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的暗示——读《卡瓦菲斯诗集》
简洁的暗示——读《卡瓦菲斯诗集》
葛弘毅
在所有通向暗示的诗歌隧道中,希腊现代诗人卡瓦菲斯(C.P.Cavafy或Cavafis,1863—1933)选择了简洁的途径。与几乎其他所有的现代诗人不同,卡瓦菲斯选择了一条与他们截然不同的道路,他绝不企图用各种各样的晦涩手段来达到暗示效果,而始终致力于使用最原始最简朴的语言来抒写他对世界的独特观察视角。这种一以贯之的努力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中国古典文论里讲: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整个老庄的自然论思想都要求“复归于朴”。这种简朴无疑在卡瓦菲斯的诗歌中达到了几近顶峰的高度。
“老人衣衫褴褛的肉体里
居住着他们的灵魂。
这些可怜的东西是多么不快乐
他们所过的凄惨生活又是多么沉闷。
他们怎样因担心失去那种生活而颤抖,而他们
又是多么爱它,这些糊涂而自相矛盾的灵魂,
坐在——既可笑复可悲——
他们又老又陈旧的皮肤内。”(《老人的灵魂》【1】)
上面这首诗歌是诗集中非常普通的一首,而正因为其普通才足以说明卡瓦菲斯的写作风格。
除去翻译的必要转换(譬如翻译中明喻和暗喻的转换),我们在诗歌中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明喻、暗喻、象征等等诸如此类的手法,卡瓦菲斯只是而且仅仅只是在叙述而已。这种叙述的语调犹如一个高贵的老人站在窗前凝望,往事在脑海中平静地浮现出来,其中又潜伏汹涌着各种无法消弭的矛盾。这样的叙述在《一个老人》中又再次出现了:
“但是太多的思考和回忆
使这个老人晕眩。他睡着了,
他的头伏在咖啡桌上。”【2】
他的大量的古希腊史题材的诗歌几乎都沉浸在这样的叙述语调中,如他在《爱希腊的人》中所写的:
“要确保雕刻得尽善尽美。
表情严肃、庄重。
王冠最好稍微窄些:
我不喜欢帕提亚人戴的那种。
铭文一如往常要用希腊语:
不可过分,不可浮华——” 【3】
黄灿然在译序中写道:“很多批评家都试图给卡瓦菲斯的诗下一个总体性的定义,即试图寻找一个恰当词来概括他的诗都告失败。”同样,我也无法用一个词或者几个词来道尽卡瓦菲斯的独特作品。但是我们可以试图描述他的暗示方法,那就是简洁的暗示。这里其实包含了一个深刻的矛盾,即简洁与暗示结合在一起如何可能?暗示意味着作品对存在的揭开方式的隐秘流露,它本身必然包含一定程度的晦涩。正如保罗?策兰指出的:晦涩是我的职业病。晦涩使暗示成为可能。但是根据我们的阅读体验,在卡瓦菲斯作品中,简洁也使暗示成为了可能。这种“可能”的奥秘在于卡瓦菲斯通过他的叙述语调展示了他体验世界、存在和历史的独特视角。这种视角是不可言说的,因为一旦言说出来,它就变成了理论而不是诗歌本身了。理论给予我们指引,而诗歌给予我们暗示。然而我们仍然可以用暗示的方式去揣摩这种暗示,我们可以从卡瓦菲斯的叙述中提炼出几个关键的词语:回忆、静穆、哀伤。这次提炼本身也只是一次暗示,它暗示我们或许通过这样的角度去阅读卡瓦菲斯。
卡瓦菲斯作品的风格几近于古希腊的杰出雕塑,如温克尔曼所指出的希腊艺术的普遍特征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卡瓦菲斯的诗作无疑杰出地继承了古希腊艺术的优良传统,他沉迷游走于古希腊的废墟和历史中。很多批评家都指出卡瓦菲斯的诗作及其本人都具有这种高贵的气质。然而挖掘卡瓦菲斯所受的古希腊传统的影响或许更为关键。
然而遗憾的是卡瓦菲斯的诗作几乎是静止的,他的作品没有穿透存在。我们无法从他的诗作里直接抵达真理的彼岸,也无法触摸事物的原生状态。在用简洁来达到暗示的效果上,卡瓦菲斯有一半是成功的,在另一半上他是失败的。成功的一半在于他向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这种视角带有古希腊的传统气质。失败的一半在于他的诗作没有直接抵达事物、存在和光明,即作品的穿透性还不够。然而仅仅凭他在诗歌简洁性上的卓越努力,他已足够跻身于现代伟大诗人,但是世界诗歌史上仅有的几顶桂冠仍然无缘于他。
卡瓦菲斯是个同性恋,他的爱情诗中总带有一种负罪感。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猜测他的诗作中的普遍节制都与此有关。他一方面说:
“希望在精神中成长的人
必须超越顺从和尊敬。
他要遵守一些律法
但他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违犯
法律和习俗,超越
既有的、不合时宜的清规。
感官快乐将可以让他懂得很多。
他将不会害怕那毁灭性的行动:
半座房子要倒下来。
这样它就会很有品格地变得有智慧。”(《在精神中成长》【4】)
但是另一方面,卡瓦菲斯又写道:
“轻浮者可以告诉我轻浮。
我一贯对重大事情
谨小慎微。”(《一个拜占庭贵族在流亡中作诗》)【5】
从卡瓦菲斯的作品和生活看来,后者更贴切作者本身。节制是卡瓦菲斯诗歌的优良品质,他抒情但不过分,他描写同性恋但并不明朗,他表达憎恨但不是咬牙切齿。他的一切都极有风度。
卡瓦菲斯生前没有正式出版过诗集。黄灿然在译序中写道,他“生前可以说默默无名,至于他是被埋没还是自己埋没自己,倒是一个没人触及的问题。”这说明卡瓦菲斯不但在写作过程中是孤独的,作品产生之后仍然是孤独的。其实写作是一种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和读者无关。只有当写作进入完全为艺术本身的状态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写作。写作有时必须遗忘读者。然而这对于卡瓦菲斯即使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一场悲剧(他或许只认为写作是一种乐趣而已),但也决不可能是一场喜剧。
葛弘毅
在所有通向暗示的诗歌隧道中,希腊现代诗人卡瓦菲斯(C.P.Cavafy或Cavafis,1863—1933)选择了简洁的途径。与几乎其他所有的现代诗人不同,卡瓦菲斯选择了一条与他们截然不同的道路,他绝不企图用各种各样的晦涩手段来达到暗示效果,而始终致力于使用最原始最简朴的语言来抒写他对世界的独特观察视角。这种一以贯之的努力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中国古典文论里讲: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整个老庄的自然论思想都要求“复归于朴”。这种简朴无疑在卡瓦菲斯的诗歌中达到了几近顶峰的高度。
“老人衣衫褴褛的肉体里
居住着他们的灵魂。
这些可怜的东西是多么不快乐
他们所过的凄惨生活又是多么沉闷。
他们怎样因担心失去那种生活而颤抖,而他们
又是多么爱它,这些糊涂而自相矛盾的灵魂,
坐在——既可笑复可悲——
他们又老又陈旧的皮肤内。”(《老人的灵魂》【1】)
上面这首诗歌是诗集中非常普通的一首,而正因为其普通才足以说明卡瓦菲斯的写作风格。
除去翻译的必要转换(譬如翻译中明喻和暗喻的转换),我们在诗歌中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明喻、暗喻、象征等等诸如此类的手法,卡瓦菲斯只是而且仅仅只是在叙述而已。这种叙述的语调犹如一个高贵的老人站在窗前凝望,往事在脑海中平静地浮现出来,其中又潜伏汹涌着各种无法消弭的矛盾。这样的叙述在《一个老人》中又再次出现了:
“但是太多的思考和回忆
使这个老人晕眩。他睡着了,
他的头伏在咖啡桌上。”【2】
他的大量的古希腊史题材的诗歌几乎都沉浸在这样的叙述语调中,如他在《爱希腊的人》中所写的:
“要确保雕刻得尽善尽美。
表情严肃、庄重。
王冠最好稍微窄些:
我不喜欢帕提亚人戴的那种。
铭文一如往常要用希腊语:
不可过分,不可浮华——” 【3】
黄灿然在译序中写道:“很多批评家都试图给卡瓦菲斯的诗下一个总体性的定义,即试图寻找一个恰当词来概括他的诗都告失败。”同样,我也无法用一个词或者几个词来道尽卡瓦菲斯的独特作品。但是我们可以试图描述他的暗示方法,那就是简洁的暗示。这里其实包含了一个深刻的矛盾,即简洁与暗示结合在一起如何可能?暗示意味着作品对存在的揭开方式的隐秘流露,它本身必然包含一定程度的晦涩。正如保罗?策兰指出的:晦涩是我的职业病。晦涩使暗示成为可能。但是根据我们的阅读体验,在卡瓦菲斯作品中,简洁也使暗示成为了可能。这种“可能”的奥秘在于卡瓦菲斯通过他的叙述语调展示了他体验世界、存在和历史的独特视角。这种视角是不可言说的,因为一旦言说出来,它就变成了理论而不是诗歌本身了。理论给予我们指引,而诗歌给予我们暗示。然而我们仍然可以用暗示的方式去揣摩这种暗示,我们可以从卡瓦菲斯的叙述中提炼出几个关键的词语:回忆、静穆、哀伤。这次提炼本身也只是一次暗示,它暗示我们或许通过这样的角度去阅读卡瓦菲斯。
卡瓦菲斯作品的风格几近于古希腊的杰出雕塑,如温克尔曼所指出的希腊艺术的普遍特征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卡瓦菲斯的诗作无疑杰出地继承了古希腊艺术的优良传统,他沉迷游走于古希腊的废墟和历史中。很多批评家都指出卡瓦菲斯的诗作及其本人都具有这种高贵的气质。然而挖掘卡瓦菲斯所受的古希腊传统的影响或许更为关键。
然而遗憾的是卡瓦菲斯的诗作几乎是静止的,他的作品没有穿透存在。我们无法从他的诗作里直接抵达真理的彼岸,也无法触摸事物的原生状态。在用简洁来达到暗示的效果上,卡瓦菲斯有一半是成功的,在另一半上他是失败的。成功的一半在于他向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这种视角带有古希腊的传统气质。失败的一半在于他的诗作没有直接抵达事物、存在和光明,即作品的穿透性还不够。然而仅仅凭他在诗歌简洁性上的卓越努力,他已足够跻身于现代伟大诗人,但是世界诗歌史上仅有的几顶桂冠仍然无缘于他。
卡瓦菲斯是个同性恋,他的爱情诗中总带有一种负罪感。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猜测他的诗作中的普遍节制都与此有关。他一方面说:
“希望在精神中成长的人
必须超越顺从和尊敬。
他要遵守一些律法
但他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违犯
法律和习俗,超越
既有的、不合时宜的清规。
感官快乐将可以让他懂得很多。
他将不会害怕那毁灭性的行动:
半座房子要倒下来。
这样它就会很有品格地变得有智慧。”(《在精神中成长》【4】)
但是另一方面,卡瓦菲斯又写道:
“轻浮者可以告诉我轻浮。
我一贯对重大事情
谨小慎微。”(《一个拜占庭贵族在流亡中作诗》)【5】
从卡瓦菲斯的作品和生活看来,后者更贴切作者本身。节制是卡瓦菲斯诗歌的优良品质,他抒情但不过分,他描写同性恋但并不明朗,他表达憎恨但不是咬牙切齿。他的一切都极有风度。
卡瓦菲斯生前没有正式出版过诗集。黄灿然在译序中写道,他“生前可以说默默无名,至于他是被埋没还是自己埋没自己,倒是一个没人触及的问题。”这说明卡瓦菲斯不但在写作过程中是孤独的,作品产生之后仍然是孤独的。其实写作是一种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和读者无关。只有当写作进入完全为艺术本身的状态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写作。写作有时必须遗忘读者。然而这对于卡瓦菲斯即使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一场悲剧(他或许只认为写作是一种乐趣而已),但也决不可能是一场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