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儿山装备
一直拒绝被冠以”装备控”,使用装备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安全更舒适的出行体验,特别是对于登山这样的极限运动。每次户外出行前为了心中有数,我都会广泛地翻阅相关——特别是同季节的帖子。而男女的性别差异在温度适应性和舒适度上反映得非常明显,女性登山者的帖子是着重观摩学习的。然而大部分帖子记录的是轶事,对于路程和装备的描述比较少,这次雀儿之行前,主要参考BJ棒棒糖在2009年发表于8264的国庆登雀儿山游记,加上自己登雪隆包的少许经验。现记录之,以备后用。
携带的装备如下:
背包:
Vaude Cimone 55+8L
Outdoor Research Levitator Pack 16L
服装:
冲锋衣 Arc'teryx Beta AR Jacket
软壳裤 Mountain Hardwear Daphnia Pants
Mammut Softech Traverse Pants
排汗内衣 Arc'teryx Phase SV Crew
Mammut Go Dry Longsleeves
排汗内裤 The North Face Thermal Base Layer
羽绒服 Marmot Girl's Guides Down Hoody - 650fill
羽绒裤 HW - 700fill
抓绒衣 Marmot Power Stretch Full Zip Jacket
手套 Outdoor Research Highcamp PrimaLoft Gloves
头套 T.D.E High Performance Multifunctional Neck
帽子 鸭舌帽
Mammut Merino Beanie
鞋袜:
徒步鞋 Lasportiva Halite GTX 353GB
高山靴 租用
冰爪 租用
袜子 Bridgedale Endurance Summit Socks
Bridgedale Comfort Summit Trekker Socks ×2
Bridgedale Hiking Socks - Wool
Bridgedale X-Hale Trailhead Socks
技术装备:
安全带 Arc'teryx R280 Womens Harness
主锁 Black Diamond Gridlock ×3(实际使用2把)
散锁 Black Diamond Neutrino ×2(实际使用1把)
上升器 Black Diamond nforce
下降器 Black Diamond ATC-Guide
扁带 Black Diamond 120cm
装备配件:
登山杖 Black Diamond Alpine Carbon Cork ×2
头盔 Petzl METEOR III+ A71F
头灯 Black Diamond SPOT
雪镜 Smith Prophecy Goggle
雪套 Black Crystal IB001
护膝 LP733、LP758
捆扎绳 Sea to summit反光辅绳
露营装备:
防潮垫 Therm-a-rest RidgeRest Solar
睡袋 黑冰G1000
餐具 Keith钛碗、钛勺
保温壶 THERMOS 1L
Polar bottle北极熊水壶(图片中水壶是轻量化保温水壶,设计为保冷,行前测试保暖性能
不太好,出门临时决定带上1L的保温壶。)
防晒霜、防晒唇膏
保湿乳液
牙具、洁面、洗发、沐浴乳等(小PE分装瓶装好后,塑胶袋打包)
毛巾 Sea to summit Pocket Towel, Size S
湿巾、纸巾
香口胶
药品、红景天、止血贴
电子类:
手机
充电宝
相机
————
南京-成都-马尼干戈
鸭舌帽、Mammut排汗内衣、TNF T恤、Marmot抓绒、Mammut软壳裤、徒步鞋、薄徒步袜
水壶
雀儿山的一大特点是距离城市远,难以到达。到达大本营的三天路程中选用便于及时调整温度的多层着装以应对高原的剧烈温差。在道孚的清早和马尼干戈山上闲晃还额外加了件冲锋衣。
抱着水壶不停地喝水是上高原之后的常态,水里泡了去年拉萨买的红景天原根。
大本营-C1
头盔、Arc‘teryx Phase SV、Marmot薄抓绒、MHW软壳裤、徒步鞋、薄徒步袜、手套内层
登山杖、冲顶包(水壶、防晒霜、纸巾、头灯备用)
(大包由背夫背负)
C1-C2
头盔、T.D.E头套、Arc‘teryx Phase SV、Marmot薄抓绒、Arc‘teryx Beta AR、MHW软壳裤、TNF排汗内裤、高山靴、厚徒步袜、雪套、手套
雪镜、登山杖、冰爪、安全带、主锁、散锁、上升器、下降器、扁带
大包(水壶、防晒霜、防晒唇膏、纸巾、路粮、能量胶,以及头灯、睡袋、防潮垫、厚羽绒服、羽绒裤、替换的袜子内裤、其后几天食品等备后用)
C2-冲顶
头盔、T.D.E头套、Arc‘teryx Phase SV、Marmot薄抓绒、Marmot厚羽绒服、Arc‘teryx Beta AR、MHW软壳裤、HW羽绒裤、高山靴、厚徒步袜、雪套、手套
头灯、雪镜、登山杖、冰爪、安全带、主锁、散锁、上升器、下降器、扁带
冲顶包(水壶、防晒霜、防晒唇膏、纸巾、路粮、能量胶)
————
雪隆包攀登时对比了Arc‘teryx和Patagonia的排汗保暖内衣,于我的要求来说,鸟完胜。5分。
Marmot薄抓绒是雀儿山和雪隆包两次登山一直使用的神衣,轻便、保暖好、透气,特别适合行进中穿着。而且外表面是光面,能挡小风,堪比软壳。5分。
Arc‘teryx Beta AR,最实用的极限冲锋衣;Goretex pro,立体剪裁,有衣领,风帽能容纳头盔,插手袋位置适合佩戴安全带后使用。野猪评价它的剪裁能很好适合各种身材。5分。
MHW软壳裤是性价比之选。防泼水很不错,内表面有小绒。裤脚可收放,兼容高山靴。裤型修身,冲顶那天在里面加了条羽绒裤也不会臃肿。此次攀登全程穿着,5分。
OR手套是这次的另一个惊喜。雪隆包薄厚两双手套更换起来太过麻烦,又容易失温。去年初在长白山弄丢了厚手套后,我就一直在找一款双层可分的攀登手套。进山徒步、拍照或技术操作的时候,把手套外层脱去,戴着内层即可。外层上有绳子,穿戴的时候注意把绳子套在手腕上,以免脱去时丢失又能腾开手,十分方便。队友途客只戴了厚手套,不得不光手推上升器,导致手指失温。5分。
OR冲顶包十分轻量,背负为一块泡沫板,可取出方便塞入大包。容量适宜,厚羽绒服也塞得进去。自贡嘎山后,水壶头灯等我坚持随时随身携带。5分。
Arc'teryx安全带做工扎实、穿脱方便、不勒胯骨。当年买的狼队的清仓货,价格给力。5分。
SHISEIDO小金瓶防晒霜SPF50+,已使用多瓶。5分。
BD外锁登山杖此次直至顶峰冰壁下全程使用。(因为轻量化的考虑放弃了携带冰镐,冰壁攀登完全依靠腿部踢冰及手式上升器。)可靠、调节方便。新旧款各买了一根,使用多年,不辱使命。4分。
T.D.E头套是雪隆包队友野猪自主研发的。结构类似打劫帽,速干面料。用于头部保暖、面部颈部防风。4分。
Mammut羊毛帽用于营地。保暖、柔软,晚上睡觉我也带着。4分。
老的Vaude大包被我嫌弃已久,自重大,走起路来吱呀乱响。雪隆包时外挂银搓很费力,这次另备了两根sea to summit的捆扎带和75L的蓝色领域托运防雨两用罩。双十一刚抢了一个Osprey的46L鹞鹰,算是背包升级了。
Marmot 600蓬羽绒服是公认的好物。图便宜买的大童版袖长比成人版略短、躯干部分成方形较宽松。套在冲锋衣内外皆可。3分
雪镜是近视的无奈之选,户外款近视墨镜太少且价高;虽有通气孔但是免不了起雾,不知道泳镜防雾剂能否适用,待验。3分。
高山靴依旧是租用狼队的老款意产La sportiva,中规中矩。
冰爪租用狼队的BD超轻半卡行走爪,平齿踢冰肯定不如立齿给力,但胜在轻量。攀登冰壁时踩着脚窝,也还行。
HW羽绒裤标700蓬,裤型不好,过于肥大。2分。
路粮这次狼队配的有:山之厨、杯面、小面包、酸奶、果冻、葡萄干、阿尔卑斯硬糖、咸鸭蛋、鸭舌、能量胶、红牛、脉动。
上了山胃口一直不好,每次吃的都带得嫌多。路上基本靠能量胶、葡萄干和鸭舌;杯面是美味的晚餐,比山之厨好吃多了。酸奶和红牛太凉,基本都被我送人了。
————
出发前为了轻量,做了一些功课,将背包长出的绳带剪去、用轻薄的垃圾袋替换布袋,牙刷也换成了儿童版。最后称重11KG,也算小有成效,被狼队称为轻量典范。事实上还是有许多带多了的东西,比如塑料保冷水壶全程没有用上,1L的保温壶对我来说嫌大了些,下次可以带480ML的;只用了两把主锁、一把散锁、一根扁带;湿巾一包就够了,带了两包,纸巾却带少了。包有多大,行李就有多少,换一个小一点的包,让自己再轻量些。
今天是国际山岳日,对山保持畏惧,对自然保持畏惧,是我对山的基本态度。
携带的装备如下:
![]() |
背包:
Vaude Cimone 55+8L
Outdoor Research Levitator Pack 16L
服装:
冲锋衣 Arc'teryx Beta AR Jacket
软壳裤 Mountain Hardwear Daphnia Pants
Mammut Softech Traverse Pants
排汗内衣 Arc'teryx Phase SV Crew
Mammut Go Dry Longsleeves
排汗内裤 The North Face Thermal Base Layer
羽绒服 Marmot Girl's Guides Down Hoody - 650fill
羽绒裤 HW - 700fill
抓绒衣 Marmot Power Stretch Full Zip Jacket
手套 Outdoor Research Highcamp PrimaLoft Gloves
头套 T.D.E High Performance Multifunctional Neck
帽子 鸭舌帽
Mammut Merino Beanie
鞋袜:
徒步鞋 Lasportiva Halite GTX 353GB
高山靴 租用
冰爪 租用
袜子 Bridgedale Endurance Summit Socks
Bridgedale Comfort Summit Trekker Socks ×2
Bridgedale Hiking Socks - Wool
Bridgedale X-Hale Trailhead Socks
技术装备:
安全带 Arc'teryx R280 Womens Harness
主锁 Black Diamond Gridlock ×3(实际使用2把)
散锁 Black Diamond Neutrino ×2(实际使用1把)
上升器 Black Diamond nforce
下降器 Black Diamond ATC-Guide
扁带 Black Diamond 120cm
装备配件:
登山杖 Black Diamond Alpine Carbon Cork ×2
头盔 Petzl METEOR III+ A71F
头灯 Black Diamond SPOT
雪镜 Smith Prophecy Goggle
雪套 Black Crystal IB001
护膝 LP733、LP758
捆扎绳 Sea to summit反光辅绳
露营装备:
防潮垫 Therm-a-rest RidgeRest Solar
睡袋 黑冰G1000
餐具 Keith钛碗、钛勺
保温壶 THERMOS 1L
Polar bottle北极熊水壶(图片中水壶是轻量化保温水壶,设计为保冷,行前测试保暖性能
不太好,出门临时决定带上1L的保温壶。)
防晒霜、防晒唇膏
保湿乳液
牙具、洁面、洗发、沐浴乳等(小PE分装瓶装好后,塑胶袋打包)
毛巾 Sea to summit Pocket Towel, Size S
湿巾、纸巾
香口胶
药品、红景天、止血贴
电子类:
手机
充电宝
相机
————
南京-成都-马尼干戈
鸭舌帽、Mammut排汗内衣、TNF T恤、Marmot抓绒、Mammut软壳裤、徒步鞋、薄徒步袜
水壶
雀儿山的一大特点是距离城市远,难以到达。到达大本营的三天路程中选用便于及时调整温度的多层着装以应对高原的剧烈温差。在道孚的清早和马尼干戈山上闲晃还额外加了件冲锋衣。
抱着水壶不停地喝水是上高原之后的常态,水里泡了去年拉萨买的红景天原根。
大本营-C1
头盔、Arc‘teryx Phase SV、Marmot薄抓绒、MHW软壳裤、徒步鞋、薄徒步袜、手套内层
登山杖、冲顶包(水壶、防晒霜、纸巾、头灯备用)
(大包由背夫背负)
C1-C2
头盔、T.D.E头套、Arc‘teryx Phase SV、Marmot薄抓绒、Arc‘teryx Beta AR、MHW软壳裤、TNF排汗内裤、高山靴、厚徒步袜、雪套、手套
雪镜、登山杖、冰爪、安全带、主锁、散锁、上升器、下降器、扁带
大包(水壶、防晒霜、防晒唇膏、纸巾、路粮、能量胶,以及头灯、睡袋、防潮垫、厚羽绒服、羽绒裤、替换的袜子内裤、其后几天食品等备后用)
C2-冲顶
头盔、T.D.E头套、Arc‘teryx Phase SV、Marmot薄抓绒、Marmot厚羽绒服、Arc‘teryx Beta AR、MHW软壳裤、HW羽绒裤、高山靴、厚徒步袜、雪套、手套
头灯、雪镜、登山杖、冰爪、安全带、主锁、散锁、上升器、下降器、扁带
冲顶包(水壶、防晒霜、防晒唇膏、纸巾、路粮、能量胶)
————
雪隆包攀登时对比了Arc‘teryx和Patagonia的排汗保暖内衣,于我的要求来说,鸟完胜。5分。
Marmot薄抓绒是雀儿山和雪隆包两次登山一直使用的神衣,轻便、保暖好、透气,特别适合行进中穿着。而且外表面是光面,能挡小风,堪比软壳。5分。
Arc‘teryx Beta AR,最实用的极限冲锋衣;Goretex pro,立体剪裁,有衣领,风帽能容纳头盔,插手袋位置适合佩戴安全带后使用。野猪评价它的剪裁能很好适合各种身材。5分。
MHW软壳裤是性价比之选。防泼水很不错,内表面有小绒。裤脚可收放,兼容高山靴。裤型修身,冲顶那天在里面加了条羽绒裤也不会臃肿。此次攀登全程穿着,5分。
OR手套是这次的另一个惊喜。雪隆包薄厚两双手套更换起来太过麻烦,又容易失温。去年初在长白山弄丢了厚手套后,我就一直在找一款双层可分的攀登手套。进山徒步、拍照或技术操作的时候,把手套外层脱去,戴着内层即可。外层上有绳子,穿戴的时候注意把绳子套在手腕上,以免脱去时丢失又能腾开手,十分方便。队友途客只戴了厚手套,不得不光手推上升器,导致手指失温。5分。
OR冲顶包十分轻量,背负为一块泡沫板,可取出方便塞入大包。容量适宜,厚羽绒服也塞得进去。自贡嘎山后,水壶头灯等我坚持随时随身携带。5分。
Arc'teryx安全带做工扎实、穿脱方便、不勒胯骨。当年买的狼队的清仓货,价格给力。5分。
SHISEIDO小金瓶防晒霜SPF50+,已使用多瓶。5分。
BD外锁登山杖此次直至顶峰冰壁下全程使用。(因为轻量化的考虑放弃了携带冰镐,冰壁攀登完全依靠腿部踢冰及手式上升器。)可靠、调节方便。新旧款各买了一根,使用多年,不辱使命。4分。
T.D.E头套是雪隆包队友野猪自主研发的。结构类似打劫帽,速干面料。用于头部保暖、面部颈部防风。4分。
Mammut羊毛帽用于营地。保暖、柔软,晚上睡觉我也带着。4分。
老的Vaude大包被我嫌弃已久,自重大,走起路来吱呀乱响。雪隆包时外挂银搓很费力,这次另备了两根sea to summit的捆扎带和75L的蓝色领域托运防雨两用罩。双十一刚抢了一个Osprey的46L鹞鹰,算是背包升级了。
Marmot 600蓬羽绒服是公认的好物。图便宜买的大童版袖长比成人版略短、躯干部分成方形较宽松。套在冲锋衣内外皆可。3分
雪镜是近视的无奈之选,户外款近视墨镜太少且价高;虽有通气孔但是免不了起雾,不知道泳镜防雾剂能否适用,待验。3分。
高山靴依旧是租用狼队的老款意产La sportiva,中规中矩。
冰爪租用狼队的BD超轻半卡行走爪,平齿踢冰肯定不如立齿给力,但胜在轻量。攀登冰壁时踩着脚窝,也还行。
HW羽绒裤标700蓬,裤型不好,过于肥大。2分。
路粮这次狼队配的有:山之厨、杯面、小面包、酸奶、果冻、葡萄干、阿尔卑斯硬糖、咸鸭蛋、鸭舌、能量胶、红牛、脉动。
上了山胃口一直不好,每次吃的都带得嫌多。路上基本靠能量胶、葡萄干和鸭舌;杯面是美味的晚餐,比山之厨好吃多了。酸奶和红牛太凉,基本都被我送人了。
————
出发前为了轻量,做了一些功课,将背包长出的绳带剪去、用轻薄的垃圾袋替换布袋,牙刷也换成了儿童版。最后称重11KG,也算小有成效,被狼队称为轻量典范。事实上还是有许多带多了的东西,比如塑料保冷水壶全程没有用上,1L的保温壶对我来说嫌大了些,下次可以带480ML的;只用了两把主锁、一把散锁、一根扁带;湿巾一包就够了,带了两包,纸巾却带少了。包有多大,行李就有多少,换一个小一点的包,让自己再轻量些。
今天是国际山岳日,对山保持畏惧,对自然保持畏惧,是我对山的基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