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做的教育事业。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坐在小土坡上,望着远处的大山,用流利的中文说出,这个地方有我的命,要是离开了就活不了了。
我差不多是三年前知道这个人的,当时他的博客还没有关闭,还可以读到一些他自己写的对在山区做教育的体悟。他说他纯粹只是个教育研究爱好者,并不是别人说的那么无私和伟大。他在广西山区做留守儿童教育完全是出于追随自己的喜爱这一初衷。他澄清自己根本不想去改变什么教育体系,去赢得什么光荣名声,只想快乐地在农村和他的学生们呆在一起,做他的教育实验和儿童研究。
真正内心伟大的人往往都是一个与人无争的极弱者。因为是极弱者,他们既无心与人争,也无力与人斗,他们路过满眼物欲的世间,没有弯腰捡起任何一样。他们所行的益事被人们看见,便有了善的传扬,这其中丝毫没有刻意的伪装和做作。他们的存在犹如镶嵌在漆黑夜空中的星点,一闪一闪地让人类看见某些不寻常的光芒。
芸芸众生都是为“我”,处处皆是我执;但卢安克和众生不大一样,他的眼里看不见我执。
我执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人们对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的执念。在佛法里,我执被认为是众生痛苦的根源,因而消除我执就是教众修行的目标。放下我执,就等于放下了那个被欲海邪山极尽缠绕的我;抽离了那个我,一切贪痴欲念的捆绑就转成了空;人从有我变成无我,从喧嚣走回清静,方得了智慧和始终。
我想起来有一回和小伙伴去杭州灵隐寺玩,由于已经过了买票入殿的时间,我们就干脆沿着石径周围逛,在大殿旁处的小亭子里发现了坐了个和尚。我忽然来了兴致就要和那和尚聊聊。
“和尚先生,你好,请问你为什么坐在这里呢?”我还煞有介事地礼貌问他。
“迎接有缘人。”和尚悦答。
“都这个点儿了,有缘人应该不会来了。”我说。
和尚笑笑说,“那也不尽然,有缘人千里赶来面佛,没见着佛面是会有遗憾的;但若能见个僧面,也算是不虚此行。”
后来我好奇地问他,什么是佛。
他说,佛是一切。
我不解。
他说,你看那亭柱,你打它你骂它踢它,它可有反应?
我说,没有。
那就有佛。他说。
我更是听的云里雾里。可惜和尚爱笑不爱说。
末了和尚先生见我手拿饮料,就叫我喝那潺潺入耳的山间溪流,但被我以不卫生的理由婉拒了。和尚坐着还是笑。那是一种不带评论色彩坐观世外的笑,笑天地,笑苍生,笑所执,笑不悟。真是有趣有趣。
老刘也曾跟我分享过小孩子小时候的无我体验。原来人类在小的时候是没有我的概念的,他们与天地连为一体。我听了觉得很有意思,遂开始观察其他小孩子,以期从他们身上搜罗类似的证据。果然还真是这样。
小侄子的乳名叫果果,有一回果果(差不多两岁半)的奶奶给他喂香蕉吃,皮都剥好了送到嘴边,亲昵地唤着:“果果乖,吃蕉蕉。”谁知果果头一撇,秒变哭腔,“果果不要,果果不要吃蕉蕉。”
小孩子不会说,我不要吃香蕉,他会说,果果不要吃香蕉。
果果是谁呀?果果不就是你么?可你却不知道果果就是你。
别人叫果果,你也跟着叫果果,搞了半天,果果就是你自己呀。
从无我到有我,人身上这种变幻还真是神奇。也许等到有我的尽头走到了,无我的征途才能开始,才会在有无之间看见更多不一样的光芒。谁知道呢?
文/李四 上海
微信公众号:i_lisi
作者声明:一切不把版权信息带走的分享都是耍流氓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