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次电影实践
2015的夏季学期是格外忙碌的一季,因为本学期要参加一个期待已久的电影实践课。对于自己的德语水平并不自信的我,为此已将这门课推迟了一年。但它是Mainz电影学专业整个学制内唯一的一次实践机会,又怎能轻言放弃。
独立或者与同学一起写一个剧本是参加这门课之前必做的功课,最后有6个故事被择优选出,而剧本未被选中的那些同学也要加入到这被选中的6个电影小组中,集体完成拍摄工作。我先是自己构思了一个关于留学生的小故事,是一个德国老妇人与一个中国留学生的一段生活。故事中折射的即是犹如我自己一般的留学生,日常便能体会到的漂泊在异国的那些真情实感。这样一个生活片段和剪影,在构思细节的时候却仍然让我觉得力不从心,切实感觉到我虽然已然生活在他们中间几年,但却并未真正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而因为语言,文化的关系彼此仍保持着天然的距离。因此这个有点不着地气的故事最终没有被老师选中,而我呢,也加入了另外一个小组。选择的原因是因为该小组要拍摄的故事《Herr im Haus》(先生在家)与我的剧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它讲述一个德国独居的老先生与一个波兰来的年轻家庭女看护之间的故事。老人因为太太的离世变得孤僻而难以交往,他对女儿为自己请来的外国年轻看护从最初的极为排斥到后来的慢慢接受。这也是一个关乎德国老人问题,外国移民及情感转变与沟通的故事。
短片虽短,但对于人生第一次圆电影之梦的这些德国同学来说也并非易事。校方除了提供拍摄器材之外,不提供任何外援,甚至资金方面也是要靠自己想办法。如何寻找合适的又免费的演员及场地等等都是电影小组要自己筹划安排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行政方面比如向相关部门的申报及保险等事宜。各个小组为了筹措资金开始各显神通:于是陆陆续续的看到几个拍摄小组在学校的大食堂门前支起了卖自制蛋糕点心的摊子。我们的小组也卖过一次,是我们自己在学生宿舍烘烤的各式布丁、蛋糕之类,大约因为组里都是姑娘更加心灵手巧些,做出来的东西也更加诱人,只在食堂前摆摊一天,就收益了121欧元。也听说有其它小组为了电影的拍摄,居然集体去献血,每人拿到政府补贴的27欧元。真太可怜了!让我立时就想到了《许三关卖血记》。后来我们小组非常幸运的从Hessen州的一个电影机构申请到赞助资金1000欧元,从而彻底解决了资金困难,此为后话了。
回头想想,倘若当初自己的作品被选中拍摄,作为导演的话则必然事事亲力亲为,而与德国人沟通并非我的长项,恐怕事事都会因此而受阻难行。所以这第一次的电影拍摄亲历,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学习就格外的有意义。在剧组里我做的是摄影助理的工作,让我得以有机会仔细观看德国人如何在电影里展现他们的生活细节。其中有一个小例子就很有趣。剧中有一幕是德国老人半夜从床上摔下来,波兰看护跑进他的卧室把他扶起来的场景。在实际拍摄这一幕时,德国老人的双人床特意被布置成只铺半边被褥,而另半边是完全用被罩盖起来。之前在看剧本的时候,我就发现里面写着的是“卧室的床只铺半边”,当时觉得难以理解。直到去看拍摄场地--德国同学的奶奶家,才明白过来,原来在生活中德国人就是如此。这位老太太本人也是寡居,她的床竟然就是铺一半,空一半的。这样小小的生活细节,倘若不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我自然是没有机会知道的。
由于我们的设备简陋,只有一台摄影机,所有的镜头则都要从不同角度多次重拍(从Habetotale到 Halbnahe再到 Nahe)。大家也都是基本上没有什么拍摄经验的,每个镜头布光都要讨论很久,试验很久才正式拍,其间就多花了不少时间,本来大约两天就能拍完的东西最终拍了五天。因我是组里唯一的外国人,同学对我的要求不多,工作没有太大难度,两个周末拍下来,倒是拿拍子板Klapper拿的很熟。
这样的学生短片从写剧本到完成制作,短短十分钟,自然说不上是多了不起的作品。 但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完成一件作品,不论褒贬,本身已经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儿了。也许不能要求太多。于第一次尝试中已依稀可见未来的种种可能,亦是年少时非常美好而满怀梦想的一段集体记忆,它将闪着光芒的鲜活地留存于大家的记忆深处,不管此后各自将走过怎样的人生,这样的起步也是令人欣慰的。这便是开设这门课真正的意义所在吧?于我,这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实践。电影是这样一种形式,用声画表达你对生活的所遇所感,只要你用心感受,总有动人一刻。当有一天,你离这个陌生的世界不再那么远时,你所感受的会更深,所表达的也会被更多的理解。我期待着这样的一天。
独立或者与同学一起写一个剧本是参加这门课之前必做的功课,最后有6个故事被择优选出,而剧本未被选中的那些同学也要加入到这被选中的6个电影小组中,集体完成拍摄工作。我先是自己构思了一个关于留学生的小故事,是一个德国老妇人与一个中国留学生的一段生活。故事中折射的即是犹如我自己一般的留学生,日常便能体会到的漂泊在异国的那些真情实感。这样一个生活片段和剪影,在构思细节的时候却仍然让我觉得力不从心,切实感觉到我虽然已然生活在他们中间几年,但却并未真正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而因为语言,文化的关系彼此仍保持着天然的距离。因此这个有点不着地气的故事最终没有被老师选中,而我呢,也加入了另外一个小组。选择的原因是因为该小组要拍摄的故事《Herr im Haus》(先生在家)与我的剧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它讲述一个德国独居的老先生与一个波兰来的年轻家庭女看护之间的故事。老人因为太太的离世变得孤僻而难以交往,他对女儿为自己请来的外国年轻看护从最初的极为排斥到后来的慢慢接受。这也是一个关乎德国老人问题,外国移民及情感转变与沟通的故事。
![]() |
短片虽短,但对于人生第一次圆电影之梦的这些德国同学来说也并非易事。校方除了提供拍摄器材之外,不提供任何外援,甚至资金方面也是要靠自己想办法。如何寻找合适的又免费的演员及场地等等都是电影小组要自己筹划安排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行政方面比如向相关部门的申报及保险等事宜。各个小组为了筹措资金开始各显神通:于是陆陆续续的看到几个拍摄小组在学校的大食堂门前支起了卖自制蛋糕点心的摊子。我们的小组也卖过一次,是我们自己在学生宿舍烘烤的各式布丁、蛋糕之类,大约因为组里都是姑娘更加心灵手巧些,做出来的东西也更加诱人,只在食堂前摆摊一天,就收益了121欧元。也听说有其它小组为了电影的拍摄,居然集体去献血,每人拿到政府补贴的27欧元。真太可怜了!让我立时就想到了《许三关卖血记》。后来我们小组非常幸运的从Hessen州的一个电影机构申请到赞助资金1000欧元,从而彻底解决了资金困难,此为后话了。
回头想想,倘若当初自己的作品被选中拍摄,作为导演的话则必然事事亲力亲为,而与德国人沟通并非我的长项,恐怕事事都会因此而受阻难行。所以这第一次的电影拍摄亲历,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学习就格外的有意义。在剧组里我做的是摄影助理的工作,让我得以有机会仔细观看德国人如何在电影里展现他们的生活细节。其中有一个小例子就很有趣。剧中有一幕是德国老人半夜从床上摔下来,波兰看护跑进他的卧室把他扶起来的场景。在实际拍摄这一幕时,德国老人的双人床特意被布置成只铺半边被褥,而另半边是完全用被罩盖起来。之前在看剧本的时候,我就发现里面写着的是“卧室的床只铺半边”,当时觉得难以理解。直到去看拍摄场地--德国同学的奶奶家,才明白过来,原来在生活中德国人就是如此。这位老太太本人也是寡居,她的床竟然就是铺一半,空一半的。这样小小的生活细节,倘若不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我自然是没有机会知道的。
由于我们的设备简陋,只有一台摄影机,所有的镜头则都要从不同角度多次重拍(从Habetotale到 Halbnahe再到 Nahe)。大家也都是基本上没有什么拍摄经验的,每个镜头布光都要讨论很久,试验很久才正式拍,其间就多花了不少时间,本来大约两天就能拍完的东西最终拍了五天。因我是组里唯一的外国人,同学对我的要求不多,工作没有太大难度,两个周末拍下来,倒是拿拍子板Klapper拿的很熟。
这样的学生短片从写剧本到完成制作,短短十分钟,自然说不上是多了不起的作品。 但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完成一件作品,不论褒贬,本身已经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儿了。也许不能要求太多。于第一次尝试中已依稀可见未来的种种可能,亦是年少时非常美好而满怀梦想的一段集体记忆,它将闪着光芒的鲜活地留存于大家的记忆深处,不管此后各自将走过怎样的人生,这样的起步也是令人欣慰的。这便是开设这门课真正的意义所在吧?于我,这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实践。电影是这样一种形式,用声画表达你对生活的所遇所感,只要你用心感受,总有动人一刻。当有一天,你离这个陌生的世界不再那么远时,你所感受的会更深,所表达的也会被更多的理解。我期待着这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