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歌剧院 -- To See and To Be Seen
在欧洲浑浑噩噩的一个暑假,印象最深刻的竟还是巴黎歌剧院。她那富丽堂皇缤彩多纷的姿态,真是让人过目不忘。印象中现代社交从巴黎歌剧院高调的开始。 每个走过路过欧洲的人,都不会错过巴黎;而每个做过路过巴黎的人,也都不会错过巴黎歌剧院。不为别的,只因为她就在巴黎老佛爷(Lafayette) 和巴黎春天(Printemps)旁边。没错,那是你无论跟团还是自助游都不会放过的、海淘的好去处。


然后,去大采购的路上你就会看到这个建筑: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Paris Opera / 巴黎歌剧院了。再然后,信誓旦旦说要跟我一起去看美美的建筑的妹子们就一水儿的去隔壁逛美美的街去了,留下素软一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去逛这歌剧院。所以说,建筑狗旅游选友要谨慎啊要谨慎。。。

在今天,巴黎歌剧院的地理位置是很耐人寻味的。位处主功能为消闲娱乐的第九区,从香舍丽榭走过来也只要二十几分钟。且不提后门直对着老佛爷百货,西门就是巴黎故事的影院,真是想认真生活都不能够的节奏啊!巴黎歌剧院是需要预约的,那等待进去的时候去看看讲巴黎的历史和建筑的巴黎故事电影也蛮不错。 然而最有趣的还是这一站地铁的“展台式”空间。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见歌剧院的大门口面对的不仅仅是自身的一块空地(或者更专业的说,公共空间),还有隔了一条小街的一大块空地。那真的是一大块空地,除了一个地铁入口,真的是什么也没有。来看歌剧院的你,绝对不会错过这片地。

是的,你没看错,这一大块地上除了路灯什么也没有。在宝贵的市中心腾出这样一块地,无非就是突出歌剧院的重要性。一个轴线在这里结束,就是告诉你, “看!这就是那有名的歌剧院啦,快在她门口照张相!” 话说回来,为什么说她大名鼎鼎呢?实在是因为她被捧得太高,被批得也很惨。 先来说说这个歌剧院是怎样诞生的吧! 我们看到的这个巴黎歌剧院是现存最早的在法国的歌剧院。为什么要多加几个字“现存的”呢?因为最早的那个,也就是现在这个歌剧院的前身,在1763年被大火烧了的那个,才是。磕磕绊绊的,这个富丽堂皇的歌剧院才在1861年始建,1875年落成。一竣工就成了社交狂人们的宠儿。 喜欢听歌剧音乐剧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之所以现在经常去听歌剧啥也听不懂,是因为他们讲的都是古意大利语。(我在多伦多看歌剧一边看英语一幕一边看唱着意大利语的画面也是心累,带去的朋友都睡了。。)歌剧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并迅速风靡贵族圈,而作为当时欧洲不二的艺术中心的法国,又怎么甘心落后呢?所以巴黎歌剧院的建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国产剧”的上演。巴黎歌剧院建成后,几乎全部上演的剧目都是法国本土的,法国歌剧逐渐成熟,在百姓间流产甚广。我之所以提到我在多伦多看歌剧的事儿,主要还是当时我们周围坐的清一色法国妹子啊,用法语表达的激动让我到现在都难以忘怀,可见这影响力可不是一点半点儿的。。。 的确,开幕后的巴黎歌剧院的名气真是在每个圈子都很火啊。艺术圈觉得里面的室内装潢很赞,搞戏剧的和服装设计的都觉得在那里的演出服装都棒棒的,建筑师觉得整个歌剧院就是结构和设计都与时俱进的佳作,甚至娱乐圈和传媒都把她门口那台阶称为“最适合约会的地方”。 但最让歌剧院闻名世界的还是Gaston Leroux写于1910年、1986改编成音乐剧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这部跻身史上最受欢迎的三部歌剧、至今仍大受欢迎的作品无疑让这所歌剧院在富丽堂皇之余又多了几分神秘感。而这些,统统都源于她作为现代社交鼻祖的特殊地位。 拿破仑三世管理下的第二帝国应该是个相当开明的国度,不仅完成了土改(城市重建),还启用很多年轻的搞艺术的人建了许多新的地标。巴黎以围绕轴线而成的城市规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完善的。通俗来讲就是马路变宽了,大的马路都冲着有名的地标,轴线两边的房子都长一样,市区房子的高度都不超过28米。。然后走在巴黎的路上,你就看到了这样

这样

还有这样比走在纽约还更加迷茫的景致(因为长得都一样)。

而伴随这些大街大道出现的就是人们繁华过后需要的社交需求。如果你肯走进D'Orsay(奥德赛)去看看那个年代的绘画,你就会知道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多么小资、多么会享受生活。电影《午夜巴黎》更是直接”穿越“回19世纪末的巴黎,连毕加索的情妇都不愿回1920s了!

跳个舞啊,品个曲儿啊,没事泛舟湖上聊聊天啊,吃个野餐。更甭提喝个小酒啊,品个咖啡啥的。 (btw,这幅画可以在奥德赛看到。Renoir的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 经常混八卦的朋友们也都知道,恩爱是用来晒的。那在国王王后有晒幸福的需要、平民又有社交需求的时候,出现这个歌剧院让双方互赢是再好不过的了。 当年轻的设计师Charles Garnier把设计手稿拿到皇后Empress Eugenie的面前时,皇后受到了不小的惊吓,因为她并不认识那风格。然后Garnier就说这是“专属于陛下(拿破仑三世)的风格”。然后皇后很开心,然后就让他的设计建成了,然后到处都挂着NE的大花环(国王皇后的名字缩写合体),然后就没然后了。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建筑狗一定要有转得快的脑袋和能说会道的嘴巴才有活儿干,而且不用向万恶的甲方屈服。。。

无处不见的N和E,那是国王王后让平民看到的恩爱。 当然我还会告诉你,这是三赢,因为设计师的自恋也在这个建筑里一览无遗。 因为如果你问,巴黎歌剧院里面最多的是什么?我脑海里第一答案绝对是设计师那无处不在的自画像(当然,最多的是镜子,我一会儿会讲)。很多时候我的错觉告诉我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歌剧院常常被人们称作Palais Garnier (加尼叶宫殿)的原因(当然不是)。

休息大厅里的头像。他是Garnier本人。

房顶飞舞的红衣男子,他也是Garnier本人。 他本人无处不在,尤其是社交密度最大的休息大厅。 学艺术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很多时候哪怕名声很大的艺术家给贵族作画时都是不可以署名的,所以他们想尽办法被后人记住,在艺术品上留下个人印记。而把自己当成“画中人”直接客串画中的人物便是其中一种。不过Garnier是有多迷恋自己,才能做到无处不在啊。。。 说回真正在歌剧院里无处不在的东西 -- 镜子。 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以巴黎为首,处于工业革命浪潮后中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大环境下。那与昔日贵族想要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更加隐秘的社交相比,新生的中产阶级显然希望更开放式的社交和社交场所。所以我们看到正门口那又宽又长的大阶梯,还有一进正门的环形阶梯,还有镜子,还有华丽的休息大厅。他们想看到别人,也想被别人看到。

这是要看到多少个自己。。。

sorry,就是这么光明正大地看,ps你们不就是给大家看的么。。。

反射反射在反射,是有多少个灯。。 而那blingbling亮瞎眼的休息大厅简直跟凡尔赛宫的镜子大厅一样一样的。


上图歌剧院,下图凡尔赛。分得清么。。。 凡尔赛镜子大厅的功能就是国王接待各国使节的地方。那用到这里就很明显咯,是你交朋友的好地方啊。这种规模和重视程度是在之前的歌剧院都没有的。所以Leroux把那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放在这个剧院里也就不足为其了。 《歌剧魅影》里的Phantom魅影总是在窥视着所有人,而那个年代的社交就是互相窥视。

游客在“窥视”《歌剧魅影》女主Catherine坐的Chamber N.5(第五包厢)。 而歌剧院的庞大建筑规模也为魅影的栖身之所找到合理空间。

在奥德赛展出的歌剧院断面模型可以看到舞台净高48米,最底下是水,也就是“魅影的家”。当然了,真实地作用是让庞大的歌剧院保持稳定,不至于塌陷。 那既然说到这里都是溢美之词,我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说她也被批得很惨呢? 我之前提过,这个歌剧院的风格是与众不同的,因为她融合了之前的许多风格:Baroque(巴洛克),Classicism(古典主义),Beaux-arts(布扎艺术)甚至Romanticism(浪漫主义,见演奏厅顶的画)。而这些乱七八糟的装饰,在现代主义建筑师眼中简直糟糕到不能更糟。所以Sigfried Giedion在他大作《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空间,时间和建筑)中把歌剧院批成十九世纪末最丑的建筑。吉老师说,看不见表结构的钢,什么都是虚的! 这也是为啥我没去看这建筑之前,一直对她都没啥好感,一定是吉老师这最初印象没打好的缘故。 也许是有些华丽,但现代主义也逃不过1956一代的“讨伐”之后,看上去好像也没那么糟吧! 而如今再参观歌剧院,已不能像她鼎盛时期那样从正门口欢声笑语的出入了,要从西门(之前提过的巴黎故事的对面)的地下一层进去,然后从西门的二层(商店)出来。感受自然也就不同往日了。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其实我只希望碰巧看到我这篇文字的您,碰巧哪天去巴黎抢购的时候,碰巧又路过巴黎歌剧院,因我的一顿乱侃多迈出一步,进去瞅瞅,那我就很开心了。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