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 2015 我在山西的日子:体味山西
工作尘埃落定,毕设松松垮垮,于是萌生了不安分的念头又想跑出去逛游逛游。
想要收集齐全三大石窟:龙门石窟(洛阳)、莫高窟(敦煌)和云冈石窟(大同)。
如愿来到云冈石窟,却突发事故错过了莫高窟,希望2016年能有机会重新踏上河西走廊。
在大同看了云冈石窟,于是最近在补蒋勋《中国美术史》的云冈石窟佛教艺术;
去了恒山脚下的悬空寺,《笑傲江湖》里仪琳的妈妈在这里绑了令狐冲,仪琳的爱就是她的信仰呀;
在大同吃了凤临阁,好特别的百花烧麦和厚厚吃的烧饼、葫芦丝儿;
在五台山冷到不行,下雨的礼佛一天,冻到昏昏欲睡,临行退了火车票坐大巴回到温暖的北京。
===============================================
PART 1 云冈石窟 # 《蒋勋中国美术史》读书笔记
从大同市区到云冈石窟很方便,有专线的旅游巴士。
我和小伙伴报了一日游的团,包括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含讲解。
由于习惯的关系,对于陵寝和佛像我是不拍照的,所以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文字部分主要整理自《蒋勋中国美术史》有声书笔记。
(1)佛教的起源
印度佛教的传入是中国文化史上巨大的事件,此时与西方同时的大约是中古世纪的阶段。
佛教在中国本土化得已经快要想不起来佛教根本是个外来的宗教。
比如耳熟能详的《西游记》、《白蛇传》的故事,不特地说,几乎都要想不起来这是个外来文化的故事;
比如典型佛教庙宇在中国已经不好找到了,很多地方的寺庙甚至会有道教的神佛在旁边的侧殿。
无一不体现外来宗教和本土文化相融合,使得原本的纯粹度下降 ,已经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普遍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时期。
相传东汉的汉明帝(永平十年)曾经做梦金人(这是佛像最早的来源),
于是他去到处询问,别人告诉他西方有这样宗教的形式。
所以他派人去印度用白马驼佛经到洛阳,
在洛阳立了白马寺,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寺庙。
也有人认为应该追溯到秦汉时期,因为当时中国与西域已有来往。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一开始受儒家传统稳定的原因而影响力不大。
儒家入世,关心生命积极的一面,注重伦常、遵守常态,君臣父子夫妇,提倡友爱孝顺忠君;
佛教出世,鼓励人从现世中出走,做个人的解脱,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十分看重无常,即空的哲学,因为无常所以不会长久,没有必要固执,所以倡导“舍”。
两者妥协的方式:居士,即在家修行,并不出家。
而佛教在中国盛行时期是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外族战乱的时代,即五胡乱华。
这样的背景是佛教盛行的两个原因:
1 人在面临灾难时非常容易信仰宗教,虚无和苦;
2 外族本身没有很强的儒教信仰,容易接受佛教。
(3)佛教的教义和理念
佛陀,是指经过修行后悟道的过程。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用四个字总结即“成住坏空”四劫。
佛,即“弗人”,是人的存在却超越了人的存在;就像沸,即“弗水”,是水升华的过程。
(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所写的《流浪者之歌》)
佛陀在现世名字的名字叫悉达多,他是释迦族的太子。
相传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梦到白象入胎后怀孕,在无忧林中举起右手从腋下产子。
他出生落地后绕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意指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父母求签言他将会出家,父亲自然是舍不得的,于是设重重屏障屏蔽世间苦楚。
然而他29岁时信念萌动离开高墙,出游四门见生老病死。
于是骑白马越城而出去森林之中落发出家。
6年日食一麻一粟苦修,
(如今在巴基斯坦仍有苦行者塑像,瘦的不了的根根肋骨分明)
在印度菩提迦耶(大金刚寺)河边昏倒,被牧羊女用羊奶救助。
他过河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佛是指人觉悟,而不是成神。
佛,觉有情,生老病死有牵挂有动念;
菩萨,觉悟了仍有牵挂悲悯,可以成佛却不愿成佛。
例如地藏菩萨,他用铁杖打地狱之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例如观音菩萨,发愿肝脑涂地,救苦救难。
这种普渡众生即是大乘。
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
乘:运载、运乘之含义。
大乘佛教谓之诸大菩萨众将无量无边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
主要盛行于北部印度、外蒙古、中国西藏和日本等地。
(来自百度百科)
与大乘相对应的是小乘,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及东南亚各国。
小乘佛教主张度己、自了,主张恪守戒律。
例如罗汉,各自完成自己的使命,活的可爱快乐。
(4)从云冈石窟(昙曜五窟)鉴赏佛教艺术
北魏首都大同(古名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云冈石窟古称武州山(武周山)石窟,是由北魏皇室主持开凿的皇家寺院。
开放时间:
4月1日~10月15日 : 8:30—17:30
10月16日~次年3月31日 : 8:30—16:50
门票价格:
旺季:125元/人(4月1日~10月31日)
淡季:80元/人(11月1日~次年3月31)
昙曜五窟(洞窟编号16-20)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
5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道武、明元 、太武、景穆、文成五世皇帝)。
皇帝开洞的目的在于赎罪,而老百姓开洞的目的在于祈福许愿还愿,
所以洞窟开凿的初衷可以说是来源于万民发愿。
佛教常常讨论死亡的认知。所以什么叫做死亡?
佛教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将它称之为圆寂,就意味圆满的消失。
因为生是苦,而死亡是解脱。
从龙门字帖(龙门二十品)可以看出佛教刻字的内容类似墓碑。
龙门造像名品之一的牛橛造像中说道:
若存托生,生於天上诸佛之所
若生世界,生于妙乐自在之处
若有苦累,即令解脱,三涂恶道
永绝因趣,一切众生,咸蒙私福
由此可以看出在战乱中的百姓向往生活能够平静,佛教成为心灵慰籍,这也是其兴旺起来的原因之一。
20窟因曾地震过而佛像本尊外露。
我们常见庙宇中的三尊佛是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佛教是无神论:每人自备佛性,轮回中的生灵都有成佛的可能。
早期佛像仍有显著的印度特征。印度人像受希腊影响,犍陀罗形式。
早期佛像形象:单发髻,大耳、高鼻子、宽下巴,偏袒右肩,双手盘坐。
保有雅利安人的高鼻梁、长耳朵、宽下巴的特点。
犍陀罗艺术,是古代希腊艺术与印度艺术结合的产物,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
佛像脸部呈椭圆形,眼睛深凹,高鼻梁,头发作波浪形,有发髻。
实际上是以希腊的宙斯(主神)、阿波罗(太阳神)、雅典娜(智慧女神)为模式制作。
佛像中很常见的一仆三尊形式:佛最高,左右陪侍菩萨
佛有火焰背光,许多的小佛像(化佛)代表各种成佛的过程和形象。
佛像于岩石的肌理之中,风吹日晒与大自然一起变化。
可以看出眉毛线条简洁,眼睛用黑宝石镶嵌。
早期佛像有色彩的:工匠用胶贴麻布,在麻布上糊白粉,再彩绘,彩绘脱落后仍依稀可见痕迹。
细细观察可以看出佛像有胡须。
这是由于印度宗教系统重男轻女,佛教并没有女性。
观音在唐朝时都有胡子,而我们现在常见的观音像是佛教本土化过程中逐渐将观音与母亲相结合的产物。
嘴唇简洁线条利落,面的整齐;局部的眼睛和嘴巴,上唇和下颚很精准;造型很雄伟,巨大。
19窟主佛(本尊)有不同的手印,用来说法。
在密宗里的手印特别复杂,常见的手印如:
无畏印,手掌向外;
施与印,手掌向外垂下。
佛像高16.8公尺,是昙曜五窟中最高的大佛。
在云冈石窟中,也仅次于第5窟的主佛像。
不由得从仰望视角,令人产生敬畏感。
洞窟中有很多墙洞里的菩萨像,和小的佛龛。
洞窟中无所不在的千千万万个洞窟,每个洞窟表示一个生命在修行。
本尊的佛特别大,菩萨本身从墙壁中浮雕,令人产生菩萨将从墙壁中走出来的感觉。
阳光从明窗中透入,随着太阳的移动造成佛像走近走远的错觉。
小佛像每一个都呼之欲出。
特别的空间设计,有点像现代艺术中的装置。
就像佛经中所说的“如恒河沙尽”。
祭乐天(仙女撒花和仙乐)穿的衣服汉化痕迹,已经有南方的样子了。
18窟的本尊很美,左手在胸口,右手断一半,双脚站立,衣纹贴身,右手做无畏印。
“曹衣出水”说的便是这样的人体曲线,也透露出佛像源于印度受希腊影响。
在明窗里的自然光下显得威严崇高神圣。
阳光在洞窟中移动的有趣,衣服上都是小化佛(千佛袈裟)。
洞窟雕满佛像,一路沿着石壁盘桓上去。
山雕刻了人的痕迹,但是回归到山的感觉,这是人工和大自然的山脉相结合。
在新疆的克孜尔可以看到最早的飞天传入中国时是有翅膀的。
一开始造型比较笨重,后来到敦煌时期,飞天像天女散花飞扬的飘带,造型就优美得多了。
早期菩萨相戴宝冠,左右侍立大弟子迦叶和弟阿难。
本尊佛像比较严肃;佛弟子听佛说法,欢喜赞叹,拍手很喜悦的样子。
上端五弟子雕刻,俱有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
严格的观音造型的宝冠上是一定有个小佛像的。
交脚菩萨,代表是弥勒佛悟道后喜悦的笑容,
后来与思维菩萨相结合变成观音的造型。
常见:交脚菩萨+两只护法狮。
非常高大,上半身比较完整突出,下半身有点消失在墙壁里的感觉。
人工雕刻的线条和自然的线条相融合。
早起的舍利塔形式。
舍利塔是佛寂灭后的坟冢,里面坐个人,这是最早佛塔的来源。
在日本的上野美术馆有一堆断手断脚的佛像。
佛像和希腊雕刻之不同:雕刻技法简单,眼睛就一根线,嘴角的一点点笑容,在沉重的石块上展现对生命的悲悯,对痛苦的领悟,从内在升华出喜悦的力量。
现在的宗教对于美的领悟,缺乏心灵的撼动。
(5)佛教故事
在印度有很多道场,法在经中,经是思想本体的载体。
印度花了很多故事讲述佛本生故事,这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小说的诞生和发展。
佛本生故事和佛传的区别?
所有修行悟道的人都成佛。
佛本生故事是佛的故事,佛转特指悉达多太子的故事(例如:借花献佛)。
释迦摩尼成道第一件事,摩耶夫人死后受苦,上33天度化母亲再下凡。
以及很多转世、轮回的故事。
《本生经》的《金光明经》,讲前世的故事。
相信因缘累积,是有轮回之说。
释迦摩尼,他每世都在舍身,累积成这一世悉达多太子的善缘,这是悟道很重要的过程,舍身。
尸毗王(他的一世)割肉喂鹰,每个生命都是等同的,即众生平等。
===============================================
PART 2 大同市区 # 凤临阁
来了大同怎么可以不吃刀削面!
刀削面,实在是,太!顶!饱!了!
凤临阁还是很热门的,11.10分开始营业,我们10.30就排号了才能吃的上第一波。
===============================================
PART 3 悬空寺 # 你还记得《笑傲江湖》吗
想要收集齐全三大石窟:龙门石窟(洛阳)、莫高窟(敦煌)和云冈石窟(大同)。
如愿来到云冈石窟,却突发事故错过了莫高窟,希望2016年能有机会重新踏上河西走廊。
在大同看了云冈石窟,于是最近在补蒋勋《中国美术史》的云冈石窟佛教艺术;
去了恒山脚下的悬空寺,《笑傲江湖》里仪琳的妈妈在这里绑了令狐冲,仪琳的爱就是她的信仰呀;
在大同吃了凤临阁,好特别的百花烧麦和厚厚吃的烧饼、葫芦丝儿;
在五台山冷到不行,下雨的礼佛一天,冻到昏昏欲睡,临行退了火车票坐大巴回到温暖的北京。
===============================================
PART 1 云冈石窟 # 《蒋勋中国美术史》读书笔记
从大同市区到云冈石窟很方便,有专线的旅游巴士。
我和小伙伴报了一日游的团,包括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含讲解。
由于习惯的关系,对于陵寝和佛像我是不拍照的,所以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文字部分主要整理自《蒋勋中国美术史》有声书笔记。
(1)佛教的起源
印度佛教的传入是中国文化史上巨大的事件,此时与西方同时的大约是中古世纪的阶段。
佛教在中国本土化得已经快要想不起来佛教根本是个外来的宗教。
比如耳熟能详的《西游记》、《白蛇传》的故事,不特地说,几乎都要想不起来这是个外来文化的故事;
比如典型佛教庙宇在中国已经不好找到了,很多地方的寺庙甚至会有道教的神佛在旁边的侧殿。
无一不体现外来宗教和本土文化相融合,使得原本的纯粹度下降 ,已经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普遍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时期。
相传东汉的汉明帝(永平十年)曾经做梦金人(这是佛像最早的来源),
于是他去到处询问,别人告诉他西方有这样宗教的形式。
所以他派人去印度用白马驼佛经到洛阳,
在洛阳立了白马寺,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寺庙。
也有人认为应该追溯到秦汉时期,因为当时中国与西域已有来往。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一开始受儒家传统稳定的原因而影响力不大。
儒家入世,关心生命积极的一面,注重伦常、遵守常态,君臣父子夫妇,提倡友爱孝顺忠君;
佛教出世,鼓励人从现世中出走,做个人的解脱,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十分看重无常,即空的哲学,因为无常所以不会长久,没有必要固执,所以倡导“舍”。
两者妥协的方式:居士,即在家修行,并不出家。
而佛教在中国盛行时期是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外族战乱的时代,即五胡乱华。
这样的背景是佛教盛行的两个原因:
1 人在面临灾难时非常容易信仰宗教,虚无和苦;
2 外族本身没有很强的儒教信仰,容易接受佛教。
(3)佛教的教义和理念
佛陀,是指经过修行后悟道的过程。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用四个字总结即“成住坏空”四劫。
佛,即“弗人”,是人的存在却超越了人的存在;就像沸,即“弗水”,是水升华的过程。
(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所写的《流浪者之歌》)
佛陀在现世名字的名字叫悉达多,他是释迦族的太子。
相传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梦到白象入胎后怀孕,在无忧林中举起右手从腋下产子。
他出生落地后绕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意指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父母求签言他将会出家,父亲自然是舍不得的,于是设重重屏障屏蔽世间苦楚。
然而他29岁时信念萌动离开高墙,出游四门见生老病死。
于是骑白马越城而出去森林之中落发出家。
6年日食一麻一粟苦修,
(如今在巴基斯坦仍有苦行者塑像,瘦的不了的根根肋骨分明)
在印度菩提迦耶(大金刚寺)河边昏倒,被牧羊女用羊奶救助。
他过河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佛是指人觉悟,而不是成神。
佛,觉有情,生老病死有牵挂有动念;
菩萨,觉悟了仍有牵挂悲悯,可以成佛却不愿成佛。
例如地藏菩萨,他用铁杖打地狱之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例如观音菩萨,发愿肝脑涂地,救苦救难。
这种普渡众生即是大乘。
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
乘:运载、运乘之含义。
大乘佛教谓之诸大菩萨众将无量无边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
主要盛行于北部印度、外蒙古、中国西藏和日本等地。
(来自百度百科)
与大乘相对应的是小乘,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及东南亚各国。
小乘佛教主张度己、自了,主张恪守戒律。
例如罗汉,各自完成自己的使命,活的可爱快乐。
(4)从云冈石窟(昙曜五窟)鉴赏佛教艺术
北魏首都大同(古名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云冈石窟古称武州山(武周山)石窟,是由北魏皇室主持开凿的皇家寺院。
开放时间:
4月1日~10月15日 : 8:30—17:30
10月16日~次年3月31日 : 8:30—16:50
门票价格:
旺季:125元/人(4月1日~10月31日)
淡季:80元/人(11月1日~次年3月31)
![]() |
![]() |
昙曜五窟(洞窟编号16-20)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
5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道武、明元 、太武、景穆、文成五世皇帝)。
皇帝开洞的目的在于赎罪,而老百姓开洞的目的在于祈福许愿还愿,
所以洞窟开凿的初衷可以说是来源于万民发愿。
佛教常常讨论死亡的认知。所以什么叫做死亡?
佛教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将它称之为圆寂,就意味圆满的消失。
因为生是苦,而死亡是解脱。
从龙门字帖(龙门二十品)可以看出佛教刻字的内容类似墓碑。
龙门造像名品之一的牛橛造像中说道:
若存托生,生於天上诸佛之所
若生世界,生于妙乐自在之处
若有苦累,即令解脱,三涂恶道
永绝因趣,一切众生,咸蒙私福
由此可以看出在战乱中的百姓向往生活能够平静,佛教成为心灵慰籍,这也是其兴旺起来的原因之一。
![]() |
20窟(白佛爷洞)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 |
20窟因曾地震过而佛像本尊外露。
我们常见庙宇中的三尊佛是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佛教是无神论:每人自备佛性,轮回中的生灵都有成佛的可能。
早期佛像仍有显著的印度特征。印度人像受希腊影响,犍陀罗形式。
早期佛像形象:单发髻,大耳、高鼻子、宽下巴,偏袒右肩,双手盘坐。
保有雅利安人的高鼻梁、长耳朵、宽下巴的特点。
犍陀罗艺术,是古代希腊艺术与印度艺术结合的产物,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
佛像脸部呈椭圆形,眼睛深凹,高鼻梁,头发作波浪形,有发髻。
实际上是以希腊的宙斯(主神)、阿波罗(太阳神)、雅典娜(智慧女神)为模式制作。
佛像中很常见的一仆三尊形式:佛最高,左右陪侍菩萨
佛有火焰背光,许多的小佛像(化佛)代表各种成佛的过程和形象。
佛像于岩石的肌理之中,风吹日晒与大自然一起变化。
可以看出眉毛线条简洁,眼睛用黑宝石镶嵌。
早期佛像有色彩的:工匠用胶贴麻布,在麻布上糊白粉,再彩绘,彩绘脱落后仍依稀可见痕迹。
细细观察可以看出佛像有胡须。
这是由于印度宗教系统重男轻女,佛教并没有女性。
观音在唐朝时都有胡子,而我们现在常见的观音像是佛教本土化过程中逐渐将观音与母亲相结合的产物。
嘴唇简洁线条利落,面的整齐;局部的眼睛和嘴巴,上唇和下颚很精准;造型很雄伟,巨大。
![]() |
19窟(宝生佛洞)明元帝拓跋嗣 |
19窟主佛(本尊)有不同的手印,用来说法。
在密宗里的手印特别复杂,常见的手印如:
无畏印,手掌向外;
施与印,手掌向外垂下。
佛像高16.8公尺,是昙曜五窟中最高的大佛。
在云冈石窟中,也仅次于第5窟的主佛像。
不由得从仰望视角,令人产生敬畏感。
![]() |
![]() |
洞窟中有很多墙洞里的菩萨像,和小的佛龛。
洞窟中无所不在的千千万万个洞窟,每个洞窟表示一个生命在修行。
本尊的佛特别大,菩萨本身从墙壁中浮雕,令人产生菩萨将从墙壁中走出来的感觉。
阳光从明窗中透入,随着太阳的移动造成佛像走近走远的错觉。
小佛像每一个都呼之欲出。
特别的空间设计,有点像现代艺术中的装置。
就像佛经中所说的“如恒河沙尽”。
祭乐天(仙女撒花和仙乐)穿的衣服汉化痕迹,已经有南方的样子了。
![]() |
18窟(立三佛洞)太武帝拓跋焘 |
![]() |
18窟的本尊很美,左手在胸口,右手断一半,双脚站立,衣纹贴身,右手做无畏印。
“曹衣出水”说的便是这样的人体曲线,也透露出佛像源于印度受希腊影响。
在明窗里的自然光下显得威严崇高神圣。
阳光在洞窟中移动的有趣,衣服上都是小化佛(千佛袈裟)。
洞窟雕满佛像,一路沿着石壁盘桓上去。
山雕刻了人的痕迹,但是回归到山的感觉,这是人工和大自然的山脉相结合。
在新疆的克孜尔可以看到最早的飞天传入中国时是有翅膀的。
一开始造型比较笨重,后来到敦煌时期,飞天像天女散花飞扬的飘带,造型就优美得多了。
早期菩萨相戴宝冠,左右侍立大弟子迦叶和弟阿难。
本尊佛像比较严肃;佛弟子听佛说法,欢喜赞叹,拍手很喜悦的样子。
上端五弟子雕刻,俱有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
严格的观音造型的宝冠上是一定有个小佛像的。
![]() |
17窟(弥勒三尊洞) |
交脚菩萨,代表是弥勒佛悟道后喜悦的笑容,
后来与思维菩萨相结合变成观音的造型。
常见:交脚菩萨+两只护法狮。
非常高大,上半身比较完整突出,下半身有点消失在墙壁里的感觉。
人工雕刻的线条和自然的线条相融合。
早起的舍利塔形式。
舍利塔是佛寂灭后的坟冢,里面坐个人,这是最早佛塔的来源。
在日本的上野美术馆有一堆断手断脚的佛像。
佛像和希腊雕刻之不同:雕刻技法简单,眼睛就一根线,嘴角的一点点笑容,在沉重的石块上展现对生命的悲悯,对痛苦的领悟,从内在升华出喜悦的力量。
现在的宗教对于美的领悟,缺乏心灵的撼动。
(5)佛教故事
在印度有很多道场,法在经中,经是思想本体的载体。
印度花了很多故事讲述佛本生故事,这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小说的诞生和发展。
佛本生故事和佛传的区别?
所有修行悟道的人都成佛。
佛本生故事是佛的故事,佛转特指悉达多太子的故事(例如:借花献佛)。
释迦摩尼成道第一件事,摩耶夫人死后受苦,上33天度化母亲再下凡。
以及很多转世、轮回的故事。
《本生经》的《金光明经》,讲前世的故事。
相信因缘累积,是有轮回之说。
释迦摩尼,他每世都在舍身,累积成这一世悉达多太子的善缘,这是悟道很重要的过程,舍身。
尸毗王(他的一世)割肉喂鹰,每个生命都是等同的,即众生平等。
===============================================
PART 2 大同市区 # 凤临阁
来了大同怎么可以不吃刀削面!
刀削面,实在是,太!顶!饱!了!
![]() |
在一个阴冷的天气来到了大同 |
![]() |
早安牛肉刀削面 |
凤临阁还是很热门的,11.10分开始营业,我们10.30就排号了才能吃的上第一波。
![]() |
百花烧麦 |
![]() |
养生葫芦丝 |
![]() |
很好吃的甜烧饼 |
![]() |
甜烧饼 |
![]() |
迷你版的莜面和热乎乎的蘑菇汤 |
![]() |
凤临阁 |
===============================================
PART 3 悬空寺 # 你还记得《笑傲江湖》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