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我觉得,书(我只是说专业书)是一个交流知识的平台。作者把自己理解的知识变成文字写上去,而读书就是把这些文字变成自己理解的知识。
但很多时候,由于作者和读者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构建的方式会有偏差,从而使得这一过程变成了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复杂许多。就像打棒球,投掷球的人和接球的人需要配合好,才能接稳。
但是作为一个好的接球者,无论球投掷的轨迹如何他都会接稳。他要做的就是判断球的落点,迅速移动,使得球在入手时是自己所要的一个轨迹。我想读书也是这样,无论作者如何去构建这个知识体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一表达方式变成我们所能接受的表达方式,更进一步就能把文字变成我们自己理解的知识了。
我曾写过一些文章,刚开始很注重写作的内容,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不再注重内容而是关注了文章的表达方法。这让我更具体地去思考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表达。
写文章是在有了大量工作或者有了内容之后的事。可以是介绍工作的结果,可以是一个想法,可以是学到的一些东西。这里只说对于学到知识的表达。
我会把学到的知识先过一遍,提取出关键词来,这就是我要表达的内容。然后用一段话,或一个图,或一个公式,或一系列公式的推导过程来说明这一关键词。这样,就得到了一个个小段。
之后是找到各个关键词间的关系,也就是安排每个小段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递进与并列。并列关系的放在一个部分或者一大段,递进关系的分个前后。并列的有时候没有关系只是这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才能推出下一个关键词,或是并列的两个结论。有时候是相互对比来推出下一个关键词。
安排好顺序之后是为每个小段加上前言后语,用来过渡或说明前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之后是给每个大段或部分加上前言后语。最后加上小标题。
然后就是给整个文章加上前言后语,也就是引言和结论、展望。
我认为的摘要就是文章的一个大纲。对引言的概括以及文章每个部分的概括。是文章的介绍。最后的关键词就是文章中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一般是摘要中提到的,便于文章的索引。最后给文章加上一个简明的,概括全文的题目。
读书是相反的一个扒皮的过程。对于一本书的某一个章节,作者无论多懒,我想他总会分个前言,后语,正文,只是不会标出来。但是我想我们把它标出来,结构会更分明一点。
先把引言读懂会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把文章分成一个个部分,标出来总结出标题。
对文章进一步了解之后就是找关键词了。标出关键词,对关键词的解释以及每个小段的前言后语。
之后就是具体的事了,也就是我们需要理解与记忆的,这些关键词的解释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关键词就是一个公式或公式的推导。有些关键词需要我们去总结出来。
对于文中的每个部分,把关键词按文中所排顺序写下来。一般情况下,找到关键词后仔细看一下作者的解释就能理解。看解释看不懂有时候是因为对作者的表达方式不适应或作者表达有误,我们可以去找其他版本的解释。有时候我们需要把关键词放在文中去理解。
对关键词有大致理解后就是找关系了,也就是具体的一个递推或并列关系。通过对每个小段前言后语的理解,找出关系,用箭头或其他方式标注一下。这样,同时也完成了一个读书笔记。
当然,方法还要在实践中慢慢完善。
我想,这只是把书由厚变薄的一个过程,由薄变厚需要去思考,实践,有自己的想法,添枝加叶。可能需要很久才能把知识完全变成自己的。
但很多时候,由于作者和读者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构建的方式会有偏差,从而使得这一过程变成了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复杂许多。就像打棒球,投掷球的人和接球的人需要配合好,才能接稳。
但是作为一个好的接球者,无论球投掷的轨迹如何他都会接稳。他要做的就是判断球的落点,迅速移动,使得球在入手时是自己所要的一个轨迹。我想读书也是这样,无论作者如何去构建这个知识体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一表达方式变成我们所能接受的表达方式,更进一步就能把文字变成我们自己理解的知识了。
我曾写过一些文章,刚开始很注重写作的内容,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不再注重内容而是关注了文章的表达方法。这让我更具体地去思考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表达。
写文章是在有了大量工作或者有了内容之后的事。可以是介绍工作的结果,可以是一个想法,可以是学到的一些东西。这里只说对于学到知识的表达。
我会把学到的知识先过一遍,提取出关键词来,这就是我要表达的内容。然后用一段话,或一个图,或一个公式,或一系列公式的推导过程来说明这一关键词。这样,就得到了一个个小段。
之后是找到各个关键词间的关系,也就是安排每个小段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递进与并列。并列关系的放在一个部分或者一大段,递进关系的分个前后。并列的有时候没有关系只是这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才能推出下一个关键词,或是并列的两个结论。有时候是相互对比来推出下一个关键词。
安排好顺序之后是为每个小段加上前言后语,用来过渡或说明前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之后是给每个大段或部分加上前言后语。最后加上小标题。
然后就是给整个文章加上前言后语,也就是引言和结论、展望。
我认为的摘要就是文章的一个大纲。对引言的概括以及文章每个部分的概括。是文章的介绍。最后的关键词就是文章中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一般是摘要中提到的,便于文章的索引。最后给文章加上一个简明的,概括全文的题目。
读书是相反的一个扒皮的过程。对于一本书的某一个章节,作者无论多懒,我想他总会分个前言,后语,正文,只是不会标出来。但是我想我们把它标出来,结构会更分明一点。
先把引言读懂会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把文章分成一个个部分,标出来总结出标题。
对文章进一步了解之后就是找关键词了。标出关键词,对关键词的解释以及每个小段的前言后语。
之后就是具体的事了,也就是我们需要理解与记忆的,这些关键词的解释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关键词就是一个公式或公式的推导。有些关键词需要我们去总结出来。
对于文中的每个部分,把关键词按文中所排顺序写下来。一般情况下,找到关键词后仔细看一下作者的解释就能理解。看解释看不懂有时候是因为对作者的表达方式不适应或作者表达有误,我们可以去找其他版本的解释。有时候我们需要把关键词放在文中去理解。
对关键词有大致理解后就是找关系了,也就是具体的一个递推或并列关系。通过对每个小段前言后语的理解,找出关系,用箭头或其他方式标注一下。这样,同时也完成了一个读书笔记。
当然,方法还要在实践中慢慢完善。
我想,这只是把书由厚变薄的一个过程,由薄变厚需要去思考,实践,有自己的想法,添枝加叶。可能需要很久才能把知识完全变成自己的。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