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摘记
诗根本不是教训人的,是在感动人。
极不调和的东西得到调和,便是最大成功,最高的艺术境界。
唐人诗不避俗,自然不俗。宋人避俗,而雅得比唐人俗得还俗。
诗所讲的“意”,应是绝对的,无是非短长。
凡最大的真实皆无是非,善恶,好坏之可言。
不论派别,时代,体裁,只要其诗尚成一诗,其诗心必为寂寞心。
盖即当做一件事,心不外鹜,心完全着落,寄托在所做事情上,是“诚”,是“一”,即是“涅槃”。
诗人即是死尸站起来自己看见自己腐烂,且觉得自己腐烂。
有动机时如水波动,是诗心。
人在愁苦中能在人事上磨练是英雄的人,诗人也是英雄的诗人;人在愁苦中与大自然自然混合是哲人,是诗人。
杜太沉着,非高超;李太飘逸,亦非高超,过犹不及。
悟了即圣,迷了即凡。
右丞高处到佛,而坏处在无黑白,无痛痒。
中国诗人为陶渊明既高且好。
放翁一派好诗情真,意足,坏在毛躁,叫嚣。
伤感是暂时的刺激,悲哀是长期的积蓄。
《左传》尚可以摇曳生姿赞之,《论语》则不敢置一辞矣。
孔子是有力量的。
一个诗人必须承认自己之不为人了解,作品之不为人所欣赏是应当的,这样便可减少伤感牢骚;又须知诗人生活原与常人不同,这样便可增长意气。
读书须真正尝味。
太白自然,有时不免油滑;老杜有力,有时失之笨拙。
若说文章美,为王道,仁政,你觉得它好,成;不觉得它好,也成。文章力则不然,力乃霸道,我不要好则已,我要叫你喊好,你非喊不可。
人要以文学安身立命,连精神,性命都拼在上面时,不但心中不可有师之说,且不可有古人,心中不存在一个人才成。
读书不要受古人欺,不要受先生影响,要自己睁开一双眼睛来,拿出自己的感觉来。
平常说理是想征服人,使人理屈词穷。这是最大的错误,因为别人不能心服,最不可使被教育者有被征服的心理。没理有情尚能动人,况情理兼至,必是心悦诚服。
汉魏五言,曹公、陶共两人了不起。至七言则不论古今、近体,唐人皆有独到处。
老杜是唐诗中的革命者。
老杜其实并不倔,只是别人太圆滑了,因此老杜成了非“常”。
义山是day-dreamer,老杜是挣了眼醒眼去看事物的真相。
天下之勉强最不持久,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勉强最要不得,其实努力也还是勉强。
有意时往往不易写成好诗。
鲁迅先生创造式地说话,很少使人听了爱听,其实是人的毛病太多。
宋人诗七言律好者多,而五言古、五言律则不行。苏、黄五言亦不成,而其七言纵横捭阖,有的虽老杜亦不及,为老杜所未曾写。
方寸之中,顷刻楼台,顷刻尽灭。
说谎是人情、天理所允许,而不要忘了那是为表现真。
中国人原是谦逊,再一退安分守己,再一退自私自利,再一退腐败灭亡了。
因为你经验过了热烈激昂,所以真切;又因你写时已然陈静,所以写出更热烈、激昂了。悲哀、痛苦固足以压迫人,使人写不出诗来,太高兴也写不出来。
老杜《北征》,宋人对之只需磕头,不许说话。
作诗“滑”不好,而治一经,损一经,太涩也不好。放翁诗就滑。有志于诗者应十年不读放翁诗。
韩退之非诗人,而是极好的写诗的人。
鲁智深是诗人。鲁智深把“诗”表现在生活里,乃最伟大的诗人。
人最难得是个性强而又了解人情。
屈、庄、左三人真乃天仙化人,可望而不可即。
金圣叹眼高手低,天才高,他的批评好,诗不甚佳。
诗中可表现人之思想,而忌发议论。
寂静中有生机,即中国古典哲学所谓道,佛所谓禅,诗所谓韵。
人世常把精神费于无聊的事上。快乐如电,好事短,一闪即去。文字能弥补此缺憾。
那时快而说是迟,有精神。
杰而怪者是李贺。
老杜抓住人生而无空际幻想,长吉有幻想而无实际人生。
《聊斋》文章不高,思想亦不深,而其人情味可取,是其不可泯灭处。
诗人固须有大的天才,同时亦须有大的同情。
义山情深,牧之才高。
杜甫、太白无法学,一天生神力,一天生天才,非人力可致。
我们要热衷地做一个人,要抓住些东西才能活下去。
沉得住气,不是不烦恼,不叫烦恼把自己压倒;不是不欢喜,不叫欢喜把自己炸裂,此即所谓情操。
老杜敢写苦痛,即因能担荷。
宋人五古,尤其苏黄,特别不可原谅,他们似乎根本不懂五言古诗的中国传统作风。
凡是对后来发生影响的诗人,是功首亦罪之魁。
老杜虽拙而不稚。
凡一种学说成为一种学说时,已即其衰落时期。
对生活不钻进去,细处不到;不跳出来,大处不到。
曹公是英雄中的诗人,老杜是诗人中的英雄。
进入得愈深,出来得愈高。只在人世沉浮,入得也不深,出来得也不会高。
通常所谓宋诗乃江西诗派之专称,西昆体及陆游不在内。
放翁虽非伟大诗人,而确是真实诗人。放翁忠实于自己,但放翁诗品格的确不太高。
平常人所谓理智不是理智,或是非之判别。文学上的理智是经过了感情的渗透的,与世法上干燥、冷酷的理智不同,这便是明快。
无意为之意深矣。
一般人评判是非多不是生于良知,而是由传统来的观念。
诗之好在于有力。
魏武、老杜也有力,但他们是十分力气使八分,稼轩十二分力气使廿四分。
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括之--无可奈何。
世人有思想者多计较是非,无思想者多计较厉害。
南宋词人好绕弯子,遮掩模糊。
黄诗如老吏断狱,严酷少恩,无感情。
白石太爱修饰,没什么感情。白袜子不踩泥,此种人不肯出力,不肯动情。
杜不但非佛,乃老小孩儿。
人只要有一口气在,便当努力去生活。对自己不要太娇纵,太娇纵必无成就。
极不调和的东西得到调和,便是最大成功,最高的艺术境界。
唐人诗不避俗,自然不俗。宋人避俗,而雅得比唐人俗得还俗。
诗所讲的“意”,应是绝对的,无是非短长。
凡最大的真实皆无是非,善恶,好坏之可言。
不论派别,时代,体裁,只要其诗尚成一诗,其诗心必为寂寞心。
盖即当做一件事,心不外鹜,心完全着落,寄托在所做事情上,是“诚”,是“一”,即是“涅槃”。
诗人即是死尸站起来自己看见自己腐烂,且觉得自己腐烂。
有动机时如水波动,是诗心。
人在愁苦中能在人事上磨练是英雄的人,诗人也是英雄的诗人;人在愁苦中与大自然自然混合是哲人,是诗人。
杜太沉着,非高超;李太飘逸,亦非高超,过犹不及。
悟了即圣,迷了即凡。
右丞高处到佛,而坏处在无黑白,无痛痒。
中国诗人为陶渊明既高且好。
放翁一派好诗情真,意足,坏在毛躁,叫嚣。
伤感是暂时的刺激,悲哀是长期的积蓄。
《左传》尚可以摇曳生姿赞之,《论语》则不敢置一辞矣。
孔子是有力量的。
一个诗人必须承认自己之不为人了解,作品之不为人所欣赏是应当的,这样便可减少伤感牢骚;又须知诗人生活原与常人不同,这样便可增长意气。
读书须真正尝味。
太白自然,有时不免油滑;老杜有力,有时失之笨拙。
若说文章美,为王道,仁政,你觉得它好,成;不觉得它好,也成。文章力则不然,力乃霸道,我不要好则已,我要叫你喊好,你非喊不可。
人要以文学安身立命,连精神,性命都拼在上面时,不但心中不可有师之说,且不可有古人,心中不存在一个人才成。
读书不要受古人欺,不要受先生影响,要自己睁开一双眼睛来,拿出自己的感觉来。
平常说理是想征服人,使人理屈词穷。这是最大的错误,因为别人不能心服,最不可使被教育者有被征服的心理。没理有情尚能动人,况情理兼至,必是心悦诚服。
汉魏五言,曹公、陶共两人了不起。至七言则不论古今、近体,唐人皆有独到处。
老杜是唐诗中的革命者。
老杜其实并不倔,只是别人太圆滑了,因此老杜成了非“常”。
义山是day-dreamer,老杜是挣了眼醒眼去看事物的真相。
天下之勉强最不持久,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勉强最要不得,其实努力也还是勉强。
有意时往往不易写成好诗。
鲁迅先生创造式地说话,很少使人听了爱听,其实是人的毛病太多。
宋人诗七言律好者多,而五言古、五言律则不行。苏、黄五言亦不成,而其七言纵横捭阖,有的虽老杜亦不及,为老杜所未曾写。
方寸之中,顷刻楼台,顷刻尽灭。
说谎是人情、天理所允许,而不要忘了那是为表现真。
中国人原是谦逊,再一退安分守己,再一退自私自利,再一退腐败灭亡了。
因为你经验过了热烈激昂,所以真切;又因你写时已然陈静,所以写出更热烈、激昂了。悲哀、痛苦固足以压迫人,使人写不出诗来,太高兴也写不出来。
老杜《北征》,宋人对之只需磕头,不许说话。
作诗“滑”不好,而治一经,损一经,太涩也不好。放翁诗就滑。有志于诗者应十年不读放翁诗。
韩退之非诗人,而是极好的写诗的人。
鲁智深是诗人。鲁智深把“诗”表现在生活里,乃最伟大的诗人。
人最难得是个性强而又了解人情。
屈、庄、左三人真乃天仙化人,可望而不可即。
金圣叹眼高手低,天才高,他的批评好,诗不甚佳。
诗中可表现人之思想,而忌发议论。
寂静中有生机,即中国古典哲学所谓道,佛所谓禅,诗所谓韵。
人世常把精神费于无聊的事上。快乐如电,好事短,一闪即去。文字能弥补此缺憾。
那时快而说是迟,有精神。
杰而怪者是李贺。
老杜抓住人生而无空际幻想,长吉有幻想而无实际人生。
《聊斋》文章不高,思想亦不深,而其人情味可取,是其不可泯灭处。
诗人固须有大的天才,同时亦须有大的同情。
义山情深,牧之才高。
杜甫、太白无法学,一天生神力,一天生天才,非人力可致。
我们要热衷地做一个人,要抓住些东西才能活下去。
沉得住气,不是不烦恼,不叫烦恼把自己压倒;不是不欢喜,不叫欢喜把自己炸裂,此即所谓情操。
老杜敢写苦痛,即因能担荷。
宋人五古,尤其苏黄,特别不可原谅,他们似乎根本不懂五言古诗的中国传统作风。
凡是对后来发生影响的诗人,是功首亦罪之魁。
老杜虽拙而不稚。
凡一种学说成为一种学说时,已即其衰落时期。
对生活不钻进去,细处不到;不跳出来,大处不到。
曹公是英雄中的诗人,老杜是诗人中的英雄。
进入得愈深,出来得愈高。只在人世沉浮,入得也不深,出来得也不会高。
通常所谓宋诗乃江西诗派之专称,西昆体及陆游不在内。
放翁虽非伟大诗人,而确是真实诗人。放翁忠实于自己,但放翁诗品格的确不太高。
平常人所谓理智不是理智,或是非之判别。文学上的理智是经过了感情的渗透的,与世法上干燥、冷酷的理智不同,这便是明快。
无意为之意深矣。
一般人评判是非多不是生于良知,而是由传统来的观念。
诗之好在于有力。
魏武、老杜也有力,但他们是十分力气使八分,稼轩十二分力气使廿四分。
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括之--无可奈何。
世人有思想者多计较是非,无思想者多计较厉害。
南宋词人好绕弯子,遮掩模糊。
黄诗如老吏断狱,严酷少恩,无感情。
白石太爱修饰,没什么感情。白袜子不踩泥,此种人不肯出力,不肯动情。
杜不但非佛,乃老小孩儿。
人只要有一口气在,便当努力去生活。对自己不要太娇纵,太娇纵必无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