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依旧无法相信托尔斯泰 —— 关于《复活》的重读
在与第一次阅读时隔七年之后,我再一次翻开了这本书,半强迫地对自己说:找寻吧,这里有不朽的存在。
从261页开始,聂赫留朵夫奔赴圣彼得堡做好了面见沙皇告御状的准备,终于隐约地意识到了这场申诉不可能成功,绝望也开始渐渐地进入了他的内心。也必定是从这时开始,他意识到了最坏的结果——陪同马斯洛娃同去西伯利亚。而我也由此开始,再也无法忍受这个老头子愈演愈烈的喋喋不休和歇斯底里。
如果不能忘记托尔斯泰是那个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以及精致的《哥萨克》的人,那么作为他的作品,这本书可有可无。
说教,在小说中这是最下三滥的手法,真正卓越的匠人都在自己的词句中竭力避免这一点,无论是福楼拜,果戈理,还是契诃夫。而把说教上升为艺术,使之完全溶解在文本中成为不可缺少的成分,这份手艺,除一人之外,前无古后无来。可那人叫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不叫列夫.尼古拉耶维奇,那人姓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姓托尔斯泰。
不妨把《复活》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并置在一起,其中有着许多的可比之处。聂赫留朵夫身上有着托尔斯泰年轻时的自身投影——他曾经的那份罪孽恰似托尔斯泰15岁第一次逛了妓院染上梅毒之后许多年都保持着的对淫欲的热望。梅诗金公爵也可以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画像——心中的善被视为智力的愚钝(想想当陀思妥耶夫斯基满怀虔诚地到屠格涅夫的庄园想与其和解时,那个自视为西欧人的大地主老爷是怎么对待这个骨瘦嶙峋一贫如洗的“白痴”的)以及对灵与肉最残酷的双重折磨——癫痫病。
梅诗金公爵和“复活”之后的聂赫留朵夫同样也是至善的化身(或者,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说,是“有着基督的理想的人”。用托尔斯泰的话说,是“道德上自我完善的人”),同样是只能存于纸上的理想化人物。可相比梅诗金公爵身上能射进人心的圣光,聂赫留朵夫只能算是个站不起来的泥人。因为梅诗金的善、痛苦和赎罪,都是灵性世界里形而上的存在,而聂赫留朵夫的一切,只能镶嵌在世俗的社会语境中。是的,他是个家境殷实受过良好教育的高贵的人,他还是个要把庄园平分给农奴的“革命者”,他还是个为了救赎自己的罪孽愿与自己曾经诱奸的小妞同赴西伯利亚忍受冰天雪地的“苦行僧”。那好,他就什么都不是。
《白痴》中那个不朽的场景——阿纳斯塔西娅怀着虔诚的敬意拒绝了梅诗金公爵,当着众多脑满肠肥的财主的面把十万卢布扔进火炉,用决绝的方式羞辱了“财富” 这个时至今日依然让众多人勾心斗角舍弃一切人性中的美好甘愿追逐的名词。她对梅诗金公爵拒绝的核心是“羞耻”,是自觉自己堕落的肉身配不上散发着神性的梅诗金公爵,而她奔向罗果仁的姿态,分明是那个壮烈的成语:玉石俱焚。向死而生,在最后一刻迸发出最大的生命力,阿纳斯塔西娅是这样的烈性女子,是一个希腊悲剧式的人物。她的崇高和暴戾,除了美狄亚,我实在找不到任何一个能与她到达同一高度的女子。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永恒的女性温柔”情结,但他却创造出了这样一个真正的“女神”。也许,乾坤一掷的力量,只有最无可救药的赌鬼才能明了。
可马斯洛娃呢?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拒绝,核心是什么?对可能玷污聂赫留朵夫名声的惧怕?不愿让这个男人为自己承受苦难?显然不是。若要这两者成立,前提必须是“爱”,而《复活》中所缺乏的正是这份“爱”,这份“爱”的缺席,是因为托尔斯泰扼杀了马斯洛娃的生命力,让她成为了自己的尺码和风向标,而后把这个风向标送到了西蒙松的身上,一个“革命者”的身上。这就是这个狡猾的老头子玩弄的把戏,他教导着世人要“不以暴力抗恶”,可对于革命者和所谓的“新人”却有着巨大的期冀。就如同他对世人说他主张禁欲,可自己呢?去听听他老婆是怎么说的吧。也正是因为西蒙松这个“革命者”最后会把美人儿马斯洛娃抱上温暖的床榻同她鱼水之欢生儿育女,在红色政权的苏维埃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科书才会把这本在艺术成就上明显完蛋的破书排在《战争与和平》前面,排在《安娜.卡列宁娜》前面,封为“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作为晚辈的契诃夫在评价《复活》时保持着他独有的谦恭和不露痕迹的讽刺:“除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一切都很美妙”。没错,契诃夫没有说谎。可问题是,《复活》如果刨去了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的感情,还剩下些什么?
我懂得纳博科夫对托尔斯泰的推崇,我承认托尔斯泰的词句里那种他人无法比拟的细腻和美妙。我更懂得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鄙夷,我清楚地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粗糙”到了什么程度。可是,我爱陀思妥耶夫斯基胜于托尔斯泰。
而在十九世纪所有的东斯拉夫人中,我爱契诃夫胜于一切。
从261页开始,聂赫留朵夫奔赴圣彼得堡做好了面见沙皇告御状的准备,终于隐约地意识到了这场申诉不可能成功,绝望也开始渐渐地进入了他的内心。也必定是从这时开始,他意识到了最坏的结果——陪同马斯洛娃同去西伯利亚。而我也由此开始,再也无法忍受这个老头子愈演愈烈的喋喋不休和歇斯底里。
如果不能忘记托尔斯泰是那个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以及精致的《哥萨克》的人,那么作为他的作品,这本书可有可无。
说教,在小说中这是最下三滥的手法,真正卓越的匠人都在自己的词句中竭力避免这一点,无论是福楼拜,果戈理,还是契诃夫。而把说教上升为艺术,使之完全溶解在文本中成为不可缺少的成分,这份手艺,除一人之外,前无古后无来。可那人叫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不叫列夫.尼古拉耶维奇,那人姓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姓托尔斯泰。
不妨把《复活》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并置在一起,其中有着许多的可比之处。聂赫留朵夫身上有着托尔斯泰年轻时的自身投影——他曾经的那份罪孽恰似托尔斯泰15岁第一次逛了妓院染上梅毒之后许多年都保持着的对淫欲的热望。梅诗金公爵也可以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画像——心中的善被视为智力的愚钝(想想当陀思妥耶夫斯基满怀虔诚地到屠格涅夫的庄园想与其和解时,那个自视为西欧人的大地主老爷是怎么对待这个骨瘦嶙峋一贫如洗的“白痴”的)以及对灵与肉最残酷的双重折磨——癫痫病。
梅诗金公爵和“复活”之后的聂赫留朵夫同样也是至善的化身(或者,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说,是“有着基督的理想的人”。用托尔斯泰的话说,是“道德上自我完善的人”),同样是只能存于纸上的理想化人物。可相比梅诗金公爵身上能射进人心的圣光,聂赫留朵夫只能算是个站不起来的泥人。因为梅诗金的善、痛苦和赎罪,都是灵性世界里形而上的存在,而聂赫留朵夫的一切,只能镶嵌在世俗的社会语境中。是的,他是个家境殷实受过良好教育的高贵的人,他还是个要把庄园平分给农奴的“革命者”,他还是个为了救赎自己的罪孽愿与自己曾经诱奸的小妞同赴西伯利亚忍受冰天雪地的“苦行僧”。那好,他就什么都不是。
《白痴》中那个不朽的场景——阿纳斯塔西娅怀着虔诚的敬意拒绝了梅诗金公爵,当着众多脑满肠肥的财主的面把十万卢布扔进火炉,用决绝的方式羞辱了“财富” 这个时至今日依然让众多人勾心斗角舍弃一切人性中的美好甘愿追逐的名词。她对梅诗金公爵拒绝的核心是“羞耻”,是自觉自己堕落的肉身配不上散发着神性的梅诗金公爵,而她奔向罗果仁的姿态,分明是那个壮烈的成语:玉石俱焚。向死而生,在最后一刻迸发出最大的生命力,阿纳斯塔西娅是这样的烈性女子,是一个希腊悲剧式的人物。她的崇高和暴戾,除了美狄亚,我实在找不到任何一个能与她到达同一高度的女子。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永恒的女性温柔”情结,但他却创造出了这样一个真正的“女神”。也许,乾坤一掷的力量,只有最无可救药的赌鬼才能明了。
可马斯洛娃呢?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拒绝,核心是什么?对可能玷污聂赫留朵夫名声的惧怕?不愿让这个男人为自己承受苦难?显然不是。若要这两者成立,前提必须是“爱”,而《复活》中所缺乏的正是这份“爱”,这份“爱”的缺席,是因为托尔斯泰扼杀了马斯洛娃的生命力,让她成为了自己的尺码和风向标,而后把这个风向标送到了西蒙松的身上,一个“革命者”的身上。这就是这个狡猾的老头子玩弄的把戏,他教导着世人要“不以暴力抗恶”,可对于革命者和所谓的“新人”却有着巨大的期冀。就如同他对世人说他主张禁欲,可自己呢?去听听他老婆是怎么说的吧。也正是因为西蒙松这个“革命者”最后会把美人儿马斯洛娃抱上温暖的床榻同她鱼水之欢生儿育女,在红色政权的苏维埃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科书才会把这本在艺术成就上明显完蛋的破书排在《战争与和平》前面,排在《安娜.卡列宁娜》前面,封为“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作为晚辈的契诃夫在评价《复活》时保持着他独有的谦恭和不露痕迹的讽刺:“除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一切都很美妙”。没错,契诃夫没有说谎。可问题是,《复活》如果刨去了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的感情,还剩下些什么?
我懂得纳博科夫对托尔斯泰的推崇,我承认托尔斯泰的词句里那种他人无法比拟的细腻和美妙。我更懂得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鄙夷,我清楚地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粗糙”到了什么程度。可是,我爱陀思妥耶夫斯基胜于托尔斯泰。
而在十九世纪所有的东斯拉夫人中,我爱契诃夫胜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