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皱褶——罗马梵蒂冈游记
在罗马和梵蒂冈的两天,仿佛是用心灵用脚步看了两场电影。丹布朗笔下《天使与魔鬼》的纠葛,似乎在圣彼得大教堂的一砖一石得到印证;赫本在《罗马假日》中走过的风景,几十年来依然被千千万万的人追寻。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建造其骨骼的是双手,赋予其血肉的是战乱,雕刻其灵魂的则是岁月。罗马可能会叫你一见钟情,不是作为一座可爱的城市,而是一位周身散发着故事与魅力的成熟爱人。

十一月最后一个周五的傍晚,我们正飞行在意大利的上空。异常绚丽的晚霞像层层叠叠的云团失了火,燃烧的天空美丽到令人生畏。逆着地球的转动,飞机在黄昏的火焰中追赶着西沉的太阳。我们的目的地仿佛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点,亦是一段长之又长的时光。在夜色中我们抵达。 到达罗马的第一晚,我们只是从机场到车站再到民宿辗转了一番。和我们的出发地捷克布拉格相比,罗马的居民构成更加多样化,许许多多的中东及非洲面孔夹杂在欧洲原住民之中。人种复杂,车流不息,几百几千年的古迹废墟和流动摊点一样散落四处,为这座城市寻找到一种神奇的沉寂与热闹的平衡。 第二天一早,为了避开排队的人群,我们在七点左右就到达了罗马的城中国梵蒂冈。在等待圣彼得大教堂开放的时间里,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内,日出时分,看着阳光不慌不忙地爬上全世界最重要的一座天主教堂的大门、墙壁、直至穹顶,看着两边圆形连廊上庄严脱俗的雕塑的面孔被次第照亮。在信仰者的心中,这阳光依旧是上帝创造的那一缕,它穿透时光如同穿透云层,在每一个晴朗的早晨将这片圣地一寸一寸唤醒。一个多小时后,当我置身于梵蒂冈博物馆的西斯廷礼拜堂内,仰视着布满整个天花板的《创世纪》巨作之时,我想起梵蒂冈半是阳光半是阴影的墙壁,两者带给我同样的直击心灵的震撼。





圣彼得大教堂内的辉煌自不必说,参观完后我还意犹未尽,买票登顶。教堂登顶之路很有意思,有一段仅容一人通过的旋转阶梯,向上攀登的人要在狭小的两壁之间缩着身子,紧紧抓牢圆形阶梯中间垂下的绳索;又有一段是倾斜的道路,配合着圆形的教堂穹顶,参观者也得弯曲身体前进。走出最后一道门,来到穹顶之上的观景台,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成就感。居高临下,整个梵蒂冈尽收眼底,罗马城向无边的天际延伸开去。教堂两侧连廊构成一个无比规整的圆,这个自古以来就被各种古老文明认为蕴藏着无限可能性的图形,似乎正在闪烁其词诉说着无穷的谜语。从穹顶还可以去往一个更大的观景平台,走到平台边缘,便来到了之前仰望所见站立在连廊之上的雕塑的背面。


当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站在一个个超凡脱俗的身影背后,面前的国度与城市似乎逐渐安静了下来。蓝天碧澈,阳光普照,亘古的事物美丽如初;城市和国家像流云聚了又散,生生灭灭;人类文明是已经开放的昙花,不知会在哪个浓如墨色的夜晚悄然飘落它的第一片花瓣,宇宙的花园中却可能早已是落英缤纷。寂静之间,一阵古老的风呼啸而来,正在将眼前塑像的衣袍轻轻吹起。这些雕像高高耸立在梵蒂冈的上空,从高处俯瞰着这个世界,好像从这个世界的开端之时它们就已经这样站着,看着,投出永恒的目光。这是上帝视角,是灵魂视角,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内心深处保留一个这样的角度,跳脱俗世,俯临众生,用平静的目光认真观察我们深陷其中的被我们称之为“世界”的存在。


整个梵蒂冈——包括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博物馆和梵蒂冈花园在内——都可以在大半天之内完成参观。当天下午,我们便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罗马假日。连同随后的一整天,我们既探访了举世闻名的景点,也深入了罗马的大街小巷。



斗兽场、凯旋门、万神庙、许愿池……这是一串不需要解释或描绘的地名,它们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不仅是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象征,更是历史沉淀的认证。只可惜声名远扬带来了游客构成的人山人海,这多少减损了它们在我眼中的魅力。我所爱的罗马是深沉而内敛的,它缄口不言,但不吝将它的丰富展现给用心探寻的人。在这里,厚重的历史和鲜活的当代生活交织在一起,如同眼角的鱼尾纹般细腻纠缠,一切不露痕迹,等你蓦然回首时已成定局。


圣天使桥下衰老的河床,岸壁上的红色涂鸦是意大利语的“捍卫罗马”,靠着墙站在巨大的字母中间,仿佛可以听见好几个世纪的金戈铁马。

在几乎每一个小小的广场上,复杂精美的雕塑前,绘画者支起大大小小的画架,挂出他们心中的千百个罗马;音乐人开始弹奏,用无疆的语言和城市交谈。

午后漫步在台伯河岸,悠闲的当地人扬起手中的面包屑,体型硕大而优雅的白色水鸟成群飞起,将深秋的罗马褪去铅华。

傍晚时分爬上好几级台阶,走进丘陵之上的小巷之间,天色尚明,华灯初上,大大的狗被主人牵着走出家门,它们对眼前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毫不知情,安稳地享受着一个简单的黄昏带来的令人羡慕的幸福。

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罗马,绕不开的是城市中遍布的遗址废墟。总是会碰上一堆堆破破烂烂的石头,罗马人用一圈栏杆或者矮墙把它们围起来了事。他们就这样把它们原封不动放在那儿,不需要放到玻璃柜里,不需要建一个售票处,也不需要表明这是几星级景点。仔细找找就能发现一个小小的牌子,写上年代便可说明一切。在这堆破烂的几步开外,商场、饭店、办公楼拔地而起,街道繁华,人声鼎沸。但是你绝不用担心会有人为了建造商场饭店办公楼而清除这堆破烂,罗马人任凭这些石头立着倒着,洋洋洒洒地在市中心铺了一地;你也不用担心你看到的“古迹”是先被推倒后又重建的实际年龄比你还小的赝品。那一圈轻易就能翻越的栏杆和矮墙,有着能够挡住商业化现代化的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这是罗马人给历史的尊严,也是给我们人类自己的尊严。 离开罗马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和朋友路过一条废墟比较集中的大街。这条大街离威尼斯广场不远,是一条十分宽阔的街道。当时街道左边空地上似乎有一个乐队在开演唱会,临时搭建的舞台前熙熙攘攘,灯光闪耀,音响震天。街道右边乃至左边舞台背后就是一片断壁残垣,把几百几千年的遗址当作舞台背景,罗马的流行歌手疯狂纵情地敲响架子鼓。当地人都聚集在舞台前欢呼,跳跃,跟随着音乐摇摆,游客则在废墟的栏杆前拍照。我忽然意识到,罗马人每天就是从这样的废墟遗址前经过,去上班,去买菜,去参加派对,去和朋友会面。他们总是这样从容走过,心里记挂着要办的事,路过这一切既不啧啧赞叹,也绝不轻蔑不屑。生活在罗马,是真正与历史为邻。


行走在罗马,你经常可以左手古老,右手现代,一个回眸就看过千年。这里的岁月不是平静流去的河水,而是起了皱褶的织锦,以至于时间都被折叠,过去和现代紧紧贴在一起。在这些重重叠叠的皱褶之间,深藏着岁月中最残酷和最动人的故事,无论如何,它们带给这个城市的是无与伦比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