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咖啡馆小记
题注:这是10年写的文章。今时往日,面貌已大不一样。今天,又是另一番风景与天地了。这些咖啡馆,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又变迁了些。 更多的是人的样貌。而那一份随时间驱散的不同变化的样貌,却更是为人所忽略的了。
在上海,咖啡馆合于旨趣的并不少,情侣们劈“情操”,三五小伙“轧轧山胡”,往往就打发掉一个下午。这个夏天也硬是这样去了不少的咖啡馆,目的不详,但到底是去了,遂琢之以成文。
说是“合于旨趣”,但往往一个人能“坐得住”的馆子,到头来也不多,还会再光顾当钉子户的,则略近于无了。这还是缘于咖啡的本身。思南路的古董花园,高雅幽静,陈年精雕的古董肆意而躺(虽然标着以万计数的实价),缀之昏暗的光,实在是时光的乐土。无奈咖啡实在有些不知所谓,进门有些法国人,bonjour bonjour地问好,却不知各中滋味,他们可否消受。这样的例子不算少,老板的匠心,从店头摆设已可略窥一二,又何妨在咖啡上再费份心呢?
与之相反的也有,同乐坊的好友咖啡,一到三层,最顶层像是商务性质的包房,平时不怎么开放。总体的格局,杂乱而未有章程,像是家具公司的例品不约而同地凑在了一起。但同名的“好友咖啡”,香气却是馥郁,意料之外地令人精神一振,该当表扬。
还有些咖啡厅,绿荫翕然,也有小鱼小花作伴,幽静却不死寂,咖啡也算是够味,但却仍不歹费上第二次心。此间者,有如华山路的the living room。我后来想想,觉得应该是缺少廊道的缘故罢。(还因为它太细腻,太精琢,太不符合我等山中野人的意趣)心中理想的咖啡馆,有点扭捏,但是是自然的扭捏,是自然的“遮遮掩掩”,自然的“犹抱琵琶”,自然的“欲说还休”与“欲擒故纵”。是暗室里的暇光,是容纳污秽的洁净。进门,要移步;空间,要折叠。一推开它家的门,左边是放着盆栽的台几,右边就是咖啡桌椅,平铺直叙,总令人不能上演一番心理悬疑剧,继而安下心来。
说到走道布局,绍兴路的Vienna Cafe是个正例。推开白框木门,是狭长的走道,走道边,一个小小的开放厨房,再往里寻就可以坐下,挨着的不挨着的小圆桌,聚集了灵魂,投影仪投着的幕布,背对着门口的方向,非要到里边,才可以一览无余。弹丸小地,让人也跟着起承转合。平常不怎么来,因为太贵,周四的晚场电影,倒是会光顾的。《铁皮鼓》,《全蚀狂爱》,《恐惧拉斯维加斯》,电影类似这般。
绍兴路还有一家盛名的“汉源书屋”,为“尔冬强的书吧”(田子坊亦有一家)。初中的母校离它很近,今夏一去,反觉今不如昔,一点不觊觎了。书架上的书,大多可以从同一条路上的“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等等,取之获之得之。雷同的书一打又一打地放着,是蛆虫的圣地,而不是我们的。所以坐临书架,总觉得身上“奇痒”(笑),挠啊挠,挠着挠着,便起身走了。其实附近的“上海文艺出版社”,也有喝咖啡的地方,我上初中的时候,去得比较热络。两家的咖啡都很“难咽”,也就改便宜的去。
说到书吧,好的就更少了。陈情如下:一是咖啡并不可口。二是灰尘多覆了几层。三是侍者,“冰冰凉透心凉”。四是书的问题,比如赤峰路的赛野书吧,书大都和设计有关,未免有局限性。料想真正爱书的咖啡店主人,还是少了一些。常德路的千彩书坊,噱头是造地, 张爱玲的故居常德公寓,正在公寓上层。可惜书坊里除了张的书,便是些大开本的洋册子,多半叫人难以自在。好的咖啡书吧,能够自由自在地选择,选择想说的话,选择符合当下的书物刊物,选择醇厚的咖啡,这种一路选择的自在的绝妙过程,也唯有咖啡馆的闲情和怡情所能给予。
还有些“妈妈桑气质”的咖啡厅,我倒是时不时地也会去光顾一回。实在很有意思。中年妇女在咖啡厅工作,好比90后在稻香村叫卖需要排队的鲜肉月饼,多少不合时宜,但也亲切。阿姨问我,“小姑娘牛肉面要伐拉?人家老多人都点的。肉又多,米道又好。” 我也就听她的话,那么地点一份,这大概是因为咖啡馆,难免沪语稀疏,偶一听到,便觉得亲切,阿姨说的话,总是让人觉得不会吃亏的。
淮海中路的上岛咖啡,烟雾缭绕,却也新奇。光顾的多半是那些一只脚踏进退休圈的上海人。烟是一根一根接着抽,话不多,闲也不闲,忙也不忙,又不似晃荡。他们不像徜徉在“星巴克”的中年人,多少有些意气今尤在的油头,也不像那些一瓢水花,路旁洗身的叔叔,现世安稳,躺在竹椅上打着竹扇。这些在上岛的舞台上混迹的中年观众,有经过洗练后的细碎,是老上海的景致。这些,你都可以在红宝石面包房,红房子西餐厅,德大西菜馆里捕捉他们的身影,五点人头攒动,因为要开始打折了。这是属于他们的市井生活,湿漉动人,还带着一些洋场味。
华山路的玫瑰人生咖啡吧,也是另外一例。(完)
在上海,咖啡馆合于旨趣的并不少,情侣们劈“情操”,三五小伙“轧轧山胡”,往往就打发掉一个下午。这个夏天也硬是这样去了不少的咖啡馆,目的不详,但到底是去了,遂琢之以成文。
说是“合于旨趣”,但往往一个人能“坐得住”的馆子,到头来也不多,还会再光顾当钉子户的,则略近于无了。这还是缘于咖啡的本身。思南路的古董花园,高雅幽静,陈年精雕的古董肆意而躺(虽然标着以万计数的实价),缀之昏暗的光,实在是时光的乐土。无奈咖啡实在有些不知所谓,进门有些法国人,bonjour bonjour地问好,却不知各中滋味,他们可否消受。这样的例子不算少,老板的匠心,从店头摆设已可略窥一二,又何妨在咖啡上再费份心呢?
与之相反的也有,同乐坊的好友咖啡,一到三层,最顶层像是商务性质的包房,平时不怎么开放。总体的格局,杂乱而未有章程,像是家具公司的例品不约而同地凑在了一起。但同名的“好友咖啡”,香气却是馥郁,意料之外地令人精神一振,该当表扬。
还有些咖啡厅,绿荫翕然,也有小鱼小花作伴,幽静却不死寂,咖啡也算是够味,但却仍不歹费上第二次心。此间者,有如华山路的the living room。我后来想想,觉得应该是缺少廊道的缘故罢。(还因为它太细腻,太精琢,太不符合我等山中野人的意趣)心中理想的咖啡馆,有点扭捏,但是是自然的扭捏,是自然的“遮遮掩掩”,自然的“犹抱琵琶”,自然的“欲说还休”与“欲擒故纵”。是暗室里的暇光,是容纳污秽的洁净。进门,要移步;空间,要折叠。一推开它家的门,左边是放着盆栽的台几,右边就是咖啡桌椅,平铺直叙,总令人不能上演一番心理悬疑剧,继而安下心来。
说到走道布局,绍兴路的Vienna Cafe是个正例。推开白框木门,是狭长的走道,走道边,一个小小的开放厨房,再往里寻就可以坐下,挨着的不挨着的小圆桌,聚集了灵魂,投影仪投着的幕布,背对着门口的方向,非要到里边,才可以一览无余。弹丸小地,让人也跟着起承转合。平常不怎么来,因为太贵,周四的晚场电影,倒是会光顾的。《铁皮鼓》,《全蚀狂爱》,《恐惧拉斯维加斯》,电影类似这般。
绍兴路还有一家盛名的“汉源书屋”,为“尔冬强的书吧”(田子坊亦有一家)。初中的母校离它很近,今夏一去,反觉今不如昔,一点不觊觎了。书架上的书,大多可以从同一条路上的“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等等,取之获之得之。雷同的书一打又一打地放着,是蛆虫的圣地,而不是我们的。所以坐临书架,总觉得身上“奇痒”(笑),挠啊挠,挠着挠着,便起身走了。其实附近的“上海文艺出版社”,也有喝咖啡的地方,我上初中的时候,去得比较热络。两家的咖啡都很“难咽”,也就改便宜的去。
说到书吧,好的就更少了。陈情如下:一是咖啡并不可口。二是灰尘多覆了几层。三是侍者,“冰冰凉透心凉”。四是书的问题,比如赤峰路的赛野书吧,书大都和设计有关,未免有局限性。料想真正爱书的咖啡店主人,还是少了一些。常德路的千彩书坊,噱头是造地, 张爱玲的故居常德公寓,正在公寓上层。可惜书坊里除了张的书,便是些大开本的洋册子,多半叫人难以自在。好的咖啡书吧,能够自由自在地选择,选择想说的话,选择符合当下的书物刊物,选择醇厚的咖啡,这种一路选择的自在的绝妙过程,也唯有咖啡馆的闲情和怡情所能给予。
还有些“妈妈桑气质”的咖啡厅,我倒是时不时地也会去光顾一回。实在很有意思。中年妇女在咖啡厅工作,好比90后在稻香村叫卖需要排队的鲜肉月饼,多少不合时宜,但也亲切。阿姨问我,“小姑娘牛肉面要伐拉?人家老多人都点的。肉又多,米道又好。” 我也就听她的话,那么地点一份,这大概是因为咖啡馆,难免沪语稀疏,偶一听到,便觉得亲切,阿姨说的话,总是让人觉得不会吃亏的。
淮海中路的上岛咖啡,烟雾缭绕,却也新奇。光顾的多半是那些一只脚踏进退休圈的上海人。烟是一根一根接着抽,话不多,闲也不闲,忙也不忙,又不似晃荡。他们不像徜徉在“星巴克”的中年人,多少有些意气今尤在的油头,也不像那些一瓢水花,路旁洗身的叔叔,现世安稳,躺在竹椅上打着竹扇。这些在上岛的舞台上混迹的中年观众,有经过洗练后的细碎,是老上海的景致。这些,你都可以在红宝石面包房,红房子西餐厅,德大西菜馆里捕捉他们的身影,五点人头攒动,因为要开始打折了。这是属于他们的市井生活,湿漉动人,还带着一些洋场味。
华山路的玫瑰人生咖啡吧,也是另外一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