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知识——转载的,太长我没来得及仔细看先copy过来再说
服装是一种民族文化,世界服装融汇了各个种族、各个区域民族文化的积淀。它们中间无论是独立还是共存,其中都蕴涵着共通的内在联系。传统服装一代代延续。欧洲、美洲和亚洲服饰的互相碰撞影响,先进区域与落后区域的传播与效仿,表明各民族服装存在着个性与共性的密切关系。
中国服装既然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多方影响而形成17世纪旗袍的这般模样,那么随时代的演变,必须还要经受世纪风云变幻的渲染,受多方文化艺术思潮的冲击,受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生活的推动,而继续变换结构,变化形象,从而形成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种阶新的产物。
满清王朝的晚期,由于政权腐败,对世界列强人侵,实行不抵抗主义,因而丧权辱国,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是门户开放却打破了闭关自守政策,开始了国际交流,使西洋文化东进,从而影响了一批办洋务、搞外交的开明绅士,站在废除封建服饰潮流的最前列。鸦片战争之后,一种欧式西装率先进人中国,那时的欧装对旗袍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宽体、宽袖日渐变短、变窄,“大拉翅”头饰去掉了,高高的鞋底不见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倡导中山式男装,对中国旧帝制时期的朝服,是一次根本性的服饰革命。中国人逐渐接受了来自西方的文化渗透。西装在中国的出现并未影响旗袍的应有地位。当时的北洋政府大典曾经规定“文官和文职的礼服有两种:一种是黑色燕尾服(白衬衣、黑领花、高筒大礼帽和黑皮鞋),一种是中式蓝色长袍,外罩黑马褂,白袜和青便鞋。在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北伐成功以后,为了将孙中山先生的灵枢从当时的北平迎往南京安葬,参加这一隆重的“奉安大典”的人员需规定统一的礼服,于是1929年4月民国政府公布了有关服装的条例,正式将旗袍定为国服。所谓国服,条例中规定,男子礼服包括一褂、二袍、三鞋、四帽;女子礼服有两种,一种是长身旗袍,一种是短上衣和单裙。
由于中、西风格相距甚远的两类服饰习俗互相碰撞,处于这种变革动荡时期的女式旗袍,为适应这一历史阶段的生活需要,大襟形式被保留下来,而宽镶密滚的影子不见了。长袍改短袄配裙的多了起来,长袍变短袄和长裤的也比比皆是。最大的特点是上衣袖口和裤口较以前宽肥了;一种前高后低的“元宝式”领型流行起来。民国初年,男、女服饰的变化,从形式上看,是将袍形的长“尾巴” 砍掉了,实质上是和头上的辫子被剪掉了的意义相同。它宣布了古老陈旧的历史年代的结束,也象征着一个崭新向前迈进的新时代的来临。因此,在政治、文化变化的同时,服饰外观同样出现了特别的新面貌。
服装在20世纪20年代的流行,已模糊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界限。男性此时的常服有下列四种:欧式西装;中山装、学生装;长袍、马褂或长袍、坎肩;衫袄、长裤。女性在民国初年,多流行上衣、下裙,旗袍也有服用者,但不普遍。而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旗袍又一度盛行起来。这种一衰一兴的现象,正是服装循环起落流行规律的反映。男式改良的旗袍,大大精简了繁琐的装点修饰。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领前低(5.5厘米),领后高(8厘米),袍面加里,加宽下摆,提高开权,显露缎面长裤,以示荣华风姿。20世20年代前期袍身较长;中期袍身逐渐减短,有的短至膝下6~12厘米,腰身变窄,下摆收小,同时开衩变低,并去掉长裤。领型也相继降低,领前低(1.5厘米),领后高(2.6厘米);后期产生了新的变化,女性以突出领型为时尚,流行以10.5厘米的“马鞍型”掩面护颊高领,显示女性柔美容颜。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学生活动和体育事业的兴起,对世人着装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旗袍不断改进,其原因:
女性接受维新思想,进学堂、下工厂,步入社会者日渐增多,如上海学堂的女学生们,一身蓝布旗袍为校服,起了带头作用。这种改良的袍衫,一时成为妇女衣着时尚,引起社会注目,争相仿效。
东洋原材料不断涌人、充斥市场。
影星着装起了示范作用。明星着装、歌舞艺人着装、各种交际场合着装,对社会都起了带头和宣传作用。20世纪30~40年代《良友》画报,全面反映了都市文化的方方面面,不少画面登载了电影场上女明星的婀娜多姿形象,她们都是身着高领连袖旗袍。有的镶边饰,有的选用印花丝绸,有的外加坎肩或勾花马甲,有的外披斗逢;有的宽袖沿边,有的无袖露臂。有的是明星剧照,有的是学生爱国宣传,也有的是救灾活动;有的是封面,有的是香烟广告,也有的为推销国货——丝绸面料或服装,邀请男女模特穿着新奇服装进行时装表演。民国十九年在《生活周刊》上曾有记载:“1930年1月9日,上海大华饭店举行国货时装表演,到者千余人,由体格健美的男女穿着时装,缓步鱼贯而出,分男女西式服、女子长旗袍、晨服、晚服、婚礼服等九大类。”
受国际服装大潮的间接影响,使旗袍在形式上有所简化,随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传人,中国人开始注重强调人的体型,利用做褶、打裥,完美地体现人体。因此,这时的旗袍趋向合体。连袖削肩,收腰突胸,高领开衩,整件裁剪,用料多样,单色花料兼顾,高低档面料共存,一般边饰替代繁杂饰物等等。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旗袍艺术发展到了顶峰,这种顶尖艺术,以它简练的线条,完美的造型,折服了国内的民众,形成旗袍大同的可喜局面。从旗袍的变化,可以看到此时的中国服装业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个时期已成为旗袍的黄金时代、全盛时期。
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类型:
浓妆艳服,珠翠金饰。这一类型以影星和歌舞艺人为主体,所着旗袍以春、夏季节为重点。形式上衣身长至脚踝,腰身合体,开衩较高,衣袖有长、短或无袖,变化较大。衣料上乘,质地以软、薄、亮为多,装饰以镶边、织、印、绣花为主。配合面部脂粉,耳臂饰物,加上手袋、马甲、斗篷及高跟鞋、手套、小洋伞等,显得十分华丽富贵。
朴素淡雅,趋新为尚。这一类型以知识界学生群体为主。自北伐革命以后,政府对校服有明文规一,上衣浅淡,下裙深暗,表现严肃静穆、高雅文明的风度。当时也有全身浅色(淡蓝)较短的棉衣旗袍为校服的(女生旗袍校服有两种形式:一为大襟式;一为偏大襟式)。与白袜、黑鞋、刘海娃娃头相配,一幅纯净甜美的少女形象。
自由形式,各取所需:这一类型以家庭主妇为主体。无论家居还是外出,甚至出人礼仪场合,都可任意选择称心的原料,制作满意的款式。可以十分华丽,也可以非常朴素;可以庄重典雅,也可以宽松深洒。从少女——中青年——老年均可穿着,年龄范围较宽。
20世纪30-40年代的旗袍,具有如下特点:
受欧美服装影响,在展露女性体型方面前进了一步。20世纪30年代中期,流行的旗袍腰身紧紧贴体,明显暴露人体曲线,使人体与服装之间的空间压缩到极小程度,外部呈现流线型。
受西方短裙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期,旗袍的长度缩短至膝盖,袖口也相继变窄。
受西方服装流行变化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期,旗袍衣身又加长,甚至齐地面,左右下摆开权加高。而到20世纪40年代,长度又缩短至膝上,袖短至肩下6-9厘米,或者无袖。30年代领型以高为时髦,甚至盛夏的旗袍用薄纱,也有高至耳边的硬领出现。而40年代低领的流行,又几乎省去了衣领。这个时期的旗袍,比起清末民初的形与势,简化了许多,无论是衣身、袖型和领型,均比较轻便适体。
1949年建国前夕,旗袍已经相当普及,似乎每位女性都会有一二件,成为城市妇女的日常着装。
20世纪50~60年代旗袍的延续。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在中国是一个社会制度与思想观念变革的年代,也是人们着装新旧概念交替的年代。在亚洲的东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标志着旧生活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从社会制度的变革,到经济生活、文化意识全面实现了革新。曾几何时,灰色翻领“列宁装” 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处在恢复和整顿阶段,所以较长时间曾被人们热衷的旗袍,似乎没有了踪影,还被视为拖泥带水的“落后尾巴”,被放人箱柜之中,成为不实用之品而束之高阁。这时人们的衣着趋向简朴。政府要求服装设计师本着经济、实用和美观的原则,为人民设计美观大方,省工省料,便于工作和劳动的服装。因此当时精干的短装成为服装的主流。这完全附合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虽然人们的生活已经稳定,生产也在发展,广大群众对穿着也有新的要求,但是提倡重视经济、强调实用和大众化的服务目标,仍是十分适当和务实的。
50~60年代期间,一批批中山装、西装和旗袍开始恢复,并以改良的面貌陆续出现。这时的女装由三个部分组成:西式套装为制用,用于工作;中式短装为常服;旗袍仅供礼仪活动时的着装。旗袍式样稍有变化,譬如,衣身减短,衣袖变窄,开机降低,装饰全无。原料选择均在中、低档范围以内(单素色或印花棉布或丝绸),形成一种纯朴的平民化服装流行趋势。从这个时期开始,那些上乘和典雅的旗袍,只在为当选有限的外事活动中展现。其形式虽然简化已成趋势,但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似乎形成规格,即各色锦缎或高档丝织品制作的立领、盘扣、收腰、低开现长袖、长衣身的旗袍完全统一的形象。着装者之间,只在面料的颜色上显示一点差别。因此,常被人们称之为“夫人服”。其优点是,用色单纯,以织物图案代替了以往的繁复装饰工艺。此时的男装以中山装为主体,从此男式袍衫在中国就销声匿迹了。
在新旧着衣观念交替更新的年代里,人们对服装与时装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在服装设计领域里对流行趋势尚无研究,对未来也无预测,因此,更不可能经常性地推出崭新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当时的设计,实质上仅仅是局部的设计。譬如,旗袍因受西式裁剪法的影响,略有改进。一些绣花、补花、盘扣、镶边等装饰工艺,由于均为手工作业,生产量受到很大限制。只有机械化、工业大生产的发展,服装设计观念的更新,才能促进中国服装业进步,使传统的旗袍再次焕发青春,在社会上重新展现自身的价值。
近20年来旗袍的发展趋势
由于中国执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国门大开,这为服装的多样化流行和观念的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国际潮流信息及时通过服装的经贸交流传递到国内,新科技、新思潮。新时装对国内市场震动很大,女性着装更加具有现代意识。时装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着女装更加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深人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购买行为和消费观念。这个时期的服装,越来越成为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兴趣和消费方式的象征。与此同时,被冷落的传统旗袍,几乎成为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装束。表现在:少数人用作礼仪着装;戏剧、电影中用作回顾服装;饭店中用作礼宾招待服装。因此,这时的旗袍对市场已经起不到影响作用了。偶尔能见到一些锦缎、丝绒、盘红扣,甚至精致的镶、滚传统工艺制作的旗袍,很受中、老年人喜爱。因此,它是礼宾场合的“常客”。而大多数受新潮思想冲击的青年人,对旗袍只是抱着改良主义意愿、旁观的态度,很少问津。
由于时间的变迁,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旗袍,虽然由高潮落至低潮,但是时光的积淀,它已自然成为中国女性的代表装束。在国际、国内礼仪场合出现的旗袍,越来越以它那高雅。端庄而令世人瞩目。中国有句谚语“物以稀为贵”,这是对少而精的赞美。人们对于旗袍的无比推崇和仰慕,表明对这种民族服装钟爱的深厚程度。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服装设计者对中国的旗袍开始不断地进行改良,使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世界时装的流行趋势,具有优雅、贤淑气质的旗袍,已经得到了国际公认。近20年来,所见到的改良旗袍,受国际时装流行思潮影响颇大,一时间低领、无袖、紧腰、高开现超短、袒胸、裸背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珠片、刺绣、毛皮饰边、织物印花等工艺装饰大放异彩,颜色绚丽、跳跃、浓重、柔和,大胆突破了旗袍的旧有模式。改良旗袍既保留了原有的特点,又融入了创新意识。从此,传统的满装又被注人了时代的血液,赋予了青春的活力。
旗袍与时装联手共存,从一种崭新的角度,有一种崭新的观念,抒发着一种崭新的情怀。
旗袍的特性
当前西洋服装,虽然已成为国际性的通服服装,亚洲诸多国家也都在大范围地普及着但与此同时,仍然保存着东方区域性特色的服装。一些具有浓厚传统色彩的旗袍、和服、纱丽等服装,也在随时代的变迁,审美趣味和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步一步日渐迈出古老的羁绊,旧貌换新颜,由突出装饰性逐渐演变成强调舒适性能,由繁至简,走向更加现实的发展道路。旗袍作为中国古装遗制,在现代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由于旗袍具有鲜明的特点,使其具有很高的存在价值。
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性反映在民族精神方面,是民族意识、民族素质在深层结构中的文化内涵。反映在民族风格方面,是一种感觉机制,是民族精神的外部形式。旗袍就是具有极其浓厚民族色彩的服装,它区别于缠裹的纱丽,也不同于捆绑的和服。集满、汉文化于一身,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结晶,又是中西方服式交融的成果。
西方人从旗袍的形象上认识了中国人。由于这种连身衣和欧洲的连衫裙不同,与俄国的布拉吉也有区别,与越南飘逸的女长衫在服用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因此,中国旗袍,作为东方女性的代表形象,被称为佳作之品,绝非过分之言。今日的旗袍,其形、其色、其料、其饰、其内涵、其韵味,都是几千年来中国历代服装精髓的积淀,是传统理念的延续。
中国人偏爱红色。红绸、红缎、红绒、红纱,似乎内向的性格和火热的色彩,矛盾对比不可融合,实质上却是一种互补和充实。动与静之间、柔与烈之间本来就是对峙的。然而,没有动,比较不出静;没有热烈,分辨不出柔情。因此,旗袍选择红色和其他艳丽的颜色,反而渗透出很强的民族特性。
旗袍饰物中,盘花扣的编制,镶滚边的精做,其独到之处,也是传统服装以及其他民族服装中未曾出现过的。盘花扣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这种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的绳结,是一种民间手工艺。延传至今,它凝结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盘花扣是利用中国结的编制工艺手段,以大自然为题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积上,进行精工再造。这是中国人的聪明,这是中国的民族艺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以画龙点睛之笔出现在中国制造的服装上,才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
锦、缎、绘、绸是中国生产的丝织面料,在这些丝织物上,大多织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如千字、寿字、团花等等。旗袍的用料,主要从这些国产原料中选择,因此制作完成的服装,不但具有传统文化的意韵,更体现了深途的民族精神。
适应现代生活的机能性:旗袍作为官服,宫廷内服用。筒状斜下摆的衣襟便于端坐,双开权或四面开衩,方便于行走和骑射,这是实用的要求。旗袍沿用到民国时期,衣袖变短,女性去掉了“套袖”,男性去掉了“箭袖”,是为适应进学堂,从商业;将颀长的衣身缩短至脚踝以上,这也是为了实用。近代旗袍,改连袖为装袖,收腰合体,加大开权,结合流行趋势,融汇了西方时装的特点,既适应礼仪活动需要,又为了实用。
中国历代服装,都是采用连身、连袖的平面裁剪工艺。多少年来,这种潇洒自如的袍服,伴随了男、女、老、少,度过千年岁月。女性的旗袍不垫肩、不束带;男性的长袍宽松舍展,不受任何约束,都是为了达到随意舒适的目的。难怪至今,一些世纪老人,依然留恋那连身衣、连裁袖,和那宽宽大大的“抿裆裤”。现代旗袍素雅简洁,从功能上、外观效果上,也是以适应现代生活为准则。
旗袍的襟式变化比较多,有大襟、偏大襟、琵琶襟等。这些右衽襟式的确立,是“以右为上” 的传统思维观念决定的,也体现了以“用”为实际需要的审美趣味。是在平淡中取变化,在恬静中增加点缀。近、现代已摆脱了雕琢与繁复,趋向“简约”。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审美需要,这是必然结果。
时代特性:17~19世纪,旗袍在清王朝统治时期,无论形、色、料、饰,都以宫廷规矩而定制。官吏品级之间;尊卑上下之间;官与官之间;男性女性之间都有区别。官、妃所用的箭袖、套袖、暖帽、凉帽,以及大拉翅头饰,均带有时代的痕迹,是清王宫贵族的形象标志,是那个时期服饰的代表形式。皇帝与官宦之间;官吏之间;官与民之间,在服式上的补服中,也是当时的特有现象。袍装上的纹饰更表明森严的等级划分。官吏的等级限制,文官的补纹以各种飞禽区分,武官的补纹以各种走兽区分。皇帝的团龙纹、皇后的凤纹,已被法定为“世上绝无仅有”、“天下第一”的帝王装饰。仙鹤、灵芝、千字、映队孔雀、祥云,更是贵族独有的装饰图案。至于服装的原料,也被划分为高低贵贱,不得逾越。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旗袍具有鲜明的明代印记。
民国时期,最大的变化是废除了君主立宪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后,从服饰上,那种从政治划分的贵族与平民等级的区别基本消失。旗袍的形式和用色不再受规定的限制,整体装饰趋向了自由选择。但是由于贫富经济的客观存在,在选料的档次上,仍然拉大了距离。上乘原料的锦缎、丝绒、绸纱、毛呢、裘皮为主;下档原料以棉、麻为多。这是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反映。
近50年,可归为现代时期。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着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无有等级和尊卑关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市场繁荣,购买力上升。在生活水平由温饱型走向小康型的同时,人们的着装要求,也从“经济实用型”步人“美观实用型”。受国际流行趋势的影响,日渐走近个性着装的审美行列。着装品种要求丰富;更新变化要求速度;着装择装挑选品牌;工艺精制要求板型;变换着装要求原料。旗袍虽然在这个时期,已经是非主流的形式,过于传统的古式旗袍,在中国已有很少有人问津,只有民族传统和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创新作品,才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接受,才会日渐扩大市场。这又是当前旗袍的时代性所在。
局限性反映。旗袍从古老的年代走来,它已跨越几个世纪。由于它产生的年代久远,又出现在问世纪中叶的宫廷之中,因而它带有深深的历史印痕。由于它源于少数民族,因而;它也带有一定的地域狭隘性。它有许多可歌颂的长处,也有一些世人皆知的短处。
旗袍是长装,虽对端坐和行走无大妨碍,但弯腰劳作极不适宜。
近、现代曲线旗袍,对于人体比例优秀者尚可扬长,而对于人体比例不佳者,则难于避短。
旗袍开衩从无到有,由短(21厘米)至长(60厘米),虽然目的为方便活动,但只适应一定环境,对于运动幅度较大、范围较广的活动,显然不适合。
因此,时至今日,旗袍的普及面受到一定限制。只有经过改良,使其扬长避短,才可变局限性为可行性,才可使旗袍焕发青春,增强精神活力,走向新时代。
旗袍让年轮倒转,让美丽存盘,或许是世纪更迭带来的怅惘与躁动,或许是时尚潮流的风水轮转。今冬,伴随着《花样年华》那个温婉的爱情故事走人京城女人视野的是,那隆重的、妩媚的、华丽而不张扬的、魅惑但不轻浮的东方旗袍。经过了八十多年的岁月侵蚀,旗袍那独有的衣香依然不减。于是,当代都市成熟女性对那旗袍的渴望,就像30年代黄自的名曲《玫瑰三愿》:“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曾几何时,”是一般的中式服装只是外国人难以忘却的心头之梦。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深深的吸引着外国友人,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服饰的兴趣与热情上。旗袍在国际上被公认为中国服装,并享有很高的评价。在北京新东安市场,木真了专卖店会碰到很多外国友人,在他们眼中,优雅、精致的中国旗袍是东方女性拥静、高雅旗帜的完美体现。也许这神秘的服饰正是连接他们与悠久中华文化的细带。
有个性的服装一定拥有美,将设计者的艺术个性和消费者自身个性结合起来,一件服装才能最终实现它的价值。
一种不了的情绪是生命永恒轮回、生生不息的存在感,是精神上的不懈,它体现在我们对生命本质的不断思索。
中国服装既然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多方影响而形成17世纪旗袍的这般模样,那么随时代的演变,必须还要经受世纪风云变幻的渲染,受多方文化艺术思潮的冲击,受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生活的推动,而继续变换结构,变化形象,从而形成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种阶新的产物。
满清王朝的晚期,由于政权腐败,对世界列强人侵,实行不抵抗主义,因而丧权辱国,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是门户开放却打破了闭关自守政策,开始了国际交流,使西洋文化东进,从而影响了一批办洋务、搞外交的开明绅士,站在废除封建服饰潮流的最前列。鸦片战争之后,一种欧式西装率先进人中国,那时的欧装对旗袍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宽体、宽袖日渐变短、变窄,“大拉翅”头饰去掉了,高高的鞋底不见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倡导中山式男装,对中国旧帝制时期的朝服,是一次根本性的服饰革命。中国人逐渐接受了来自西方的文化渗透。西装在中国的出现并未影响旗袍的应有地位。当时的北洋政府大典曾经规定“文官和文职的礼服有两种:一种是黑色燕尾服(白衬衣、黑领花、高筒大礼帽和黑皮鞋),一种是中式蓝色长袍,外罩黑马褂,白袜和青便鞋。在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北伐成功以后,为了将孙中山先生的灵枢从当时的北平迎往南京安葬,参加这一隆重的“奉安大典”的人员需规定统一的礼服,于是1929年4月民国政府公布了有关服装的条例,正式将旗袍定为国服。所谓国服,条例中规定,男子礼服包括一褂、二袍、三鞋、四帽;女子礼服有两种,一种是长身旗袍,一种是短上衣和单裙。
由于中、西风格相距甚远的两类服饰习俗互相碰撞,处于这种变革动荡时期的女式旗袍,为适应这一历史阶段的生活需要,大襟形式被保留下来,而宽镶密滚的影子不见了。长袍改短袄配裙的多了起来,长袍变短袄和长裤的也比比皆是。最大的特点是上衣袖口和裤口较以前宽肥了;一种前高后低的“元宝式”领型流行起来。民国初年,男、女服饰的变化,从形式上看,是将袍形的长“尾巴” 砍掉了,实质上是和头上的辫子被剪掉了的意义相同。它宣布了古老陈旧的历史年代的结束,也象征着一个崭新向前迈进的新时代的来临。因此,在政治、文化变化的同时,服饰外观同样出现了特别的新面貌。
服装在20世纪20年代的流行,已模糊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界限。男性此时的常服有下列四种:欧式西装;中山装、学生装;长袍、马褂或长袍、坎肩;衫袄、长裤。女性在民国初年,多流行上衣、下裙,旗袍也有服用者,但不普遍。而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旗袍又一度盛行起来。这种一衰一兴的现象,正是服装循环起落流行规律的反映。男式改良的旗袍,大大精简了繁琐的装点修饰。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领前低(5.5厘米),领后高(8厘米),袍面加里,加宽下摆,提高开权,显露缎面长裤,以示荣华风姿。20世20年代前期袍身较长;中期袍身逐渐减短,有的短至膝下6~12厘米,腰身变窄,下摆收小,同时开衩变低,并去掉长裤。领型也相继降低,领前低(1.5厘米),领后高(2.6厘米);后期产生了新的变化,女性以突出领型为时尚,流行以10.5厘米的“马鞍型”掩面护颊高领,显示女性柔美容颜。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学生活动和体育事业的兴起,对世人着装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旗袍不断改进,其原因:
女性接受维新思想,进学堂、下工厂,步入社会者日渐增多,如上海学堂的女学生们,一身蓝布旗袍为校服,起了带头作用。这种改良的袍衫,一时成为妇女衣着时尚,引起社会注目,争相仿效。
东洋原材料不断涌人、充斥市场。
影星着装起了示范作用。明星着装、歌舞艺人着装、各种交际场合着装,对社会都起了带头和宣传作用。20世纪30~40年代《良友》画报,全面反映了都市文化的方方面面,不少画面登载了电影场上女明星的婀娜多姿形象,她们都是身着高领连袖旗袍。有的镶边饰,有的选用印花丝绸,有的外加坎肩或勾花马甲,有的外披斗逢;有的宽袖沿边,有的无袖露臂。有的是明星剧照,有的是学生爱国宣传,也有的是救灾活动;有的是封面,有的是香烟广告,也有的为推销国货——丝绸面料或服装,邀请男女模特穿着新奇服装进行时装表演。民国十九年在《生活周刊》上曾有记载:“1930年1月9日,上海大华饭店举行国货时装表演,到者千余人,由体格健美的男女穿着时装,缓步鱼贯而出,分男女西式服、女子长旗袍、晨服、晚服、婚礼服等九大类。”
受国际服装大潮的间接影响,使旗袍在形式上有所简化,随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传人,中国人开始注重强调人的体型,利用做褶、打裥,完美地体现人体。因此,这时的旗袍趋向合体。连袖削肩,收腰突胸,高领开衩,整件裁剪,用料多样,单色花料兼顾,高低档面料共存,一般边饰替代繁杂饰物等等。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旗袍艺术发展到了顶峰,这种顶尖艺术,以它简练的线条,完美的造型,折服了国内的民众,形成旗袍大同的可喜局面。从旗袍的变化,可以看到此时的中国服装业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个时期已成为旗袍的黄金时代、全盛时期。
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类型:
浓妆艳服,珠翠金饰。这一类型以影星和歌舞艺人为主体,所着旗袍以春、夏季节为重点。形式上衣身长至脚踝,腰身合体,开衩较高,衣袖有长、短或无袖,变化较大。衣料上乘,质地以软、薄、亮为多,装饰以镶边、织、印、绣花为主。配合面部脂粉,耳臂饰物,加上手袋、马甲、斗篷及高跟鞋、手套、小洋伞等,显得十分华丽富贵。
朴素淡雅,趋新为尚。这一类型以知识界学生群体为主。自北伐革命以后,政府对校服有明文规一,上衣浅淡,下裙深暗,表现严肃静穆、高雅文明的风度。当时也有全身浅色(淡蓝)较短的棉衣旗袍为校服的(女生旗袍校服有两种形式:一为大襟式;一为偏大襟式)。与白袜、黑鞋、刘海娃娃头相配,一幅纯净甜美的少女形象。
自由形式,各取所需:这一类型以家庭主妇为主体。无论家居还是外出,甚至出人礼仪场合,都可任意选择称心的原料,制作满意的款式。可以十分华丽,也可以非常朴素;可以庄重典雅,也可以宽松深洒。从少女——中青年——老年均可穿着,年龄范围较宽。
20世纪30-40年代的旗袍,具有如下特点:
受欧美服装影响,在展露女性体型方面前进了一步。20世纪30年代中期,流行的旗袍腰身紧紧贴体,明显暴露人体曲线,使人体与服装之间的空间压缩到极小程度,外部呈现流线型。
受西方短裙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期,旗袍的长度缩短至膝盖,袖口也相继变窄。
受西方服装流行变化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期,旗袍衣身又加长,甚至齐地面,左右下摆开权加高。而到20世纪40年代,长度又缩短至膝上,袖短至肩下6-9厘米,或者无袖。30年代领型以高为时髦,甚至盛夏的旗袍用薄纱,也有高至耳边的硬领出现。而40年代低领的流行,又几乎省去了衣领。这个时期的旗袍,比起清末民初的形与势,简化了许多,无论是衣身、袖型和领型,均比较轻便适体。
1949年建国前夕,旗袍已经相当普及,似乎每位女性都会有一二件,成为城市妇女的日常着装。
20世纪50~60年代旗袍的延续。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在中国是一个社会制度与思想观念变革的年代,也是人们着装新旧概念交替的年代。在亚洲的东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标志着旧生活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从社会制度的变革,到经济生活、文化意识全面实现了革新。曾几何时,灰色翻领“列宁装” 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处在恢复和整顿阶段,所以较长时间曾被人们热衷的旗袍,似乎没有了踪影,还被视为拖泥带水的“落后尾巴”,被放人箱柜之中,成为不实用之品而束之高阁。这时人们的衣着趋向简朴。政府要求服装设计师本着经济、实用和美观的原则,为人民设计美观大方,省工省料,便于工作和劳动的服装。因此当时精干的短装成为服装的主流。这完全附合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虽然人们的生活已经稳定,生产也在发展,广大群众对穿着也有新的要求,但是提倡重视经济、强调实用和大众化的服务目标,仍是十分适当和务实的。
50~60年代期间,一批批中山装、西装和旗袍开始恢复,并以改良的面貌陆续出现。这时的女装由三个部分组成:西式套装为制用,用于工作;中式短装为常服;旗袍仅供礼仪活动时的着装。旗袍式样稍有变化,譬如,衣身减短,衣袖变窄,开机降低,装饰全无。原料选择均在中、低档范围以内(单素色或印花棉布或丝绸),形成一种纯朴的平民化服装流行趋势。从这个时期开始,那些上乘和典雅的旗袍,只在为当选有限的外事活动中展现。其形式虽然简化已成趋势,但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似乎形成规格,即各色锦缎或高档丝织品制作的立领、盘扣、收腰、低开现长袖、长衣身的旗袍完全统一的形象。着装者之间,只在面料的颜色上显示一点差别。因此,常被人们称之为“夫人服”。其优点是,用色单纯,以织物图案代替了以往的繁复装饰工艺。此时的男装以中山装为主体,从此男式袍衫在中国就销声匿迹了。
在新旧着衣观念交替更新的年代里,人们对服装与时装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在服装设计领域里对流行趋势尚无研究,对未来也无预测,因此,更不可能经常性地推出崭新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当时的设计,实质上仅仅是局部的设计。譬如,旗袍因受西式裁剪法的影响,略有改进。一些绣花、补花、盘扣、镶边等装饰工艺,由于均为手工作业,生产量受到很大限制。只有机械化、工业大生产的发展,服装设计观念的更新,才能促进中国服装业进步,使传统的旗袍再次焕发青春,在社会上重新展现自身的价值。
近20年来旗袍的发展趋势
由于中国执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国门大开,这为服装的多样化流行和观念的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国际潮流信息及时通过服装的经贸交流传递到国内,新科技、新思潮。新时装对国内市场震动很大,女性着装更加具有现代意识。时装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着女装更加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深人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购买行为和消费观念。这个时期的服装,越来越成为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兴趣和消费方式的象征。与此同时,被冷落的传统旗袍,几乎成为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装束。表现在:少数人用作礼仪着装;戏剧、电影中用作回顾服装;饭店中用作礼宾招待服装。因此,这时的旗袍对市场已经起不到影响作用了。偶尔能见到一些锦缎、丝绒、盘红扣,甚至精致的镶、滚传统工艺制作的旗袍,很受中、老年人喜爱。因此,它是礼宾场合的“常客”。而大多数受新潮思想冲击的青年人,对旗袍只是抱着改良主义意愿、旁观的态度,很少问津。
由于时间的变迁,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旗袍,虽然由高潮落至低潮,但是时光的积淀,它已自然成为中国女性的代表装束。在国际、国内礼仪场合出现的旗袍,越来越以它那高雅。端庄而令世人瞩目。中国有句谚语“物以稀为贵”,这是对少而精的赞美。人们对于旗袍的无比推崇和仰慕,表明对这种民族服装钟爱的深厚程度。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服装设计者对中国的旗袍开始不断地进行改良,使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世界时装的流行趋势,具有优雅、贤淑气质的旗袍,已经得到了国际公认。近20年来,所见到的改良旗袍,受国际时装流行思潮影响颇大,一时间低领、无袖、紧腰、高开现超短、袒胸、裸背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珠片、刺绣、毛皮饰边、织物印花等工艺装饰大放异彩,颜色绚丽、跳跃、浓重、柔和,大胆突破了旗袍的旧有模式。改良旗袍既保留了原有的特点,又融入了创新意识。从此,传统的满装又被注人了时代的血液,赋予了青春的活力。
旗袍与时装联手共存,从一种崭新的角度,有一种崭新的观念,抒发着一种崭新的情怀。
旗袍的特性
当前西洋服装,虽然已成为国际性的通服服装,亚洲诸多国家也都在大范围地普及着但与此同时,仍然保存着东方区域性特色的服装。一些具有浓厚传统色彩的旗袍、和服、纱丽等服装,也在随时代的变迁,审美趣味和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步一步日渐迈出古老的羁绊,旧貌换新颜,由突出装饰性逐渐演变成强调舒适性能,由繁至简,走向更加现实的发展道路。旗袍作为中国古装遗制,在现代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由于旗袍具有鲜明的特点,使其具有很高的存在价值。
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性反映在民族精神方面,是民族意识、民族素质在深层结构中的文化内涵。反映在民族风格方面,是一种感觉机制,是民族精神的外部形式。旗袍就是具有极其浓厚民族色彩的服装,它区别于缠裹的纱丽,也不同于捆绑的和服。集满、汉文化于一身,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结晶,又是中西方服式交融的成果。
西方人从旗袍的形象上认识了中国人。由于这种连身衣和欧洲的连衫裙不同,与俄国的布拉吉也有区别,与越南飘逸的女长衫在服用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因此,中国旗袍,作为东方女性的代表形象,被称为佳作之品,绝非过分之言。今日的旗袍,其形、其色、其料、其饰、其内涵、其韵味,都是几千年来中国历代服装精髓的积淀,是传统理念的延续。
中国人偏爱红色。红绸、红缎、红绒、红纱,似乎内向的性格和火热的色彩,矛盾对比不可融合,实质上却是一种互补和充实。动与静之间、柔与烈之间本来就是对峙的。然而,没有动,比较不出静;没有热烈,分辨不出柔情。因此,旗袍选择红色和其他艳丽的颜色,反而渗透出很强的民族特性。
旗袍饰物中,盘花扣的编制,镶滚边的精做,其独到之处,也是传统服装以及其他民族服装中未曾出现过的。盘花扣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这种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的绳结,是一种民间手工艺。延传至今,它凝结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盘花扣是利用中国结的编制工艺手段,以大自然为题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积上,进行精工再造。这是中国人的聪明,这是中国的民族艺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以画龙点睛之笔出现在中国制造的服装上,才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
锦、缎、绘、绸是中国生产的丝织面料,在这些丝织物上,大多织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如千字、寿字、团花等等。旗袍的用料,主要从这些国产原料中选择,因此制作完成的服装,不但具有传统文化的意韵,更体现了深途的民族精神。
适应现代生活的机能性:旗袍作为官服,宫廷内服用。筒状斜下摆的衣襟便于端坐,双开权或四面开衩,方便于行走和骑射,这是实用的要求。旗袍沿用到民国时期,衣袖变短,女性去掉了“套袖”,男性去掉了“箭袖”,是为适应进学堂,从商业;将颀长的衣身缩短至脚踝以上,这也是为了实用。近代旗袍,改连袖为装袖,收腰合体,加大开权,结合流行趋势,融汇了西方时装的特点,既适应礼仪活动需要,又为了实用。
中国历代服装,都是采用连身、连袖的平面裁剪工艺。多少年来,这种潇洒自如的袍服,伴随了男、女、老、少,度过千年岁月。女性的旗袍不垫肩、不束带;男性的长袍宽松舍展,不受任何约束,都是为了达到随意舒适的目的。难怪至今,一些世纪老人,依然留恋那连身衣、连裁袖,和那宽宽大大的“抿裆裤”。现代旗袍素雅简洁,从功能上、外观效果上,也是以适应现代生活为准则。
旗袍的襟式变化比较多,有大襟、偏大襟、琵琶襟等。这些右衽襟式的确立,是“以右为上” 的传统思维观念决定的,也体现了以“用”为实际需要的审美趣味。是在平淡中取变化,在恬静中增加点缀。近、现代已摆脱了雕琢与繁复,趋向“简约”。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审美需要,这是必然结果。
时代特性:17~19世纪,旗袍在清王朝统治时期,无论形、色、料、饰,都以宫廷规矩而定制。官吏品级之间;尊卑上下之间;官与官之间;男性女性之间都有区别。官、妃所用的箭袖、套袖、暖帽、凉帽,以及大拉翅头饰,均带有时代的痕迹,是清王宫贵族的形象标志,是那个时期服饰的代表形式。皇帝与官宦之间;官吏之间;官与民之间,在服式上的补服中,也是当时的特有现象。袍装上的纹饰更表明森严的等级划分。官吏的等级限制,文官的补纹以各种飞禽区分,武官的补纹以各种走兽区分。皇帝的团龙纹、皇后的凤纹,已被法定为“世上绝无仅有”、“天下第一”的帝王装饰。仙鹤、灵芝、千字、映队孔雀、祥云,更是贵族独有的装饰图案。至于服装的原料,也被划分为高低贵贱,不得逾越。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旗袍具有鲜明的明代印记。
民国时期,最大的变化是废除了君主立宪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后,从服饰上,那种从政治划分的贵族与平民等级的区别基本消失。旗袍的形式和用色不再受规定的限制,整体装饰趋向了自由选择。但是由于贫富经济的客观存在,在选料的档次上,仍然拉大了距离。上乘原料的锦缎、丝绒、绸纱、毛呢、裘皮为主;下档原料以棉、麻为多。这是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反映。
近50年,可归为现代时期。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着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无有等级和尊卑关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市场繁荣,购买力上升。在生活水平由温饱型走向小康型的同时,人们的着装要求,也从“经济实用型”步人“美观实用型”。受国际流行趋势的影响,日渐走近个性着装的审美行列。着装品种要求丰富;更新变化要求速度;着装择装挑选品牌;工艺精制要求板型;变换着装要求原料。旗袍虽然在这个时期,已经是非主流的形式,过于传统的古式旗袍,在中国已有很少有人问津,只有民族传统和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创新作品,才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接受,才会日渐扩大市场。这又是当前旗袍的时代性所在。
局限性反映。旗袍从古老的年代走来,它已跨越几个世纪。由于它产生的年代久远,又出现在问世纪中叶的宫廷之中,因而它带有深深的历史印痕。由于它源于少数民族,因而;它也带有一定的地域狭隘性。它有许多可歌颂的长处,也有一些世人皆知的短处。
旗袍是长装,虽对端坐和行走无大妨碍,但弯腰劳作极不适宜。
近、现代曲线旗袍,对于人体比例优秀者尚可扬长,而对于人体比例不佳者,则难于避短。
旗袍开衩从无到有,由短(21厘米)至长(60厘米),虽然目的为方便活动,但只适应一定环境,对于运动幅度较大、范围较广的活动,显然不适合。
因此,时至今日,旗袍的普及面受到一定限制。只有经过改良,使其扬长避短,才可变局限性为可行性,才可使旗袍焕发青春,增强精神活力,走向新时代。
旗袍让年轮倒转,让美丽存盘,或许是世纪更迭带来的怅惘与躁动,或许是时尚潮流的风水轮转。今冬,伴随着《花样年华》那个温婉的爱情故事走人京城女人视野的是,那隆重的、妩媚的、华丽而不张扬的、魅惑但不轻浮的东方旗袍。经过了八十多年的岁月侵蚀,旗袍那独有的衣香依然不减。于是,当代都市成熟女性对那旗袍的渴望,就像30年代黄自的名曲《玫瑰三愿》:“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曾几何时,”是一般的中式服装只是外国人难以忘却的心头之梦。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深深的吸引着外国友人,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服饰的兴趣与热情上。旗袍在国际上被公认为中国服装,并享有很高的评价。在北京新东安市场,木真了专卖店会碰到很多外国友人,在他们眼中,优雅、精致的中国旗袍是东方女性拥静、高雅旗帜的完美体现。也许这神秘的服饰正是连接他们与悠久中华文化的细带。
有个性的服装一定拥有美,将设计者的艺术个性和消费者自身个性结合起来,一件服装才能最终实现它的价值。
一种不了的情绪是生命永恒轮回、生生不息的存在感,是精神上的不懈,它体现在我们对生命本质的不断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