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杜可风。
“哇,杜可风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连有精神病的垃圾佬都为他的花式摄影,手提移动摄影技巧而着迷。”此话出自葛民辉处女作《初缠恋后的二人世界》。
杜可风在《重庆森林》的开头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剧烈摇晃的开篇镜头作为林青霞饰演的女杀手这个人物的出场,她面无表情,处乱不惊地穿过这栋鱼龙混杂的大厦,霓虹灯的色彩炫目迷幻,让人迷失方向,浓烈环境的反衬使我们对她越发的感兴趣,她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吗?她究竟要干什么?她为何这么的与众不同?
霓虹灯文化是香港的一大特色文化,而杜可风用它们表现了自己眼中的世界,利用霓虹灯的灯光代替自然灯光,真是天才的手法。在这个容纳了五湖四海,不同国籍的拥挤城市,人与动物的故事千千万万。早期的霓虹灯是原子辐射光谱型灯——发射的是放电气体自身特征的辐射光谱。灯色彩由充入灯内的惰性气体决定:氦He:黄色; 氖Ne:红色; 氩Ar:蓝色;氪Kr:紫色; 氙Xe:鲜蓝色;后来为得到更丰富的色光,人们又采用彩色玻璃制作霓虹灯,得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颜色。物种构建了世界,万物皆有灵性,由霓虹灯构建的香港街道,遍布了空气,人与人之间距离,是一个色片的距离。回归到现代摄影,有时候我会觉得,其实人眼才不是最客观真实的视角,人能看到的东西太多,看到便能加以想象,无法被改变的恶习。而镜头呈现出来的才是当今。
摇晃,定格,升格,降格。人处在混乱当中不就是这样的感受吗,某个瞬间总是能莫名其妙的被记住,但是回过头,这个瞬间就像流星一下消失不见。每分每秒这个地球上都会消失无数个人们心里“咯噔”一下的瞬间。何志武与女杀手之间的瞬间就是这样。
关于杜可风这种花式摄影风格,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疑问(之前老忘,今天终于想起来要记下来好好研究学习)就是如何把握空间的轴线法则,如何把位置与人物景深之间的方位和距离?影片中镜头多数为小景别镜头,手持移动规律大多是从左到右,外推,拉近,这是按照人的视觉习惯呢,还是只是工整的摄影手法?在这个片子里,人物的运动轨迹似乎都是倾向与画面的右边,人多往右边跑,停留也多在右边。
动作戏镜头剧烈摇晃再后期降格,人物内心戏镜头也不会稳定清晰,这种手法似乎看起来比一般的抽帧镜头要高明得多。人物旁白说话的时候,总是先切到一个小全景,人在回顾总结的时候总不会是身处在当时,观众也一样,需要抽离出来,站远一点才能概括完全一点。
开始发现,在王家卫这个电影里面,杜可风充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摄影师角色呢,他像是把王家卫的故事又重新说了一遍,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时而远远冷淡的躲起来观察这个人物的状态,时而又来个小景别的主观镜头,不断的出戏入戏,调戏观众对人物的认知。我们作为观众了解片中人物吗?我们应该用什么形容词来概括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呢?通过杜可风的镜头,我看到的似乎并不是这个人在这个环境中的存在,而是这个人的内心生活状态。故事通过情节和细节来表达,人物的状态似乎是性格以外的东西?是不是也会让你无从客观定义。 看完全片最喜欢的镜头是阿菲告诉663有一封信之后,663靠在玻璃柜前喝咖啡,阿菲趴在玻璃柜上看着663喝咖啡,一个慢镜头,来来往往的人群从镜头前走过,只有阿菲和663像一副画一样定在眼前。真是一个美好的镜头,配上《梦中人》的前奏,两个人世界的交汇,像有一颗种子开始播种,然后期待着它慢慢发芽。接下来发生的关于663和阿菲的故事,就跟何志武和女杀手的不一样了。
663和阿菲讲的是一个关于抓迷藏的故事,但有趣的是,这个一个关于抓的人不想抓,躲的人也并不刻意躲的故事,是一个“被”抓迷藏的故事。影片从这里开始,视听语言中的“听”就占了很重要的比重了。接着上面说到的我最喜欢的那个镜头的配乐,王菲的《梦中人》,这首歌不正是片中阿菲的内心独白吗,用歌词代替人物自述,确实平述的言语词汇怎么能足够表达出来呢,少女情怀总是诗,古怪少女心中都是一首歌。
那在663的世界里呢,在家里对肥皂,毛巾,娃娃说话时,环境音的混入了人物配音当中,比如鱼缸里氧气管冒泡泡的声音,毛巾滴水的声音,熨斗蒸汽的声音等等,在663的世界里,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是会说话的。
交错重叠的画外音和背景音乐,有种看录像带mtv的感觉,吵闹而清新。人们互相听不见互相说话的时候会提高分贝,大喊的时候语气像喝醉了酒,喝醉了酒的人说话好像都会大声一点,生怕说话的对象听不见,如果对方听不清楚,就会越集中注意力听,663和阿菲在大声说话的时候,看起来两个人的世界里除了音乐听不到周遭世界的一点干扰的声音。《CaliforniaDreaming》是663说前女友喜欢但明明就是阿菲落下的cd里一首歌,当663也开始有了加州梦想的时候,663的梦想其实就是阿菲啊。
最后,写到这里,我已经看了跳来跳去的看了第三遍《重庆森林》了,现在我很想吃厨师沙拉。小津安二郎曾经说过:“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我一直觉得应该就是在说味道的味吧?不知道杜可风拍厨师沙拉的时候,想不想吃。在杜可风的镜头里面,人物好像都莫名其妙有一种安全感,我丝毫不觉得女杀手是危险的,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好好的,并没有因为摄像机而让你总以为镜头以外的地方会冒出个什么怪物。听说杜可风喜欢错误和意外,可能就是因为因为这样,在他的镜头里容忍了太多奇奇怪怪的世界。实在是喜欢杜可风,希望他少喝酒,但是不喝酒就不是他了。哈哈。
杜可风在《重庆森林》的开头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剧烈摇晃的开篇镜头作为林青霞饰演的女杀手这个人物的出场,她面无表情,处乱不惊地穿过这栋鱼龙混杂的大厦,霓虹灯的色彩炫目迷幻,让人迷失方向,浓烈环境的反衬使我们对她越发的感兴趣,她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吗?她究竟要干什么?她为何这么的与众不同?
霓虹灯文化是香港的一大特色文化,而杜可风用它们表现了自己眼中的世界,利用霓虹灯的灯光代替自然灯光,真是天才的手法。在这个容纳了五湖四海,不同国籍的拥挤城市,人与动物的故事千千万万。早期的霓虹灯是原子辐射光谱型灯——发射的是放电气体自身特征的辐射光谱。灯色彩由充入灯内的惰性气体决定:氦He:黄色; 氖Ne:红色; 氩Ar:蓝色;氪Kr:紫色; 氙Xe:鲜蓝色;后来为得到更丰富的色光,人们又采用彩色玻璃制作霓虹灯,得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颜色。物种构建了世界,万物皆有灵性,由霓虹灯构建的香港街道,遍布了空气,人与人之间距离,是一个色片的距离。回归到现代摄影,有时候我会觉得,其实人眼才不是最客观真实的视角,人能看到的东西太多,看到便能加以想象,无法被改变的恶习。而镜头呈现出来的才是当今。
摇晃,定格,升格,降格。人处在混乱当中不就是这样的感受吗,某个瞬间总是能莫名其妙的被记住,但是回过头,这个瞬间就像流星一下消失不见。每分每秒这个地球上都会消失无数个人们心里“咯噔”一下的瞬间。何志武与女杀手之间的瞬间就是这样。
关于杜可风这种花式摄影风格,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疑问(之前老忘,今天终于想起来要记下来好好研究学习)就是如何把握空间的轴线法则,如何把位置与人物景深之间的方位和距离?影片中镜头多数为小景别镜头,手持移动规律大多是从左到右,外推,拉近,这是按照人的视觉习惯呢,还是只是工整的摄影手法?在这个片子里,人物的运动轨迹似乎都是倾向与画面的右边,人多往右边跑,停留也多在右边。
动作戏镜头剧烈摇晃再后期降格,人物内心戏镜头也不会稳定清晰,这种手法似乎看起来比一般的抽帧镜头要高明得多。人物旁白说话的时候,总是先切到一个小全景,人在回顾总结的时候总不会是身处在当时,观众也一样,需要抽离出来,站远一点才能概括完全一点。
开始发现,在王家卫这个电影里面,杜可风充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摄影师角色呢,他像是把王家卫的故事又重新说了一遍,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时而远远冷淡的躲起来观察这个人物的状态,时而又来个小景别的主观镜头,不断的出戏入戏,调戏观众对人物的认知。我们作为观众了解片中人物吗?我们应该用什么形容词来概括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呢?通过杜可风的镜头,我看到的似乎并不是这个人在这个环境中的存在,而是这个人的内心生活状态。故事通过情节和细节来表达,人物的状态似乎是性格以外的东西?是不是也会让你无从客观定义。 看完全片最喜欢的镜头是阿菲告诉663有一封信之后,663靠在玻璃柜前喝咖啡,阿菲趴在玻璃柜上看着663喝咖啡,一个慢镜头,来来往往的人群从镜头前走过,只有阿菲和663像一副画一样定在眼前。真是一个美好的镜头,配上《梦中人》的前奏,两个人世界的交汇,像有一颗种子开始播种,然后期待着它慢慢发芽。接下来发生的关于663和阿菲的故事,就跟何志武和女杀手的不一样了。
663和阿菲讲的是一个关于抓迷藏的故事,但有趣的是,这个一个关于抓的人不想抓,躲的人也并不刻意躲的故事,是一个“被”抓迷藏的故事。影片从这里开始,视听语言中的“听”就占了很重要的比重了。接着上面说到的我最喜欢的那个镜头的配乐,王菲的《梦中人》,这首歌不正是片中阿菲的内心独白吗,用歌词代替人物自述,确实平述的言语词汇怎么能足够表达出来呢,少女情怀总是诗,古怪少女心中都是一首歌。
那在663的世界里呢,在家里对肥皂,毛巾,娃娃说话时,环境音的混入了人物配音当中,比如鱼缸里氧气管冒泡泡的声音,毛巾滴水的声音,熨斗蒸汽的声音等等,在663的世界里,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是会说话的。
交错重叠的画外音和背景音乐,有种看录像带mtv的感觉,吵闹而清新。人们互相听不见互相说话的时候会提高分贝,大喊的时候语气像喝醉了酒,喝醉了酒的人说话好像都会大声一点,生怕说话的对象听不见,如果对方听不清楚,就会越集中注意力听,663和阿菲在大声说话的时候,看起来两个人的世界里除了音乐听不到周遭世界的一点干扰的声音。《CaliforniaDreaming》是663说前女友喜欢但明明就是阿菲落下的cd里一首歌,当663也开始有了加州梦想的时候,663的梦想其实就是阿菲啊。
最后,写到这里,我已经看了跳来跳去的看了第三遍《重庆森林》了,现在我很想吃厨师沙拉。小津安二郎曾经说过:“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我一直觉得应该就是在说味道的味吧?不知道杜可风拍厨师沙拉的时候,想不想吃。在杜可风的镜头里面,人物好像都莫名其妙有一种安全感,我丝毫不觉得女杀手是危险的,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好好的,并没有因为摄像机而让你总以为镜头以外的地方会冒出个什么怪物。听说杜可风喜欢错误和意外,可能就是因为因为这样,在他的镜头里容忍了太多奇奇怪怪的世界。实在是喜欢杜可风,希望他少喝酒,但是不喝酒就不是他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