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4#《大唐李白》:传奇的李白和风流的大唐
大唐,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帝国;李白,唐诗史上最璀璨的启明星。当大唐与李白相遇,必定时势缔造不一样传奇。
●传奇:佛魔李白
自秦皇建业起,中国的主流思想即开始杂糅,韩非子的法家与李斯的忠君创造了中国士子低向君王的姿态;自董仲舒新儒学,杂糅法、道以及其他流派的思想后,经学家的姿态便变得更加保守严谨;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人便开始信仰另一种来世因果观;自魏晋豪门氏族操控皇权,以道家为依托的新道学(玄学)在贵族社会里更加玄而又玄;直到大唐,儒道释三教鼎力,九流各派思想自由,一个真正的盛世在期待着一颗最明亮的启明星——李白!
李白的信教吗?可能大部分人对这样的问题持否定态度。李白不是传统文化里单一的教徒,他的宗教观里更多的是一种驳杂。青年时期的李白,师从研究纵横家的赵蕤。赵蕤,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他的事迹记录很少,他的《长短经》,又称《反经》,也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谋略著作。除去纵横家的第一身份,赵蕤还是一个隐世者,居于蜀地不热衷于政治,只愿以孤傲出世者的姿态在手掌之间试图指点江山。除去隐世者的第二身份,赵蕤更是一个道教神仙。隐于山林,听万鸟齐鸣,觉察四时消息。他的这三重身份,无一不对青年李白形成深刻影响。不论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愤怒剑,还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英雄剑,不都在彰显着一个纵横家应有的任侠风流姿态吗?李白身上充满着儒家的入世思想,但这种入世思想在李白身上却不只是一种兼善天下的仁义之行,更多的是个人的精神与才能的极度彰显。因而,仕途颓丧的李白,望着亘古不变的明月,无奈品尝着万年清愁的时候才会想起是时候隐居山林做仙人,而非凡人罢。没有人讨厌汲汲功名利禄的李白,因为他就像那个楚之狂人,圣贤又如何,我便是我,“天生我才必有用”;待到他成就功名时,他便会笑答世人“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我想赵蕤的隐世思想与道家超脱的思想在他身上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得到诠释。
佛教对李白的影响在我看来是一种人生追求中的精神依托。商人之子的身份让他难以像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谢灵运那般,风流自有靠山,李白只能凭着自己的才华来使自己的被自己的时代所宠爱。我想李白的心里一定有缕佛思的寄托,在抛弃了自己的李氏家族一切过往的记忆后,放弃亲情散尽千金时,他才能四大皆空,无任何世俗标准能伤害他。不是谁都有这般破釜沉舟的勇气的,也不是谁都能这样参透我们中国人最看中的家国情怀,只谋求自己一世功名利禄的。这样的人非佛即魔,也只有李白,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与佛的勇气相同,与魔的道路相同。
●风流:大唐时代
大同天,伸手可摘九天月;大同太,洞庭涵虚混太清。在我心里,也只有唐朝289年的历史,称之为一个大时代,浓驻在52度剑南春的酒香里,千年流传。
昨日王子坊里歌舞升平尽豪奢,再日琅琊台阁曲水流觞,竹林深处晋人风流,但说历史,只看今朝,人人尽唱唐诗调。政治上,诗文作为一个人才学的标准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不论是沈宋争宠,亦或是钱起的进士排律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都让我们通过唐诗,认识了大唐的人物风流。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有一种高贵的格调,文人间酬唱,表情答意,就像杜甫表达对偶像的敬意,篇篇称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它又不失其人民性,孩童大街小巷传唱“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亦或是歌女吟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才是时代之音:青春,合唱,哀伤,个人!经济上,唐诗是它最好的见证者。或许“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经济差异令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悲凉,可经唐诗的演绎,这种悲剧似乎带了一种美的力量,促使着我们做些什么;或许“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你会在唐诗里聆听到这群豪贵在牡丹花开时分的热闹争抢:长安的花市人声鼎沸,那一株株绝色品种牡丹摆在舞台正中央,供人们膜拜,瞻仰,赞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上,大唐的美是开放,西域文化的音乐,美酒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统一都显示出文化的包容性。“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种场面总会让我觉得中原文化也多了一种风情,而不是简单的江南秀丽,也不是北方粗犷。这就是唐诗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或许,也只有在海外,我们通过唐人街才能更好的感悟唐朝给我们带来的荣光与记忆!
李白记着赵蕤的叮嘱“见大人,须防失对,见小人,须防失敬,见病人,须防失业”,云游蜀地,广交好友;孟浩然吟唱“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归。云山从此别,泪湿薜萝衣”送走了奔向功名利禄的李白。在这个大唐盛世,我们记忆着一位仙人,一轮明月,和着唐诗,体会他“身外无家 以有天下”的大唐情怀,见证他举道非道,有名非名的漂泊人生。我想:这就是一个人的传奇,一个时代的风流!
●传奇:佛魔李白
自秦皇建业起,中国的主流思想即开始杂糅,韩非子的法家与李斯的忠君创造了中国士子低向君王的姿态;自董仲舒新儒学,杂糅法、道以及其他流派的思想后,经学家的姿态便变得更加保守严谨;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人便开始信仰另一种来世因果观;自魏晋豪门氏族操控皇权,以道家为依托的新道学(玄学)在贵族社会里更加玄而又玄;直到大唐,儒道释三教鼎力,九流各派思想自由,一个真正的盛世在期待着一颗最明亮的启明星——李白!
李白的信教吗?可能大部分人对这样的问题持否定态度。李白不是传统文化里单一的教徒,他的宗教观里更多的是一种驳杂。青年时期的李白,师从研究纵横家的赵蕤。赵蕤,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他的事迹记录很少,他的《长短经》,又称《反经》,也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谋略著作。除去纵横家的第一身份,赵蕤还是一个隐世者,居于蜀地不热衷于政治,只愿以孤傲出世者的姿态在手掌之间试图指点江山。除去隐世者的第二身份,赵蕤更是一个道教神仙。隐于山林,听万鸟齐鸣,觉察四时消息。他的这三重身份,无一不对青年李白形成深刻影响。不论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愤怒剑,还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英雄剑,不都在彰显着一个纵横家应有的任侠风流姿态吗?李白身上充满着儒家的入世思想,但这种入世思想在李白身上却不只是一种兼善天下的仁义之行,更多的是个人的精神与才能的极度彰显。因而,仕途颓丧的李白,望着亘古不变的明月,无奈品尝着万年清愁的时候才会想起是时候隐居山林做仙人,而非凡人罢。没有人讨厌汲汲功名利禄的李白,因为他就像那个楚之狂人,圣贤又如何,我便是我,“天生我才必有用”;待到他成就功名时,他便会笑答世人“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我想赵蕤的隐世思想与道家超脱的思想在他身上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得到诠释。
佛教对李白的影响在我看来是一种人生追求中的精神依托。商人之子的身份让他难以像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谢灵运那般,风流自有靠山,李白只能凭着自己的才华来使自己的被自己的时代所宠爱。我想李白的心里一定有缕佛思的寄托,在抛弃了自己的李氏家族一切过往的记忆后,放弃亲情散尽千金时,他才能四大皆空,无任何世俗标准能伤害他。不是谁都有这般破釜沉舟的勇气的,也不是谁都能这样参透我们中国人最看中的家国情怀,只谋求自己一世功名利禄的。这样的人非佛即魔,也只有李白,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与佛的勇气相同,与魔的道路相同。
●风流:大唐时代
大同天,伸手可摘九天月;大同太,洞庭涵虚混太清。在我心里,也只有唐朝289年的历史,称之为一个大时代,浓驻在52度剑南春的酒香里,千年流传。
昨日王子坊里歌舞升平尽豪奢,再日琅琊台阁曲水流觞,竹林深处晋人风流,但说历史,只看今朝,人人尽唱唐诗调。政治上,诗文作为一个人才学的标准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不论是沈宋争宠,亦或是钱起的进士排律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都让我们通过唐诗,认识了大唐的人物风流。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有一种高贵的格调,文人间酬唱,表情答意,就像杜甫表达对偶像的敬意,篇篇称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它又不失其人民性,孩童大街小巷传唱“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亦或是歌女吟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才是时代之音:青春,合唱,哀伤,个人!经济上,唐诗是它最好的见证者。或许“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经济差异令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悲凉,可经唐诗的演绎,这种悲剧似乎带了一种美的力量,促使着我们做些什么;或许“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你会在唐诗里聆听到这群豪贵在牡丹花开时分的热闹争抢:长安的花市人声鼎沸,那一株株绝色品种牡丹摆在舞台正中央,供人们膜拜,瞻仰,赞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上,大唐的美是开放,西域文化的音乐,美酒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统一都显示出文化的包容性。“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种场面总会让我觉得中原文化也多了一种风情,而不是简单的江南秀丽,也不是北方粗犷。这就是唐诗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或许,也只有在海外,我们通过唐人街才能更好的感悟唐朝给我们带来的荣光与记忆!
![]() |
簪花侍女图:头上牡丹正放 |
李白记着赵蕤的叮嘱“见大人,须防失对,见小人,须防失敬,见病人,须防失业”,云游蜀地,广交好友;孟浩然吟唱“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归。云山从此别,泪湿薜萝衣”送走了奔向功名利禄的李白。在这个大唐盛世,我们记忆着一位仙人,一轮明月,和着唐诗,体会他“身外无家 以有天下”的大唐情怀,见证他举道非道,有名非名的漂泊人生。我想:这就是一个人的传奇,一个时代的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