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南,北秋悲,南山有谷堆
来南方旅游,湖南应该是必经之地。
作为紧邻北纬三十度的地区,湖南有着四季分明的气候和辛辣霸蛮的人格。长江以南,这方水土养育出性情坚韧的子民,湘军即是佐证。而作为省会城市的长沙,这里从来不令人失望,无论是古树参天的岳麓山,还是沉淀百年湖湘文化的湖大、中南。
儿时记忆
我从小生活在长沙最古老的城区,往南500米是恢弘宽阔的五一大道,往北500米是拥挤繁盛的中山路。儿时的记忆像是碎片,只剩几个场景像散落的拼图偶尔呈现于悲伤或温情的梦里。
环城堤现在还在,只是已经更名为藩城堤。沿五一大道一路往西,快到橘子洲大桥之前,你会在五一新干线对面发现这条载满老长沙故事的神奇通道。十余年间,经过几次重修和改造,原来的麻石青砖已经变成了柏油路,老人渐渐消失,原来在马路中间玩跳房子的孩子业已长大,而我,就是其中一个。
往前行走500米,藩城提左右两边出现很多小巷,狭窄漫长,而我最熟悉的就是那个印在我身份证上的地名“小喻家巷”。在90年代初,这里曾热闹非凡,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个老人,他们在巷子中间的坪里三三两两地摘菜、打毛衣。每一天的日落时分,牌局刚刚散场,满巷子都能闻到迷人的菜香和瓜子香。有时候我和哥哥姐姐一起放学,从巷子外蹦蹦跳跳地涌进来,随手抓起几把瓜子就认真地嗑起来。
我家的房子是一栋三层的老式楼房,占地面积大约只有四十来个平米。奶奶一个人住一楼,我们一家三口住二楼,三楼则是半个露天阳台和三伯伯住的单间。现在想来简直拥挤不堪,但大抵是儿时的我太知足,常常躲在阳台看风景就能消耗掉整个下午。
你或许不能想象一个老城区中央楼顶的视角:一望无际的石棉瓦屋顶,若隐若现的远方。一个小孩的格局可以多么小,以至那时的我每每望向最远处的楼房,就以为那是哥哥口中世外桃源般的外婆家。
壁花少年
十五岁那年我从奶奶家搬了出来,不过也很近,就在老周南中学的围墙后面。我曾经一度有些不习惯,尤其是在第二年奶奶去世以后,我常常放学后回到那里,蹲在熟悉的墙角处哭上一阵。我再也没有出入那栋老房子的钥匙,再也不被允许在狭窄的楼道飞驰奔跑。
湘江的沿江风光带却在那几年开始热闹起来,音乐喷泉,江岸杨柳,午夜烟花。我因为住的地方离江边不远,晚上没事喜欢在那里走走。当年的湘江对岸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全都是光秃秃的,高低起伏的小山和坡地。繁华则在这一边,过早澎湃骄傲的江东。
沿着风光带一路往南,不远处就是橘子洲大桥。这些年我有太多次沿江慢跑上桥,拥挤的人行道不太好跑,摩托车霸道穿行,但江岸吹来的风轻易扫过这些不快,牵引你驶入橘子洲头清新宜人的林荫跑道。桂花香在初秋回荡整个橘子洲,行人驻足,跑者出神。
2008到2012年间我离开长沙在外地读书,对这座城市的观察不再细致,河西的房地产从那时起,一往无前地发展起来,再来江边时,我见到的就是不一样的景致了。
多年以后
早两年看到过一些摄影团队来藩城堤和周南中学附近拍照,斑驳的墙纸和大宅的爬山虎成为城市摄影家最好的素材。古老的南方小城建筑和麻石青砖路却在繁华更替中牺牲,只留在了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泛黄相纸上。
现在李公庙的糖油粑粑排队的人越来越少了,少到有一天终于要关门。南门口的四娭毑臭豆腐也只是盛极一时,就像那档曾经耳熟能详的节目“越策越开心”,终于被时代赶超,留在了微信“寻访老长沙”的热门话题里。
后来我在离藩城堤很近的平和堂商务楼上班。这栋曾在我的小小目光注视下里屹立而起的地标建筑,如今已经成为长沙最老的商业区。而曾经,它可是长沙经济腾飞的标志。
我又回到这个地方生活了两年,这两年看到长沙二号线地铁贯通东西。这条从幽暗处穿城而过的地下猛兽,从望城坡站出发,沿枫林路下穿湘江,经火车站、长沙大道一路往南,最终抵达它的最南端,光达站。在变幻的岁月中,长沙实现了一座中国特色城市的典型蜕变。
If this is the end.
橘子洲头的秋日可真好。周末的午后来这里跑步,路边杨柳,江岸,秋风,还有复古浏览车缓慢爬行。在这样美好的景致下,每一个路人都不再只是你眼光停留的半秒,他们的生活被展示在彼此牵手,揽腰,拥抱和骑行的欢声笑语中。
我小跑三公里在路边坐下,看到孩子们在蹒跚的脚步中成长,看到爱情在如画的柳树下滋生,看到仿佛能亘古不变的友谊,在每个人身上看到我自己。
从出生到现在,是一个长沙土著的25年。土著,但仍然是路痴。长久以来我的活动范围只是从平和堂到藩城堤,再到老周南中学的家,几点一线。我在更加年轻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幻想过来离开这片土地,以为自己值得更好的未来,但我终究没有离开它去成为一个X漂。我想或许是它有什么迷人的好处留住了我。
不是臭豆腐,不是糖油粑粑,而是我与这座城市从往至今的牵绊。
作为紧邻北纬三十度的地区,湖南有着四季分明的气候和辛辣霸蛮的人格。长江以南,这方水土养育出性情坚韧的子民,湘军即是佐证。而作为省会城市的长沙,这里从来不令人失望,无论是古树参天的岳麓山,还是沉淀百年湖湘文化的湖大、中南。
儿时记忆
我从小生活在长沙最古老的城区,往南500米是恢弘宽阔的五一大道,往北500米是拥挤繁盛的中山路。儿时的记忆像是碎片,只剩几个场景像散落的拼图偶尔呈现于悲伤或温情的梦里。
环城堤现在还在,只是已经更名为藩城堤。沿五一大道一路往西,快到橘子洲大桥之前,你会在五一新干线对面发现这条载满老长沙故事的神奇通道。十余年间,经过几次重修和改造,原来的麻石青砖已经变成了柏油路,老人渐渐消失,原来在马路中间玩跳房子的孩子业已长大,而我,就是其中一个。
往前行走500米,藩城提左右两边出现很多小巷,狭窄漫长,而我最熟悉的就是那个印在我身份证上的地名“小喻家巷”。在90年代初,这里曾热闹非凡,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个老人,他们在巷子中间的坪里三三两两地摘菜、打毛衣。每一天的日落时分,牌局刚刚散场,满巷子都能闻到迷人的菜香和瓜子香。有时候我和哥哥姐姐一起放学,从巷子外蹦蹦跳跳地涌进来,随手抓起几把瓜子就认真地嗑起来。
我家的房子是一栋三层的老式楼房,占地面积大约只有四十来个平米。奶奶一个人住一楼,我们一家三口住二楼,三楼则是半个露天阳台和三伯伯住的单间。现在想来简直拥挤不堪,但大抵是儿时的我太知足,常常躲在阳台看风景就能消耗掉整个下午。
你或许不能想象一个老城区中央楼顶的视角:一望无际的石棉瓦屋顶,若隐若现的远方。一个小孩的格局可以多么小,以至那时的我每每望向最远处的楼房,就以为那是哥哥口中世外桃源般的外婆家。
壁花少年
十五岁那年我从奶奶家搬了出来,不过也很近,就在老周南中学的围墙后面。我曾经一度有些不习惯,尤其是在第二年奶奶去世以后,我常常放学后回到那里,蹲在熟悉的墙角处哭上一阵。我再也没有出入那栋老房子的钥匙,再也不被允许在狭窄的楼道飞驰奔跑。
湘江的沿江风光带却在那几年开始热闹起来,音乐喷泉,江岸杨柳,午夜烟花。我因为住的地方离江边不远,晚上没事喜欢在那里走走。当年的湘江对岸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全都是光秃秃的,高低起伏的小山和坡地。繁华则在这一边,过早澎湃骄傲的江东。
沿着风光带一路往南,不远处就是橘子洲大桥。这些年我有太多次沿江慢跑上桥,拥挤的人行道不太好跑,摩托车霸道穿行,但江岸吹来的风轻易扫过这些不快,牵引你驶入橘子洲头清新宜人的林荫跑道。桂花香在初秋回荡整个橘子洲,行人驻足,跑者出神。
2008到2012年间我离开长沙在外地读书,对这座城市的观察不再细致,河西的房地产从那时起,一往无前地发展起来,再来江边时,我见到的就是不一样的景致了。
多年以后
早两年看到过一些摄影团队来藩城堤和周南中学附近拍照,斑驳的墙纸和大宅的爬山虎成为城市摄影家最好的素材。古老的南方小城建筑和麻石青砖路却在繁华更替中牺牲,只留在了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泛黄相纸上。
现在李公庙的糖油粑粑排队的人越来越少了,少到有一天终于要关门。南门口的四娭毑臭豆腐也只是盛极一时,就像那档曾经耳熟能详的节目“越策越开心”,终于被时代赶超,留在了微信“寻访老长沙”的热门话题里。
后来我在离藩城堤很近的平和堂商务楼上班。这栋曾在我的小小目光注视下里屹立而起的地标建筑,如今已经成为长沙最老的商业区。而曾经,它可是长沙经济腾飞的标志。
我又回到这个地方生活了两年,这两年看到长沙二号线地铁贯通东西。这条从幽暗处穿城而过的地下猛兽,从望城坡站出发,沿枫林路下穿湘江,经火车站、长沙大道一路往南,最终抵达它的最南端,光达站。在变幻的岁月中,长沙实现了一座中国特色城市的典型蜕变。
If this is the end.
橘子洲头的秋日可真好。周末的午后来这里跑步,路边杨柳,江岸,秋风,还有复古浏览车缓慢爬行。在这样美好的景致下,每一个路人都不再只是你眼光停留的半秒,他们的生活被展示在彼此牵手,揽腰,拥抱和骑行的欢声笑语中。
我小跑三公里在路边坐下,看到孩子们在蹒跚的脚步中成长,看到爱情在如画的柳树下滋生,看到仿佛能亘古不变的友谊,在每个人身上看到我自己。
从出生到现在,是一个长沙土著的25年。土著,但仍然是路痴。长久以来我的活动范围只是从平和堂到藩城堤,再到老周南中学的家,几点一线。我在更加年轻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幻想过来离开这片土地,以为自己值得更好的未来,但我终究没有离开它去成为一个X漂。我想或许是它有什么迷人的好处留住了我。
不是臭豆腐,不是糖油粑粑,而是我与这座城市从往至今的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