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节子:不只是“御用女主演”
![]() |
未刊稿一篇,把时效性给等没了,稍作修改。
————
2015年11月25日,日本媒体开始报道女演员原节子去世的消息。9月5日,她因肺炎逝世于神奈川县的医院。享年95岁。
八月中旬,原节子入院治疗。依据她的意愿,家人迟至11月25日才公布了讣闻。按照家人的说法,她去世得很安详。
原节子的演艺生涯很早就戛然而止,并未结婚生子,偶尔有人被人看到在自家附近散步。
与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合作,成就了原节子的名气,也多少掩盖了她本人的光辉。毋宁说两个人在互相成就。但谈论起原节子的表演艺术,乃至个人生活,却又绕不开这位大导演。
关于原节子与小津导演的关系,外界有很多揣测。1962年,她宣布隐退,后来开始在镰仓隐居。转年年底,小津导演离世,享年60岁,终身未婚。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小津导演即定居在镰仓,大部分时间与母亲同住。
母亲去世一年后,小津去世。原节子又沉静地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时间谈不上长短,但孤独大概是有的。
“一想到先生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就悲伤不已。”小津安二郎去世后,原节子告诉《产经新闻》,“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女演员不能工作了,而且的确有一股寂寞的情绪充斥心间。”
日本最好的电影女星
小津安二郎向来对原节子不吝赞誉。联系到此君的“守旧”——对有声电影、彩色电影都小心翼翼,而且对明星制度不以为然,能给出此般评价,实属不同寻常。
“我认为她是日本最好的电影女星。”1951年,小津安二郎这样称赞原节子,还强调这并不是恭维,接下来写道:“‘原节子适合日本人’这个评语很好,非常好。”
“我拍了二十多年的电影,像原节子那样能够深入理解角色并展现精湛演技的女演员非常罕见。”在同一篇文章中,他有保留地继续赞美:“虽然她的戏路有点窄,但若有适合她的角色,便能展现富有深度的演技。”
这种保留,好像只是为了别把弓拉得太满,意思看上去是:知人善任才能发挥原小姐的演技,这份慧眼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吧。
1949年上映的《晚春》,是第一部由原节子主演的小津安二郎影片,她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位错过婚期的女儿。
有意思的是,在小津安二郎此前拍摄的影片中,有若干位名叫节子的女性角色。邀请原节子之前,小津安二郎风闻她不会演戏,还有些担心。
此前,黑泽明1946年的“民主电影”《无悔于我的青春》就给原节子招来很多批评,原节子在该片中的表演受到了外界的批评。小津直言不讳地谈到:“原节子擅长的戏路非常明确,像黑泽明那样用她,无法展现她的优点。”
自《晚春》后,小津安二郎就开始常规性赞美原节子:
她“不是用夸张的表情,而是用细微的动作自然表现强烈的喜怒哀乐的类型”。
她“即使不大声呵斥,也能够表现出极度愤怒的感情。”
“电影既然是在描写人,就必须表现知性与教养这些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原小姐的演技很有内容。当然,如果她结了婚,又会展现不同的一面……”
……
原小姐当然不能结婚,退一万步,也要做个未亡人。一路演下来,她居然成了“永远的处女”。
1951年上映的《麦秋》是“京都系列”的下一部作品,故事与《晚春》类似。讨论影片为什么要以错过婚期的女儿的婚事为故事情节时,剧本合作作者野田高梧回应:“这是想让原节子担任主角吧。”
1953年的《东京物语》,继续讲述父母与子女的故事,而原节子扮演了与公婆合住的寡妇。这部影片再次带给小津安二郎和原节子巨大的荣耀。这种荣耀,穿越了时间与空间。
日本本国的《电影旬报》在2009年评选的“日本十佳电影”中,《东京物语》排名第一。英国权威电影杂志《视与听》2012年评选的“史上最伟大的十部电影”,则将该片列为第三名。两家刊物的导演排名中,小津也名列前茅。
按照四方田犬彦的看法,战后的“民主主义女神”原节子,通过这部电影完成了“女演员神话的切换”,从主张打破封建桎梏的活动家转为传统淑贞美德的最后体现者,乃是她演艺生涯中的“第二次’转向’”。
原节子与小津安二郎导演合作了六部影片,除了上面三部,还包括《东京暮色》《秋日和》与《小早川家之春》。
短促而辉煌的演艺生涯
1920年,原节子出生于日本横滨,原名会田昌江。她身材高大——其实不过一米六三,气质独特。日本观众一度从她身上看到西洋气息,外国人却视她为日本传统女性的代表。
1935年,在姐夫、导演熊谷久虎的鼓励下开始演员生涯的原节子,参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在田口哲导演的影片《年轻人勿犹豫不决》中,她饰演了一名叫做“节子”的女学生,并因此取原节子为艺名。
1936年,“高山电影之父”、德国导演阿诺德·范克与日本导演伊丹万作(伊丹十三的老爸)约定,各自拍摄一部以日本山岳风光为主题的电影。电影原计划由两位导演联合拍摄,但因两人风格差异过大,才拆为两部,主演均为原节子。
这是日本制作的第一部国际影片,当时就引起小津安二郎的关注。他希望日本电影界不止满足于在本土的成绩,要借此机会走向世界。
1937年,两人的影片各自完成。伊丹万作的《新乐土》,讲述了日本情侣赴“满洲国”寻找人生意义的故事,遭遇惨败。范克拍摄的德国版本《武士的女儿》却在德国大获成功。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对该片大为赞赏。
范克是位具有慧眼的导演,曾”发掘”了莱尼·瑞芬斯塔尔,为她日后的成功与争议都起到了奠基作用。当然,所谓“发掘”,一开始也要莱尼去努力接近对方。
因符合范克希望的”标准日本女性“形象,原节子获得这位德国导演的青睐,由此首次得到国际声望。
同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德意日”轴心国“初步形成。在战争时期,原节子多以”法西斯美少女“的形象出现,很可能也受到热衷于“国策电影”的熊谷久虎影响。
伊丹万作的新片《巨人传》是一个例外。1938年,伊丹万作邀请原节子参演了这部改编自雨果名著《悲惨世界》的影片。故事背景放到1870年代的日本,内容与战败相关,内容大概十分不合时宜。
1945年春,“本土决战”来临之际,黑泽明计划邀请原节子主演自己的影片《野性公主》。这部影片的故事原型是法国的圣女贞德,有为战争鼓劲的意愿,但因胶片缺乏,最终未能拍摄。所谓“本土决战”也没有发生,日本不久即宣布投降。
藉由1946年的《无悔于我的青春》,黑泽明与原节子很快就获得合作机会。原节子扮演的女主角,丈夫因反战而死于狱中,自己在农村又被视为“非国民”而遭受迫害,但始终坚持信念。战后,她马上参与农村改革,投入建设新日本的运动。
虽然在拍摄过程中遇到很多波折,原节子的表演也被批评生硬,但影片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黑泽明回忆,在战争期间,检查官视恋爱为淫猥行为,“青春的新鲜的感情与躁动,一概被视为英美式的柔弱精神的表现”。
原节子形象的突兀转变,起初令评论家与观众颇不适应,但这些转变都与时代贴得很近。对于原节子,从“纳粹美少女”到左翼电影主角,再到美军占领期间的“民主主义女神”,种种转变促成了她在战后的辉煌。
因为制片公司的纠纷,黑泽明未能如愿邀请原节子出现《罗生门》,愿望后来终于在《白痴》中实现,原节子在片中与大明星三船敏郎合作,突破性地演出了“荡妇”角色。不过,令原节子在“新时代”重获世界级名声,并在很大程度上固定了她的形象的电影,终究是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原节子拍摄过七十多部电影(按照imdb的标记是78部,另有说法为101部),时间跨度为1935年到1962年,隐居前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是稻垣浩导演的作品《忠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