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由《傅雷家书》谈亲情之美
忘了何时何处,我曾看到描写傅雷夫妇自缢前为防踢倒凳子的声音吵醒深夜安眠的邻居,便事先在地上铺了一床棉被的故事,内心震撼、感动之情难以言表,心下对这家人心性之纯良印象颇深。那时便已拜读过《傅雷家书》。
读罢,曾以为亲情之“美”,美在“真”“和”“贵”。傅雷先生一纸书信从头到尾离不开“真”,说起学术在“真理”,说起做人在“真诚”,说起情感在“真性情”;亦从头到尾没离开“和”,说起国家政治在“和谐”,说起待人接物在“和善”,说起爱情婚姻在“和睦”;而这一封封家书更是显得这家人亲情之可贵、待人真诚之可贵、忠于理想信念之可贵、爱国爱党情之可贵。
这回为了写对“亲情之美”的讨论稿,我又去读了《傅雷家书》,自以为傅雷先生想要给傅聪先生教授的大概是:“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不禁深以为然。在我对傅雷先生学识之深厚的感叹之余,亦感慨书信所能承载的感情岂是其它媒介可以替代的?我又一次被傅雷先生对傅聪先生细腻、理智又充满热情的父爱所打动,然而却又不喜他似是偏爱傅聪先生,少念傅敏先生,怕是自己误解了,或许傅敏先生早年常在父母身边,而后整理出版书信的时候将父母与自己的通信除去了?为了求证自己的猜想,我便去百度了傅敏先生的介绍,还在豆瓣上看了些别人的读后感。豆瓣上有人说傅雷先生太过于介入儿子傅聪的生活,对傅聪先生的教育是“典型的中国天才悲剧”,甚至有人说傅敏先生是“不合时宜的傅敏”。大概我是个内心传统的人?或者说 “典型的中国天才悲剧”的教育理念已在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以至于自己到了麻木不仁的境地?我并没觉得傅敏先生“不合时宜”。仔细想了想曾备受争议的“虎妈狼爸”,东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长期为话题双方评头论足,然而傅雷先生作为接受过东西方教育的父亲,对傅聪、傅敏兄弟的教育并没有走“放养”或是“严苛”的极端。被称为“天才”的孩子也不是自命天才,或许给予傅雷先生的教育方式一个“典型的悲剧”的定义会略欠考量。有人认为小孩小时候没有判断力听从父母的安排去生活,久而久之又习惯了那样的生活,故而不觉得自己是悲哀的,我认为这不过是人通过否定他人的生活方式,而取得的对自己过往生活的自我安慰式的肯定,亦是一种优越感的自产。
我想先就傅雷先生和傅敏先生之间的亲情表达一下看法。首先,我并不认同傅雷先生不让傅敏先生学音乐而说“你不是搞音乐的料子”的做法,但我却能理解傅雷先生说“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你也要学音乐,我没有这能力”和“学音乐,要从小开始,你上初中才学琴,太晚了,学个‘半吊子’,何必呢?”这两个观点。我们从这件事情的实质上看,其实是傅敏先生自己的妥协和取舍,他没有“顽强抵抗”坚持学音乐,也可见他的执念并不深,那么或许他学音乐的欲望本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烈。傅雷先生建议傅敏先生去当老师也并没有替傅敏先生做什么决断,傅敏先生更没有刻意走教师这条路,那么便不宜鲁莽地说是傅雷先生的虚荣心作祟。我看到那位持“典型的中国天才悲剧”观点的读者的文章中有一个这样的观点:“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延续得更精彩,这是人之常情。但欲望太高,虚荣心太甚,就会发展到把孩子作为添加人生成就感的工具。美其名曰为孩子着想,为孩子的前途,试问九泉之下的傅雷先生和所有他的狂热信徒,不这般‘严格’教育,你的孩子是否就会出落得一无是处?……有几个人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与幸福?就为了天下父母心中的‘出息’二字,就要牺牲孩子的快乐尊严,用孩子的肉体精神的痛苦换取父母的虚荣?”我倒愿意理解为傅雷先生是教育傅聪先生学会坚持,做事要有始有终,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这般道理。若是说傅雷先生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与幸福,我想不是没有而是较晚而已,毕竟在家书中傅雷先生开篇就写自己对儿子的亏欠的反思——“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也多次劝傅聪先生莫要太执着和疯狂于练琴和演奏会,要学会劳逸结合,多出去旅行散心,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如果说把傅雷先生的“要对得起国家和人民”和“我真为你骄傲,为你自豪”看作“虚荣心太甚,就会发展到把孩子作为添加人生成就感的工具”,或许是忘记了站在时代的角度看问题吧。而且,如果傅雷先生没有严格管教,或许日后傅聪先生还会责怪傅雷先生“你当时怎么不逼迫我练琴呢?你看看我现在钢琴废弃了都怪你没逼迫我。”这又该作何解释呢?说回傅敏先生,他本想要成为外交家而因时局原因未成,因为“可怕的家庭背景”甚至连教师都差点做不成,傅雷先生也是无能为力的,若非北京女一中老校长挺身而出,说:“这么个高才生,你们不要,我要!”傅敏先生还命途未卜。在此过程中,傅雷先生从未逼迫他或推他一把成为老师,相反,傅雷先生却在傅敏先生成为教师前后给足了支持和指导。非要说点什么,也只能说造化弄人。其次,就傅敏先生与傅雷先生之间通信甚少的情况,我想是因为那时候傅敏先生传个电报、打个公用电话或回家都比傅聪先生更为容易(傅聪先生回国要听国家安排),本身就在国内又当老师的傅敏先生亦是不需要傅雷先生“督促”来保持国语能力。
在我看来,亲情是建立在独立人格之上的。而亲情之美的意义在于教会每个人如何成为个人、成为社会人,不枉人生走一遭。比如傅雷先生对傅聪先生的教育——用书里的话总的来说就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而所有信件的教育内容归纳出来有三个方面:为人处世、学习、情感。在为人处世上,傅雷先生主打中华传统儒家思想——有礼有节,在书中的体现如“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对于餐桌礼仪我真是有太多想说,这学期我为了赚回在张家界旅游时被骗的钱,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打工,期间接触了很多不良的餐桌习惯,最不能接受有个姑娘说的:“你又不是吃西餐,还讲餐桌礼仪?”当时我的内心在咆哮:“难道中餐不讲餐桌礼仪?难道你的父母没教过长辈没动筷子前晚辈不可先动筷子?没教过吃饭时不要咀嚼出声?没教过在餐桌上不要乱翻菜,或者只拿自己喜欢吃的不给别人吃?没有教过骨头什么的不要在桌上乱扔?”听罢那个姑娘的话我十分痛心,不是中国没有好的传承,而是有些人没学到。除了礼仪之外,傅雷先生还提醒傅聪先生“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直立。”有人说傅聪先生都20岁了,却还要傅雷先生教这些礼仪,可见傅雷先生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并不知道傅聪先生本身的礼仪如何,但是不管在怎样的年龄阶段,家长都会时不时提醒自己的孩子注意一些问题,或许不是现在才教该怎么做。在学习上,傅雷先生主打思进取、勤恳耐劳的儒家思想,也不时穿插道家深思默想、劳逸结合的观念。比如“平日练八小时的,在心绪不好时减成六七小时,那是可以原谅的,也不至于如何妨碍整个学习进展。”“倘若能常常想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句,你一定会精神上放松得多。”等反驳了之前有人质疑傅雷先生对傅聪先生关爱不足,管教却严而有余的观点,同样的,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夜的信中写道:“邮局把你比赛后的长信遗失,真是害人不浅。我们心神不安半个多月,都是邮局害的。”等等饱含着父母对相隔千里的儿子的挂念。在情感上,傅雷先生给出了理性的劝告:“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也反驳了对傅雷先生的教育有不全面的缺陷的质疑。
傅雷先生的一些其他观点,比如:“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充满了正能量,“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自己先要锻炼得坚强,才不会被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往下拖,才有剩余的精力对朋友们喊‘加油加油’!”又颇具进步意义。而傅雷先生本身也不是光说不做的人,他常常进行反思,积极响应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政策,以身作则地教育傅聪先生和傅敏先生两兄弟,这一点无以诟病。
亲情之美在于当你不会融入的时候教你如何融入,当你融入过深而失去自我的时候又将你拉出泥潭。我不知道其他的读者喜欢怎样的亲情,《傅雷家书》中体现出的亲情之美已然使我动容,给我教育。
读罢,曾以为亲情之“美”,美在“真”“和”“贵”。傅雷先生一纸书信从头到尾离不开“真”,说起学术在“真理”,说起做人在“真诚”,说起情感在“真性情”;亦从头到尾没离开“和”,说起国家政治在“和谐”,说起待人接物在“和善”,说起爱情婚姻在“和睦”;而这一封封家书更是显得这家人亲情之可贵、待人真诚之可贵、忠于理想信念之可贵、爱国爱党情之可贵。
这回为了写对“亲情之美”的讨论稿,我又去读了《傅雷家书》,自以为傅雷先生想要给傅聪先生教授的大概是:“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不禁深以为然。在我对傅雷先生学识之深厚的感叹之余,亦感慨书信所能承载的感情岂是其它媒介可以替代的?我又一次被傅雷先生对傅聪先生细腻、理智又充满热情的父爱所打动,然而却又不喜他似是偏爱傅聪先生,少念傅敏先生,怕是自己误解了,或许傅敏先生早年常在父母身边,而后整理出版书信的时候将父母与自己的通信除去了?为了求证自己的猜想,我便去百度了傅敏先生的介绍,还在豆瓣上看了些别人的读后感。豆瓣上有人说傅雷先生太过于介入儿子傅聪的生活,对傅聪先生的教育是“典型的中国天才悲剧”,甚至有人说傅敏先生是“不合时宜的傅敏”。大概我是个内心传统的人?或者说 “典型的中国天才悲剧”的教育理念已在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以至于自己到了麻木不仁的境地?我并没觉得傅敏先生“不合时宜”。仔细想了想曾备受争议的“虎妈狼爸”,东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长期为话题双方评头论足,然而傅雷先生作为接受过东西方教育的父亲,对傅聪、傅敏兄弟的教育并没有走“放养”或是“严苛”的极端。被称为“天才”的孩子也不是自命天才,或许给予傅雷先生的教育方式一个“典型的悲剧”的定义会略欠考量。有人认为小孩小时候没有判断力听从父母的安排去生活,久而久之又习惯了那样的生活,故而不觉得自己是悲哀的,我认为这不过是人通过否定他人的生活方式,而取得的对自己过往生活的自我安慰式的肯定,亦是一种优越感的自产。
我想先就傅雷先生和傅敏先生之间的亲情表达一下看法。首先,我并不认同傅雷先生不让傅敏先生学音乐而说“你不是搞音乐的料子”的做法,但我却能理解傅雷先生说“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你也要学音乐,我没有这能力”和“学音乐,要从小开始,你上初中才学琴,太晚了,学个‘半吊子’,何必呢?”这两个观点。我们从这件事情的实质上看,其实是傅敏先生自己的妥协和取舍,他没有“顽强抵抗”坚持学音乐,也可见他的执念并不深,那么或许他学音乐的欲望本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烈。傅雷先生建议傅敏先生去当老师也并没有替傅敏先生做什么决断,傅敏先生更没有刻意走教师这条路,那么便不宜鲁莽地说是傅雷先生的虚荣心作祟。我看到那位持“典型的中国天才悲剧”观点的读者的文章中有一个这样的观点:“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延续得更精彩,这是人之常情。但欲望太高,虚荣心太甚,就会发展到把孩子作为添加人生成就感的工具。美其名曰为孩子着想,为孩子的前途,试问九泉之下的傅雷先生和所有他的狂热信徒,不这般‘严格’教育,你的孩子是否就会出落得一无是处?……有几个人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与幸福?就为了天下父母心中的‘出息’二字,就要牺牲孩子的快乐尊严,用孩子的肉体精神的痛苦换取父母的虚荣?”我倒愿意理解为傅雷先生是教育傅聪先生学会坚持,做事要有始有终,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这般道理。若是说傅雷先生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与幸福,我想不是没有而是较晚而已,毕竟在家书中傅雷先生开篇就写自己对儿子的亏欠的反思——“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也多次劝傅聪先生莫要太执着和疯狂于练琴和演奏会,要学会劳逸结合,多出去旅行散心,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如果说把傅雷先生的“要对得起国家和人民”和“我真为你骄傲,为你自豪”看作“虚荣心太甚,就会发展到把孩子作为添加人生成就感的工具”,或许是忘记了站在时代的角度看问题吧。而且,如果傅雷先生没有严格管教,或许日后傅聪先生还会责怪傅雷先生“你当时怎么不逼迫我练琴呢?你看看我现在钢琴废弃了都怪你没逼迫我。”这又该作何解释呢?说回傅敏先生,他本想要成为外交家而因时局原因未成,因为“可怕的家庭背景”甚至连教师都差点做不成,傅雷先生也是无能为力的,若非北京女一中老校长挺身而出,说:“这么个高才生,你们不要,我要!”傅敏先生还命途未卜。在此过程中,傅雷先生从未逼迫他或推他一把成为老师,相反,傅雷先生却在傅敏先生成为教师前后给足了支持和指导。非要说点什么,也只能说造化弄人。其次,就傅敏先生与傅雷先生之间通信甚少的情况,我想是因为那时候傅敏先生传个电报、打个公用电话或回家都比傅聪先生更为容易(傅聪先生回国要听国家安排),本身就在国内又当老师的傅敏先生亦是不需要傅雷先生“督促”来保持国语能力。
在我看来,亲情是建立在独立人格之上的。而亲情之美的意义在于教会每个人如何成为个人、成为社会人,不枉人生走一遭。比如傅雷先生对傅聪先生的教育——用书里的话总的来说就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而所有信件的教育内容归纳出来有三个方面:为人处世、学习、情感。在为人处世上,傅雷先生主打中华传统儒家思想——有礼有节,在书中的体现如“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对于餐桌礼仪我真是有太多想说,这学期我为了赚回在张家界旅游时被骗的钱,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打工,期间接触了很多不良的餐桌习惯,最不能接受有个姑娘说的:“你又不是吃西餐,还讲餐桌礼仪?”当时我的内心在咆哮:“难道中餐不讲餐桌礼仪?难道你的父母没教过长辈没动筷子前晚辈不可先动筷子?没教过吃饭时不要咀嚼出声?没教过在餐桌上不要乱翻菜,或者只拿自己喜欢吃的不给别人吃?没有教过骨头什么的不要在桌上乱扔?”听罢那个姑娘的话我十分痛心,不是中国没有好的传承,而是有些人没学到。除了礼仪之外,傅雷先生还提醒傅聪先生“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直立。”有人说傅聪先生都20岁了,却还要傅雷先生教这些礼仪,可见傅雷先生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并不知道傅聪先生本身的礼仪如何,但是不管在怎样的年龄阶段,家长都会时不时提醒自己的孩子注意一些问题,或许不是现在才教该怎么做。在学习上,傅雷先生主打思进取、勤恳耐劳的儒家思想,也不时穿插道家深思默想、劳逸结合的观念。比如“平日练八小时的,在心绪不好时减成六七小时,那是可以原谅的,也不至于如何妨碍整个学习进展。”“倘若能常常想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句,你一定会精神上放松得多。”等反驳了之前有人质疑傅雷先生对傅聪先生关爱不足,管教却严而有余的观点,同样的,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夜的信中写道:“邮局把你比赛后的长信遗失,真是害人不浅。我们心神不安半个多月,都是邮局害的。”等等饱含着父母对相隔千里的儿子的挂念。在情感上,傅雷先生给出了理性的劝告:“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也反驳了对傅雷先生的教育有不全面的缺陷的质疑。
傅雷先生的一些其他观点,比如:“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充满了正能量,“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自己先要锻炼得坚强,才不会被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往下拖,才有剩余的精力对朋友们喊‘加油加油’!”又颇具进步意义。而傅雷先生本身也不是光说不做的人,他常常进行反思,积极响应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政策,以身作则地教育傅聪先生和傅敏先生两兄弟,这一点无以诟病。
亲情之美在于当你不会融入的时候教你如何融入,当你融入过深而失去自我的时候又将你拉出泥潭。我不知道其他的读者喜欢怎样的亲情,《傅雷家书》中体现出的亲情之美已然使我动容,给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