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
查看话题 >公益活动能走多远?
周末,我参加一场"极思周末“的公益活动。
这个活动呢,是IT行业thoughtworks公司主办,与民间公益组织恩派合作,以培训,交流,团队协作的形式,使参与活动的人员接触和理解公益,从而达到推广作用,同时使参与活动的人员更了解软件行业的设计思维,敏捷开发等理念。
从我个人而言,我的收获在于:对社会资源不平等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学习了项目管理与网站建设的知识(虽然只有皮毛);通过团队合作体验了产品设计整个过程。
这个活动对我最大的帮助不在于培训和体验,而是对“公益”的思考。经过几天的思考和查资料,我有了以下还不太成熟的想法(还望大家多多指正!)。
一.认知
“公益”与“慈善”的区别
公益:指的是帮助大众,也可以是改变社会结构,自然环境。做这件事情的人或者组织,也可能是受益人。公益的目的是,使目前还可以接受的情况变得更好,它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
慈善:主要是指帮助弱势群体,比如重病患者,贫穷儿童等。慈善的目的多在于使弱势群体的生活,待遇等方面达到平均水平。其形式以“捐赠”为主。
2.“公益活动”与“免费活动”的区别
诚然,“极思周末”是一个“公益活动”,因为它号召推广“社会平等”的理念,想要做的是通过“技术”支持公益建设与服务的组织,也通过“技术”使整个社会更美好。同时"极思周末"也是一个“免费活动”,因为大众可以免费参加培训和产品设计的体验。
然而,“公益活动”并不等同于“免费活动”。两者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公益”有许多形式,免费是一种形式,收费用来捐助也是一种形式。
二.思考
公益组织可能需解决的问题
资金问题。因为是非盈利性,那么工作人员“吃饭”与机构持续运营的资金必然是一个问题 。查阅了文献,公益组织通常通过几个渠道获得资金:捐赠,政府补助,服务,商品销售。如何源源不断地获取社会资源,如何获得政府支持却又保持组织自身独立性,对于公益组织将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
专业性。既然要是社会结构更好,那么怎样才是更好的社会结构,怎样才能建设成这样的社会结构呢?因此,社会研究能力,组织建设等专业性就必须具备。
2. 公益活动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怎样避免企业或者个人“假公益之名”作秀,宣传,谋取利益?
第二,公益活动如何做到既有深度,又能满足“受服务者”所需?
这一点想具体谈一谈。举个例子:许多公益活动,特别是社区公益活动,其实是想吸引中老年人了解新知识,参与互动。但是这些真的是他们需要的吗?没有“礼物”的活动很难吸引他们来参加,有“礼物”的活动最后又变成“礼物大派送”的公益活动。
再举个例子:有些活动,是为了吸引大众了解一个行业,关注一个问题。那么可能有采用一些有趣活动让大家参与互动。可是这些有趣活动会不会最后只是“形式有趣”,内涵却并不深刻呢?
第三,免费公益讲座培训怎样才能达到收费课程的质量?
免费的公益讲座,对于许多缺乏学习资源,学习平台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机会。(大家不要觉得这个时代不存在这种情况哟,中国某些地区还真有可能,不发达国家这种情况更多。)
那么,它的弊端在于,其目的决定服务人群的门槛较低。因此服务人群的能力知识水平都不相同,从而导致课程针对性较弱,比较难实现持续地有深度交流和反馈。
好在,有许多网络课程慢慢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缺乏网络的国度,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3.普通人如何为公益做一份贡献?
我自己主张的观点是:“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想办法帮助自己,而不是被动等待他人帮助。但是,帮助别人,与自己的强弱,年龄,性别等等并无关系。同样,每个人都可以为公益活动做出一份贡献。
首先,我们可以以“被服务者”的身份参与活动,了解新的理念,参与培训,增加自己知识文化内涵,提高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文明水平。
第二,帮助推广“公益理念”,比如:环保,平等。
第三,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在我们学校,有一个社团组织“蓝电爱心联盟”,这个组织就是一群学习电路知识的学生,利用自己相关知识,为同学及社区居民,义务维修。想想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可以帮助别人或者教给别人的知识技能。最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在利用自己技能帮助他人的时候,也能使自己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双赢有没有!
大家会看到,我并没有列举“金钱”这一项。因为普通人参与“公益”,真的不一定需要“金钱”。
原文链接
原创文章,只为分享与交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_^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chenjun
这个活动呢,是IT行业thoughtworks公司主办,与民间公益组织恩派合作,以培训,交流,团队协作的形式,使参与活动的人员接触和理解公益,从而达到推广作用,同时使参与活动的人员更了解软件行业的设计思维,敏捷开发等理念。
从我个人而言,我的收获在于:对社会资源不平等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学习了项目管理与网站建设的知识(虽然只有皮毛);通过团队合作体验了产品设计整个过程。
这个活动对我最大的帮助不在于培训和体验,而是对“公益”的思考。经过几天的思考和查资料,我有了以下还不太成熟的想法(还望大家多多指正!)。
一.认知
“公益”与“慈善”的区别
公益:指的是帮助大众,也可以是改变社会结构,自然环境。做这件事情的人或者组织,也可能是受益人。公益的目的是,使目前还可以接受的情况变得更好,它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
慈善:主要是指帮助弱势群体,比如重病患者,贫穷儿童等。慈善的目的多在于使弱势群体的生活,待遇等方面达到平均水平。其形式以“捐赠”为主。
2.“公益活动”与“免费活动”的区别
诚然,“极思周末”是一个“公益活动”,因为它号召推广“社会平等”的理念,想要做的是通过“技术”支持公益建设与服务的组织,也通过“技术”使整个社会更美好。同时"极思周末"也是一个“免费活动”,因为大众可以免费参加培训和产品设计的体验。
然而,“公益活动”并不等同于“免费活动”。两者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公益”有许多形式,免费是一种形式,收费用来捐助也是一种形式。
二.思考
公益组织可能需解决的问题
资金问题。因为是非盈利性,那么工作人员“吃饭”与机构持续运营的资金必然是一个问题 。查阅了文献,公益组织通常通过几个渠道获得资金:捐赠,政府补助,服务,商品销售。如何源源不断地获取社会资源,如何获得政府支持却又保持组织自身独立性,对于公益组织将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
专业性。既然要是社会结构更好,那么怎样才是更好的社会结构,怎样才能建设成这样的社会结构呢?因此,社会研究能力,组织建设等专业性就必须具备。
2. 公益活动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怎样避免企业或者个人“假公益之名”作秀,宣传,谋取利益?
第二,公益活动如何做到既有深度,又能满足“受服务者”所需?
这一点想具体谈一谈。举个例子:许多公益活动,特别是社区公益活动,其实是想吸引中老年人了解新知识,参与互动。但是这些真的是他们需要的吗?没有“礼物”的活动很难吸引他们来参加,有“礼物”的活动最后又变成“礼物大派送”的公益活动。
再举个例子:有些活动,是为了吸引大众了解一个行业,关注一个问题。那么可能有采用一些有趣活动让大家参与互动。可是这些有趣活动会不会最后只是“形式有趣”,内涵却并不深刻呢?
第三,免费公益讲座培训怎样才能达到收费课程的质量?
免费的公益讲座,对于许多缺乏学习资源,学习平台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机会。(大家不要觉得这个时代不存在这种情况哟,中国某些地区还真有可能,不发达国家这种情况更多。)
那么,它的弊端在于,其目的决定服务人群的门槛较低。因此服务人群的能力知识水平都不相同,从而导致课程针对性较弱,比较难实现持续地有深度交流和反馈。
好在,有许多网络课程慢慢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缺乏网络的国度,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3.普通人如何为公益做一份贡献?
我自己主张的观点是:“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想办法帮助自己,而不是被动等待他人帮助。但是,帮助别人,与自己的强弱,年龄,性别等等并无关系。同样,每个人都可以为公益活动做出一份贡献。
首先,我们可以以“被服务者”的身份参与活动,了解新的理念,参与培训,增加自己知识文化内涵,提高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文明水平。
第二,帮助推广“公益理念”,比如:环保,平等。
第三,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在我们学校,有一个社团组织“蓝电爱心联盟”,这个组织就是一群学习电路知识的学生,利用自己相关知识,为同学及社区居民,义务维修。想想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可以帮助别人或者教给别人的知识技能。最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在利用自己技能帮助他人的时候,也能使自己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双赢有没有!
大家会看到,我并没有列举“金钱”这一项。因为普通人参与“公益”,真的不一定需要“金钱”。
原文链接
原创文章,只为分享与交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_^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chenju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