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泪点总结
泪点一:梅长苏拜访言侯爷,规劝侯爷放弃复仇计划,侯爷最后对梅长苏说:“日后若是祸起萧墙,可否念在小儿与苏先生相交为友的份上,救他一命。”
言侯爷与豫津这对父子并不亲近,豫津说过他爹成日里就是求仙问药,每次回来只问他银子够不够花,父子关系仅此而已。豫津平日里总是一副纨绔子弟的模样,但每当谈起父亲,总能感到他的忧伤无奈。这句话之所以打动我并仅仅是因为父子间藏于心底的情义,还因为这句话点明了此剧不能圆满的结局,他们所谋之事注定有人要牺牲,至于是谁目前不知道,但无论是谁都会让人伤心。
泪点二:靖王得知聂锋和赤焰军谋逆真相后,对母亲说:“母亲,我想小殊了。”
靖王是个不善表露自己的人,这么多年他一直都在惦念皇长兄和林殊,但他从不表达,一是他无人可表,他的朋友都在梅岭之战上死去,二是,他不能表,因为那些人毕竟还是朝廷的逆犯,而他作为皇子,表明这样的立场无异于和自己的父亲作对。这么多年,他的这种感情一直埋在心底,他坚信朋友们的清白,却无法证明,他应该非常怨恨自己。这句话,虽然很短很简单,但却承载了靖王十年来的孤独和悲伤。
泪点三:梅长苏病重,靖王回忆林殊。
果然没有台词就想不起情节啊,我觉得靖王每次想起小殊都是他感到特别孤单的时候,那句话说的特别对,多么流弊的现在也比不上一起傻逼的过去,话糙理不糙。
泪点四:静妃为梅长苏诊脉。
静妃应该早就知道梅长苏就是林殊了,但是她一定要亲眼确认,手上的疤没了,就一定要诊脉。我觉得这个地方演员处理的非常好,那个泪水真的是忍不住的泪水啊,真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留下来的泪水啊,这个泪水不仅仅是为心疼林殊而流,还有所有的故人,静妃心里这么多年的惦念和释怀都通过这眼泪表达出来了。
泪点五:甄平城墙烧油。
每次看剧我都会喜欢一些边缘人物,比如甄平。甄平也是赤焰旧军,在誉王率兵谋反,兵临城下的危难之时,甄平挺身而出,身中数箭,却还是登上城墙,放油放火,解了燃眉之急。这一幕体现的不仅仅是甄平自己还有整个赤焰旧部,体现的是他们对国家的忠诚。
泪点六:聂锋小殊相识。
靖王手下擒获怪兽,梅长苏通过手环辨认出聂锋,当时他心里肯定是既难过又高兴。想到之前骁勇善战的武士现在却成了失去语言能力,容貌辨认不清,别人嘴里的怪兽,林殊心里肯定特别难过,但还好他还活着。
泪点七:霓凰得知静妃已知梅长苏真实身份。
啧啧,当时两人那个眼神。霓凰作为这部剧的女主,其实女主的特别不明显,你硬把她掰成男三男四的也没什么问题,因为她太英气了。但这一次,她不再是战场上的那个女郡主,而是居家心里有委屈有小情绪的大龄女青年,而且她终于有了倾诉渠道,是真正的女人对女人的倾诉。
泪点八:靖王得知梅长苏身份,懊恼不已,静妃说:“完成他最后的愿望,你的愿望,我们所有人的愿望。”
这句话真正开启了全剧的高潮。我觉得真的可以拍一下前传了,皇长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让他身边的人都跟着他这么有情有义。小殊的愿望就是让祁王、林家以及十万赤焰军沉冤得雪,他不是为了复仇,如果是复仇的话就应该是荆轲刺秦那样的,他就是执拗的一定得是皇上自己说自己错了,自己翻自己的案。他对这个朝廷,对这个皇帝没有夹带私人情感,所以面临誉王逼宫,面临外部入侵,他还是选择站在皇帝和朝廷这边,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可贵,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大义。
泪点九:景睿陪母亲见靖王,见面最后梅长苏问景睿:“最近还好吗?”
这句台词也很短很简单,但就是特别催泪。我觉得梅长苏当初结交景睿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两人日后纠结的关系。事情发生之后,梅长苏并没有对景睿做出过多的解释,比起他们所谋之事,梅长苏与景睿的基情显得微不足道,但两人都是重情重义之人,苏哥哥对景睿应该是既感激有愧疚,当然他对景睿也有足够的信任,相信他应该能明白自己的选择。梅长苏对景睿应该是有千言万语,但是最后他只说了这么一句,但是情义的表达已经充分了。
泪点十:林殊与景琰放下身份谈话,景琰实现承诺给小殊珍珠
这段对话来的太迟了,当初景琰得知梅长苏身份,两人再次相见后并没有什么强烈情绪的表达,大概是因为知道还有大事在身。如今冤已洗清,虽然苏哥哥不会再做回林殊,不会再陪在景琰身边,但至少两人可以轻松地聊天,对彼此也算有了交代。然后最催泪的还是珍珠那段,一个随口的诺言,景琰一直记着,这么多年,他都没有把珍珠埋进土里,说明他对林殊一直有执念,这种坚持让人感动。
言侯爷与豫津这对父子并不亲近,豫津说过他爹成日里就是求仙问药,每次回来只问他银子够不够花,父子关系仅此而已。豫津平日里总是一副纨绔子弟的模样,但每当谈起父亲,总能感到他的忧伤无奈。这句话之所以打动我并仅仅是因为父子间藏于心底的情义,还因为这句话点明了此剧不能圆满的结局,他们所谋之事注定有人要牺牲,至于是谁目前不知道,但无论是谁都会让人伤心。
泪点二:靖王得知聂锋和赤焰军谋逆真相后,对母亲说:“母亲,我想小殊了。”
靖王是个不善表露自己的人,这么多年他一直都在惦念皇长兄和林殊,但他从不表达,一是他无人可表,他的朋友都在梅岭之战上死去,二是,他不能表,因为那些人毕竟还是朝廷的逆犯,而他作为皇子,表明这样的立场无异于和自己的父亲作对。这么多年,他的这种感情一直埋在心底,他坚信朋友们的清白,却无法证明,他应该非常怨恨自己。这句话,虽然很短很简单,但却承载了靖王十年来的孤独和悲伤。
泪点三:梅长苏病重,靖王回忆林殊。
果然没有台词就想不起情节啊,我觉得靖王每次想起小殊都是他感到特别孤单的时候,那句话说的特别对,多么流弊的现在也比不上一起傻逼的过去,话糙理不糙。
泪点四:静妃为梅长苏诊脉。
静妃应该早就知道梅长苏就是林殊了,但是她一定要亲眼确认,手上的疤没了,就一定要诊脉。我觉得这个地方演员处理的非常好,那个泪水真的是忍不住的泪水啊,真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留下来的泪水啊,这个泪水不仅仅是为心疼林殊而流,还有所有的故人,静妃心里这么多年的惦念和释怀都通过这眼泪表达出来了。
泪点五:甄平城墙烧油。
每次看剧我都会喜欢一些边缘人物,比如甄平。甄平也是赤焰旧军,在誉王率兵谋反,兵临城下的危难之时,甄平挺身而出,身中数箭,却还是登上城墙,放油放火,解了燃眉之急。这一幕体现的不仅仅是甄平自己还有整个赤焰旧部,体现的是他们对国家的忠诚。
泪点六:聂锋小殊相识。
靖王手下擒获怪兽,梅长苏通过手环辨认出聂锋,当时他心里肯定是既难过又高兴。想到之前骁勇善战的武士现在却成了失去语言能力,容貌辨认不清,别人嘴里的怪兽,林殊心里肯定特别难过,但还好他还活着。
泪点七:霓凰得知静妃已知梅长苏真实身份。
啧啧,当时两人那个眼神。霓凰作为这部剧的女主,其实女主的特别不明显,你硬把她掰成男三男四的也没什么问题,因为她太英气了。但这一次,她不再是战场上的那个女郡主,而是居家心里有委屈有小情绪的大龄女青年,而且她终于有了倾诉渠道,是真正的女人对女人的倾诉。
泪点八:靖王得知梅长苏身份,懊恼不已,静妃说:“完成他最后的愿望,你的愿望,我们所有人的愿望。”
这句话真正开启了全剧的高潮。我觉得真的可以拍一下前传了,皇长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让他身边的人都跟着他这么有情有义。小殊的愿望就是让祁王、林家以及十万赤焰军沉冤得雪,他不是为了复仇,如果是复仇的话就应该是荆轲刺秦那样的,他就是执拗的一定得是皇上自己说自己错了,自己翻自己的案。他对这个朝廷,对这个皇帝没有夹带私人情感,所以面临誉王逼宫,面临外部入侵,他还是选择站在皇帝和朝廷这边,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可贵,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大义。
泪点九:景睿陪母亲见靖王,见面最后梅长苏问景睿:“最近还好吗?”
这句台词也很短很简单,但就是特别催泪。我觉得梅长苏当初结交景睿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两人日后纠结的关系。事情发生之后,梅长苏并没有对景睿做出过多的解释,比起他们所谋之事,梅长苏与景睿的基情显得微不足道,但两人都是重情重义之人,苏哥哥对景睿应该是既感激有愧疚,当然他对景睿也有足够的信任,相信他应该能明白自己的选择。梅长苏对景睿应该是有千言万语,但是最后他只说了这么一句,但是情义的表达已经充分了。
泪点十:林殊与景琰放下身份谈话,景琰实现承诺给小殊珍珠
这段对话来的太迟了,当初景琰得知梅长苏身份,两人再次相见后并没有什么强烈情绪的表达,大概是因为知道还有大事在身。如今冤已洗清,虽然苏哥哥不会再做回林殊,不会再陪在景琰身边,但至少两人可以轻松地聊天,对彼此也算有了交代。然后最催泪的还是珍珠那段,一个随口的诺言,景琰一直记着,这么多年,他都没有把珍珠埋进土里,说明他对林殊一直有执念,这种坚持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