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瞭望者
大三便选了大四的课新闻采写案例,每次上陈娟老师的课,收获与感慨颇多,对此甚感欣慰,想到大四考研即便再忙碌,也要抽出时间再上一遍。
首先,新闻采写是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第一节课便恍然大悟理论的新闻真实性与实践的真实性的差别。不得不引人深思,理论指导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遇到种种问题往往与理论不符,由此一味的学习理论知识就是成了闭门造车。
所以作为一个在校学生试着去实地采访、写新闻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课堂是只举出了一个有关新闻真实性的基本例子,带给我的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出处还有很多,这就需要自己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感悟,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提高。
源于此,12月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北赛区在保定举办,借此机会前往华电二校实地拍照、采访。下午回到宿舍整理照片和录音写了一篇长消息,但回想起这次匆忙的“体验”,深刻体会到了实际操作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总结于下:
一没有事先写好采访提纲,导致采访时的问题少,也较为浅显
二没有事先搜集相关资料,写消息时新闻背景材料不足
三没有提前到达现场调试好相机模式,导致错失了入场的几个镜头
四没有充分利用好时间,足球比赛的中场时间、回来的出租车上的时间可以用来选照片、写稿子
此外,老师上课尝试让学生阅读长篇新闻《跳出盒子的人》和《 太太的“妖怪”》,这样的新闻文体在理论上很难“对号入座”,读完后我惊讶于新闻原来还能这样写,同时也像是看到了自己新闻之路的航标,倍感欣慰。
后来常阅读冰点周刊的文章,看了曾为冰点首席记者林衍的《失落年代》,还有同为纪实三部曲之一的杨猛的《陌生的中国人》,读完后最大的感觉是自己从未真正活过。
我发现这些我敬佩的新闻作品中有些共同点,记者精湛的写作技巧;段落层次的安排;熟练自然的新闻跳笔;大量相关的新闻背景;绝妙的开头和令人发醒的结尾。
所以一直很敬佩冰点“矜持态度、精致阅读”的理念,冰点就是我理想中的新闻媒体。可纵观眼下,自媒体的蓬勃势头与其专业的能力毫不匹配,我一度茫然,但老师的一句“自媒体不等于新闻媒体”惊醒了梦中人”。
14年是中国媒介融合的元年,不论是眼下SMG以资本整合促进媒体融合、浙报集团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融合还是“澎湃”强调原创和全国性新闻的模式,虽在媒介融合的大军中取得些成效,但是都只能称为某几个现象级,媒介融合道路任重而道远。
就此看来,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已然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但摒弃“内容为王”一度迎合受众的趣味是正确的吗?纸媒会死吗?继微博、微信的下一个社交媒体是什么?众筹媒体会出现吗?运营部与采编部的那堵墙该拆吗?媒体这个词会消失吗?如果把目光放远,奥威尔与赫胥黎究竟谁的预言更准确呢?我们会毁灭于波兹曼所说的我们热爱的东西吗?楚门走出了那个世界,还会想回来吗?那个想跳出盒子的人,即便不受体制限制跳出,又能怎么样呢?
对于这样一些列的问题,也许只有时间能告诉我答案,作为芸芸众生的个体,我唯有在自己存在的时代做些微不足道的事,才能抚平自己若隐若现的负罪感。
也许正如杨猛所说的,从前中国是一个故事,皇帝没了,毛主席也没了,如今我们是缺乏信仰的一代,但改革开放让13亿人有了13亿个故事,故事都没有讲好,何谈纸媒死了?那么换一个角度,当今时代对于记者而言又岂不是一个契机。跑了半程的马拉松,又怎么有资格评判终点的意义。
对于记录者这样一个职业,我为那些至今还有新闻情怀的人感到骄傲。我国著名新闻研究者陈利丹说新闻就是及时性的消息,对此我并不赞同,今日的新闻便是明日的历史,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抱有极其谨慎和负责的态度去发现新闻、写新闻。
历史还要求客观,不能一味的关注热点而忽视“冷点”,在我国新闻纵然承担着宣传的责任,这是由国家体制决定的,但是屡屡出现在新闻上的成功的创业人士不是蒙蔽了血气方刚的学生吗?几个人成功了,但是背后有数以万计的人在默默的“死去”的事实被淹没。
关于新闻采写案例课程的感想,毫无逻辑的说了一些。不过谈及最大的收获,是练笔时写过一篇模仿冰点周刊,经过5个小时采访写得《大学生的足球梦想》,意在指出大学生学业与梦想的矛盾、大学生联赛、中国校园足球的发展等问题。其中尽量避免了自己的主观判断,但对于文学性和新闻语言仍难以找到一个平衡,写出来感觉差强人意,所以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首先,新闻采写是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第一节课便恍然大悟理论的新闻真实性与实践的真实性的差别。不得不引人深思,理论指导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遇到种种问题往往与理论不符,由此一味的学习理论知识就是成了闭门造车。
所以作为一个在校学生试着去实地采访、写新闻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课堂是只举出了一个有关新闻真实性的基本例子,带给我的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出处还有很多,这就需要自己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感悟,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提高。
源于此,12月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北赛区在保定举办,借此机会前往华电二校实地拍照、采访。下午回到宿舍整理照片和录音写了一篇长消息,但回想起这次匆忙的“体验”,深刻体会到了实际操作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总结于下:
一没有事先写好采访提纲,导致采访时的问题少,也较为浅显
二没有事先搜集相关资料,写消息时新闻背景材料不足
三没有提前到达现场调试好相机模式,导致错失了入场的几个镜头
四没有充分利用好时间,足球比赛的中场时间、回来的出租车上的时间可以用来选照片、写稿子
此外,老师上课尝试让学生阅读长篇新闻《跳出盒子的人》和《 太太的“妖怪”》,这样的新闻文体在理论上很难“对号入座”,读完后我惊讶于新闻原来还能这样写,同时也像是看到了自己新闻之路的航标,倍感欣慰。
后来常阅读冰点周刊的文章,看了曾为冰点首席记者林衍的《失落年代》,还有同为纪实三部曲之一的杨猛的《陌生的中国人》,读完后最大的感觉是自己从未真正活过。
我发现这些我敬佩的新闻作品中有些共同点,记者精湛的写作技巧;段落层次的安排;熟练自然的新闻跳笔;大量相关的新闻背景;绝妙的开头和令人发醒的结尾。
所以一直很敬佩冰点“矜持态度、精致阅读”的理念,冰点就是我理想中的新闻媒体。可纵观眼下,自媒体的蓬勃势头与其专业的能力毫不匹配,我一度茫然,但老师的一句“自媒体不等于新闻媒体”惊醒了梦中人”。
14年是中国媒介融合的元年,不论是眼下SMG以资本整合促进媒体融合、浙报集团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融合还是“澎湃”强调原创和全国性新闻的模式,虽在媒介融合的大军中取得些成效,但是都只能称为某几个现象级,媒介融合道路任重而道远。
就此看来,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已然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但摒弃“内容为王”一度迎合受众的趣味是正确的吗?纸媒会死吗?继微博、微信的下一个社交媒体是什么?众筹媒体会出现吗?运营部与采编部的那堵墙该拆吗?媒体这个词会消失吗?如果把目光放远,奥威尔与赫胥黎究竟谁的预言更准确呢?我们会毁灭于波兹曼所说的我们热爱的东西吗?楚门走出了那个世界,还会想回来吗?那个想跳出盒子的人,即便不受体制限制跳出,又能怎么样呢?
对于这样一些列的问题,也许只有时间能告诉我答案,作为芸芸众生的个体,我唯有在自己存在的时代做些微不足道的事,才能抚平自己若隐若现的负罪感。
也许正如杨猛所说的,从前中国是一个故事,皇帝没了,毛主席也没了,如今我们是缺乏信仰的一代,但改革开放让13亿人有了13亿个故事,故事都没有讲好,何谈纸媒死了?那么换一个角度,当今时代对于记者而言又岂不是一个契机。跑了半程的马拉松,又怎么有资格评判终点的意义。
对于记录者这样一个职业,我为那些至今还有新闻情怀的人感到骄傲。我国著名新闻研究者陈利丹说新闻就是及时性的消息,对此我并不赞同,今日的新闻便是明日的历史,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抱有极其谨慎和负责的态度去发现新闻、写新闻。
历史还要求客观,不能一味的关注热点而忽视“冷点”,在我国新闻纵然承担着宣传的责任,这是由国家体制决定的,但是屡屡出现在新闻上的成功的创业人士不是蒙蔽了血气方刚的学生吗?几个人成功了,但是背后有数以万计的人在默默的“死去”的事实被淹没。
关于新闻采写案例课程的感想,毫无逻辑的说了一些。不过谈及最大的收获,是练笔时写过一篇模仿冰点周刊,经过5个小时采访写得《大学生的足球梦想》,意在指出大学生学业与梦想的矛盾、大学生联赛、中国校园足球的发展等问题。其中尽量避免了自己的主观判断,但对于文学性和新闻语言仍难以找到一个平衡,写出来感觉差强人意,所以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