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名人堂】千言万语,何如莫言
![]() |
莫言 |
他的生活简单而又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他的作品细致入微而丝毫不拘泥于现实;他的人生如你我一般平凡,但他的思维却充满着奇诡的想象。他,就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作家,莫言!
在现今社会,追求现实利益成为一种常态。但总有一些人依旧保有一颗易于满足的心。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他们都淡然处之。他们以沉静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世事变迁。毫无疑问,莫言是其中的佼佼者。风景变换,芳草枯了又绿,繁花谢了又开。在他们看来,无论外界如何的灯红酒绿、物欲横流,依然不忘本心。因为懂得,所以从容。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大师。
莫言,原名管漠业,曾经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成名,似乎就在一夜之间,随着诺贝尔奖的发布,席卷神州大地。在他之前,诺贝尔奖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无以言说的痛。然而在莫言之后,中国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骄傲。成名后的莫言,生活 依旧平凡。简单的一日三餐,简单的跟随本心。这份寻常,充斥着一种返璞归真般久违的质朴。
莫言于1955年出生在山东高密的一个普通乡村家庭。对于他的过往,所受的苦难或许只有自己才能知道。莫言小时候是个野孩子,瘦得皮包骨,一眼望去,总会担心他那细长的脖子,随时有可能被他的大脑袋给压折。小时候尝过的酸甜苦辣,终于被他晕染在笔下,化成一篇篇可以直直刺进人们内心的文章。
莫言的写作风格奇诡而又大胆,但又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比如他的成名作《红高粱家族》。在这部作品里面,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充斥着他的感情控诉,演绎着一段活生生的现代革命历史。作品中的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莫言描述成一个融汇着城乡与历史,城市与乡村纵横交错的广袤空间。
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没办法记住在生命里面曾经出现过的那些青春或苍老的面庞;也许我们也没办法去了解他们背后的那些甜蜜或幸酸的故事。处身在大千世界,我们能做的事就是以寻常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从细微之处做起,感悟平凡之中的伟大。
社会如此的浮华,幸而还存在着这么一位大师。看莫言的照片,那么的和蔼可亲,不会想象到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文学大家。“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在他的笔下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有时候,真想斟一盏清茗,沐浴在满天星辰之下,听莫言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尽情畅谈。但是想想,我的境界还不够,能做的唯有苦读不辍,于一篇篇佳作中寻找到人生至理。
作为一部写实主义作品,《蛙》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艰难的推行过程。主角万心拥有着相互矛盾的两种身份:作为乡村医生,她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身为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又被他人称为“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她的一生活在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书中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人物名字、故事情节,甚至连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把小说推向更高的层次,即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在写作风格上,莫言也匠心独运,在《蛙》这篇小说中,5个章节分别由4封长信和一部9幕话剧组成。写信式的讲述不仅方便了写作,也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话剧则是对信件部分另一种角度的重新叙述和有效补充,它把莫言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情结向更纵深处推进,整部小说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张力。
无论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平平淡淡,返璞归真的事情。莫言总是能以他独有的那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激情澎湃的笔锋刻画的淋漓尽致。诚如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所写的那样:“千言万语,何如莫言”!
来自云声电台
![]() |
扫云声电台微信号,开启声音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