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2015年在剧院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2016年头一天,挖出自己宝贝的票根盒子,简单总结下……按时间顺序,门类混杂,纯记录之用。
================================分割线=================================
2015年1月8日 2015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中国巡演·上海站 @ 上海大剧院
一扫一粒沙污七八糟的运营带来的伤害,2015年的开局之观。虽是巡演版,布景简单但不简陋,透着精细和用心。剧作本身的经经典,自不用多说。
2015年2月13日 上海芭蕾舞团豪华版《天鹅湖》 @ 上海大剧院
在小伙伴的安利下,买了包厢票,视线有阻挡。更不幸的是,当天头痛欲裂,半场立场,没能看到48只天鹅起舞的场面。往后再补吧。
2015年4月24日 舞台剧《仙剑奇侠传》 @ 上海文化广场
展会后的第一场观演,冲着位列我男神榜的刘令飞去的,当年令飞兄在中文版《猫》里的绰约风姿,颇有些念念不忘。混乱的场内秩序,妥妥被吓得半场退场,跟小伙伴喝饮料去了。而我也只在事后才晓得,令飞兄出演的是拜月教主,那个上半场没啥存在感的人。好吧,果然我不是看着仙剑长大的,没啥感动。
2015年4月27日 话剧《商鞅》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冲着尹铸胜和吕凉去的,更是冲着商君去的。许是之前各种文艺评论拔高了期待,当晚两桶狗血撒得我晕头转向。WTF!这是什么玩意儿?再说一遍历史剧,我肯定打死你!从此绝了发展自己看上话的戏的念头。一群不会讲故事的人,糟践了玩意儿。演员的表现,特别是吕凉,老戏骨,名副其实。
2015年5月8日 世界美声系列——巴洛克女王 美国女次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独唱音乐会 @ 上海大剧院
巴洛克音乐,至少这个名词对耳朵来说是不陌生的。巴洛克歌剧,还真的没有听过。嗯,那必须要听一听。演出当天,小乔带着脚伤完成了音乐会,她一袭西太后设计的“一衣三穿”的大红礼服,着实惊艳。一直期待着乐团小提琴家德米特里作为“假声男高音”献声,略略可惜。这一场,是打开了巴洛克歌剧的新世界大门。
2015年5月12-14日 纪念西贝柳斯诞辰150周年 芬兰拉蒂交响乐团 西贝柳斯音乐节(一、二、三) @上海大剧院
西贝柳斯,一个在上海略算冷僻的作曲家。早年父亲听交响的时候,记下了这位作曲家,因为觉得名字极好玩。音乐会之前,接受了王勇老师以及上海大剧院的《大剧院之友》的科普,对西贝柳斯略有基本了解。难得的是,这次音乐节演奏了全套西贝柳斯的交响作品。除了在音乐上呈现出如同北地芬兰冰天雪地一样的阴冷、严峻之外,西贝柳斯在结构上也有他自己的理解与创新,与古典主义作品不同。这三场的指挥是奥科·卡姆,跟卡拉扬同一挂的严厉冷峻派指挥,通常严肃着一张脸,指挥干净利落,节奏感清晰。
2015年6月4日 摘下面具的“剧院魅影”——布拉德·里特尔演唱会 @ 上海保利大剧院
布拉德·里特尔,嗯,这个名字的中译倒是很少叫,总是小面包小面包的叫,难般正经写一次Brad Little。这是我的第一位现场魅影,颜控发作,一眼瞄上了小面包的美爪和大长腿。小面包总窝在棒子国,难得挪窝。既然挪窝了,总是要看一眼的。这一场,小面包犹如开挂了一样,回到舒适音区的嗓音宽广、洪亮、浑厚,自带低音炮属性。广巡和北巡的小C Emilie Lynn妹纸也一道来了,完全一个美国式姑娘,小小的身躯有着惊人的爆发力。哈哈,最难忘的应该是小面包从场下请了位观众一道唱中文版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搂着妹子的肩,到最后单膝跪地,引发全场尖叫连连,我也是花痴得不行了。散场后,小面包做了个签名会,实在没好意思拿面具出来给他签,略后悔啊。
2015年6月5日 反转地心引力Leo @ 上海大剧院
“爱丁堡前沿剧展”系列补课的第一课。创新的表现形式,演员表演的房间是一个翻转了90度的环境,同时还使用了投影将正常视角的影像投影在幕布上,两种不同的视角构成了极有意思的对比,看一个翻转的世界。除了理念上的创新,Leo也试图在讲一个发现和自我发现的故事,试想一个人被关在只有一盏灯、一只箱子的密室里会怎样?Leo来告诉你。
2015年6月6日 上海大剧院越剧版《红楼梦》(名家版) @ 上海大剧院
改编自1958年上越王文娟、徐玉兰版本,取消了开篇的黛玉进府、识金锁两折,“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唱段改到结尾处。从小说中提取宝黛之前的爱情为故事主线,不讲荣宁二府“呼啦啦大厦将倾”,以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为结尾,引出宝玉“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之感,整部戏一起呵成,老同志们的功底与修养,到底是现在的编剧无法企及的。钱惠丽、单仰萍二位,虽已不再年轻,宝黛二人自然、灵动依旧。最喜钱老师的宝玉,草莽娇憨之态尽显,活脱脱一个养在深院内宅的年轻公子。舞美、服饰,称得起“殿堂版”之称,大剧院40米深的舞台全部打开,元春省亲的半付銮驾,营造出了纵深感。结尾处,舞台地板“动”了起来,再次让我惊叹。
2015年6月10日 原版音乐剧《人鬼情未了》 @ 文化广场
如果不是赫赫有名的电影,这部音乐剧会被我无视掉的。一晚上的劲歌热舞,比起被吐槽为“歌舞串烧”的法语音乐剧,这部剧更像歌舞秀,再加上炫目的灯光、特效的渲染,在魔幻剧的康庄大道上狂奔而去。女主Lucie的嗓音条件不错,各主演任性飙高音,已然不能称之为耳朵享乐。黑人灵媒的演唱、表演倒是可圈可点,算得上这部剧里唯一一个还会表演的演员。
2015年6月11日 歌剧《法斯塔夫》 @ 上海大剧院
上歌在大剧院中剧场做了个音乐会版本的歌剧系列,这是我看的这部系列里的第一部。然后,我就再没有更深刻的印象了,不过这是很好的接受歌剧普及教育的机会。
2015年6月25日 英国纸电影《奥德赛》 @ 上海大剧院
根据荷马史诗《奥德赛》改编的一部作品,采用纸片人偶加投影的形式,类似中国的皮影戏的表现手法,只不过投影方向相反而已。时长70分钟,第一幕是“爸爸去哪儿了”,第二幕是“爸爸回来了”,第三幕是“吉祥的三宝”,故事里的狼、猫头鹰应该有所指。哦,应该把《荷马史诗》,加进书单里了。
2015年6月26日 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 @ 上海大剧院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压全唐”之誉。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便由80后编剧据此诗而做。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联合省昆制作,由国光剧团的李小平指导。最初掉坑,肯定是因为李小平,之前的《百年戏楼》、《金缕曲》都不曾失望。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昆曲戏,本是有些忐忑不安的,毕竟昆曲唱腔绵长雅致,咿咿呀呀似是催眠。而这一部是不同的,不知是否因为融入了京腔的黄钟大吕而显得辽阔大气,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14年看新编传统戏,一直在想是否因为唱腔等表现形式的不同,而造成了某些剧擅于表达某些主题思想,比如京剧唱帝王将相、忠孝仁义,越剧、昆曲唱才子佳人。《春江花月夜》印证了这一个观点,但又有突破。如张军在节目册序言部分所表述的观点。
2015年7月5日 纽爱经典:迪图瓦与艾克斯 @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第一次去上交、第一次纽爱、第一次迪图瓦。发现上交主厅不太适合大编制交响乐,主厅容量偏小可以把声音凝聚起来,但带来的问题是所有声部、层次就黏糊到了一起,显得浑浊。
2015年7月9日 从《春江花月夜》到《金缕曲》 @ 上海大剧院 (讲座)
这天,李小平一身的休闲服,与《春江花月夜》首演时的一袭正装截然不同。只是,他并没有显得轻松多少,一开口反到有些凝重之感。语调软软的,没有台湾人常见的台湾腔,原来李导是个外省二代。9岁学戏,内化一身童子功。关于创新,他说一种不急躁的状态。私以为,创新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无须为创新而创新。李导的戏,同他的人一样,平缓中推进剧情,是张力而非用力,是以,他的戏总有一种朦胧、隽永之感,留下思考之余还韵味悠长。
2015年7月10日 《四世同堂》 @ 上海大剧院
这是头一回看田沁鑫的戏,不幸地印证了一个观点,但凡49之前有老本子的戏,通常情况下质量远高于新戏。同时,对田沁鑫导演有了好奇,这份好奇在看到省昆《1699·桃花扇》之后被扼杀。
2015年7月17日 新编京剧《金缕曲》 @ 上海大剧院
这是第二次在上海大剧院看《金缕曲》了,仍清晰记得上一年看完之后陷入久久无法言语的状态。后来今年1月在《空中剧院》又看了一遍直播,这回应该算是V3.0版本了。相较于第一版,情节上有删节,时长大幅缩短。阵容方面,云姬由熊明霞出演,相比此前丁晓君纤细的扮相,熊的扮相有点出乎意料,略有出戏之感。金喜全的容若,更有才子风度,一段父子相争看得我只想拍案叫绝。很高兴看到陈少云老爷子硬朗依旧,只可惜麒派传人是越发的少了。邓沐伟饰演的明珠,做派依旧大气。
2015年7月24日 世界芭蕾明星炫舞之夜——夜舞巴黎 @ 上海大剧院
错过了14年的Gala,15年的Gala无论如何不能再错过。幸福的是,再没法发生档期冲突的事情了。之前看过英皇、NDT,不知POB为何物,更不知什么是法兰西学派,便是看吧。至今,细想起来,只记得炫目的技巧、高贵、优雅的风度,《夜晚》则是将那晚的浪漫气氛推到极致。
2015年7月29日 西班牙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 @ 上海大剧院
这是。。。爱丁堡系列的第三部剧了吧?没成想,在剧院哭成了狗。一部默剧,只有三位演员通过肢体语言表演了7个角色。他们还带着巨大的头套,面部表情都派不上用场,这是对演技极大的考验。故事情节,非常干净,所有出现的元素都有先后呼应,没有笔墨的浪费。多莉尼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她渐渐地忘记了所有的事情,生活无法再自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主旨并不宏大,只是引发思考。当我们面对日渐老去的父母,该如何应对。
2015年7月31日 现代芭蕾《长恨歌》 @ 上海大剧院
在小伙伴一再安利下,入了这部剧。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对新编戏的不安。这部芭蕾,非常之现代,感觉更像现代舞。坦白说,没看懂。
2015年8月8日 亚洲青年管弦乐团音乐会 @ 上海保利大剧院
忽然发现了保利的妙用,就是相同的演出总是会比东艺便宜些,更要紧的是,我就不用再跋山涉水去浦东了。上半场是巴赫的托卡卡与赋格、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协,下半场是马四。于我而言,这一场的总体印象并不深刻,托卡卡与赋格略有失望,整个乐队的声部都黏糊在一起,沉闷不已,有车祸现场之感。马四里的日籍女高音,倒是眼前一亮。台上的都是未来音乐家,他们也许正需要这样的演出来历练吧。
2015年8月12日 果戈里经典话剧《钦差大臣》 @ 上海大剧院
印象里,就从来没有听到过俄语话剧到访。俄罗斯,或者说,前苏联,好像是父母那一辈的童年回忆。这一次来上海,怎么能有理由不看呢。印象最深刻的是结尾处,市长一家三口抱着宫殿的柱子,好似将这群趋炎附势的小人钉在耻辱柱上批判一般的。而真正的钦差大臣并没有正面出现过,只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有些“等待戈多,戈多未现”的意味。若说遗憾,则是台词方面。至于两侧的字幕,中英对照,由于台词原本是极冗长的,不可能一眼扫完,整个观演过程不得不摇头晃脑舞台、字幕两兼顾,应该是错失掉一些精彩的细节了吧。
2015年8月14日 话剧《等待戈多》 @ 上海文化广场
这是台湾果陀剧场的出品,在台湾叫《等待果陀》。经不住微信推送的诱惑,我入了这一场。可惜,当天状态不佳,只半场便再也撑不住提早退场了。即使只看了半场,依然不能减少我对这部剧的好奇。从微信节目册得知,这是吴兴国的作品,对,就是那个曾经在歌剧《秦始皇》里惊鸿一瞥的演员,也是主演之一。另一位主演是之前跟随国光剧团到访的盛鉴,两人一操京腔,一用昆腔,倒也自然和谐。有机会,我还是我把这部剧给看完的。
2015年8月15日 NT Live《弗兰肯斯坦》 @ 上戏剧院
来补课,错过了几年前在大剧院的高清展映。开场20多分钟,是怪物的诞生,震惊于卷福的演技,身体的扭曲、种种挣扎,都浓缩在这20多分钟之内。访谈里,卷福自己有提到为了演好怪物,他去康复机构观察过中风病人的状态。而我只能表示,叹为观止。卷福与米福,两人对换扮演的角色,也是这部戏的亮点,后来看了米福版的怪物,只能说,米福应该对卷福心悦诚服才是。若说二人飙戏,那也只能是在科学家部分,卷福的科学家稍显文弱,少了米福的霸气;而怪物部分,米福完败。另外留下印象的是扮演科学家妻子的黑人姑娘,后来在《007:幽灵党》里又见到了她,姑娘的表演自然。整体而言,这部剧展现的就是英国人戏剧制作的实力,无论是舞美布景还是演技、叙述。
2015年9月4日 《都是龙袍惹的祸》 @ 上海大剧院
这几年,台湾剧团在大陆忙着圈钱,而香港剧作倒显得有些个沉寂。看《龙袍》,一是源于对香港戏剧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爱丁堡的信心。顾虑就是担心香港人的“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这个在TVB中随处可见的bug。
这一场的布景,并不复杂,一个四方的浮台、一根立柱、几道木质屏风。浮台上,时而是御花园,时而是破波斩浪的龙船,时而是丁葆桢的巡抚衙门。浮台的摇晃,时而是晚清政局的吊诡,时而是波涛汹涌的京杭大运河,时而是人物内心的翻腾。浮台之下,又是一片光景,不是台上、台下的区别,而是给导演提供了不同的空间用来交代不同的情节,“花开两朵,另表一枝”的效果。
这部戏里的人物冲突颇值得回味。慈安、恭亲王、同治与慈禧之间的嫌隙,不过是以江山社稷为标的的权柄之争,所谓的“家国天下”不过是几个人的利益的遮羞布。而,龙袍一剧并没有采用修齐治平之类的批判,而是进行了人性的思考。丁葆桢虽是个"正面人物",而我看到的只是他作为一个精神阉人对一个身体阉人的歧视而已。皇室争权夺利,讲的是利益;臣下的倾轧,不过是站队,讨上位者欢心而已,哪里有什么“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反倒出现在底层草民身上。安德海的老婆马小玉,不过是因为安德海给了她温饱便记得他,为他送上最后一顿囚饭。
2015年9月11日 柏林喜歌剧院 莫扎特歌剧 《魔笛》 @ 上海大剧院
时隔三个多月,我只记得这部戏采用了多媒体动画投影来替代传统的舞美布景,以及夜后的花腔女高音。莫扎特的这部歌剧,我总觉得并不只是讲了一个“暗黑”的童话故事,而是有很多思考、指代在其中。
2015年9月15日 英国舞蹈剧场作品 《虎生》 @ 上海大剧院
7成没看懂的剧,只记得后面半段开始到处调戏观众的大猫,以及一室的橙子味。一直在担心说,哎呀。。。这么多橘子、橙子,要累死清洁阿姨了,不要养点小老鼠出来呀。
2015年9月25日 中文版《Q大道》 @ ET聚场
惊艳了惊艳了。13年《Q大道》首轮巡演的时候看过一遍,评论是“文案写得狠不错”,后来知道有升级版,14年碍于路途遥远,其实就是懒,买了票没去看。没想到,进步这样的大,主要是在本土化方面,翻译接地气了,不像是在一堆英文中硬塞进了中文人名、地名。结构上应该也是有改动的,做了些删节,主题思想的呈现更突出。
2015年10月5日 舞剧《朱鹮》 @ 上海大剧院
加长版的公益广告,没啥戏剧冲突,看过而已。
2015年10月8日 埃萨-佩卡·萨洛宁与马勒室内乐团 @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不知道哪里来印象,觉得萨洛宁、马勒室内乐团是极有名的,那就听吧。这一场音乐会告别了大炒特炒冷饭的德奥作品,演奏了两部西贝柳斯作品,以及2部新作品,韩斌老师说,这是欧洲音乐会的配置。好吧,我还是在德奥作品里玩耍得很愉快,第二支小提琴作品听得我是很烦躁。
2015年10月16日 “24小时指环”之《莱茵的黄金》 @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我是被小伙伴“拖”去的,一个周末内看完《尼伯龙根的指环》,对我来说身体挑战太大了,下一周就别想好好上班,忙着补觉吧。“24小时”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呈现手段,有机会还是应该挑战一下24小时版本的。那么在此之前,可以去补课了。
2015年10月17日 NT Live《女王召见》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又一次被英国戏剧征服。同样讲生平,英国人就能玩出花儿来,不按时间顺序不报流水账,大事不漏小事不说。不按时间顺序,就给服装、化妆带来了挑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为演员变装。而演员的挑战则是最大的,前一刻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下刻就是双十年华的年轻少艾,身段、嗓音上要极快地作出调整,没有突兀之感。看这部剧之前,最好是能够了解一下英国当代政治,不然容易错过其中很多笑料。
2015年10月17日 现代芭蕾舞剧《长恨歌》 @ 上海大剧院
小伙伴说,老帕尤其喜欢改。好吧,基于上次没看懂,就再看一遍。顺便说,上次病假的女主陈艳应该也能上了吧。好吧,其实这次还是没有看到陈艳。在结构上应该是做过些微调,高力士的戏份被大幅增加了吧,要不然解释不了演员半场不到就大汗淋漓,总不能是身子虚吧?月中仙子的戏份被删节。上一回看《长恨歌》,我就是没闹明白月中仙子的作用是什么,总以为跟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死神差不多,可又有不得其法之感。后经小伙伴指点,杨妃死后不是化身月中仙子么?哦~原来这样的。中场的时候,有很多人在买节目册。估摸着也是跟我一样看了个云里雾里的,找节目册求解。暗自偷笑,这并没有什么用哇,数月之前我还中场恶补了这首诗呢。好吧,看老外来讲一个中国故事,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2015年10月19日 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音乐会 @ 上海大剧院
最终没有错过这场音乐会,感谢小伙伴伸出的援手。起兴是因为有齐默尔曼,这位我肖想了很久的小提琴家。更加幸运的是,有藏家提供了庞杜将军这把名琴,说是齐默尔曼试拉了几分钟就喜欢上了这把琴。我总是忍不住YY齐默尔曼打滚卖萌抱大腿求着用这把琴来演奏,后来自己也被这把琴的音色给征服了。下半场一曲勃四,虽然32个变奏我没找到,但我还是在第四乐章的结尾处,觉得呼吸被夺走,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才长舒一口气。呼!就是这样的酣畅淋漓!指挥萨拉斯特,又是一个跟卡皇、奥科·卡姆一挂的,略显严肃,指挥干净利落,节奏掌握分明。哎呦,他还是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的,帮萨洛宁还玩过室内乐,芬兰指挥圈还真是小。。。
2015年10月20日 勋伯格清唱剧《古雷之歌》 @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四个字,车祸现场!
2015年10月23日 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灰姑娘》 @ 上海大剧院
2015年10月25日 澳大利亚芭蕾舞团芭蕾精品荟萃《白色·舞起》 @ 上海大剧院
上头两个不写了吧,都写过的长评了,戳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529743876/
2015年10月28日 美国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 @ 上海大剧院
这一场。。。要怎么写呢?我只能说,与之前看的NDT那种现代芭蕾是完全不同的,真正的现代舞。但,它是有规矩的,有思想的,不是病态的群魔乱舞。没有看过其他现代舞的,可以把玛莎·葛兰姆当作入门的教材,以避开众多雷区。
2015年10月31日-11月1日 大师版昆曲《牡丹亭》(上、下本) @ 上海大剧院
14年大师版在北京上演的时候,曾深深表达过自己的艳羡之情。没成想今年来了上海,颇有一种心想事成的快慰,这也是熬夜排大剧院17周年庆优惠活动的最大动力。坦白说,这是我头一次看传统昆曲,小伙伴笑曰,你的起点倒真的是高。嗯,我也觉得起点略高了些。因此,虽然连着两个晚上看得极过瘾,却没有码下什么又臭又长的repo,只怕自己言辞不当有辱斯文。到后来,才渐渐醒悟过来,这一场不是看身段、不是听唱腔,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体验昆曲大师的艺术魅力即可。这种韵味,是他们数十年舞台经验积累下来的,早就内化成他们身体的一部分,举手投足间便是柳梦梅、杜丽娘,大约这就是所谓的神韵。
2015年11月6日 南昆风度——雅俗一辙昆曲赏析 @ 上海大剧院(讲座)
不要问我为什么会隐约觉得“省昆”或者“南昆”又或者“苏昆”水准不错,我真的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上半年看完《春江花月夜》便对12月的昆曲周颇有期待,后来档期公布,对省昆这一场看是不看,颇为踌躇。知道有这场讲座,倒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原来觉得类似“大炮”式的上位者,多半会引发我的反感,而这一次的主讲李鸿良院长却并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反倒觉得这是一位极爽利、有魄力又实干的领导。随他一道来的,还有省昆的笛师王建农、工闺门旦的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孔爱萍老师和新生代的花脸演员孙晶。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引发了我对省昆专场极大的期待,回家便买了票。
顺路这里要歪一下楼,讲座、导赏,不只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踏踏实实的推广、宣传手段,到一线去,到观众中去。是以,对张军为了3场《春江花月夜》做了几十场的讲座,肃然起敬。约摸,只有体制外的、企业化运营的团体才会好好琢磨怎么去更好地卖票。
2015年11月7日 舞台剧《金锁记》 @ 上海大剧院
原本期待《金锁记》,多半是因为马浚伟。后来得知马浚伟不来,倒也没啥失望,总是张爱玲作品改编的,还有指导《桃姐》的许鞍华,总是要去看看的。看之前没有做过功课,只待大幕开启的那刻。好处是,对作品保持这新鲜感,没有先入为主的印象,以空瓶状态去看一个新的故事。而坏处是,对这部作品的感想,容易跑偏,看来以后适当还是要做些功课的。
这部作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焦媛那极具爆发力和张力的演技,无论是年轻时曹七巧的轻浮、叛逆,还是年老后日渐吊诡的思维,总觉得全世界都欠了她的,即便是亲生女儿都见不得她幸福,竟以教女儿吃大烟来阻止女儿的婚事。舞美方面,长安与童先生的分别一段,仿如满月般的灯光投下,二人的身影如剪影般呈现在灯光下,这便是一出悲剧的结尾。看得我也颇为唏嘘感叹。想来,杜丽娘是幸福的,即便仍为一缕香魂,柳梦梅在认出眼前人便是去岁的梦中人、小轴上的画中人,自己的心上人,呼出一句“你是我柳梦梅生生世世的妻”。可叹啊,古人曾有如此浪漫的情怀的,而今人却隅于种种现实,这便是题名里的那把“锁”的其中一层意思。
2015年11月7日 《惊奇的山谷》 @ 上海大剧院
许是昂贵的票价、篇篇喝彩的文艺评论拉高了期望,看完之后觉得平平无奇。如果说,曾经觉得北青艺评上某篇初读觉得略晦涩的文章,看过那么一丢丢的昆曲之后,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惊奇的山谷》不就是摆脱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舞台布景,呈现出中国传统戏曲“空”舞台的虚拟指代性。故事情节一般,具有“通感”的人在日常社会中遭到“歧视”,不得不投身于“魔术”卖弄技巧为生,最终为记忆的负担压垮。中国传统戏曲的“空”舞台,或者说“一桌二椅”的舞台形式,对演员的表现能力有极高的要求。于是,我们用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来总结这些技巧。而对于西方演员,应该是全新的挑战。在这部剧里,演员的表现并不出众,除了女主角之外。
2015年11月9日 郑明勋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音乐会 @ 东方艺术中心
大概也是对德累斯顿的期待过高,这一场我的评论是,好!但,好在哪里?印象不深了。
2015年11月15日 昆曲之美——从《春江花月夜》音乐说起 @ 上海大剧院(讲座)
这也是昆曲周的讲座之一,由省昆的王建安老师主讲。除了是国家一级演奏员(王老师司笛),他还是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的作曲。整场讲座,略偏学术一点。虽然是昆曲门外汉,好在听的也不是很累。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明白了为什么当时不觉得《琴歌》,也就是整首《春江花月夜》的诗,在剧里很出挑。因为昆曲,是曲牌体,最大特点是长短句。而唐诗则不然,五言、七律,一首诗里的字数多少是一样的。这样的错位,对谱曲有了极大的挑战。张军在讲座现场完整演绎了修改后的《琴歌》,果然是好多了。那么,就期待一下16年春天再次登台的《春江花月夜》,而这一次昆曲周的演唱会便不参与了。
2015年11月20日 昆曲《桃花扇》 @ 天蟾逸夫
“An Unexpected Kun Opera”。。。我真的被惊艳到了,掉坑一个多月完全没有爬出来的迹象,反倒是是自己主动把坑越挖越大,挖了云亭山人和梁启超的评点本来读不算,妥妥跌进省昆的怀抱,更是花痴一样迷上了钱振荣,还去挖来了《侯方域全集校箋》准备开读,打算写《桃花扇》的长评。。。我大概真的是疯了。
2015年11月28日 弗拉明戈舞蹈团《卡门》 @ 上海大剧院
对我来说,弗拉明戈舞,看一支就够了,一部舞剧有点太多了,引发了厌倦。好吧,至少我看过了弗拉明戈舞了。
2015年12月8日 心声·四生五蕴张军小生专场 @ 上海大剧院
码着短评,码着码着就成了长评,戳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532591730/
2015年12月9日 继承者·雅俗一辙省昆汇演专场 @ 上海大剧院
这一场的花痴长评,戳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528794045/
2015年12月10日 荣念曾“一桌二椅”实验昆曲专场 @ 上海大剧院
这一场不知所云的长评,戳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530021264/
2015年12月25日 中文版《我,堂吉诃德》 @ 人民大舞台
生活里,总要有些理想来支撑的,这样堂吉诃德便不会梦醒之后就死去。没有读过塞万提斯的小说,只说七幕人生的这一版中文版。一句简单的评论是,没有失望。观演多了,才知道“不失望”是一种怎样的难度和状态。这一版的翻译,做得相当不错。沉迷在骑士梦想里的堂吉诃德台词、唱词都是白话文,其他演员使用现代汉语,这一对比从形式上强调了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区别。阵容上,大猫刘阳担纲男主,一人分饰两角,在壮年塞瓦提斯和暮年堂吉诃德之间来回切换,尚游刃有余,又唱又说,记得好好保护嗓子。其余演员,阿东沙、主角、桑丘的表现不错,医生一角引发了我反感,也许这也是因为演得入木三分?如果要说不好,那么气息是个大问题,一句一句之间,常能听见一声响亮的换气,略有些败兴。
2015年12月31日 “临川四梦”唱段精粹演唱会 @ 天蟾逸夫
失败的跨年演出,这个失败是来源于我自己的选择,生生被上昆逼上梁山式的“加演”给恶心着了。编排上,从昆五班开始,昆四、昆三、昆二、昆大班的依次登台,是从“昆歌”到“昆曲”的观演体验,也算得上是渐入佳境。让我颇为抓心挠肺的是,上昆的年轻演员,发音里的尖团音不见了,越来越像普通话。胡惟露的女小生,让我眉头一跳。倒不是说她不好,而是之前无意间读到一篇提倡反思女小生培养的文章,于是,我便开始有心无心地琢磨女小生这件事情,虽然到现在为止没啥心得。昆三的黎安,该有的名分也都有了,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只是,这一段《紫钗记·边关寄情》唱得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且待1月10日的《长生殿》再继续留意吧。昆二、昆大几位大师,自然就不用多说了,端着敬畏之心静静听他们唱、看他们演就好了。
================================分割线=================================
2015年1月8日 2015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中国巡演·上海站 @ 上海大剧院
一扫一粒沙污七八糟的运营带来的伤害,2015年的开局之观。虽是巡演版,布景简单但不简陋,透着精细和用心。剧作本身的经经典,自不用多说。
2015年2月13日 上海芭蕾舞团豪华版《天鹅湖》 @ 上海大剧院
在小伙伴的安利下,买了包厢票,视线有阻挡。更不幸的是,当天头痛欲裂,半场立场,没能看到48只天鹅起舞的场面。往后再补吧。
2015年4月24日 舞台剧《仙剑奇侠传》 @ 上海文化广场
展会后的第一场观演,冲着位列我男神榜的刘令飞去的,当年令飞兄在中文版《猫》里的绰约风姿,颇有些念念不忘。混乱的场内秩序,妥妥被吓得半场退场,跟小伙伴喝饮料去了。而我也只在事后才晓得,令飞兄出演的是拜月教主,那个上半场没啥存在感的人。好吧,果然我不是看着仙剑长大的,没啥感动。
2015年4月27日 话剧《商鞅》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冲着尹铸胜和吕凉去的,更是冲着商君去的。许是之前各种文艺评论拔高了期待,当晚两桶狗血撒得我晕头转向。WTF!这是什么玩意儿?再说一遍历史剧,我肯定打死你!从此绝了发展自己看上话的戏的念头。一群不会讲故事的人,糟践了玩意儿。演员的表现,特别是吕凉,老戏骨,名副其实。
2015年5月8日 世界美声系列——巴洛克女王 美国女次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独唱音乐会 @ 上海大剧院
巴洛克音乐,至少这个名词对耳朵来说是不陌生的。巴洛克歌剧,还真的没有听过。嗯,那必须要听一听。演出当天,小乔带着脚伤完成了音乐会,她一袭西太后设计的“一衣三穿”的大红礼服,着实惊艳。一直期待着乐团小提琴家德米特里作为“假声男高音”献声,略略可惜。这一场,是打开了巴洛克歌剧的新世界大门。
2015年5月12-14日 纪念西贝柳斯诞辰150周年 芬兰拉蒂交响乐团 西贝柳斯音乐节(一、二、三) @上海大剧院
西贝柳斯,一个在上海略算冷僻的作曲家。早年父亲听交响的时候,记下了这位作曲家,因为觉得名字极好玩。音乐会之前,接受了王勇老师以及上海大剧院的《大剧院之友》的科普,对西贝柳斯略有基本了解。难得的是,这次音乐节演奏了全套西贝柳斯的交响作品。除了在音乐上呈现出如同北地芬兰冰天雪地一样的阴冷、严峻之外,西贝柳斯在结构上也有他自己的理解与创新,与古典主义作品不同。这三场的指挥是奥科·卡姆,跟卡拉扬同一挂的严厉冷峻派指挥,通常严肃着一张脸,指挥干净利落,节奏感清晰。
2015年6月4日 摘下面具的“剧院魅影”——布拉德·里特尔演唱会 @ 上海保利大剧院
布拉德·里特尔,嗯,这个名字的中译倒是很少叫,总是小面包小面包的叫,难般正经写一次Brad Little。这是我的第一位现场魅影,颜控发作,一眼瞄上了小面包的美爪和大长腿。小面包总窝在棒子国,难得挪窝。既然挪窝了,总是要看一眼的。这一场,小面包犹如开挂了一样,回到舒适音区的嗓音宽广、洪亮、浑厚,自带低音炮属性。广巡和北巡的小C Emilie Lynn妹纸也一道来了,完全一个美国式姑娘,小小的身躯有着惊人的爆发力。哈哈,最难忘的应该是小面包从场下请了位观众一道唱中文版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搂着妹子的肩,到最后单膝跪地,引发全场尖叫连连,我也是花痴得不行了。散场后,小面包做了个签名会,实在没好意思拿面具出来给他签,略后悔啊。
2015年6月5日 反转地心引力Leo @ 上海大剧院
“爱丁堡前沿剧展”系列补课的第一课。创新的表现形式,演员表演的房间是一个翻转了90度的环境,同时还使用了投影将正常视角的影像投影在幕布上,两种不同的视角构成了极有意思的对比,看一个翻转的世界。除了理念上的创新,Leo也试图在讲一个发现和自我发现的故事,试想一个人被关在只有一盏灯、一只箱子的密室里会怎样?Leo来告诉你。
2015年6月6日 上海大剧院越剧版《红楼梦》(名家版) @ 上海大剧院
改编自1958年上越王文娟、徐玉兰版本,取消了开篇的黛玉进府、识金锁两折,“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唱段改到结尾处。从小说中提取宝黛之前的爱情为故事主线,不讲荣宁二府“呼啦啦大厦将倾”,以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为结尾,引出宝玉“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之感,整部戏一起呵成,老同志们的功底与修养,到底是现在的编剧无法企及的。钱惠丽、单仰萍二位,虽已不再年轻,宝黛二人自然、灵动依旧。最喜钱老师的宝玉,草莽娇憨之态尽显,活脱脱一个养在深院内宅的年轻公子。舞美、服饰,称得起“殿堂版”之称,大剧院40米深的舞台全部打开,元春省亲的半付銮驾,营造出了纵深感。结尾处,舞台地板“动”了起来,再次让我惊叹。
2015年6月10日 原版音乐剧《人鬼情未了》 @ 文化广场
如果不是赫赫有名的电影,这部音乐剧会被我无视掉的。一晚上的劲歌热舞,比起被吐槽为“歌舞串烧”的法语音乐剧,这部剧更像歌舞秀,再加上炫目的灯光、特效的渲染,在魔幻剧的康庄大道上狂奔而去。女主Lucie的嗓音条件不错,各主演任性飙高音,已然不能称之为耳朵享乐。黑人灵媒的演唱、表演倒是可圈可点,算得上这部剧里唯一一个还会表演的演员。
2015年6月11日 歌剧《法斯塔夫》 @ 上海大剧院
上歌在大剧院中剧场做了个音乐会版本的歌剧系列,这是我看的这部系列里的第一部。然后,我就再没有更深刻的印象了,不过这是很好的接受歌剧普及教育的机会。
2015年6月25日 英国纸电影《奥德赛》 @ 上海大剧院
根据荷马史诗《奥德赛》改编的一部作品,采用纸片人偶加投影的形式,类似中国的皮影戏的表现手法,只不过投影方向相反而已。时长70分钟,第一幕是“爸爸去哪儿了”,第二幕是“爸爸回来了”,第三幕是“吉祥的三宝”,故事里的狼、猫头鹰应该有所指。哦,应该把《荷马史诗》,加进书单里了。
2015年6月26日 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 @ 上海大剧院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压全唐”之誉。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便由80后编剧据此诗而做。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联合省昆制作,由国光剧团的李小平指导。最初掉坑,肯定是因为李小平,之前的《百年戏楼》、《金缕曲》都不曾失望。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昆曲戏,本是有些忐忑不安的,毕竟昆曲唱腔绵长雅致,咿咿呀呀似是催眠。而这一部是不同的,不知是否因为融入了京腔的黄钟大吕而显得辽阔大气,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14年看新编传统戏,一直在想是否因为唱腔等表现形式的不同,而造成了某些剧擅于表达某些主题思想,比如京剧唱帝王将相、忠孝仁义,越剧、昆曲唱才子佳人。《春江花月夜》印证了这一个观点,但又有突破。如张军在节目册序言部分所表述的观点。
2015年7月5日 纽爱经典:迪图瓦与艾克斯 @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第一次去上交、第一次纽爱、第一次迪图瓦。发现上交主厅不太适合大编制交响乐,主厅容量偏小可以把声音凝聚起来,但带来的问题是所有声部、层次就黏糊到了一起,显得浑浊。
2015年7月9日 从《春江花月夜》到《金缕曲》 @ 上海大剧院 (讲座)
这天,李小平一身的休闲服,与《春江花月夜》首演时的一袭正装截然不同。只是,他并没有显得轻松多少,一开口反到有些凝重之感。语调软软的,没有台湾人常见的台湾腔,原来李导是个外省二代。9岁学戏,内化一身童子功。关于创新,他说一种不急躁的状态。私以为,创新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无须为创新而创新。李导的戏,同他的人一样,平缓中推进剧情,是张力而非用力,是以,他的戏总有一种朦胧、隽永之感,留下思考之余还韵味悠长。
2015年7月10日 《四世同堂》 @ 上海大剧院
这是头一回看田沁鑫的戏,不幸地印证了一个观点,但凡49之前有老本子的戏,通常情况下质量远高于新戏。同时,对田沁鑫导演有了好奇,这份好奇在看到省昆《1699·桃花扇》之后被扼杀。
2015年7月17日 新编京剧《金缕曲》 @ 上海大剧院
这是第二次在上海大剧院看《金缕曲》了,仍清晰记得上一年看完之后陷入久久无法言语的状态。后来今年1月在《空中剧院》又看了一遍直播,这回应该算是V3.0版本了。相较于第一版,情节上有删节,时长大幅缩短。阵容方面,云姬由熊明霞出演,相比此前丁晓君纤细的扮相,熊的扮相有点出乎意料,略有出戏之感。金喜全的容若,更有才子风度,一段父子相争看得我只想拍案叫绝。很高兴看到陈少云老爷子硬朗依旧,只可惜麒派传人是越发的少了。邓沐伟饰演的明珠,做派依旧大气。
2015年7月24日 世界芭蕾明星炫舞之夜——夜舞巴黎 @ 上海大剧院
错过了14年的Gala,15年的Gala无论如何不能再错过。幸福的是,再没法发生档期冲突的事情了。之前看过英皇、NDT,不知POB为何物,更不知什么是法兰西学派,便是看吧。至今,细想起来,只记得炫目的技巧、高贵、优雅的风度,《夜晚》则是将那晚的浪漫气氛推到极致。
2015年7月29日 西班牙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 @ 上海大剧院
这是。。。爱丁堡系列的第三部剧了吧?没成想,在剧院哭成了狗。一部默剧,只有三位演员通过肢体语言表演了7个角色。他们还带着巨大的头套,面部表情都派不上用场,这是对演技极大的考验。故事情节,非常干净,所有出现的元素都有先后呼应,没有笔墨的浪费。多莉尼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她渐渐地忘记了所有的事情,生活无法再自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主旨并不宏大,只是引发思考。当我们面对日渐老去的父母,该如何应对。
2015年7月31日 现代芭蕾《长恨歌》 @ 上海大剧院
在小伙伴一再安利下,入了这部剧。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对新编戏的不安。这部芭蕾,非常之现代,感觉更像现代舞。坦白说,没看懂。
2015年8月8日 亚洲青年管弦乐团音乐会 @ 上海保利大剧院
忽然发现了保利的妙用,就是相同的演出总是会比东艺便宜些,更要紧的是,我就不用再跋山涉水去浦东了。上半场是巴赫的托卡卡与赋格、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协,下半场是马四。于我而言,这一场的总体印象并不深刻,托卡卡与赋格略有失望,整个乐队的声部都黏糊在一起,沉闷不已,有车祸现场之感。马四里的日籍女高音,倒是眼前一亮。台上的都是未来音乐家,他们也许正需要这样的演出来历练吧。
2015年8月12日 果戈里经典话剧《钦差大臣》 @ 上海大剧院
印象里,就从来没有听到过俄语话剧到访。俄罗斯,或者说,前苏联,好像是父母那一辈的童年回忆。这一次来上海,怎么能有理由不看呢。印象最深刻的是结尾处,市长一家三口抱着宫殿的柱子,好似将这群趋炎附势的小人钉在耻辱柱上批判一般的。而真正的钦差大臣并没有正面出现过,只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有些“等待戈多,戈多未现”的意味。若说遗憾,则是台词方面。至于两侧的字幕,中英对照,由于台词原本是极冗长的,不可能一眼扫完,整个观演过程不得不摇头晃脑舞台、字幕两兼顾,应该是错失掉一些精彩的细节了吧。
2015年8月14日 话剧《等待戈多》 @ 上海文化广场
这是台湾果陀剧场的出品,在台湾叫《等待果陀》。经不住微信推送的诱惑,我入了这一场。可惜,当天状态不佳,只半场便再也撑不住提早退场了。即使只看了半场,依然不能减少我对这部剧的好奇。从微信节目册得知,这是吴兴国的作品,对,就是那个曾经在歌剧《秦始皇》里惊鸿一瞥的演员,也是主演之一。另一位主演是之前跟随国光剧团到访的盛鉴,两人一操京腔,一用昆腔,倒也自然和谐。有机会,我还是我把这部剧给看完的。
2015年8月15日 NT Live《弗兰肯斯坦》 @ 上戏剧院
来补课,错过了几年前在大剧院的高清展映。开场20多分钟,是怪物的诞生,震惊于卷福的演技,身体的扭曲、种种挣扎,都浓缩在这20多分钟之内。访谈里,卷福自己有提到为了演好怪物,他去康复机构观察过中风病人的状态。而我只能表示,叹为观止。卷福与米福,两人对换扮演的角色,也是这部戏的亮点,后来看了米福版的怪物,只能说,米福应该对卷福心悦诚服才是。若说二人飙戏,那也只能是在科学家部分,卷福的科学家稍显文弱,少了米福的霸气;而怪物部分,米福完败。另外留下印象的是扮演科学家妻子的黑人姑娘,后来在《007:幽灵党》里又见到了她,姑娘的表演自然。整体而言,这部剧展现的就是英国人戏剧制作的实力,无论是舞美布景还是演技、叙述。
2015年9月4日 《都是龙袍惹的祸》 @ 上海大剧院
这几年,台湾剧团在大陆忙着圈钱,而香港剧作倒显得有些个沉寂。看《龙袍》,一是源于对香港戏剧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爱丁堡的信心。顾虑就是担心香港人的“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这个在TVB中随处可见的bug。
这一场的布景,并不复杂,一个四方的浮台、一根立柱、几道木质屏风。浮台上,时而是御花园,时而是破波斩浪的龙船,时而是丁葆桢的巡抚衙门。浮台的摇晃,时而是晚清政局的吊诡,时而是波涛汹涌的京杭大运河,时而是人物内心的翻腾。浮台之下,又是一片光景,不是台上、台下的区别,而是给导演提供了不同的空间用来交代不同的情节,“花开两朵,另表一枝”的效果。
这部戏里的人物冲突颇值得回味。慈安、恭亲王、同治与慈禧之间的嫌隙,不过是以江山社稷为标的的权柄之争,所谓的“家国天下”不过是几个人的利益的遮羞布。而,龙袍一剧并没有采用修齐治平之类的批判,而是进行了人性的思考。丁葆桢虽是个"正面人物",而我看到的只是他作为一个精神阉人对一个身体阉人的歧视而已。皇室争权夺利,讲的是利益;臣下的倾轧,不过是站队,讨上位者欢心而已,哪里有什么“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反倒出现在底层草民身上。安德海的老婆马小玉,不过是因为安德海给了她温饱便记得他,为他送上最后一顿囚饭。
2015年9月11日 柏林喜歌剧院 莫扎特歌剧 《魔笛》 @ 上海大剧院
时隔三个多月,我只记得这部戏采用了多媒体动画投影来替代传统的舞美布景,以及夜后的花腔女高音。莫扎特的这部歌剧,我总觉得并不只是讲了一个“暗黑”的童话故事,而是有很多思考、指代在其中。
2015年9月15日 英国舞蹈剧场作品 《虎生》 @ 上海大剧院
7成没看懂的剧,只记得后面半段开始到处调戏观众的大猫,以及一室的橙子味。一直在担心说,哎呀。。。这么多橘子、橙子,要累死清洁阿姨了,不要养点小老鼠出来呀。
2015年9月25日 中文版《Q大道》 @ ET聚场
惊艳了惊艳了。13年《Q大道》首轮巡演的时候看过一遍,评论是“文案写得狠不错”,后来知道有升级版,14年碍于路途遥远,其实就是懒,买了票没去看。没想到,进步这样的大,主要是在本土化方面,翻译接地气了,不像是在一堆英文中硬塞进了中文人名、地名。结构上应该也是有改动的,做了些删节,主题思想的呈现更突出。
2015年10月5日 舞剧《朱鹮》 @ 上海大剧院
加长版的公益广告,没啥戏剧冲突,看过而已。
2015年10月8日 埃萨-佩卡·萨洛宁与马勒室内乐团 @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不知道哪里来印象,觉得萨洛宁、马勒室内乐团是极有名的,那就听吧。这一场音乐会告别了大炒特炒冷饭的德奥作品,演奏了两部西贝柳斯作品,以及2部新作品,韩斌老师说,这是欧洲音乐会的配置。好吧,我还是在德奥作品里玩耍得很愉快,第二支小提琴作品听得我是很烦躁。
2015年10月16日 “24小时指环”之《莱茵的黄金》 @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我是被小伙伴“拖”去的,一个周末内看完《尼伯龙根的指环》,对我来说身体挑战太大了,下一周就别想好好上班,忙着补觉吧。“24小时”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呈现手段,有机会还是应该挑战一下24小时版本的。那么在此之前,可以去补课了。
2015年10月17日 NT Live《女王召见》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又一次被英国戏剧征服。同样讲生平,英国人就能玩出花儿来,不按时间顺序不报流水账,大事不漏小事不说。不按时间顺序,就给服装、化妆带来了挑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为演员变装。而演员的挑战则是最大的,前一刻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下刻就是双十年华的年轻少艾,身段、嗓音上要极快地作出调整,没有突兀之感。看这部剧之前,最好是能够了解一下英国当代政治,不然容易错过其中很多笑料。
2015年10月17日 现代芭蕾舞剧《长恨歌》 @ 上海大剧院
小伙伴说,老帕尤其喜欢改。好吧,基于上次没看懂,就再看一遍。顺便说,上次病假的女主陈艳应该也能上了吧。好吧,其实这次还是没有看到陈艳。在结构上应该是做过些微调,高力士的戏份被大幅增加了吧,要不然解释不了演员半场不到就大汗淋漓,总不能是身子虚吧?月中仙子的戏份被删节。上一回看《长恨歌》,我就是没闹明白月中仙子的作用是什么,总以为跟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死神差不多,可又有不得其法之感。后经小伙伴指点,杨妃死后不是化身月中仙子么?哦~原来这样的。中场的时候,有很多人在买节目册。估摸着也是跟我一样看了个云里雾里的,找节目册求解。暗自偷笑,这并没有什么用哇,数月之前我还中场恶补了这首诗呢。好吧,看老外来讲一个中国故事,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2015年10月19日 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音乐会 @ 上海大剧院
最终没有错过这场音乐会,感谢小伙伴伸出的援手。起兴是因为有齐默尔曼,这位我肖想了很久的小提琴家。更加幸运的是,有藏家提供了庞杜将军这把名琴,说是齐默尔曼试拉了几分钟就喜欢上了这把琴。我总是忍不住YY齐默尔曼打滚卖萌抱大腿求着用这把琴来演奏,后来自己也被这把琴的音色给征服了。下半场一曲勃四,虽然32个变奏我没找到,但我还是在第四乐章的结尾处,觉得呼吸被夺走,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才长舒一口气。呼!就是这样的酣畅淋漓!指挥萨拉斯特,又是一个跟卡皇、奥科·卡姆一挂的,略显严肃,指挥干净利落,节奏掌握分明。哎呦,他还是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的,帮萨洛宁还玩过室内乐,芬兰指挥圈还真是小。。。
2015年10月20日 勋伯格清唱剧《古雷之歌》 @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四个字,车祸现场!
2015年10月23日 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灰姑娘》 @ 上海大剧院
2015年10月25日 澳大利亚芭蕾舞团芭蕾精品荟萃《白色·舞起》 @ 上海大剧院
上头两个不写了吧,都写过的长评了,戳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529743876/
2015年10月28日 美国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 @ 上海大剧院
这一场。。。要怎么写呢?我只能说,与之前看的NDT那种现代芭蕾是完全不同的,真正的现代舞。但,它是有规矩的,有思想的,不是病态的群魔乱舞。没有看过其他现代舞的,可以把玛莎·葛兰姆当作入门的教材,以避开众多雷区。
2015年10月31日-11月1日 大师版昆曲《牡丹亭》(上、下本) @ 上海大剧院
14年大师版在北京上演的时候,曾深深表达过自己的艳羡之情。没成想今年来了上海,颇有一种心想事成的快慰,这也是熬夜排大剧院17周年庆优惠活动的最大动力。坦白说,这是我头一次看传统昆曲,小伙伴笑曰,你的起点倒真的是高。嗯,我也觉得起点略高了些。因此,虽然连着两个晚上看得极过瘾,却没有码下什么又臭又长的repo,只怕自己言辞不当有辱斯文。到后来,才渐渐醒悟过来,这一场不是看身段、不是听唱腔,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体验昆曲大师的艺术魅力即可。这种韵味,是他们数十年舞台经验积累下来的,早就内化成他们身体的一部分,举手投足间便是柳梦梅、杜丽娘,大约这就是所谓的神韵。
2015年11月6日 南昆风度——雅俗一辙昆曲赏析 @ 上海大剧院(讲座)
不要问我为什么会隐约觉得“省昆”或者“南昆”又或者“苏昆”水准不错,我真的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上半年看完《春江花月夜》便对12月的昆曲周颇有期待,后来档期公布,对省昆这一场看是不看,颇为踌躇。知道有这场讲座,倒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原来觉得类似“大炮”式的上位者,多半会引发我的反感,而这一次的主讲李鸿良院长却并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反倒觉得这是一位极爽利、有魄力又实干的领导。随他一道来的,还有省昆的笛师王建农、工闺门旦的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孔爱萍老师和新生代的花脸演员孙晶。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引发了我对省昆专场极大的期待,回家便买了票。
顺路这里要歪一下楼,讲座、导赏,不只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踏踏实实的推广、宣传手段,到一线去,到观众中去。是以,对张军为了3场《春江花月夜》做了几十场的讲座,肃然起敬。约摸,只有体制外的、企业化运营的团体才会好好琢磨怎么去更好地卖票。
2015年11月7日 舞台剧《金锁记》 @ 上海大剧院
原本期待《金锁记》,多半是因为马浚伟。后来得知马浚伟不来,倒也没啥失望,总是张爱玲作品改编的,还有指导《桃姐》的许鞍华,总是要去看看的。看之前没有做过功课,只待大幕开启的那刻。好处是,对作品保持这新鲜感,没有先入为主的印象,以空瓶状态去看一个新的故事。而坏处是,对这部作品的感想,容易跑偏,看来以后适当还是要做些功课的。
这部作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焦媛那极具爆发力和张力的演技,无论是年轻时曹七巧的轻浮、叛逆,还是年老后日渐吊诡的思维,总觉得全世界都欠了她的,即便是亲生女儿都见不得她幸福,竟以教女儿吃大烟来阻止女儿的婚事。舞美方面,长安与童先生的分别一段,仿如满月般的灯光投下,二人的身影如剪影般呈现在灯光下,这便是一出悲剧的结尾。看得我也颇为唏嘘感叹。想来,杜丽娘是幸福的,即便仍为一缕香魂,柳梦梅在认出眼前人便是去岁的梦中人、小轴上的画中人,自己的心上人,呼出一句“你是我柳梦梅生生世世的妻”。可叹啊,古人曾有如此浪漫的情怀的,而今人却隅于种种现实,这便是题名里的那把“锁”的其中一层意思。
2015年11月7日 《惊奇的山谷》 @ 上海大剧院
许是昂贵的票价、篇篇喝彩的文艺评论拉高了期望,看完之后觉得平平无奇。如果说,曾经觉得北青艺评上某篇初读觉得略晦涩的文章,看过那么一丢丢的昆曲之后,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惊奇的山谷》不就是摆脱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舞台布景,呈现出中国传统戏曲“空”舞台的虚拟指代性。故事情节一般,具有“通感”的人在日常社会中遭到“歧视”,不得不投身于“魔术”卖弄技巧为生,最终为记忆的负担压垮。中国传统戏曲的“空”舞台,或者说“一桌二椅”的舞台形式,对演员的表现能力有极高的要求。于是,我们用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来总结这些技巧。而对于西方演员,应该是全新的挑战。在这部剧里,演员的表现并不出众,除了女主角之外。
2015年11月9日 郑明勋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音乐会 @ 东方艺术中心
大概也是对德累斯顿的期待过高,这一场我的评论是,好!但,好在哪里?印象不深了。
2015年11月15日 昆曲之美——从《春江花月夜》音乐说起 @ 上海大剧院(讲座)
这也是昆曲周的讲座之一,由省昆的王建安老师主讲。除了是国家一级演奏员(王老师司笛),他还是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的作曲。整场讲座,略偏学术一点。虽然是昆曲门外汉,好在听的也不是很累。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明白了为什么当时不觉得《琴歌》,也就是整首《春江花月夜》的诗,在剧里很出挑。因为昆曲,是曲牌体,最大特点是长短句。而唐诗则不然,五言、七律,一首诗里的字数多少是一样的。这样的错位,对谱曲有了极大的挑战。张军在讲座现场完整演绎了修改后的《琴歌》,果然是好多了。那么,就期待一下16年春天再次登台的《春江花月夜》,而这一次昆曲周的演唱会便不参与了。
2015年11月20日 昆曲《桃花扇》 @ 天蟾逸夫
“An Unexpected Kun Opera”。。。我真的被惊艳到了,掉坑一个多月完全没有爬出来的迹象,反倒是是自己主动把坑越挖越大,挖了云亭山人和梁启超的评点本来读不算,妥妥跌进省昆的怀抱,更是花痴一样迷上了钱振荣,还去挖来了《侯方域全集校箋》准备开读,打算写《桃花扇》的长评。。。我大概真的是疯了。
2015年11月28日 弗拉明戈舞蹈团《卡门》 @ 上海大剧院
对我来说,弗拉明戈舞,看一支就够了,一部舞剧有点太多了,引发了厌倦。好吧,至少我看过了弗拉明戈舞了。
2015年12月8日 心声·四生五蕴张军小生专场 @ 上海大剧院
码着短评,码着码着就成了长评,戳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532591730/
2015年12月9日 继承者·雅俗一辙省昆汇演专场 @ 上海大剧院
这一场的花痴长评,戳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528794045/
2015年12月10日 荣念曾“一桌二椅”实验昆曲专场 @ 上海大剧院
这一场不知所云的长评,戳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530021264/
2015年12月25日 中文版《我,堂吉诃德》 @ 人民大舞台
生活里,总要有些理想来支撑的,这样堂吉诃德便不会梦醒之后就死去。没有读过塞万提斯的小说,只说七幕人生的这一版中文版。一句简单的评论是,没有失望。观演多了,才知道“不失望”是一种怎样的难度和状态。这一版的翻译,做得相当不错。沉迷在骑士梦想里的堂吉诃德台词、唱词都是白话文,其他演员使用现代汉语,这一对比从形式上强调了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区别。阵容上,大猫刘阳担纲男主,一人分饰两角,在壮年塞瓦提斯和暮年堂吉诃德之间来回切换,尚游刃有余,又唱又说,记得好好保护嗓子。其余演员,阿东沙、主角、桑丘的表现不错,医生一角引发了我反感,也许这也是因为演得入木三分?如果要说不好,那么气息是个大问题,一句一句之间,常能听见一声响亮的换气,略有些败兴。
2015年12月31日 “临川四梦”唱段精粹演唱会 @ 天蟾逸夫
失败的跨年演出,这个失败是来源于我自己的选择,生生被上昆逼上梁山式的“加演”给恶心着了。编排上,从昆五班开始,昆四、昆三、昆二、昆大班的依次登台,是从“昆歌”到“昆曲”的观演体验,也算得上是渐入佳境。让我颇为抓心挠肺的是,上昆的年轻演员,发音里的尖团音不见了,越来越像普通话。胡惟露的女小生,让我眉头一跳。倒不是说她不好,而是之前无意间读到一篇提倡反思女小生培养的文章,于是,我便开始有心无心地琢磨女小生这件事情,虽然到现在为止没啥心得。昆三的黎安,该有的名分也都有了,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只是,这一段《紫钗记·边关寄情》唱得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且待1月10日的《长生殿》再继续留意吧。昆二、昆大几位大师,自然就不用多说了,端着敬畏之心静静听他们唱、看他们演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