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鶴達:活著就很完美
引言:易鶴達,1964 年生於北京,當代藝術家。他早年間還廣泛活躍於中國影視、戲劇、音樂、建築等諸多藝術領域。作為EHERDER品牌創始人以及靈魂人物,易鶴達藝術創作中的“圓”素轉化為EHERDER品牌獨立的視覺語言。易鶴達在不惑之年找到了他的圓滿世界,在畫“圓”之前,時刻求變創新的易鶴達又有著怎樣五彩繽紛的生活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跟隨《門裡》雜誌的編輯李一宏的腳步,一探究竟吧。
易鶴達:活著就很完美
《門裡》雜誌 李一宏
在宣紙的正反兩面畫圓,反面的筆墨滲透出來,從正面看,更顯層次。一副作品,每天不停地畫,大致要花費七到十天的時間。一圈一圈又一圈,沒有任何的目的,也不去成就任何的表像與意象,僅僅是一圈一圈又一圈,看似簡單,卻絕非常人所能堅持得住的。對於耐得住性子的他來說,畫一個圓和畫一萬個圓是一樣的,畫一萬個圓最終也不過是為了完成一個圓。畫的過程中,心無雜念,什麼都不想。
《每天畫畫是退步的》,“退步”二字靈感來源於陳丹青的《退步集》,退並非一種自謙,向後退,退至底的時候,即使向前一點都是種進步。易鶴達畫圓同之前的抽象派相比較,是一次全面的放下與捨得。
青少年時期作品
沒想過當一名好學生
Indoor:聽說您小時候不是一個好學生……
易鶴達:上學不好玩,因為那時候我覺得老師都喜歡那種特漂亮的,學習特好、特乖的學生,像我這種長相比較殘酷,又不好學習的,是不受老師待見的。現在想來就是因為自身骨子裡的那種反叛,所以那時候沒少受罰,但其實跪著玩挺好玩的,人要是一輩子沒嘗過被罰的滋味也挺沒意思。
更確切的說,其實就是憑著動物的本能做人,我覺得我更像狗,熱愛自由,滿心好奇,喜歡隨著自己的感覺走,不像羊,羊一定是要被圈起來養的,是吧?狗更自然,所以我只得在園子之外培養自己。其實我挺留戀那個年代的,那個時候養孩子都是一堆一堆的,跟養動物沒什麼區別,那個年代把人最本質的東西釋放出來了。
Indoor:您後來沒有上大學,嘗試做了許多不同的工作,能否詳說?
易鶴達:七十年代的時候,我上初中,每到放假,都會參與青年藝術學院、兒童藝術學院、中國歌劇舞劇院的一些美術工作,和老師一起製作道具、印服裝圖案、畫大的佈景,跟中國傳統學徒的求學經歷差不多。雖然有點錯位,但這就是我的經歷,家長一看這孩子已經這樣了,那就讓他去學徒吧。這段經歷一直持續到1983年我參與《西遊記》的拍攝。上初二的時候,我畫風箏,掙了第一筆錢,也第一次出遠門。那會兒畫一個風箏是五毛錢,最貴的能賣到一塊五,一塊八這樣。而第一次去煙臺寫生就是靠著我畫風箏掙來的錢。
從86年辦完第一次個人作品展,我就一直做設計,幹到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實用設計在那個時候還是一個新興事物,所以每次設計什麼東西都要先給那些個老闆補課,補課多難呀,就跟哄孩子一樣,哄明白了,這會兒他覺得挺好,但明兒一聽別人的,又給你推翻了,一次一次的反復,那個時候掙錢太恐怖了,實在痛苦。
我曾經還有一段時間在王府井站櫃臺。中學畢業以後,突然間,我想到街道辦事處去找一份工作幹幹。那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在理髮館,還有一個就是在王府井建華皮貨商店裡站櫃臺,我就覺得站櫃臺挺好,每天能接觸到很多人,形形色色,多好玩呀!所以後來就在王府井站了六個月的櫃檯,那時候還是正式職工呢,管分配,但站到最後我實在受不了了,好像要瘋了,就不幹了。
靠著動物的本能很勇敢
Indoor:上個世紀90年代,正是人們湧向城裡的時候,您卻選擇了搬去農村……
易鶴達:我從小就喜歡當農民,自己有塊兒地,蓋一間房子,我覺得這是作為一個男人,建立一個家庭的必須,靠著動物本能,很勇敢。我現在也住那兒。那會兒不像現在,真是農村啊,全是大土房子,五點多鐘天就黑了,一片漆黑。每天早中晚送三次水,所以不能常洗澡。夏天還好,可以弄一大缸水在外面曬,這樣就能光著屁股直接洗了……我還養過牛,每天在村子裡頭放牛,讓它滿村子跑,現在不能養了。現在村子裡邊都是貴族,農民都成貴族了。
Indoor:當時有沒有什麼原因恰好促使您去完成這一兒時的夢想?
易鶴達:八九十年代那會兒我其實特朋克,在牛仔褲上剪幾道口子,畫點花,把頭髮揪出一綹偏在一邊,再騎一巨大的摩托車。以前喜歡摩托車,掙來所有的稿費就買摩托車,全是大摩托車。但這些都是看著瀟灑,其實內心病得很嚴重,必須得找一個沒人煙的地方去養病。所以那地方是我的避風港,是療傷的地方。
Indoor:您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去到八達嶺農村,依您看來,今天可能阻礙人們回歸的因素是多了還是少了?
易鶴達:因為社會多元了,所以現在無論是災難還是幸福也都多元了,人的選擇同樣也變得多元化,在一個非常多元的交叉面裡,就不容易發現出口。但出口仍在。
Indoor:今天很多人都想就此離開城市,找一處沒什麼人的地方,依您看,我用逃避來形容是否合適?
易鶴達:不是逃避,是回避,但回避本身是一種假像,真相是人自身的心性,但是現在有多少人能夠找到自身的心性,所有的人都被欲望所驅使,都向外看。眼睫毛離眼睛最近,反而誰都看不到。
Indoor:你有沒有總結過自己的人生,到一定的階段回頭看看,整理下過往……
易鶴達:沒有總結過。因為每一次總結都等於是給人生畫了一個節點,就像水,你給它做一個節點,再打開,它的生態肯定受到破壞。我希望自己永遠像流水一樣能就這樣流下去,以一種自然的狀態。
圓是開始,也是結束
Indoor: 能談談影響您人生的老師嗎?
易鶴達:我人生最重要的幾位老師,一位是我的父親,他是我的啟蒙老師,讓我“捨得”到今天,教會我“吃虧是福”;在我人生經歷中最重要的朋友——著名的藝術家婁乃鳴,是我來這一世,改變我人生觀、價值觀的恩人;邢國珍老師——我的恩師,在繪畫上讓我懂得了我內心裡需要的一切,讓我懂得了顏色背後的顏色,物體背後的靈魂,天地間的變化;還有一位是我的老師于承惠,飾演《少林寺》裡王仁則的演員,他是讓我重新回歸到藝術的人。與他相識後,我一直跟隨著他學習與研究,他激發了我的內心的東西,讓我開始強大,開始爆發,像火山一樣,我意識到,我要畫畫了!我要把我要說的東西,這十年之前所有的東西,都釋放出來,之後我就放下所有的設計,什麼都不幹了,一下子就呆在農村畫畫了,這一畫,就是十年。後來機緣終於來了,我碰到了我的師父,我心靈的導師——五臺山方丈妙江大和尚,我終於給我自己的肉身找到了靈魂,然後,圓就開始形成了。
圓是開頭,圓是因緣,也是緣分,同時圓也是圓寂,圓是開頭也是結尾,每畫一個圓,也是一個念頭,每一個念頭裡面都有一種生存與輪回。在每一個夜晚裡,我們都在嘗試著不同的涅磐狀態,只不過那個涅磐狀態是在色的情況下,而不是在空的情況下,那麼這個因緣就大了,空間也就大了,人的思考也大了,同時人也有了一種回歸感:人變小了,心變大了。
很多人都不太喜歡回家,很多人很難回到家裡。這個人出來了,早出晚歸,其實這也是一個圓,每一分鐘也是一個圓,每一個想法也是一個圓,每一個念頭也是一個圓,包括每一件事情等等,全都是一個圓,人們逃離不了一個圓,包括細胞、包括地球,包括我們所有的生活,所承載的意義。而對我來說,畫這個圓也是這幾十年來的集合,也是我的命運,也是我的輪回,當下,只有圓。
Indoor:那麼在解讀您畫作中的“圓”,需要何種玄機?
易鶴達:我作品中的圓有大的,小的,粗的,細的,每一個人所看到的圓,也不一樣,但最終都是圓,只不過每一個人看到的圓是不一樣的,但還是圓,這跟我們自身也是一樣,其實我們看到的一切的東西,那一瞬間過後就不復存在,因為這個時間沒了,這個空間也沒有了,就跟禪宗裡面說,第二天早上你還能穿上昨天的那雙鞋嗎,早上起來穿鞋的還是你嗎?
每一天,每一刻,我們其實脫過多少次胎,換過多少次骨,你已經不知道了,我們從母體裡出來之後,我們每一次生長,你不覺得都在脫胎換骨嗎?那是一種自然規律,當你往回走的時候,當你靜下來的時候,這個脫胎換骨的過程,會讓你震動。
女孩子買衣服要放得下,才穿的上
Indoor:您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從77年畫出第一張油畫開始,藝術就在我的生命中不斷地繼續著,畫直它、畫圓它、曲線它、砸爛它、忘掉它……始終如一。直至今日,在對每一筆,每一種顏色的問道中,我漸漸抽拉出感應內心的一天、一小時、一分鐘、一念……”很美,你的話語讓人心生寧靜,仿佛時間可以停下來,在這個浮躁的當下,如何能抵達這種寧靜持久的和諧狀態?
易鶴達:現在為什麼抑鬱症巨多?就是因為想的東西太多了,中國的語言中,為什麼叫心想事成,而不是腦想事成呢?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腦裡想的事太多了,心無法承受了,心有多大,你做的事就有多大。
當人的心是平的時候,大地都是平的,山都是平的,當你的心是動的,一切平的東西都是障礙,為什麼說平心而論,不說平腦而論,對吧?比如現在,人們除了自己的大腦以外,還離不開電腦,在一個虛擬的空間裡面,把人的心都給虛擬化了,所以人都找不到“心性”,你看“性格”二字,心加上生,心生嘛,一切唯心造,你看女孩子特別喜歡逛街,喜歡買一大堆衣服,可是你買了那麼多的衣服,你要放下來穿上才行,你不能老拿著吧,所以人需要的是放下,因為我們拿起來的東西太多了。很多人是穿上了,卻放不下來。那漂亮的衣服,睡覺的時候,你總是要脫了才睡。呵呵,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十分不易,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處在這種拿得起放不下的狀態裡——心不是平的,所以就在平地走,人都會覺得很痛苦,那是因為心在動。
中國缺乏大丈夫相
Indoor:最近國內大興國學熱,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易鶴達:國學熱是件好事,但是太多做國學的人都在作秀,季羨林老先生曾講國學如果沒有佛教的介入經沒法談,可是有多少人對佛教有過信仰和認識?太少了,都做秀,語言多漂亮啊,好多談國學的人,語言太漂亮了,但是他的語言語境空間太小,只是華麗的詞彙組合出來的國學。事實上國學的禪宗意味很濃,一個字就是一個世界,一句話就是一個空間,一個理就是一個輪回。不過現在講著講著國學就成算命了,下一個“國學熱”,就是“看病熱”了。
Indoor:確實如此,而且不只是國學這個領域,其他的文化領域同樣存在這樣的現象。
易鶴達:對,比如你看,現在的時尚達人多病態啊,那天和義悟法師還聊到這個問題,這個社會可憐到沒有陰陽了,男的越來越女性化,女的越來越男性化。現在不管男人、女人,有大丈夫相的太少了,看我們現在的時尚達人們,男不男女不女,然後這些人成了時尚的先鋒,這樣的標杆帶來多大的悲哀,帶來多大的災難,遠遠超過日本的地震、海嘯帶來的災難。房子、公路這些都可以瞬間重建,但心靈的災難卻不是一代兩代可以重建的。
咱們現在的歌星都是新的,可你看西方鄉村都是一幫老頭、老太太,他有傳承,是不斷的,老爵士歌手這幫人從他們創立以後到今天仍然保持這個血脈。而我們不是,永遠是新的,包括我們的建築永遠是新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永遠是出門幾天以後就找不到家了?全拆了,改成新的,沒有家的存在,沒有了回憶,這個時代是一個既沒有回憶也找不到家的時代,多迷茫,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一切是新的。
Indoor:您覺得國學復興的理想狀態應如何抵達?
易鶴達:國學是要放下才能學的東西,不放下怎麼學?最後背得比誰都重,國學是邊學邊放,那空間多大呀。放下多精彩。可是那麼多人不願放下,不願活在當下,都活在幻想裡,活在抑鬱症裡。
做人及格了,考試就會及格
Indoor:作為一個60後,怎麼看待80後?呵呵。
易鶴達:時代不一樣,60後有精英,80後也有精英,60後有太多人沒有學會感恩,80後也有太多人沒有學會感恩,60也好,80也好,只不過是個數位,是人為的。胡同裡的80後和大院裡的80後也不一樣。在我成長的環境裡,也可能60後跪搓板的人多,但今天80後跪鍵盤的卻多了。
你看那時候,去親朋好友家,走的時候人家給你帶點兒菜,帶點兒糧食(需要各種票證的年代),就覺得太多了,都拿不了了,可能在一年裡,都會經常提到此事,非常感恩。可現在就不太一樣了,人的貪欲太大了,什麼都拿,給什麼都不嫌多。拿不動了,還有搬家公司呢!
人的欲望膨脹了,就忘記要感恩了。其實感恩的快樂是自己的快樂,如果我們具備了感恩,太精彩了,馬上就打開了,你的心境打開了,你的一切就開了。
誰能進入感恩的大門,誰就會掀開智慧,而不是聰明,聰明太小了,所以為什麼叫小聰明,大智慧呢?智慧是三千大千世界啊!
Indoor:您教育您的孩子的原則是?
易鶴達:感恩、自由,反叛,小的時候,做人及格比作業及格重要,誠實比承受重要,智慧比聰明重要。學會如何做人,會讓你一生受益。
Indoor:展望一下80後的未來?
易鶴達:中國文化,有一半是小腳老太太留下來的,其他的一半,則是儒釋道的集大成者留下來的。小腳老太太用她的祖輩傳下來的家規,做人的方式與美德,用口傳心授完成中國另外一半的家庭觀、價值觀,那麼我們現在呢,把口傳心授的價值觀去掉了,然後在文本整理上又存在了很大的問題。我們爺爺奶奶那一輩人,漸漸地都離去了……以前的唐詩宋詞,一字值千金,現在我們屁股底下坐的都是字。
其實這一代人,也有他可憐的一面,我覺得除了社會,還有自身的原因,這也是因果,不是簡單的用80後,90後,或者一個時代來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在80年,90後出現,70後、60後、00後為什麼沒有,這也是因緣,也是因果,也是累劫累世轉到了這個地方,但是我相信他們會找到一個解決辦法,而且這一代人,我相信會好起來,我相信。
Indoor:如何看待過去,現在、未來?
易鶴達:過去現在未來就是當下。過去的就過去,以後的我還沒有經歷,當下的你只要看到了,就看到了。我們現在往往把當下忽略了,只往未來看。
Indoor:您是怎麼定義“完美”的?
易鶴達:活著就是完美,當下的人活著就完美。我活著,我當下,我在聊天,我覺得就特完美。
編輯手劄:
春日裡,伴著絲絲滲入的陽光,聽易鶴達老師講曾經的自己,講現在因緣而結下的種種感悟著實是種享受。當日,參與談話的,或者說得以結識的還有易鶴達老師的兩位朋友,一位是同為藝術家的陳欣老師,一位是來鬧市北京小居一下,當天就準備啟程返回的來自五臺山的義悟法師,法師言語不多。少說的幾句話全是對易鶴達老師近年來孜孜不倦一個圓又一個圓描摹人生的評價。
未見易鶴達老師之前,睹其佈滿畫卷的圈圈,猜測此人的性情,定是十分恬淡。除了作畫,易鶴達老師唯有的兩大愛好便是喝茶和叼煙斗。但談話至尾聲,聊“放下”對解放心性的重要時,易老師把他正在戒煙的事情也提了上來。這是他第三次戒煙,堅持已有二十來天。究竟是不得執著,不得依賴,還是人當活出動物的本性來,種種的結論及有待打破的困惑在談話的中間盈滿腦海,易老師能給予的遠遠大過了人腦的承受。不過至此,我想我是用錯了方法,舊習難改,心的容量遠比鬧大的多……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品牌官網:www.eherderstudio.com
易鶴達個人網站:www.e-herder.com
郵箱:eherderstudio@sina.com
![]() |
易鶴達:活著就很完美
《門裡》雜誌 李一宏
在宣紙的正反兩面畫圓,反面的筆墨滲透出來,從正面看,更顯層次。一副作品,每天不停地畫,大致要花費七到十天的時間。一圈一圈又一圈,沒有任何的目的,也不去成就任何的表像與意象,僅僅是一圈一圈又一圈,看似簡單,卻絕非常人所能堅持得住的。對於耐得住性子的他來說,畫一個圓和畫一萬個圓是一樣的,畫一萬個圓最終也不過是為了完成一個圓。畫的過程中,心無雜念,什麼都不想。
《每天畫畫是退步的》,“退步”二字靈感來源於陳丹青的《退步集》,退並非一種自謙,向後退,退至底的時候,即使向前一點都是種進步。易鶴達畫圓同之前的抽象派相比較,是一次全面的放下與捨得。
青少年時期作品
![]() |
19歲時的素描 |
![]() |
花 布面油画 53x38cm 1982年 |
![]() |
树前门廊坊二条 布面油画 35x31cm 1983年 |
![]() |
80年代受博納爾影響的作品 |
沒想過當一名好學生
Indoor:聽說您小時候不是一個好學生……
易鶴達:上學不好玩,因為那時候我覺得老師都喜歡那種特漂亮的,學習特好、特乖的學生,像我這種長相比較殘酷,又不好學習的,是不受老師待見的。現在想來就是因為自身骨子裡的那種反叛,所以那時候沒少受罰,但其實跪著玩挺好玩的,人要是一輩子沒嘗過被罰的滋味也挺沒意思。
更確切的說,其實就是憑著動物的本能做人,我覺得我更像狗,熱愛自由,滿心好奇,喜歡隨著自己的感覺走,不像羊,羊一定是要被圈起來養的,是吧?狗更自然,所以我只得在園子之外培養自己。其實我挺留戀那個年代的,那個時候養孩子都是一堆一堆的,跟養動物沒什麼區別,那個年代把人最本質的東西釋放出來了。
![]() |
1983年,19歲時擔任《西遊記》劇組美工 |
Indoor:您後來沒有上大學,嘗試做了許多不同的工作,能否詳說?
易鶴達:七十年代的時候,我上初中,每到放假,都會參與青年藝術學院、兒童藝術學院、中國歌劇舞劇院的一些美術工作,和老師一起製作道具、印服裝圖案、畫大的佈景,跟中國傳統學徒的求學經歷差不多。雖然有點錯位,但這就是我的經歷,家長一看這孩子已經這樣了,那就讓他去學徒吧。這段經歷一直持續到1983年我參與《西遊記》的拍攝。上初二的時候,我畫風箏,掙了第一筆錢,也第一次出遠門。那會兒畫一個風箏是五毛錢,最貴的能賣到一塊五,一塊八這樣。而第一次去煙臺寫生就是靠著我畫風箏掙來的錢。
從86年辦完第一次個人作品展,我就一直做設計,幹到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實用設計在那個時候還是一個新興事物,所以每次設計什麼東西都要先給那些個老闆補課,補課多難呀,就跟哄孩子一樣,哄明白了,這會兒他覺得挺好,但明兒一聽別人的,又給你推翻了,一次一次的反復,那個時候掙錢太恐怖了,實在痛苦。
我曾經還有一段時間在王府井站櫃臺。中學畢業以後,突然間,我想到街道辦事處去找一份工作幹幹。那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在理髮館,還有一個就是在王府井建華皮貨商店裡站櫃臺,我就覺得站櫃臺挺好,每天能接觸到很多人,形形色色,多好玩呀!所以後來就在王府井站了六個月的櫃檯,那時候還是正式職工呢,管分配,但站到最後我實在受不了了,好像要瘋了,就不幹了。
![]() |
1986年,22歲時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畫展易鶴達:活著就很完美 |
![]() |
1986年與好友孟京輝等在個人畫展 |
![]() |
非洲地圖裝置--1986年在廣州中山大學爲非洲募捐的作品 |
靠著動物的本能很勇敢
Indoor:上個世紀90年代,正是人們湧向城裡的時候,您卻選擇了搬去農村……
易鶴達:我從小就喜歡當農民,自己有塊兒地,蓋一間房子,我覺得這是作為一個男人,建立一個家庭的必須,靠著動物本能,很勇敢。我現在也住那兒。那會兒不像現在,真是農村啊,全是大土房子,五點多鐘天就黑了,一片漆黑。每天早中晚送三次水,所以不能常洗澡。夏天還好,可以弄一大缸水在外面曬,這樣就能光著屁股直接洗了……我還養過牛,每天在村子裡頭放牛,讓它滿村子跑,現在不能養了。現在村子裡邊都是貴族,農民都成貴族了。
![]() |
![]() |
Indoor:當時有沒有什麼原因恰好促使您去完成這一兒時的夢想?
易鶴達:八九十年代那會兒我其實特朋克,在牛仔褲上剪幾道口子,畫點花,把頭髮揪出一綹偏在一邊,再騎一巨大的摩托車。以前喜歡摩托車,掙來所有的稿費就買摩托車,全是大摩托車。但這些都是看著瀟灑,其實內心病得很嚴重,必須得找一個沒人煙的地方去養病。所以那地方是我的避風港,是療傷的地方。
![]() |
![]() |
雜誌報道 |
Indoor:您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去到八達嶺農村,依您看來,今天可能阻礙人們回歸的因素是多了還是少了?
易鶴達:因為社會多元了,所以現在無論是災難還是幸福也都多元了,人的選擇同樣也變得多元化,在一個非常多元的交叉面裡,就不容易發現出口。但出口仍在。
![]() |
1986年在師範學院話劇社與好友孟京輝、王世同 |
![]() |
1991年在拍攝現場與導演謝曉梅、演員陳佩斯、方青卓 |
Indoor:今天很多人都想就此離開城市,找一處沒什麼人的地方,依您看,我用逃避來形容是否合適?
易鶴達:不是逃避,是回避,但回避本身是一種假像,真相是人自身的心性,但是現在有多少人能夠找到自身的心性,所有的人都被欲望所驅使,都向外看。眼睫毛離眼睛最近,反而誰都看不到。
![]() |
1999年CCTV《大風車》節目錄製現場 |
![]() |
1999年中央電視臺少兒部《大風車》舞臺設計方案 |
![]() |
1999年雲南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北京館設計稿,榮獲全園最大獎 |
Indoor:你有沒有總結過自己的人生,到一定的階段回頭看看,整理下過往……
易鶴達:沒有總結過。因為每一次總結都等於是給人生畫了一個節點,就像水,你給它做一個節點,再打開,它的生態肯定受到破壞。我希望自己永遠像流水一樣能就這樣流下去,以一種自然的狀態。
![]() |
2001年在工作室創作金屬雕塑 |
![]() |
2001年在工作室 |
圓是開始,也是結束
Indoor: 能談談影響您人生的老師嗎?
易鶴達:我人生最重要的幾位老師,一位是我的父親,他是我的啟蒙老師,讓我“捨得”到今天,教會我“吃虧是福”;在我人生經歷中最重要的朋友——著名的藝術家婁乃鳴,是我來這一世,改變我人生觀、價值觀的恩人;邢國珍老師——我的恩師,在繪畫上讓我懂得了我內心裡需要的一切,讓我懂得了顏色背後的顏色,物體背後的靈魂,天地間的變化;還有一位是我的老師于承惠,飾演《少林寺》裡王仁則的演員,他是讓我重新回歸到藝術的人。與他相識後,我一直跟隨著他學習與研究,他激發了我的內心的東西,讓我開始強大,開始爆發,像火山一樣,我意識到,我要畫畫了!我要把我要說的東西,這十年之前所有的東西,都釋放出來,之後我就放下所有的設計,什麼都不幹了,一下子就呆在農村畫畫了,這一畫,就是十年。後來機緣終於來了,我碰到了我的師父,我心靈的導師——五臺山方丈妙江大和尚,我終於給我自己的肉身找到了靈魂,然後,圓就開始形成了。
圓是開頭,圓是因緣,也是緣分,同時圓也是圓寂,圓是開頭也是結尾,每畫一個圓,也是一個念頭,每一個念頭裡面都有一種生存與輪回。在每一個夜晚裡,我們都在嘗試著不同的涅磐狀態,只不過那個涅磐狀態是在色的情況下,而不是在空的情況下,那麼這個因緣就大了,空間也就大了,人的思考也大了,同時人也有了一種回歸感:人變小了,心變大了。
很多人都不太喜歡回家,很多人很難回到家裡。這個人出來了,早出晚歸,其實這也是一個圓,每一分鐘也是一個圓,每一個想法也是一個圓,每一個念頭也是一個圓,包括每一件事情等等,全都是一個圓,人們逃離不了一個圓,包括細胞、包括地球,包括我們所有的生活,所承載的意義。而對我來說,畫這個圓也是這幾十年來的集合,也是我的命運,也是我的輪回,當下,只有圓。
![]() |
2002年在個展上与画家邢国珍合影 |
![]() |
2002年在個展上与唐朝乐队老五 |
Indoor:那麼在解讀您畫作中的“圓”,需要何種玄機?
易鶴達:我作品中的圓有大的,小的,粗的,細的,每一個人所看到的圓,也不一樣,但最終都是圓,只不過每一個人看到的圓是不一樣的,但還是圓,這跟我們自身也是一樣,其實我們看到的一切的東西,那一瞬間過後就不復存在,因為這個時間沒了,這個空間也沒有了,就跟禪宗裡面說,第二天早上你還能穿上昨天的那雙鞋嗎,早上起來穿鞋的還是你嗎?
每一天,每一刻,我們其實脫過多少次胎,換過多少次骨,你已經不知道了,我們從母體裡出來之後,我們每一次生長,你不覺得都在脫胎換骨嗎?那是一種自然規律,當你往回走的時候,當你靜下來的時候,這個脫胎換骨的過程,會讓你震動。
![]() |
森林里的水分 纸本水墨 97x97cm 2007-2008年 |
女孩子買衣服要放得下,才穿的上
Indoor:您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從77年畫出第一張油畫開始,藝術就在我的生命中不斷地繼續著,畫直它、畫圓它、曲線它、砸爛它、忘掉它……始終如一。直至今日,在對每一筆,每一種顏色的問道中,我漸漸抽拉出感應內心的一天、一小時、一分鐘、一念……”很美,你的話語讓人心生寧靜,仿佛時間可以停下來,在這個浮躁的當下,如何能抵達這種寧靜持久的和諧狀態?
易鶴達:現在為什麼抑鬱症巨多?就是因為想的東西太多了,中國的語言中,為什麼叫心想事成,而不是腦想事成呢?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腦裡想的事太多了,心無法承受了,心有多大,你做的事就有多大。
當人的心是平的時候,大地都是平的,山都是平的,當你的心是動的,一切平的東西都是障礙,為什麼說平心而論,不說平腦而論,對吧?比如現在,人們除了自己的大腦以外,還離不開電腦,在一個虛擬的空間裡面,把人的心都給虛擬化了,所以人都找不到“心性”,你看“性格”二字,心加上生,心生嘛,一切唯心造,你看女孩子特別喜歡逛街,喜歡買一大堆衣服,可是你買了那麼多的衣服,你要放下來穿上才行,你不能老拿著吧,所以人需要的是放下,因為我們拿起來的東西太多了。很多人是穿上了,卻放不下來。那漂亮的衣服,睡覺的時候,你總是要脫了才睡。呵呵,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十分不易,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處在這種拿得起放不下的狀態裡——心不是平的,所以就在平地走,人都會覺得很痛苦,那是因為心在動。
![]() |
纸本水墨 160x102cm 2009年 |
中國缺乏大丈夫相
Indoor:最近國內大興國學熱,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易鶴達:國學熱是件好事,但是太多做國學的人都在作秀,季羨林老先生曾講國學如果沒有佛教的介入經沒法談,可是有多少人對佛教有過信仰和認識?太少了,都做秀,語言多漂亮啊,好多談國學的人,語言太漂亮了,但是他的語言語境空間太小,只是華麗的詞彙組合出來的國學。事實上國學的禪宗意味很濃,一個字就是一個世界,一句話就是一個空間,一個理就是一個輪回。不過現在講著講著國學就成算命了,下一個“國學熱”,就是“看病熱”了。
![]() |
布面油画 90x120cm 2010年 |
Indoor:確實如此,而且不只是國學這個領域,其他的文化領域同樣存在這樣的現象。
易鶴達:對,比如你看,現在的時尚達人多病態啊,那天和義悟法師還聊到這個問題,這個社會可憐到沒有陰陽了,男的越來越女性化,女的越來越男性化。現在不管男人、女人,有大丈夫相的太少了,看我們現在的時尚達人們,男不男女不女,然後這些人成了時尚的先鋒,這樣的標杆帶來多大的悲哀,帶來多大的災難,遠遠超過日本的地震、海嘯帶來的災難。房子、公路這些都可以瞬間重建,但心靈的災難卻不是一代兩代可以重建的。
咱們現在的歌星都是新的,可你看西方鄉村都是一幫老頭、老太太,他有傳承,是不斷的,老爵士歌手這幫人從他們創立以後到今天仍然保持這個血脈。而我們不是,永遠是新的,包括我們的建築永遠是新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永遠是出門幾天以後就找不到家了?全拆了,改成新的,沒有家的存在,沒有了回憶,這個時代是一個既沒有回憶也找不到家的時代,多迷茫,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一切是新的。
![]() |
終始-圓 BL 亞克力、仿皮毛180cmx155cm 201 |
Indoor:您覺得國學復興的理想狀態應如何抵達?
易鶴達:國學是要放下才能學的東西,不放下怎麼學?最後背得比誰都重,國學是邊學邊放,那空間多大呀。放下多精彩。可是那麼多人不願放下,不願活在當下,都活在幻想裡,活在抑鬱症裡。
![]() |
召唤•2013 唯 综合材料(亚克力雕刻 丙烯 仿皮毛)20 |
做人及格了,考試就會及格
Indoor:作為一個60後,怎麼看待80後?呵呵。
易鶴達:時代不一樣,60後有精英,80後也有精英,60後有太多人沒有學會感恩,80後也有太多人沒有學會感恩,60也好,80也好,只不過是個數位,是人為的。胡同裡的80後和大院裡的80後也不一樣。在我成長的環境裡,也可能60後跪搓板的人多,但今天80後跪鍵盤的卻多了。
你看那時候,去親朋好友家,走的時候人家給你帶點兒菜,帶點兒糧食(需要各種票證的年代),就覺得太多了,都拿不了了,可能在一年裡,都會經常提到此事,非常感恩。可現在就不太一樣了,人的貪欲太大了,什麼都拿,給什麼都不嫌多。拿不動了,還有搬家公司呢!
人的欲望膨脹了,就忘記要感恩了。其實感恩的快樂是自己的快樂,如果我們具備了感恩,太精彩了,馬上就打開了,你的心境打開了,你的一切就開了。
誰能進入感恩的大門,誰就會掀開智慧,而不是聰明,聰明太小了,所以為什麼叫小聰明,大智慧呢?智慧是三千大千世界啊!
Indoor:您教育您的孩子的原則是?
易鶴達:感恩、自由,反叛,小的時候,做人及格比作業及格重要,誠實比承受重要,智慧比聰明重要。學會如何做人,會讓你一生受益。
Indoor:展望一下80後的未來?
易鶴達:中國文化,有一半是小腳老太太留下來的,其他的一半,則是儒釋道的集大成者留下來的。小腳老太太用她的祖輩傳下來的家規,做人的方式與美德,用口傳心授完成中國另外一半的家庭觀、價值觀,那麼我們現在呢,把口傳心授的價值觀去掉了,然後在文本整理上又存在了很大的問題。我們爺爺奶奶那一輩人,漸漸地都離去了……以前的唐詩宋詞,一字值千金,現在我們屁股底下坐的都是字。
其實這一代人,也有他可憐的一面,我覺得除了社會,還有自身的原因,這也是因果,不是簡單的用80後,90後,或者一個時代來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在80年,90後出現,70後、60後、00後為什麼沒有,這也是因緣,也是因果,也是累劫累世轉到了這個地方,但是我相信他們會找到一個解決辦法,而且這一代人,我相信會好起來,我相信。
Indoor:如何看待過去,現在、未來?
易鶴達:過去現在未來就是當下。過去的就過去,以後的我還沒有經歷,當下的你只要看到了,就看到了。我們現在往往把當下忽略了,只往未來看。
Indoor:您是怎麼定義“完美”的?
易鶴達:活著就是完美,當下的人活著就完美。我活著,我當下,我在聊天,我覺得就特完美。
![]() |
2015年絲綢水墨作品 |
編輯手劄:
春日裡,伴著絲絲滲入的陽光,聽易鶴達老師講曾經的自己,講現在因緣而結下的種種感悟著實是種享受。當日,參與談話的,或者說得以結識的還有易鶴達老師的兩位朋友,一位是同為藝術家的陳欣老師,一位是來鬧市北京小居一下,當天就準備啟程返回的來自五臺山的義悟法師,法師言語不多。少說的幾句話全是對易鶴達老師近年來孜孜不倦一個圓又一個圓描摹人生的評價。
未見易鶴達老師之前,睹其佈滿畫卷的圈圈,猜測此人的性情,定是十分恬淡。除了作畫,易鶴達老師唯有的兩大愛好便是喝茶和叼煙斗。但談話至尾聲,聊“放下”對解放心性的重要時,易老師把他正在戒煙的事情也提了上來。這是他第三次戒煙,堅持已有二十來天。究竟是不得執著,不得依賴,還是人當活出動物的本性來,種種的結論及有待打破的困惑在談話的中間盈滿腦海,易老師能給予的遠遠大過了人腦的承受。不過至此,我想我是用錯了方法,舊習難改,心的容量遠比鬧大的多……
![]() |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 |
易鶴達工作室公眾微信 |
品牌官網:www.eherderstudio.com
易鶴達個人網站:www.e-herder.com
郵箱:eherderstudio@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