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有感
拜拖延症所赐已经很久没有认真的写过读书笔记了。可看完《朗读者》这本小说。心里甚是震撼,许多感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趁着这个失眠夜,着手构思了这篇读书笔记,借以抒发思绪。
任谁读过这篇小说都能体味到它的庄重。德国人用固有的严谨展现了德国文学的,没有无谓的调侃及欠缺智慧的诙谐等特点。阅读这样的小说,本身就是对自我的一种调整和洗礼。这个故事因为它发生的特定时间、特定的历史环境,不得不让读者陷入难以自拔的思考,并很容易让人带着巨大的悲恸感受其所带来的震撼。莫言曾说最好的小说定是让人欲哭无泪的。《朗读着》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
这无疑是部畸恋题材的小说作品。15岁的米夏和36岁的汉娜,看似最不可能的恋情偏偏发生在这对男女之间。米夏为了感谢在患病期间曾帮助过他的汉娜,到了汉娜的家答谢他。而此时,爱情,就在这个未经世事的少年身上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而后他们在朗读和倾听之间,互相了解、互相需要。但在这份爱最浓烈的时刻,汉娜却带着自己的秘密不辞而别。他们的再次相遇是在多年后米夏成为一名法律系大学生旁听一场纳粹审判的时候。坐在被告席上的便是消失多年米夏一直未曾忘记的汉娜。而汉娜宁愿被判终身监禁也不愿暴露自己的秘密……
小说吸引我的是一个个感人至深,幽婉隽永的细节。每读到感动之处,我都忍不住重新翻阅,细细体会,用心琢磨。
其中一个章节,描写了米夏为了带汉娜外出旅行,贱卖了他珍藏的邮票本,但这对他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甚至是非常值得的事情。这种只为博红颜一笑,宁散万贯家财的勇气,着实让人感动。这大概会发生在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身上,而当我们越长大,越会去衡量所谓的值得与不值得。便再难作出意气用事的壮举。这究竟是悲哀,还是成长?
关于书中的审判。在了解到作家的法学教授身份后,其表达让我钦佩不已。作者没有用法学中常用的论证或者复现来展现这场审判。而是选择以旁观者的态度娓娓道来,这种方式,无疑更深入人心,耐人寻味!
当汉娜承认,她清楚知道从集中营送往奥斯维辛的犯人都会走向死亡,而新犯人来,老犯人就要腾地方的时候,法官开始质问,旁听席开始沸腾,很多人表示了愤怒。而汉娜,不置可否的问法官:“要是您的话,您会怎么做呢?”显然,谁也无法给这个问题答案。这是对当时逐渐麻木的社会最尖锐的提问。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希特勒如日中天的年代,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教育,不了解人性与爱,不懂得国家制度与法律,不懂得适度变通,不理解人道主义,我们是不是也会像汉娜一样,上审判席?
而面对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指向自己,汉娜未曾屈服、她一味坚持,像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只因,她要保守自己是文盲的“秘密”。她羞于面对是这样的自己,这会让她的尊严崩塌。为了这个不能被理解的“秘密”,她宁愿放弃自己的自由,放弃进行笔迹鉴定。在大多数人看来,汉娜的秘密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意义,但对于像汉娜一样的人来说,这背后则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艰辛与孤独。不会变通不是她的致命缺点,不肯面对真实的自我,才是汉娜的软肋!
书中,另一个引人深思的细节是关于米夏与他父亲的对话。米夏知道汉娜坚守的秘密,而又同时知道汉娜会因羞于承认这一点丧失自由。作为曾经深爱的人,米夏想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审判长,从而争取得到对汉娜最有利的判决。他对这一行为,旁敲侧击的征询很多朋友意见无果后,米夏找到了研究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家父亲。父亲告诉他,一个人已知如何做能对别人有好处,但此人却充耳不闻。此时,为人者应该极力的,促使她睁开眼睛,竖起耳朵,正视现实。但最后的决定,还是应该由其本人来做,而不是别人替他做任何阐述与决定。这才是真正的道德与尊重。米夏的父亲不愧是有大智的哲学家,他的建议也促使米夏如释重负,决定帮汉娜隐瞒这可悲的“秘密”。
被排斥在文字世界之外的孤独,使“朗读”成为了汉娜与文字的沟通媒介。而朗读一直作为重要线索,贯穿整本小说。第一部分,米夏与汉娜发生关系的时候,汉娜甚至要求与米夏先朗读,再做爱。他们的朗读地点在浴缸,在床上,在一切随时可以朗读的地方、而汉娜作为一名专心的听客,时而嫣然一笑,忽而嗤之以鼻。一会愤怒难当,一会欢呼赞赏,完全融入了故事的情节。第二部分,是在纳粹集中营发生的。集中营中凡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都会被汉娜选为朗读者,虽然她们最终也难逃被送到奥斯维辛的命运。而汉娜,只是想让这些柔弱的姑娘的最后时光过的好受点,不必在她们吃不消的建筑工地劳动!第三部分,米夏通过录制录音带的方式,为身在监狱中的汉娜朗读。这次,汉都在录音带的帮助下,学会了识字,写字。她终于离文字的世界越来越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这出自与汉娜对文字的虔诚与热情。她将阅读视为最幸福的感受。
我从不曾认为自杀是懦弱的。能有机会选择在何时,用何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么?而汉娜,选择在重获自由之际了结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她也无法接受出狱后的自己?
没有亲人,没有依靠,还要面对各种质疑以及终究无法原谅他的300多名犹太人的冤魂,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完成她的自我救赎!她的死去,毁灭了的是汉娜的身体,却也成全了自由、自主汉娜……
最后,不得不说说获得无数赞誉的电影版《朗读者》。毋庸置疑,我是一枚标准的原著党,总是担心翻拍的电影不能诠释小说的精髓。但这次我没有失望。导演不论是在角色的甄选,还是带给观影者的视觉感受,甚至是背景音乐,都花费了不少心思,实属上成之作!电影因为原著扎实的根基注定了它的成功!
影片保留了小说的原基调,米夏与汉娜的忘年恋,与二战历史反思的伤痛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而电影篇幅的局限性以及很难展现的众多内心戏,为演员的演绎增添了不少麻烦。好在男、女主角的刻画还算深入,没为原著减分。
小说中原有的对汉娜身上气味转变的描写不见了踪影,改成了米夏在汉娜即将出狱时,汉娜想亲近他,却换来些许厌恶的表情。而那段我认为最精彩的父子间的对话,也被改编为了法学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令我实在不敢苟同。且不说两人的专业性的偏差,就单单父对子的情感展现也着实要比教授对学生的教导来的更有深意!
电影中,让人惊喜的改编出自一部契诃夫作品,这让我忍不住为导演的才华折服。影片中对汉娜影响最深的,便是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人》。这虽不是契诃夫经典的代表作,但与米夏和汉娜的处境却有某些契合之处。然而原著中,虽涉及了契诃夫的名字,不过并没有指明是哪部作品。读者无从得知是那部作品,让汉娜产生了识字的渴望。而电影将《带小狗的女人》这个答案,呈现给了观众。
电影毫不吝惜地给了这部作品大量的镜头。在汉娜自缢后,米夏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汉娜服刑的牢房。《带小狗的女人》便引起了米夏的注意。它是汉娜自主阅读的第一本书,也是汉娜的第一个识字课本。甚至在汉娜的床头,贴着她工工整整誊抄的《带小狗的女人》的开篇。而米夏望着墙上的作品,心里百感交集!
影片最后的处理也是点睛之笔。男主角在影片中间部分对与自己甚有隔阂的女儿表达了,自己与女儿的疏远是因为其未曾完整的向女儿表达自我。而影片结尾处,米夏带着女儿来到了汉娜的墓碑前,向女儿讲述了他和汉娜的故事……
这是我最用心写的书评+影评。最后的最后,我还是忍不住要吐槽一下被广电总局剪辑了的电影版《生死朗读》。虽然小说中,汉娜和米夏的关系进展发展的颇为迅速,但影片中被剪辑了的展现两人感情升温,彼此个性的地方,让我只看到了肉欲!被“和谐”的影片,只能让我感到被“无知”、被“单纯”!
《朗读者》是一部有爱情,有历史,思想厚重,引人深思的难得之作,一定不会让人失望。真心的地推荐给每一位阅读者!
任谁读过这篇小说都能体味到它的庄重。德国人用固有的严谨展现了德国文学的,没有无谓的调侃及欠缺智慧的诙谐等特点。阅读这样的小说,本身就是对自我的一种调整和洗礼。这个故事因为它发生的特定时间、特定的历史环境,不得不让读者陷入难以自拔的思考,并很容易让人带着巨大的悲恸感受其所带来的震撼。莫言曾说最好的小说定是让人欲哭无泪的。《朗读着》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
这无疑是部畸恋题材的小说作品。15岁的米夏和36岁的汉娜,看似最不可能的恋情偏偏发生在这对男女之间。米夏为了感谢在患病期间曾帮助过他的汉娜,到了汉娜的家答谢他。而此时,爱情,就在这个未经世事的少年身上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而后他们在朗读和倾听之间,互相了解、互相需要。但在这份爱最浓烈的时刻,汉娜却带着自己的秘密不辞而别。他们的再次相遇是在多年后米夏成为一名法律系大学生旁听一场纳粹审判的时候。坐在被告席上的便是消失多年米夏一直未曾忘记的汉娜。而汉娜宁愿被判终身监禁也不愿暴露自己的秘密……
小说吸引我的是一个个感人至深,幽婉隽永的细节。每读到感动之处,我都忍不住重新翻阅,细细体会,用心琢磨。
其中一个章节,描写了米夏为了带汉娜外出旅行,贱卖了他珍藏的邮票本,但这对他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甚至是非常值得的事情。这种只为博红颜一笑,宁散万贯家财的勇气,着实让人感动。这大概会发生在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身上,而当我们越长大,越会去衡量所谓的值得与不值得。便再难作出意气用事的壮举。这究竟是悲哀,还是成长?
关于书中的审判。在了解到作家的法学教授身份后,其表达让我钦佩不已。作者没有用法学中常用的论证或者复现来展现这场审判。而是选择以旁观者的态度娓娓道来,这种方式,无疑更深入人心,耐人寻味!
当汉娜承认,她清楚知道从集中营送往奥斯维辛的犯人都会走向死亡,而新犯人来,老犯人就要腾地方的时候,法官开始质问,旁听席开始沸腾,很多人表示了愤怒。而汉娜,不置可否的问法官:“要是您的话,您会怎么做呢?”显然,谁也无法给这个问题答案。这是对当时逐渐麻木的社会最尖锐的提问。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希特勒如日中天的年代,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教育,不了解人性与爱,不懂得国家制度与法律,不懂得适度变通,不理解人道主义,我们是不是也会像汉娜一样,上审判席?
而面对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指向自己,汉娜未曾屈服、她一味坚持,像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只因,她要保守自己是文盲的“秘密”。她羞于面对是这样的自己,这会让她的尊严崩塌。为了这个不能被理解的“秘密”,她宁愿放弃自己的自由,放弃进行笔迹鉴定。在大多数人看来,汉娜的秘密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意义,但对于像汉娜一样的人来说,这背后则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艰辛与孤独。不会变通不是她的致命缺点,不肯面对真实的自我,才是汉娜的软肋!
书中,另一个引人深思的细节是关于米夏与他父亲的对话。米夏知道汉娜坚守的秘密,而又同时知道汉娜会因羞于承认这一点丧失自由。作为曾经深爱的人,米夏想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审判长,从而争取得到对汉娜最有利的判决。他对这一行为,旁敲侧击的征询很多朋友意见无果后,米夏找到了研究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家父亲。父亲告诉他,一个人已知如何做能对别人有好处,但此人却充耳不闻。此时,为人者应该极力的,促使她睁开眼睛,竖起耳朵,正视现实。但最后的决定,还是应该由其本人来做,而不是别人替他做任何阐述与决定。这才是真正的道德与尊重。米夏的父亲不愧是有大智的哲学家,他的建议也促使米夏如释重负,决定帮汉娜隐瞒这可悲的“秘密”。
被排斥在文字世界之外的孤独,使“朗读”成为了汉娜与文字的沟通媒介。而朗读一直作为重要线索,贯穿整本小说。第一部分,米夏与汉娜发生关系的时候,汉娜甚至要求与米夏先朗读,再做爱。他们的朗读地点在浴缸,在床上,在一切随时可以朗读的地方、而汉娜作为一名专心的听客,时而嫣然一笑,忽而嗤之以鼻。一会愤怒难当,一会欢呼赞赏,完全融入了故事的情节。第二部分,是在纳粹集中营发生的。集中营中凡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都会被汉娜选为朗读者,虽然她们最终也难逃被送到奥斯维辛的命运。而汉娜,只是想让这些柔弱的姑娘的最后时光过的好受点,不必在她们吃不消的建筑工地劳动!第三部分,米夏通过录制录音带的方式,为身在监狱中的汉娜朗读。这次,汉都在录音带的帮助下,学会了识字,写字。她终于离文字的世界越来越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这出自与汉娜对文字的虔诚与热情。她将阅读视为最幸福的感受。
我从不曾认为自杀是懦弱的。能有机会选择在何时,用何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么?而汉娜,选择在重获自由之际了结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她也无法接受出狱后的自己?
没有亲人,没有依靠,还要面对各种质疑以及终究无法原谅他的300多名犹太人的冤魂,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完成她的自我救赎!她的死去,毁灭了的是汉娜的身体,却也成全了自由、自主汉娜……
最后,不得不说说获得无数赞誉的电影版《朗读者》。毋庸置疑,我是一枚标准的原著党,总是担心翻拍的电影不能诠释小说的精髓。但这次我没有失望。导演不论是在角色的甄选,还是带给观影者的视觉感受,甚至是背景音乐,都花费了不少心思,实属上成之作!电影因为原著扎实的根基注定了它的成功!
影片保留了小说的原基调,米夏与汉娜的忘年恋,与二战历史反思的伤痛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而电影篇幅的局限性以及很难展现的众多内心戏,为演员的演绎增添了不少麻烦。好在男、女主角的刻画还算深入,没为原著减分。
小说中原有的对汉娜身上气味转变的描写不见了踪影,改成了米夏在汉娜即将出狱时,汉娜想亲近他,却换来些许厌恶的表情。而那段我认为最精彩的父子间的对话,也被改编为了法学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令我实在不敢苟同。且不说两人的专业性的偏差,就单单父对子的情感展现也着实要比教授对学生的教导来的更有深意!
电影中,让人惊喜的改编出自一部契诃夫作品,这让我忍不住为导演的才华折服。影片中对汉娜影响最深的,便是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人》。这虽不是契诃夫经典的代表作,但与米夏和汉娜的处境却有某些契合之处。然而原著中,虽涉及了契诃夫的名字,不过并没有指明是哪部作品。读者无从得知是那部作品,让汉娜产生了识字的渴望。而电影将《带小狗的女人》这个答案,呈现给了观众。
电影毫不吝惜地给了这部作品大量的镜头。在汉娜自缢后,米夏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汉娜服刑的牢房。《带小狗的女人》便引起了米夏的注意。它是汉娜自主阅读的第一本书,也是汉娜的第一个识字课本。甚至在汉娜的床头,贴着她工工整整誊抄的《带小狗的女人》的开篇。而米夏望着墙上的作品,心里百感交集!
影片最后的处理也是点睛之笔。男主角在影片中间部分对与自己甚有隔阂的女儿表达了,自己与女儿的疏远是因为其未曾完整的向女儿表达自我。而影片结尾处,米夏带着女儿来到了汉娜的墓碑前,向女儿讲述了他和汉娜的故事……
这是我最用心写的书评+影评。最后的最后,我还是忍不住要吐槽一下被广电总局剪辑了的电影版《生死朗读》。虽然小说中,汉娜和米夏的关系进展发展的颇为迅速,但影片中被剪辑了的展现两人感情升温,彼此个性的地方,让我只看到了肉欲!被“和谐”的影片,只能让我感到被“无知”、被“单纯”!
《朗读者》是一部有爱情,有历史,思想厚重,引人深思的难得之作,一定不会让人失望。真心的地推荐给每一位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