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科学哲学,与我
基于上次失败的会后总结,这次打算换个套路。
上次的总结偏向于自己所有的想法,所以最后就忘记了很多在讨论的时候提到的东西,也因为过于强调这些有益于之后学习的习惯,导致忽略了很多关于主题方面的内容。这次,想仅就设计思维与学科哲学研究进行描述。而有关老师的建议,在最后进行简单的说明,因为很多事情,其实大家都知道,正如韩寒所说,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端看自己怎么做罢了。
这次说到的设计思维,其实同上次与老师聊天的时候牵扯到的话题差不离。主要是以下几项,人工科学,人工智能,设计思维进入商业领域,设计思维相关研究整理的竖向脉络与横向层次。这个内容很多,且也已经开始停止收集论文的阶段,准备开始看书了。在这里,突然想起自己需要改变的一个心态,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帮老师搜索收集论文,并进行整理分类理清脉络,但是其实每次我看的这些东西,老师在这之前都是知道的甚至很多都是看过的,我一直标榜着跟老师一同学习一同进步的心态来跟老师相处,但是其实还是把自己放在一种小喽啰的地位,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很消极,不会去主动思考我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何处,不会去思考,我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为了这个目标我需要搜索哪些东西,如何分类,先看什么在看什么,看东西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什么。相反,一直让我战战兢兢对待的老师反而更加认真的处理我们之间的关系,他会引导我朝哪条路去思考,会事先跟我说,你在看这方面的东西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什么方面的内容,你需要去注意哪些人的著作,有时候甚至会跟我提到一些学习的方法,而且有一次跟我说到,在跟我讲这些的过程中,他自己的思路也开始慢慢明晰起来。越说越愧疚了,我真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
他经常会讲很high,我又因为听得津津入味只顾点头表示,哇塞好有道理,就是这样,我也遇到过我也这样想,然后就忘记自己主要是干什么的了。不过最近两次都会一边听一边记笔记,而且也感觉到老师比较希望这样,好像我每次听他讲的时候都喜欢盯着他眼睛看,然后我眼睛又比较大,有可能老师会觉得有些渗人。。。
而另一方面,所谓设计,所谓学科的哲学基础,提到科学,艺术,与工程。三个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哲学基础。目前,我对于哲学基础的理解还不是很清晰,因为我本身其实对于哲学知道的还不是很多,所以也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基于老师所描述,所谓学科的哲学技术就是它的出发点。譬如说科学的哲学基础是通过在不同位置同一环境条件下进行相同的实验得到相同的结果,追求的是唯一解,即真理。工程的哲学基础,是权衡,因为考虑到建造的可能性,所以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很多,不可能有唯一解,只可能是在权衡之下得到的当下情况的的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艺术的哲学基础,我有些忘记当时说到什么了,好像主要是在于不用考虑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更加个人化,情绪化。而设计,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现在并未得出结论,自有人开始以后的,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称之为设计行为,这其中的思考方式正式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它是实践性的,经验性的,历史积淀性的。自1960s开始了对于设计方法的探寻之后,很多人都开始为将设计建立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努力,但是由于他探寻的是人类的一种独立的行为,探讨的是他的大脑为创造一件事物而做出的反应,而这个反应牵涉到的东西太多太广,所以很是困难。
仔细思考一下,设计的思维方式,不同于科学通过实验,按照逻辑推导,走一步步程序的思考方式,也不同于艺术千变万化,感性而不需要考虑实际建造和形成的思考方式,是一门较为独特的思维,之前一直在说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但是其实从思维方式来说,他是既不同于科学也不同于艺术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本身对于这些方面的理解还是有些浑浑噩噩的。譬如说所谓的学科的哲学基础到底是什么?是否建立一门学科必须寻找到他的哲学基础?而这个寻找,是一个新的创造,还是在现有的哲学领域范围内找到落脚点?另外老师所描述的科学哲学基础,工程哲学基础等等,是否真是如此?
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明白这些最初始的概念之后,才有可能说,对于这方面有进一步追求的可能。
关于这次之后想到的有四点。
1. 思维导图,因为需要看一些书,不过考虑到自己看书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有精读和泛读之分的,所以正在想是否需要了解一下思维导图,然后用用看,之前虽有了解过,但是觉得跟自己平时看书差不太多,感觉可能作用不是很大,但是近日觉得自己果真年龄大了很多东西都记不起来了,且可能之后看其他类型的书应该能够用得到,所以准备尝试一下。
2. 反逻辑,说话的准确性:事件来源于我跟老师汇报时说道,第二代设计方法论研究针对于第一代设计方法强调程序的逻辑推导,进行了反推理,反归纳和反逻辑的批判。。。老师打断我,告诉我,反逻辑这个词注意准确性,最好少用。因为这种情况并非是反逻辑的,而是不再以逻辑推导为中心,反逻辑的概念,一者是有逆向推理的概念,另一者是有说明反推逻辑推导的嫌疑。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且事物的发展,不是在完全推翻前者的基础上建立的,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点,也算是一种提醒。
3. 关于听讲座,我也不清楚怎么说到这一点上的。主要就是说,如果听不懂的讲座,还不如不听。如果开讲座的人,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说,这个人说了什么,那个人说了什么,然后都是一堆罗列,没有自己的一条贯通始终的脉络和条理,甚至是没有“自己说的”,这样的讲座,也不必听。
4. 这次之后,可能是因为在这之前完成的不好,有些愧疚不安,所以在碰头之后好好表现了一把,将所有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做了,包括理解相关概念,下载相关文献,搜索和准备借阅相关书籍等等。这个是前期工作,接下来的时候在看的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明白自己看的是什么,看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目前,对于昨晚和今天上午所做的前期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明白自己,并不是在搜集文献,最终的目标是能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论文,现阶段的工作还是在前期,要了解各个层面的大致情况和主要关注点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样子的成就。
或许正是因为清楚自己的任务,才能更清楚的明白自己要怎么做。
在其位谋其政。
上次的总结偏向于自己所有的想法,所以最后就忘记了很多在讨论的时候提到的东西,也因为过于强调这些有益于之后学习的习惯,导致忽略了很多关于主题方面的内容。这次,想仅就设计思维与学科哲学研究进行描述。而有关老师的建议,在最后进行简单的说明,因为很多事情,其实大家都知道,正如韩寒所说,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端看自己怎么做罢了。
这次说到的设计思维,其实同上次与老师聊天的时候牵扯到的话题差不离。主要是以下几项,人工科学,人工智能,设计思维进入商业领域,设计思维相关研究整理的竖向脉络与横向层次。这个内容很多,且也已经开始停止收集论文的阶段,准备开始看书了。在这里,突然想起自己需要改变的一个心态,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帮老师搜索收集论文,并进行整理分类理清脉络,但是其实每次我看的这些东西,老师在这之前都是知道的甚至很多都是看过的,我一直标榜着跟老师一同学习一同进步的心态来跟老师相处,但是其实还是把自己放在一种小喽啰的地位,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很消极,不会去主动思考我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何处,不会去思考,我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为了这个目标我需要搜索哪些东西,如何分类,先看什么在看什么,看东西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什么。相反,一直让我战战兢兢对待的老师反而更加认真的处理我们之间的关系,他会引导我朝哪条路去思考,会事先跟我说,你在看这方面的东西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什么方面的内容,你需要去注意哪些人的著作,有时候甚至会跟我提到一些学习的方法,而且有一次跟我说到,在跟我讲这些的过程中,他自己的思路也开始慢慢明晰起来。越说越愧疚了,我真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
他经常会讲很high,我又因为听得津津入味只顾点头表示,哇塞好有道理,就是这样,我也遇到过我也这样想,然后就忘记自己主要是干什么的了。不过最近两次都会一边听一边记笔记,而且也感觉到老师比较希望这样,好像我每次听他讲的时候都喜欢盯着他眼睛看,然后我眼睛又比较大,有可能老师会觉得有些渗人。。。
而另一方面,所谓设计,所谓学科的哲学基础,提到科学,艺术,与工程。三个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哲学基础。目前,我对于哲学基础的理解还不是很清晰,因为我本身其实对于哲学知道的还不是很多,所以也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基于老师所描述,所谓学科的哲学技术就是它的出发点。譬如说科学的哲学基础是通过在不同位置同一环境条件下进行相同的实验得到相同的结果,追求的是唯一解,即真理。工程的哲学基础,是权衡,因为考虑到建造的可能性,所以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很多,不可能有唯一解,只可能是在权衡之下得到的当下情况的的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艺术的哲学基础,我有些忘记当时说到什么了,好像主要是在于不用考虑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更加个人化,情绪化。而设计,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现在并未得出结论,自有人开始以后的,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称之为设计行为,这其中的思考方式正式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它是实践性的,经验性的,历史积淀性的。自1960s开始了对于设计方法的探寻之后,很多人都开始为将设计建立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努力,但是由于他探寻的是人类的一种独立的行为,探讨的是他的大脑为创造一件事物而做出的反应,而这个反应牵涉到的东西太多太广,所以很是困难。
仔细思考一下,设计的思维方式,不同于科学通过实验,按照逻辑推导,走一步步程序的思考方式,也不同于艺术千变万化,感性而不需要考虑实际建造和形成的思考方式,是一门较为独特的思维,之前一直在说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但是其实从思维方式来说,他是既不同于科学也不同于艺术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本身对于这些方面的理解还是有些浑浑噩噩的。譬如说所谓的学科的哲学基础到底是什么?是否建立一门学科必须寻找到他的哲学基础?而这个寻找,是一个新的创造,还是在现有的哲学领域范围内找到落脚点?另外老师所描述的科学哲学基础,工程哲学基础等等,是否真是如此?
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明白这些最初始的概念之后,才有可能说,对于这方面有进一步追求的可能。
关于这次之后想到的有四点。
1. 思维导图,因为需要看一些书,不过考虑到自己看书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有精读和泛读之分的,所以正在想是否需要了解一下思维导图,然后用用看,之前虽有了解过,但是觉得跟自己平时看书差不太多,感觉可能作用不是很大,但是近日觉得自己果真年龄大了很多东西都记不起来了,且可能之后看其他类型的书应该能够用得到,所以准备尝试一下。
2. 反逻辑,说话的准确性:事件来源于我跟老师汇报时说道,第二代设计方法论研究针对于第一代设计方法强调程序的逻辑推导,进行了反推理,反归纳和反逻辑的批判。。。老师打断我,告诉我,反逻辑这个词注意准确性,最好少用。因为这种情况并非是反逻辑的,而是不再以逻辑推导为中心,反逻辑的概念,一者是有逆向推理的概念,另一者是有说明反推逻辑推导的嫌疑。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且事物的发展,不是在完全推翻前者的基础上建立的,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点,也算是一种提醒。
3. 关于听讲座,我也不清楚怎么说到这一点上的。主要就是说,如果听不懂的讲座,还不如不听。如果开讲座的人,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说,这个人说了什么,那个人说了什么,然后都是一堆罗列,没有自己的一条贯通始终的脉络和条理,甚至是没有“自己说的”,这样的讲座,也不必听。
4. 这次之后,可能是因为在这之前完成的不好,有些愧疚不安,所以在碰头之后好好表现了一把,将所有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做了,包括理解相关概念,下载相关文献,搜索和准备借阅相关书籍等等。这个是前期工作,接下来的时候在看的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明白自己看的是什么,看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目前,对于昨晚和今天上午所做的前期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明白自己,并不是在搜集文献,最终的目标是能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论文,现阶段的工作还是在前期,要了解各个层面的大致情况和主要关注点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样子的成就。
或许正是因为清楚自己的任务,才能更清楚的明白自己要怎么做。
在其位谋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