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红楼梦
查看话题 >[阅红札记]由《杏帘在望》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魏王尝出征,世子(曹丕)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於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
这个小故事充分反映了情商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智商更重要的道理。黛钗的宝玉之争,跟曹植、曹丕的太子之争实多相似。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因她自己最爱的是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澣葛山庄四处,遂命贾宝玉各赋五言律一首。宝玉却有些才力不胜,刚刚勉强作出三首时,黛玉却出场了。
程高本(程甲本、程乙本文字相同)中写道:
此时黛玉未得展才,心上不快。因见宝玉构思太苦,走至案旁,知宝玉只少“杏帘在望”一首,因叫他抄录前三首,却自己吟成一律,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向宝玉跟前。宝玉打开一看,觉比自己做的三首高得十倍,遂忙恭楷誊完呈上。
其实,曹雪芹原笔之下,林黛玉的活动要更为丰富,性格塑造也更加鲜明,庚辰本中原文如下:
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双行夹批:瞧他写阿颦只如此便妙极。】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宝玉打开一看,只觉此首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真是喜出望外,遂忙恭楷呈上。
林黛玉所作《杏帘在望》如下: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此诗一出,果然立刻受到元妃盛赞,被指出乎宝玉所作三首之冠,甚至抛弃了自己为稻香村所改的“澣葛山庄”之名,又改回了“稻香村”。
黛玉之诗,自然是好的,但如此为宝玉捉刀,虽说是代宝玉辛苦,但也有趁机展才的意思。前文曾提到,黛玉自己也写了一首《世外仙源(程高本作“世外仙园”)》之诗,并与薛宝钗所作一同受到了元妃的称赞,但紧接着又如此描写黛玉的心理活动:(庚辰本)
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双行夹批: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
从这黛玉一系列的活动中可以看出,黛玉的性格是有一些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色彩在的。宝钗之才不在黛玉之下,而且同样对宝玉甚是关怀,但观宝钗之所为,既提示宝玉不要用元妃不喜欢的“绿玉”字样,又指出“绿蜡”的典故,这样的表现就显得稳重许多,而且凸显出宝钗极懂得待人接物。
西岭雪曾写过一文《只有一次照面的元春为何不喜欢林黛玉》,认为可能是黛玉捉刀之事被元春发觉,惹得元妃不快,所以后来倾向于宝钗。虽然没有更多的文本证据,但这种可能性的确是有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林黛玉反而是因为其才华而把自己陷入了窘境。
其实,脂砚斋所评“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实在是一针见血的评论。黛玉之才自是不消说,但在黛玉所处的环境中,如此地展露自己的才华却并不能说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曾提到大观园中各处轩馆多由林黛玉命名。文中林黛玉对史湘云说:(庚辰本)
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元妃喜欢批改各处的名字,但对黛玉所拟的始终没有改,西岭雪认为是因为“见外”。笔者倒有不同意见,笔者的意见是元妃之才不及黛玉,所以不肯献丑。
元妃之才是多是少,前文有过交代,还是省亲一回,元妃曾作诗,诗曰:
衔山抱水建来精,
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
芳园应锡大观名。
这里脂砚斋写下了对元妃的评语:“诗却平平,盖彼不长于此也,故只如此。”此评语颇为中肯,元妃之诗,的确不及黛玉宝钗远矣。但是黛玉如此锋芒毕露,元妃会怎么想,毕竟女子无才便是德。正如宝钗所说:(庚辰本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谬补余香》)
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
元妃写诗不过平平,黛玉却故意展示自己的诗才,才情之高,元妃竟一字不能改,竟肯为之放弃自己所拟“澣葛山庄”之名。如此才高,元妃就算不知黛玉平素为人,也要心中思量一下,如此之人,又岂能安安分分。而宝钗、黛玉在帮助宝玉写诗一事中各自的所作所为,元妃倘若不知还则罢了,一旦知道,其对宝钗、黛玉的评判则立显高下矣。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魏王尝出征,世子(曹丕)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於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
这个小故事充分反映了情商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智商更重要的道理。黛钗的宝玉之争,跟曹植、曹丕的太子之争实多相似。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因她自己最爱的是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澣葛山庄四处,遂命贾宝玉各赋五言律一首。宝玉却有些才力不胜,刚刚勉强作出三首时,黛玉却出场了。
程高本(程甲本、程乙本文字相同)中写道:
此时黛玉未得展才,心上不快。因见宝玉构思太苦,走至案旁,知宝玉只少“杏帘在望”一首,因叫他抄录前三首,却自己吟成一律,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向宝玉跟前。宝玉打开一看,觉比自己做的三首高得十倍,遂忙恭楷誊完呈上。
其实,曹雪芹原笔之下,林黛玉的活动要更为丰富,性格塑造也更加鲜明,庚辰本中原文如下:
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双行夹批:瞧他写阿颦只如此便妙极。】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宝玉打开一看,只觉此首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真是喜出望外,遂忙恭楷呈上。
林黛玉所作《杏帘在望》如下: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此诗一出,果然立刻受到元妃盛赞,被指出乎宝玉所作三首之冠,甚至抛弃了自己为稻香村所改的“澣葛山庄”之名,又改回了“稻香村”。
黛玉之诗,自然是好的,但如此为宝玉捉刀,虽说是代宝玉辛苦,但也有趁机展才的意思。前文曾提到,黛玉自己也写了一首《世外仙源(程高本作“世外仙园”)》之诗,并与薛宝钗所作一同受到了元妃的称赞,但紧接着又如此描写黛玉的心理活动:(庚辰本)
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双行夹批: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
从这黛玉一系列的活动中可以看出,黛玉的性格是有一些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色彩在的。宝钗之才不在黛玉之下,而且同样对宝玉甚是关怀,但观宝钗之所为,既提示宝玉不要用元妃不喜欢的“绿玉”字样,又指出“绿蜡”的典故,这样的表现就显得稳重许多,而且凸显出宝钗极懂得待人接物。
西岭雪曾写过一文《只有一次照面的元春为何不喜欢林黛玉》,认为可能是黛玉捉刀之事被元春发觉,惹得元妃不快,所以后来倾向于宝钗。虽然没有更多的文本证据,但这种可能性的确是有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林黛玉反而是因为其才华而把自己陷入了窘境。
其实,脂砚斋所评“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实在是一针见血的评论。黛玉之才自是不消说,但在黛玉所处的环境中,如此地展露自己的才华却并不能说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曾提到大观园中各处轩馆多由林黛玉命名。文中林黛玉对史湘云说:(庚辰本)
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元妃喜欢批改各处的名字,但对黛玉所拟的始终没有改,西岭雪认为是因为“见外”。笔者倒有不同意见,笔者的意见是元妃之才不及黛玉,所以不肯献丑。
元妃之才是多是少,前文有过交代,还是省亲一回,元妃曾作诗,诗曰:
衔山抱水建来精,
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
芳园应锡大观名。
这里脂砚斋写下了对元妃的评语:“诗却平平,盖彼不长于此也,故只如此。”此评语颇为中肯,元妃之诗,的确不及黛玉宝钗远矣。但是黛玉如此锋芒毕露,元妃会怎么想,毕竟女子无才便是德。正如宝钗所说:(庚辰本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谬补余香》)
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
元妃写诗不过平平,黛玉却故意展示自己的诗才,才情之高,元妃竟一字不能改,竟肯为之放弃自己所拟“澣葛山庄”之名。如此才高,元妃就算不知黛玉平素为人,也要心中思量一下,如此之人,又岂能安安分分。而宝钗、黛玉在帮助宝玉写诗一事中各自的所作所为,元妃倘若不知还则罢了,一旦知道,其对宝钗、黛玉的评判则立显高下矣。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