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洲黑奴是种怎样的体验?
本文发于我的公众号“大风吹(或搜索wwuding)”,主要写文学八卦,欢迎关注。
————————————————
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十五岁的船长》,写了一艘捕鲸船在开往新西兰途中,船员被黑奴贩子骗去非洲卖掉的故事。
书中提到黑奴的惨状给人印象深刻:两人一组,用一根1.8米长、两头带叉的木棍叉住脖子,叉头上锁;腰里挂上一条沉重的锁链;一路上被鞭打,吃着少得可怜的木薯,夜晚还遭到鳄鱼的袭击:"一大群鳄鱼冲过来吃人!大概12—15条吧,它们趁着黑暗扑向商队,好几个妇女和儿童(奴隶)被拖回了它们的食品库——鳄鱼抓到人或动物先淹死,然后放到食品库储藏起来,等到尸体腐烂到一定程度才吃。"
这……太可怕了吧,但历史上确有其事,而且更骇人听闻。
为什么会有人贩卖黑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利益。
最初贩卖黑奴的人,是把他们当"黑佣" 使用,做家务,耕田什么的。等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在美洲挖矿和种棉花,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活活累死,人手不够用了,不知谁想了个馊主意,提议用非洲黑奴顶替。
无他,黑奴更壮实、更温驯,一个顶得上四个印第安人。
黑奴因此成为抢手货:在非洲内地几乎一文不值(四码白布=1个黑奴),但要是运到美洲,每人可以卖60至150英镑的高价。
这简直是暴利啊,比贩卖黄金、香料赚多了。最主要的是,非洲有源源不断的黑奴可以供应。然而,仅仅贩卖黑奴还满足不了万恶、腐朽的资本主义野心,欧洲人发明了大西洋三角贸易。
所谓的大西洋三角贸易,即欧洲贩子从本国装着枪械、纺织品等出发,行驶到非洲换成黑奴,再贩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然后装上蔗糖、棉花等返回欧洲。
*大西洋三角贸易示意图
完成一次三角贸易,大概花费6个月时间,利润可达100%至1000%,欧洲许多港口城市因此得以发展,比如利物浦,18世纪末上缴的船税多达60万英镑。
黑奴会被谁卖掉?
这得取决于黑奴生活在哪一个年代。
一个生活在7至13世纪的黑奴会被阿拉伯人卖到土耳其、印度等地。所以与我们想象中不同,最早开始大规模贩运黑奴的并非欧洲人,而是阿拉伯人。
14至16世纪是西班牙、葡萄牙海上称霸的时代,他们袭击非洲沿海的黑人村庄,把精壮的男人以及貌美的良家妇女抢走。
*驶往美洲的黑奴贸易船
之后是英法、普鲁士、丹麦、瑞典以及美国等国家。他们在非洲沿海建立中转站,成立专门贩运黑奴的公司,把黑奴生意规模化。更不要脸的是,英国政府干脆宣布奴隶贸易是英国人的基本权利。
一路看下来,西方人似乎是奴隶贸易的罪大恶极者。但其实——更多黑人被自家兄弟卖了
在最初的贩奴贸易中,西方人的确亲自捕捉黑人,但这样的风险很大,经常会遭到黑奴激烈的抵抗,甚至被杀死。
后来,他们唆使当地的黑人酋长捕捉奴隶,然后拿枪支弹药、布匹以及一些日用物品和酋长交换。
而酋长也需要出售黑奴换取武器等增强自身实力。所以,在非洲很多地方,出售黑奴是被酋长默认的。这是非洲版的老乡见老乡,背后插一刀吗?
黑奴会被卖到哪里?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运输黑奴的航线
从上面看到,黑奴主要运往美洲,少量运到西欧和印度。因为欧洲到美洲之间的大西洋航线是最短的,而新开发的美洲大陆也急需大量的人手去开荒。
从非洲到美洲的路上,黑奴的生存状况极其惨烈。
为了防止奴隶逃跑,奴隶贩子残忍地用铁丝穿过黑奴的肩胛骨,用烧红的烙铁在奴隶的身上烙下印记。
为了获取更大利润,一艘只能运载30人的小型帆船硬塞近400名黑奴。而且由于空间狭窄,缺乏淡水和食物,再加上疾病流行,奴隶死亡率高达30%以上。例如一艘叫“守护者“号的葡萄牙船,在从莫桑比克(非洲南部)驶往巴西途中,807名黑奴就有339名丧生,尸体被直接扔进大海,成群的鲨鱼尾随其后。
到了美洲的种植园,黑奴的日子也不好过。博尔赫斯在《心狠手辣的解放者莫雷尔》一文中提到:,"19世纪初期,密西西比河两岸一望无际的棉花地是黑人起早摸黑种植的。他们住的是木板小屋,睡的是泥地。除了母于血缘之外,亲属关系混乱暧昧。这些人有名字,姓有没有都无所谓。他们不识字。说的英语拖字带腔,像用假嗓子唱歌,音调很伤感。他们在工头的鞭子下弯着腰,排成一行行地干活。他们经常逃亡;满脸大胡子的人就跨上高头大马,带着凶猛的猎犬去追捕。"
以上只是黑奴惨状的冰山一角。有资料统计,从15到19世纪400年间,欧洲人奴役和贩卖了至少1250万名非洲人,其中至少有200万人在贩卖途中丧生。
昔日的奴隶贩子,今日的解放者
黑奴贸易极大改变了世界格局,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的100多年间,英国从中获得的利润高达1000多万英镑,完成工业革命的前期积累。
非洲的情况呢?据美国黑人历史学家杜波伊斯估计,奴隶贸易至少使非洲丧失了一亿人,更不用提大量矿藏等资源被掠夺。
*船上的非洲黑奴正运往美州
黑奴贸易持续到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资本家们迫切需要自由的熟练工人,而非奴隶,于是最发达的英国带头进行了废除奴隶制的运动。
昔日的奴隶贩子,成了今天高唱废奴口号的解放者,真是讽刺。
布鲁斯音乐起源于被压迫的黑人
黑奴贸易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更多方面,比如布鲁斯音乐。
19世纪初兴起的布鲁斯音乐产生于底层的黑人群体。他们在奴隶主的种植园里终日劳作,只好哼唱一些简单、忧郁的旋律自娱,由此产生了布鲁斯音乐。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当初的黑奴贸易,也就可能不会有布鲁斯音乐,也就不会有摇滚,更没有唱R&B的周杰伦什么事。
黑奴贸易同样影响了文学,比如以下这两本杰出的小说。
1、《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是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此书出版后,引起强烈的反响,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林肯总统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2、《为奴十二年》
本书是所罗门·诺瑟普于1853年逃离奴役后写成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曾被卖到南方为奴,经历了十二年凄惨的奴隶生活最终重获自由,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便是据此改编而成。
*《为奴十二年》电影截图
回头看这几百年,有时不禁会想象:如果没有黑奴贸易,今天的非洲会怎么样呢?想归想,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
欢迎关注公众号“大风吹(或搜wwuding)”
![]() |
————————————————
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十五岁的船长》,写了一艘捕鲸船在开往新西兰途中,船员被黑奴贩子骗去非洲卖掉的故事。
![]() |
书中提到黑奴的惨状给人印象深刻:两人一组,用一根1.8米长、两头带叉的木棍叉住脖子,叉头上锁;腰里挂上一条沉重的锁链;一路上被鞭打,吃着少得可怜的木薯,夜晚还遭到鳄鱼的袭击:"一大群鳄鱼冲过来吃人!大概12—15条吧,它们趁着黑暗扑向商队,好几个妇女和儿童(奴隶)被拖回了它们的食品库——鳄鱼抓到人或动物先淹死,然后放到食品库储藏起来,等到尸体腐烂到一定程度才吃。"
这……太可怕了吧,但历史上确有其事,而且更骇人听闻。
为什么会有人贩卖黑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利益。
最初贩卖黑奴的人,是把他们当"黑佣" 使用,做家务,耕田什么的。等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在美洲挖矿和种棉花,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活活累死,人手不够用了,不知谁想了个馊主意,提议用非洲黑奴顶替。
无他,黑奴更壮实、更温驯,一个顶得上四个印第安人。
黑奴因此成为抢手货:在非洲内地几乎一文不值(四码白布=1个黑奴),但要是运到美洲,每人可以卖60至150英镑的高价。
这简直是暴利啊,比贩卖黄金、香料赚多了。最主要的是,非洲有源源不断的黑奴可以供应。然而,仅仅贩卖黑奴还满足不了万恶、腐朽的资本主义野心,欧洲人发明了大西洋三角贸易。
所谓的大西洋三角贸易,即欧洲贩子从本国装着枪械、纺织品等出发,行驶到非洲换成黑奴,再贩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然后装上蔗糖、棉花等返回欧洲。
![]() |
*大西洋三角贸易示意图
完成一次三角贸易,大概花费6个月时间,利润可达100%至1000%,欧洲许多港口城市因此得以发展,比如利物浦,18世纪末上缴的船税多达60万英镑。
黑奴会被谁卖掉?
这得取决于黑奴生活在哪一个年代。
一个生活在7至13世纪的黑奴会被阿拉伯人卖到土耳其、印度等地。所以与我们想象中不同,最早开始大规模贩运黑奴的并非欧洲人,而是阿拉伯人。
14至16世纪是西班牙、葡萄牙海上称霸的时代,他们袭击非洲沿海的黑人村庄,把精壮的男人以及貌美的良家妇女抢走。
![]() |
*驶往美洲的黑奴贸易船
之后是英法、普鲁士、丹麦、瑞典以及美国等国家。他们在非洲沿海建立中转站,成立专门贩运黑奴的公司,把黑奴生意规模化。更不要脸的是,英国政府干脆宣布奴隶贸易是英国人的基本权利。
一路看下来,西方人似乎是奴隶贸易的罪大恶极者。但其实——更多黑人被自家兄弟卖了
在最初的贩奴贸易中,西方人的确亲自捕捉黑人,但这样的风险很大,经常会遭到黑奴激烈的抵抗,甚至被杀死。
后来,他们唆使当地的黑人酋长捕捉奴隶,然后拿枪支弹药、布匹以及一些日用物品和酋长交换。
而酋长也需要出售黑奴换取武器等增强自身实力。所以,在非洲很多地方,出售黑奴是被酋长默认的。这是非洲版的老乡见老乡,背后插一刀吗?
黑奴会被卖到哪里?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 |
*运输黑奴的航线
从上面看到,黑奴主要运往美洲,少量运到西欧和印度。因为欧洲到美洲之间的大西洋航线是最短的,而新开发的美洲大陆也急需大量的人手去开荒。
从非洲到美洲的路上,黑奴的生存状况极其惨烈。
为了防止奴隶逃跑,奴隶贩子残忍地用铁丝穿过黑奴的肩胛骨,用烧红的烙铁在奴隶的身上烙下印记。
为了获取更大利润,一艘只能运载30人的小型帆船硬塞近400名黑奴。而且由于空间狭窄,缺乏淡水和食物,再加上疾病流行,奴隶死亡率高达30%以上。例如一艘叫“守护者“号的葡萄牙船,在从莫桑比克(非洲南部)驶往巴西途中,807名黑奴就有339名丧生,尸体被直接扔进大海,成群的鲨鱼尾随其后。
到了美洲的种植园,黑奴的日子也不好过。博尔赫斯在《心狠手辣的解放者莫雷尔》一文中提到:,"19世纪初期,密西西比河两岸一望无际的棉花地是黑人起早摸黑种植的。他们住的是木板小屋,睡的是泥地。除了母于血缘之外,亲属关系混乱暧昧。这些人有名字,姓有没有都无所谓。他们不识字。说的英语拖字带腔,像用假嗓子唱歌,音调很伤感。他们在工头的鞭子下弯着腰,排成一行行地干活。他们经常逃亡;满脸大胡子的人就跨上高头大马,带着凶猛的猎犬去追捕。"
以上只是黑奴惨状的冰山一角。有资料统计,从15到19世纪400年间,欧洲人奴役和贩卖了至少1250万名非洲人,其中至少有200万人在贩卖途中丧生。
昔日的奴隶贩子,今日的解放者
黑奴贸易极大改变了世界格局,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的100多年间,英国从中获得的利润高达1000多万英镑,完成工业革命的前期积累。
非洲的情况呢?据美国黑人历史学家杜波伊斯估计,奴隶贸易至少使非洲丧失了一亿人,更不用提大量矿藏等资源被掠夺。
![]() |
*船上的非洲黑奴正运往美州
黑奴贸易持续到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资本家们迫切需要自由的熟练工人,而非奴隶,于是最发达的英国带头进行了废除奴隶制的运动。
昔日的奴隶贩子,成了今天高唱废奴口号的解放者,真是讽刺。
布鲁斯音乐起源于被压迫的黑人
黑奴贸易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更多方面,比如布鲁斯音乐。
19世纪初兴起的布鲁斯音乐产生于底层的黑人群体。他们在奴隶主的种植园里终日劳作,只好哼唱一些简单、忧郁的旋律自娱,由此产生了布鲁斯音乐。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当初的黑奴贸易,也就可能不会有布鲁斯音乐,也就不会有摇滚,更没有唱R&B的周杰伦什么事。
黑奴贸易同样影响了文学,比如以下这两本杰出的小说。
1、《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是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此书出版后,引起强烈的反响,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林肯总统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2、《为奴十二年》
本书是所罗门·诺瑟普于1853年逃离奴役后写成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曾被卖到南方为奴,经历了十二年凄惨的奴隶生活最终重获自由,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便是据此改编而成。
![]() |
*《为奴十二年》电影截图
回头看这几百年,有时不禁会想象:如果没有黑奴贸易,今天的非洲会怎么样呢?想归想,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
欢迎关注公众号“大风吹(或搜wwud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