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政治
一月之间,人人都变得环保减排了。这个事儿本身就挺搞笑的,浪费了多少新闻纸啊,就算不是纸媒,那也得浪费多少电,别以为计算机是弱电产品,到目前为止的二十一世纪所有产业链的繁荣和消耗,都由信息产业提供动力,而对话题和口水的热爱是这个产业得以存在的基础。
事情其实很简单。第一条是科学线索。至晚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温室气体影响气候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共识;至晚到七十年代,人类活动增加温室气体也成为科学共识。科学上是很简单的事情,不过人类有时候也关心一下牛羊放屁的成分,以开脱自己的责任。
第二条是民间运动线索。六七十年代,由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第一次环保主义运动。后来这些人该干嘛干嘛去了,正如嬉皮士都穿上西装钻进资产阶级办公室成了雅皮士。八十年代掀起了第二次环保主义运动,到1988年全球各种恶劣气象集中爆发,媒体把地球嚷嚷成了地狱,当年的TIME杂志的年度封面人物就是地球。于是科学共识被写入联合国环境框架公约(IPCC),从民间运动进入了国际政坛。
第三条线索非常平庸,就是国际政坛的各种博弈游戏,也很混乱。美国国内汽车、石油等高排放行业的选票动员能力很强,再加上地广人稀,环境压力没有欧洲人那么紧迫,否决京都议定书不在话下。反对上述科学共识最激烈的,也是美国科学家。俄罗斯因为GDP依赖排放指数最高的能源行业,所以黑客们积极行动,挖出气候问题纯属阴谋的国际大八卦。谁觉得科学无国界,就看看美俄科学家们的表现。从中国看是不准的,中国科学家的祖国是美国,至少部分如此。
IPCC有几个附件,每个附件代表一群利益相似的国家,比如第一附件国家,全是生活幸福的第二世界,需要高享受,最重视环境。绿党凭借对环境的关注崛起为控制欧洲的主要政治力量——欧洲百分之四十的政党有绿色背景,不跟绿党合作根本别打算执政。在美国的立场衬托之下,一个衰颓的老欧洲借助气候政治这个国际中心议题,焕发了新生机。
其他附件主要是代表发展中工业国家的77国集团+中国、俄罗斯和东欧、石油输出国组织。这些国家之所以具备跟实力完全不相称的玩票资格,一方面出于人类共享大气层的现实,另一方面的原因在第四条线索。当然它们各自玩得不亦乐乎,还因为这是一个国际大party,大家玩得都要投入些。比如中国雄辩地提出要考虑累计效应,从工业革命开始计算欧洲的碳排放,估计让盎格鲁撒克逊人倒吸一口凉气。国际政治回馈国内更精彩纷呈,某些整天盯着上书房行走的中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借机上书,从欧陆哲学到新制度经济学,从美利坚的民族主义到中国崛起新契机,笔下生花一般企图从知识大生产时代的民工命运中摆脱出来,一蹴而就地学术上位。
第四条线索就是碳交易。CDM之类的具体减排措施所依赖的人类自觉,相比于利益驱动力是无足轻重的。真正让全世界蠢蠢欲动的是资本,晚近则体现为金融。碳交易就是一种金融产品,已经充分利用了现有的金融形式。而且据我预测,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吸收汇期货”很快会上市,其规模甚至要超过纳斯达克。在此之前,利益的驱动将会取代所有科学、社会运动、政治的博弈,最后,作为资本主义后果的气候问题,仍将依赖资本主义高级形式来饮鸩止渴。而真正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岛国生存危机,和与气候政治完全不同性质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终将以进步的名义被列入可接受成本。
有位老兄正在哥本哈根与各路人马谈判。资源消耗归根结底是个道德价值问题,我们共享的信仰会使他的工作具有别样的痛苦,增加对世界的绝望感。这也并非突然想到的。
事情其实很简单。第一条是科学线索。至晚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温室气体影响气候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共识;至晚到七十年代,人类活动增加温室气体也成为科学共识。科学上是很简单的事情,不过人类有时候也关心一下牛羊放屁的成分,以开脱自己的责任。
第二条是民间运动线索。六七十年代,由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第一次环保主义运动。后来这些人该干嘛干嘛去了,正如嬉皮士都穿上西装钻进资产阶级办公室成了雅皮士。八十年代掀起了第二次环保主义运动,到1988年全球各种恶劣气象集中爆发,媒体把地球嚷嚷成了地狱,当年的TIME杂志的年度封面人物就是地球。于是科学共识被写入联合国环境框架公约(IPCC),从民间运动进入了国际政坛。
第三条线索非常平庸,就是国际政坛的各种博弈游戏,也很混乱。美国国内汽车、石油等高排放行业的选票动员能力很强,再加上地广人稀,环境压力没有欧洲人那么紧迫,否决京都议定书不在话下。反对上述科学共识最激烈的,也是美国科学家。俄罗斯因为GDP依赖排放指数最高的能源行业,所以黑客们积极行动,挖出气候问题纯属阴谋的国际大八卦。谁觉得科学无国界,就看看美俄科学家们的表现。从中国看是不准的,中国科学家的祖国是美国,至少部分如此。
IPCC有几个附件,每个附件代表一群利益相似的国家,比如第一附件国家,全是生活幸福的第二世界,需要高享受,最重视环境。绿党凭借对环境的关注崛起为控制欧洲的主要政治力量——欧洲百分之四十的政党有绿色背景,不跟绿党合作根本别打算执政。在美国的立场衬托之下,一个衰颓的老欧洲借助气候政治这个国际中心议题,焕发了新生机。
其他附件主要是代表发展中工业国家的77国集团+中国、俄罗斯和东欧、石油输出国组织。这些国家之所以具备跟实力完全不相称的玩票资格,一方面出于人类共享大气层的现实,另一方面的原因在第四条线索。当然它们各自玩得不亦乐乎,还因为这是一个国际大party,大家玩得都要投入些。比如中国雄辩地提出要考虑累计效应,从工业革命开始计算欧洲的碳排放,估计让盎格鲁撒克逊人倒吸一口凉气。国际政治回馈国内更精彩纷呈,某些整天盯着上书房行走的中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借机上书,从欧陆哲学到新制度经济学,从美利坚的民族主义到中国崛起新契机,笔下生花一般企图从知识大生产时代的民工命运中摆脱出来,一蹴而就地学术上位。
第四条线索就是碳交易。CDM之类的具体减排措施所依赖的人类自觉,相比于利益驱动力是无足轻重的。真正让全世界蠢蠢欲动的是资本,晚近则体现为金融。碳交易就是一种金融产品,已经充分利用了现有的金融形式。而且据我预测,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吸收汇期货”很快会上市,其规模甚至要超过纳斯达克。在此之前,利益的驱动将会取代所有科学、社会运动、政治的博弈,最后,作为资本主义后果的气候问题,仍将依赖资本主义高级形式来饮鸩止渴。而真正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岛国生存危机,和与气候政治完全不同性质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终将以进步的名义被列入可接受成本。
有位老兄正在哥本哈根与各路人马谈判。资源消耗归根结底是个道德价值问题,我们共享的信仰会使他的工作具有别样的痛苦,增加对世界的绝望感。这也并非突然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