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深
2015
“世界不应该是这样,人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世道变了,他们说。
波兹曼也说这是娱乐业时代。我们所处的世界多是形象政治,电视教育的时代。为了包裹谎言而表现的一个娱乐时代。这一切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习惯了也只喜欢娱乐,一切奔着欢愉而去。我赞同波兹曼说的,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我想热忱没有找到我,我也没有找到它。在这样一个地方里我极力寻找一切可以娱乐的活动,一切可以愉悦身心的东西。但是都像热忱一样,避着我。所以我又去了图书馆。
上学期也是像这样,无路可逃,就只能循着图书馆的安静去了。上学期逃去图书馆是在四楼,因为国富论在四楼靠西的图书室,那时候我都是只在图书馆看书,拿了书去到东西图书室的连接处看,那儿有靠椅沙发,免不了总是困乏,所以国富论这种冗长繁复的书一直也没有看完。
这次不同,一是懒得再上四楼,二是二楼靠西是哲学图书室。我喜欢哲学,但是不喜欢繁杂的哲学。美中不足是这里没有东西图书室的连接处,只有四角支立的方凳,我看书就只有这个靠着书架的方凳位置了,当然对于自习学习的还有别的桌椅板凳。
这学期看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引导我的新的对现世世界的认识,让我发现了以往生活中所不解的很多地方。归根到底,赫胥黎的预言似乎即将得到验证,人类不会毁于外来的灾害入侵,而是毁于自己所热衷喜爱的东西。
这真是一个娱乐时代,倾尽所能的把一切变为娱乐的形态,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把重点落在电视,他讲以电视为新媒介的世界是如何交流的,具体我就不累述了,我们可以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得到简单的启示,切断的电视信息里没有感情的流露,只有短暂的漠不关己,你不会因为电视新闻得到的远处的有关某个你不认识的人的灾难信息而难过,或是思考缅怀超过一分钟,因为这则真实信息的播报也不会超过一分钟。我们不谈及像电视剧这种内容会否引起你的感情流露。一则它完全是表演艺术,二则你不会因为感受到剧作表演中的悲情灾难而停止吃饭或者你正在做的无关紧要的事情。
我们更无法谈及广告对现世世界的影响,我也无法还原波兹曼对其的精湛描述。
我开始理解为何时下的人们越来越焦躁不安,理解为何找不到讨论交流的对象。
拿个例子,有次下课路上我在思考老师在课上讲到我们对“同志”的歧义,当然老师本意不是要讲同性恋,但是他看学生笑,就指出不应该。然后我就在路上问到我的同学对于同性恋的看法,我知道他是一个外国文化很重的人,所以我想他一定是支持的。果然他是支持的,所有我就做好了反方的观点进行讨论辩论。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就直接甩给我一句“百度啊”,在没看娱乐至死的那时候的我是有种难理解的无奈和莫名的忧虑在当时的震惊里面的。然后我就回想起来之前还有多次我想要和某个人激烈讨论的档口或是准备好了的时候就突然哑火了,甚至没有一点点的预兆。这使我更惊讶于波兹曼描述的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或是即兴辩论可以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依然保持理性和适当的激情。波兹曼所描述那样的环境他所要讨论的观点基础还只是电视娱乐环境,到我们现在已经跨越了两个代,从电脑网络到手机网络,所以当下延伸出“百度啊”这样的话语,波兹曼笔下的时代所讽刺的最多也就是“你看看某某节目怎么说的”当然这不是我要强调的重点。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所处的娱乐时代的片断性,由于自电视娱乐时代兴起的广告业——大家都知道广告是以短暂而完美的演绎著称,当然除了广告,所有的电视节目也符合没有历史,没有过去式,也就是说为了满足任何一个用户,所有任何一个用户任何时间点进这个电视台都可以进行流畅的观看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知识需要他去翻阅以往的节目才能看懂。我们这一代从生下来就处在完全的电视时代,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片段式广告的娱乐环境。我们这一时代是得到最近日期里信息最多的时代,却对稍久远历史一无所知的时代,像断代一样,我们即将淹没在互联网络过剩的信息中(有关信息过剩的观点表述波兹曼也做了详细独到的见解)。
再拿个符合上述断代的例子,就在前几日,这次终于有人和我讨论一个问题了,即使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会计问题,但是好在可以讨论了。但是我才发现,真正严重的问题不是没有人会讨论,而是讨论的过程在不断丧失基础,也就是讨论讨论着他就忘了我们最初想要解决的问题。我想这是无比可怕的。一方面对方以为解决了最近的问题就是解决的最初的问题,且不说这一点事多么愚蠢,可怕的是我们就这么忘记了有促使我们进行讨论的问题。这还只是对于我们这样文明社交中的问题。要是我的小圈子里,你想就一个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进行一个理性的讨论而得出真理就会被视为傻逼。往往你的所有触及较为原始的问题都会被娱乐词汇或是娱乐精神一笔带过。
好在毕竟我们还没有完全麻木,我想我看见的不是个例,如今谎言越来越多,说谎之人总会说最怕谎言。我甚至不知道这本身算不算得是一个谎言。
还有很多很多不应该的事情不应该的思想都发生了,我想世界原本不是这样,人也不是这样。
很多人都看《权力的游戏》,我很震惊也非常向往于剧中的语境设定,就是那个世界的价值观环境设定,因为这个背景的设定,里边的人物不会轻易的许下诺言。也因为某种像诚信这样的东西作为其背景设定,那个世界对于真理的判定也变得简单的多了,一场比武胜负天定。真理在耶稣。
那个世界的真理和誓言,已经超脱验证和信守的程度。成为一种昼夜交替的公理。
我想我们的世界正在背道而驰,人与人在人性的三岔口永远也走不到一起了。
2015
“世界不应该是这样,人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世道变了,他们说。
波兹曼也说这是娱乐业时代。我们所处的世界多是形象政治,电视教育的时代。为了包裹谎言而表现的一个娱乐时代。这一切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习惯了也只喜欢娱乐,一切奔着欢愉而去。我赞同波兹曼说的,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我想热忱没有找到我,我也没有找到它。在这样一个地方里我极力寻找一切可以娱乐的活动,一切可以愉悦身心的东西。但是都像热忱一样,避着我。所以我又去了图书馆。
上学期也是像这样,无路可逃,就只能循着图书馆的安静去了。上学期逃去图书馆是在四楼,因为国富论在四楼靠西的图书室,那时候我都是只在图书馆看书,拿了书去到东西图书室的连接处看,那儿有靠椅沙发,免不了总是困乏,所以国富论这种冗长繁复的书一直也没有看完。
这次不同,一是懒得再上四楼,二是二楼靠西是哲学图书室。我喜欢哲学,但是不喜欢繁杂的哲学。美中不足是这里没有东西图书室的连接处,只有四角支立的方凳,我看书就只有这个靠着书架的方凳位置了,当然对于自习学习的还有别的桌椅板凳。
这学期看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引导我的新的对现世世界的认识,让我发现了以往生活中所不解的很多地方。归根到底,赫胥黎的预言似乎即将得到验证,人类不会毁于外来的灾害入侵,而是毁于自己所热衷喜爱的东西。
这真是一个娱乐时代,倾尽所能的把一切变为娱乐的形态,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把重点落在电视,他讲以电视为新媒介的世界是如何交流的,具体我就不累述了,我们可以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得到简单的启示,切断的电视信息里没有感情的流露,只有短暂的漠不关己,你不会因为电视新闻得到的远处的有关某个你不认识的人的灾难信息而难过,或是思考缅怀超过一分钟,因为这则真实信息的播报也不会超过一分钟。我们不谈及像电视剧这种内容会否引起你的感情流露。一则它完全是表演艺术,二则你不会因为感受到剧作表演中的悲情灾难而停止吃饭或者你正在做的无关紧要的事情。
我们更无法谈及广告对现世世界的影响,我也无法还原波兹曼对其的精湛描述。
我开始理解为何时下的人们越来越焦躁不安,理解为何找不到讨论交流的对象。
拿个例子,有次下课路上我在思考老师在课上讲到我们对“同志”的歧义,当然老师本意不是要讲同性恋,但是他看学生笑,就指出不应该。然后我就在路上问到我的同学对于同性恋的看法,我知道他是一个外国文化很重的人,所以我想他一定是支持的。果然他是支持的,所有我就做好了反方的观点进行讨论辩论。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就直接甩给我一句“百度啊”,在没看娱乐至死的那时候的我是有种难理解的无奈和莫名的忧虑在当时的震惊里面的。然后我就回想起来之前还有多次我想要和某个人激烈讨论的档口或是准备好了的时候就突然哑火了,甚至没有一点点的预兆。这使我更惊讶于波兹曼描述的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或是即兴辩论可以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依然保持理性和适当的激情。波兹曼所描述那样的环境他所要讨论的观点基础还只是电视娱乐环境,到我们现在已经跨越了两个代,从电脑网络到手机网络,所以当下延伸出“百度啊”这样的话语,波兹曼笔下的时代所讽刺的最多也就是“你看看某某节目怎么说的”当然这不是我要强调的重点。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所处的娱乐时代的片断性,由于自电视娱乐时代兴起的广告业——大家都知道广告是以短暂而完美的演绎著称,当然除了广告,所有的电视节目也符合没有历史,没有过去式,也就是说为了满足任何一个用户,所有任何一个用户任何时间点进这个电视台都可以进行流畅的观看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知识需要他去翻阅以往的节目才能看懂。我们这一代从生下来就处在完全的电视时代,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片段式广告的娱乐环境。我们这一时代是得到最近日期里信息最多的时代,却对稍久远历史一无所知的时代,像断代一样,我们即将淹没在互联网络过剩的信息中(有关信息过剩的观点表述波兹曼也做了详细独到的见解)。
再拿个符合上述断代的例子,就在前几日,这次终于有人和我讨论一个问题了,即使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会计问题,但是好在可以讨论了。但是我才发现,真正严重的问题不是没有人会讨论,而是讨论的过程在不断丧失基础,也就是讨论讨论着他就忘了我们最初想要解决的问题。我想这是无比可怕的。一方面对方以为解决了最近的问题就是解决的最初的问题,且不说这一点事多么愚蠢,可怕的是我们就这么忘记了有促使我们进行讨论的问题。这还只是对于我们这样文明社交中的问题。要是我的小圈子里,你想就一个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进行一个理性的讨论而得出真理就会被视为傻逼。往往你的所有触及较为原始的问题都会被娱乐词汇或是娱乐精神一笔带过。
好在毕竟我们还没有完全麻木,我想我看见的不是个例,如今谎言越来越多,说谎之人总会说最怕谎言。我甚至不知道这本身算不算得是一个谎言。
还有很多很多不应该的事情不应该的思想都发生了,我想世界原本不是这样,人也不是这样。
很多人都看《权力的游戏》,我很震惊也非常向往于剧中的语境设定,就是那个世界的价值观环境设定,因为这个背景的设定,里边的人物不会轻易的许下诺言。也因为某种像诚信这样的东西作为其背景设定,那个世界对于真理的判定也变得简单的多了,一场比武胜负天定。真理在耶稣。
那个世界的真理和誓言,已经超脱验证和信守的程度。成为一种昼夜交替的公理。
我想我们的世界正在背道而驰,人与人在人性的三岔口永远也走不到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