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律
因果律的表达是这样的:事件A导致随后的事件B,我们说A是B的因;B是A的果。例如,太阳照射之后石头就热了。太阳照就因,石头热就是果。烧锅做饭时烟囱就冒烟了,烧锅就是因,烟囱冒烟就是果。
因果律还体现在自然科学中。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说,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简言之,没有因就没有果,其中因是外力;果则是运动状态改变。可以说,牛顿定律其实是因果律的另外一种表述。所不同的只是外力、运动状态两个物理概念替换了原先的自然现象。又如牛顿第二定律说,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外力成正比,质量成反比,也即F=MA。换一种说法,施加外力之后,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改变的量,则与施加力的大小和物体质量相关。外力是因,运动状态改变是果。牛顿第二定律也是因果律的化身,只是其中又包括了量化的过程,也就是如何将力这个新概念建立在已有的物理量(质量、速度、加速度:克、米/秒、米/秒.秒)之上,并将它们用公式连接起来。
毫无疑问,因果律思想的使用是很常见很普遍的。如果说物理学家在运用因果律的思想,那么哲学家就是在质疑这种运用的合法性。简言之,哲学家在问:为什么能用因果律?它是可靠的吗?等等这类问题。
当哲学家开始质问因果律的可靠性的时候,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种可靠作为比照的基准。这个基准就是演绎逻辑。三段论是演绎逻辑最基本的形式。在前提可靠的情况下,结论必然可靠的。因果律也有这种可靠性吗?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在一块石头上,观音菩萨流了几滴血,玉皇大帝撒了泡尿,于是,500年后石头崩裂,飞出来了孙猴子。《西游记》的这个故事中也有因果律,但信以为真的人一定不多。
大卫休谟仔细考察了因果律,他得出的结论是:1)因果律并不是必然的真,而是忽然的真。所谓必然的真,也就是100%正确;忽然的真,则是有概率的,正确性不到100%。2)因果为什么会产生?人的思维习惯使然。休谟还说“习惯是人生的导师”。如果有人惊叹于哲学家的洞察力,你一定不会感到奇怪,因为哲学家在更基础的层面对人们运用因果律的行为做了一般性的分析、评估。二者之间的差别,差不多就像养猪的和畜牧业专家。
习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休谟的习惯指什么?“习惯”的英文原文是habit。休谟是苏格兰人,不存在翻译的问题。掂量来掂量去,总觉得“习惯”两个字压不住天平那头沉重的“因果律”。因此,很多人怀疑休谟的看法。
在出生之后,人就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早年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与成年人并不相同。孩子的看、听、尝等等感官活动要比成人投入很多。正因为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环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所以,孩子的感官接受了自然的改造。这大致就是神智学先驱者施泰纳、教育实践者卢安克的看法。孩子真的那么投入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能来自于观察经验。有个相关视频在手,或许能帮助你认同这个说法。自然环境真的改造了人器官吗?这是可以解释一下的。从小在南京、苏北语音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很难区分n,l两个音。换句话说,他们的听觉系统不能识别并区分这两个音。需要的话,随便找人试一下就能验证这一结论。大家都是人,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识别?因为在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中,这两个音是完全相同的。准确地说,这两个音之间的差别是不需要理会的。正因为不需要理会,所以,也就没有发育出相应地听觉功能。
不难想象,外部环境就像一种最初的输入,它是人出生之后成长发育的依据之一。在基因说提出之后,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印象:因为遗传,人生来不同。但基因科学还说,人和猩猩基因的相似度达99%,与鸡的相似度也有60-70%。可以说,基因导致的或者说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不同是很少的,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占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这些环境影响发生的时间及其机理罢了。
如果说,自然、社会环境已经在人早年的生活中植入在我们的身体内。所谓的植入,也就是环境对人的感官以及其它生理组织例如神经系统的改造。这样的说法当然还是一种假象或猜测,有待证实。但即使没有后续的证实,这样的观点也是值得体会一下的。因为这样的看法不仅来自于神智学,而且也能帮助解释休谟的因果说从而验证其自身。
休谟所谓的“习惯”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个“习惯”说到底也就是自然环境在我们身体之内的植入的一部分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是大脑后来发育完成的脑容量,也即后来建立的神经元连接。这些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大脑电路连接是一种既有存在,自然会表现出其特征。具体表现为看到事件A,我们就忍不住开始期盼事件B。出现了事件B,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寻找事件A。因为我们意识到的只是自己“忍不住”“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的思维习惯,而不是这个习惯背后的形成机理,所以,因果律才有时神秘有时让人困惑。
巴普洛夫的狗相信,铃声送来了食物,而且嘴里大量分泌的唾液也在证实脑子里的这个看法。在因果形成的机理上看,我们人与狗并没有任何差别。两事件先后或者相继的发生被身体记录下来且不被意识,大脑思维过程中自动反映出这种相继发生,并称之为“因果”。
如此解读因果或许会让人感到泄气,而让人感到鼓舞的是,我们或许没有必要总是费尽心思把孩子关进教室,因为在他们自由自在的玩耍嬉戏之中在他们参与的实践中更为重要的教育正在发生着。更让人产生敬畏感使命感的是,我们的身体之内或许还保存着整个生命的进化记录,我们自身就是几十万年的进化史,我们的任务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了解我们自身。
因果律还体现在自然科学中。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说,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简言之,没有因就没有果,其中因是外力;果则是运动状态改变。可以说,牛顿定律其实是因果律的另外一种表述。所不同的只是外力、运动状态两个物理概念替换了原先的自然现象。又如牛顿第二定律说,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外力成正比,质量成反比,也即F=MA。换一种说法,施加外力之后,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改变的量,则与施加力的大小和物体质量相关。外力是因,运动状态改变是果。牛顿第二定律也是因果律的化身,只是其中又包括了量化的过程,也就是如何将力这个新概念建立在已有的物理量(质量、速度、加速度:克、米/秒、米/秒.秒)之上,并将它们用公式连接起来。
毫无疑问,因果律思想的使用是很常见很普遍的。如果说物理学家在运用因果律的思想,那么哲学家就是在质疑这种运用的合法性。简言之,哲学家在问:为什么能用因果律?它是可靠的吗?等等这类问题。
当哲学家开始质问因果律的可靠性的时候,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种可靠作为比照的基准。这个基准就是演绎逻辑。三段论是演绎逻辑最基本的形式。在前提可靠的情况下,结论必然可靠的。因果律也有这种可靠性吗?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在一块石头上,观音菩萨流了几滴血,玉皇大帝撒了泡尿,于是,500年后石头崩裂,飞出来了孙猴子。《西游记》的这个故事中也有因果律,但信以为真的人一定不多。
大卫休谟仔细考察了因果律,他得出的结论是:1)因果律并不是必然的真,而是忽然的真。所谓必然的真,也就是100%正确;忽然的真,则是有概率的,正确性不到100%。2)因果为什么会产生?人的思维习惯使然。休谟还说“习惯是人生的导师”。如果有人惊叹于哲学家的洞察力,你一定不会感到奇怪,因为哲学家在更基础的层面对人们运用因果律的行为做了一般性的分析、评估。二者之间的差别,差不多就像养猪的和畜牧业专家。
习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休谟的习惯指什么?“习惯”的英文原文是habit。休谟是苏格兰人,不存在翻译的问题。掂量来掂量去,总觉得“习惯”两个字压不住天平那头沉重的“因果律”。因此,很多人怀疑休谟的看法。
在出生之后,人就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早年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与成年人并不相同。孩子的看、听、尝等等感官活动要比成人投入很多。正因为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环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所以,孩子的感官接受了自然的改造。这大致就是神智学先驱者施泰纳、教育实践者卢安克的看法。孩子真的那么投入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能来自于观察经验。有个相关视频在手,或许能帮助你认同这个说法。自然环境真的改造了人器官吗?这是可以解释一下的。从小在南京、苏北语音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很难区分n,l两个音。换句话说,他们的听觉系统不能识别并区分这两个音。需要的话,随便找人试一下就能验证这一结论。大家都是人,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识别?因为在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中,这两个音是完全相同的。准确地说,这两个音之间的差别是不需要理会的。正因为不需要理会,所以,也就没有发育出相应地听觉功能。
不难想象,外部环境就像一种最初的输入,它是人出生之后成长发育的依据之一。在基因说提出之后,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印象:因为遗传,人生来不同。但基因科学还说,人和猩猩基因的相似度达99%,与鸡的相似度也有60-70%。可以说,基因导致的或者说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不同是很少的,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占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这些环境影响发生的时间及其机理罢了。
如果说,自然、社会环境已经在人早年的生活中植入在我们的身体内。所谓的植入,也就是环境对人的感官以及其它生理组织例如神经系统的改造。这样的说法当然还是一种假象或猜测,有待证实。但即使没有后续的证实,这样的观点也是值得体会一下的。因为这样的看法不仅来自于神智学,而且也能帮助解释休谟的因果说从而验证其自身。
休谟所谓的“习惯”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个“习惯”说到底也就是自然环境在我们身体之内的植入的一部分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是大脑后来发育完成的脑容量,也即后来建立的神经元连接。这些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大脑电路连接是一种既有存在,自然会表现出其特征。具体表现为看到事件A,我们就忍不住开始期盼事件B。出现了事件B,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寻找事件A。因为我们意识到的只是自己“忍不住”“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的思维习惯,而不是这个习惯背后的形成机理,所以,因果律才有时神秘有时让人困惑。
巴普洛夫的狗相信,铃声送来了食物,而且嘴里大量分泌的唾液也在证实脑子里的这个看法。在因果形成的机理上看,我们人与狗并没有任何差别。两事件先后或者相继的发生被身体记录下来且不被意识,大脑思维过程中自动反映出这种相继发生,并称之为“因果”。
如此解读因果或许会让人感到泄气,而让人感到鼓舞的是,我们或许没有必要总是费尽心思把孩子关进教室,因为在他们自由自在的玩耍嬉戏之中在他们参与的实践中更为重要的教育正在发生着。更让人产生敬畏感使命感的是,我们的身体之内或许还保存着整个生命的进化记录,我们自身就是几十万年的进化史,我们的任务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了解我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