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Hoesli 到现在——1959年至今的ETH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下)
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浪潮不可避免的波级到ETH,Hoesli对学生向来不留情面的态度使他受到一些新生的强烈指责,次年担任系主任后更是雪上加霜,这无疑令全身心赋予教学的他心力交瘁;也或许是受到骑友科林罗的影响,使其兴趣转向了城市,总之,1969/70学年Hoesli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当时的高年级(他曾带过的一年生)的设计课上。一年级设计课虽然仍由他主持,但除开若干前期小练习,后面的设计部分,则完全由各组的助教支配。从这一年开始到1972年,虽然助教们在课程中依然贯彻了Hoesli的整套设计方法,但分析的比重大增而对形式的推敲疲软。相比之下,之前十年(1959-1968)的教学呈现出稳定及延续的整体性,这大概也是Pia Simmendinger女士对Hoesli教学的博士研究限定在这段时期的原因。
不过,也正是在这个“混乱”的时期,今天深受学生们喜爱的“研讨周” (Seminarwoche)得以正式确立。此前,虽然教员们都认为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之外带学生外出做实地的建筑观察与讨论以训练敏锐眼光,却苦于活动时间总与细密交织的课程安排相冲突,只能见缝插针。1970年始,建筑系在每学期中间空出一周,让教授们领队,或远足,或于校内workshop。教授的深度视角自不待言,对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大有裨益。80年代初“研讨周”时间落定在每学期第六周。
在此不得不提及六十年代中ETH的“信息交流会”(Informationskolloquien),据Heinz Ronner (当时一年级的构造课教授)回忆:“那时候学校里许多教授、讲师及助理仍视自我为公仆,每月聚首,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出发,共商“校”是。建筑师和城市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聚在一起谈论彼时各自关心的话题,这对一个大学的氛围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Hoesli的“使用功能系统图解”(NSD)、“空间系统图解”(RSD)也正是产生于当时对系统论的讨论。这跟当时的物理条件不可分,其时建筑学院还在苏黎世市中心——即便后来由于学生数量猛增,1967年一部分课程从主楼迁到火车站桥边的Globus-Provisorium货仓内(一个“临时”建筑,不过至今还在使用,目前大超市Coop所在),教员的生活和工作地点还是离得很近,校内同仁之间的交流有条件基础,学院老师之间的交流更是密切。1976年建筑学院搬到现在的Hönggerberg校区,从前同事一起烧饭吃饭的情景再难复现。
1973年Hoesli似乎又回归到一年级的教学,设计课又统一起来了。此后至1981年的八年间,课程延用了“小练习+设计”的模式,在保留“空间定义”、“空间观察”、“场所与空间”、“案例分析”等小练习之外,加入了运用模块进行操作的方式。例如从1973年开始第一个练习变为“利用给定尺寸的家具、功能模块及三种高度、形式的片墙,在给定的场地上进行满足使用功能图解及多条流线的空间组织”。这个练习看似过家家,实则需要理解流线、空间需求、人体尺度、空间域等概念,以及对它们的通盘考虑方可完成。又如1977年练习五“场地上的体块组织”,用规定形状及数量的单元模块进行组合,构成新一级的空间,形成空间序列,同时定义室内外空间。这个练习在Hoesli任教一年级的最后一年,发展为第一学期《飞机俱乐部设计》前的一个热身——用给定的空间模块在场地上组织俱乐部的空间系统,还印发了制作体块模型的纸样。模块化的操作跟当时Kramel主持的构造课有很大关系。
镜头一转,1961年。曾先后就读于维也纳理工学院及维也纳美术学院的青年Kramel,在赴美求学一年后回到欧洲。同年,因机缘巧合,途经苏黎世的他在朋友的建议下成为Ronner的构造课助教,没想到这一留就是四十余年(除了1966-70年在美国任教)。那时构造课和设计课的助教办公室仅一门之隔,Kramel从Hoesli那儿获得了对现代建筑的完整理解以及对德州骑警的认识。作为Hoesli教改的一部分,构造课急需一个让学生可以快速进入语境的教学模型。Kramel提议:一个立方体。这个后来发展为3米边长的基本建筑单元(B.A.U, Basic Architectural Unit),具有空间和结构的多重意义:它可以是一个抽象的空间体积;它可以是由6个面组成的体量,各个面正好对应于建筑的屋顶、墙身、基础等部位,可以具有不同的开敞/封闭程度;它可以被视为由两个平行的面所定义的空间,那么空间就有了方向性;它还可以被视为一个骨骼结构,对应于梁、柱、节点。这个模型使得限制条件精确可控,训练目标明确。这一时刻也正是结构主义建筑方兴未艾,瑞士大力倡导标准化预制建造的开端。
1971年Kramel主持构造课后,把原先起辅助设计课作用的知识介绍型教学逐步变为在具体场地上、具有独立设计主题的练习群模式,并借助不同形式的模块进行操作。例如76/77学年先后四个主题:
I.小市场设计——相同摊位模块的复制(承重结构与空间限定元素);
II.二层住宅单元设计——在空间框架中置入功能模块(外围护系统,建筑各部分的构造);
III.单元体的空间组合(整体与部分,建构的表达);
IV.与建筑设计课结合的综合设计。
82/83学年,由于从Hoesli手中接过设计课的E.Studer完全另起炉灶,两门课间的纽带骤然断裂,构造课反倒获得了自由,Kramel将最后一个主题设定为钢结构的亭子设计,并有意识地将前后几个设计的建筑组织到同一块场地中。把一学年分成4个设计题目,每个题目由环环相扣的练习组成的模式在Kramel后来的设计课中延续着。
1984年Hoesli的意外辞世令人扼腕,然而他在ETH多年的教学已然夯下深深基础。我们固然不能将今日瑞士建筑的群星闪耀归功于他一人(按照入学年份,包括从Arthur Rüegg,Fabio Reihnhart,Marcel Meili,Miroslav Sik,到Annette Gigon 与 Mike Guyer等建筑师都上过他的一年班),但Hoesli对空间的专注,使得许多学生在多年以后依然记得“空间作用”、“运动趋势”这样由他生造的词语,并用于设计思考。而另一方面,或许因为对逻辑清晰性的坚持,建立在梁柱板框架体系之上的设计作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呈现的是空间限定元素(墙)和承重结构(柱)两套系统的截然分立,即便在可以将二者轻易整合的情况下亦然;并且,在他的设计方法中,结构总是被动的出现在空间系统与地形结合之后,因而结构对于塑成空间的先决性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H.Kramel教授
————————————————————————————————————————————
1985年Kramel接手一年级时每年新生人数已经高达300人,他将设计课与构造课的练习部分(studio)合二为一,于是有了双倍的时间可以统筹,即每周连续的两天。
Kramel认为“使用功能—空间”、“材料—建造”、“场地—场所”共同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如上图)他把这三要素与提契诺学派先后出现的三条发展脉络相对应:以Rino Tami为先锋的追随柯布西耶的功能主义;以Mario Campi为代表的追随密斯的结构主义倾向;以及Livio Vacchini为代表的文脉主义。大家或许还会想起Frampton在《建构文化研究》里提及决定建成环境的3个要素:“the topos, the typos, and the tectonic” (地点,类型,和建构),正如后来Deplazes在《建构建筑手册》中的图解所示。这三个要素在每个具体的设计中的重要程度不一,但都分别可以成为设计的切入点。
↑ 来源:Deplazes《Constructing Architecture》 (英文版《建构建筑手册》)引言部分
这三要素,构成了Kramel一个学年内前三个阶段的设计主题,以87/88学年“划艇中心”为例:
I.总平面及入口设计(场地组织);
II.宿舍单元及组群设计(功能分区与空间域);
III.看台与瞭望塔设计(向高度上发展的结构体);
IV.俱乐部设计(包含大、小空间的综合设计)。
这四个阶段刚好与他教构造课时候的四个阶段相叠合,构成了空间复杂程度和结构构造难度的同步递增,上一阶段的成果及所学成为下一阶段的“输入条件”,每个设计都包含从场地到细部构造的循环。
↑ 1987/88学年,划艇中心。Kramel。来源:Entwerfen Architekturabteilung 1987/88
您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三要素中,Kramel将“使用功能”与“空间”归在一起,这跟他模块化的操作方式有直接关系。课程伊始,要求学生用普通纸制作一堆代表基本建筑单元(BAU)的“门”型模块(如“建筑基本单元”图左二所示)在代表场地的纸板上排布,快速地组织入口、宿舍群、看台塔楼及俱乐部的总平面关系,此后,在设计各部分建筑单体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已有条件进行调整。不过,以模块生成形式的方法,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形式的多样性。
Kramel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把设计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练习,或者说把练习融合在设计中。从Hoesli的“预备练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练习作为训练工具的特点:周期短;训练目的明确;详尽的“输入条件”、“步骤”及可以预期的“输出结果”;易于评价。同时,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助教往往在课前需进行“试做”。Kramel将课程中每周的任务设置得具有上述性质,学生在完成这样一系列练习后,也完成了设计。小练习使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即便需要应对二十多个学生,也能够在当日进行一轮以上的个别或分小组讨论。这样的“分解动作”与今天Eberle在二年级设计课的“递进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M.Angelil 教授
————————————————————————————————————————————
↑ 2001/02 上学期设计课架构图解。Angelil。来源:Inchoate : an experiment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2003
M.Angelil1979年ETH获得学位后,在Kramel教席下担任了3年构造课助教,之后赴美任教,直至1994年归来。期间在哈佛Sekler教授及Kramel教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建筑中技术与形式的表达》(Technique and Formal Exression in Architecture),后来关注点转向城市设计。在美国长期的产学研经历使其执掌的一年级教学形式迥异,不过,在课程架构上对前面的教席仍有所继承。上学期分为三个板块:空间(Space)、功能需求(Program)、技术(Technology),每个板块4个练习,每周一个,前面练习的成果成为后续练习的输入条件。下学期关于城市与文脉,并回顾上学期的设计过程。课程中适时加入了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等设计软件的训练。每个练习结束的同时发布下周的课前必读文献,以便下一studio开始前就可进行一轮讨论。
↑ Angelil将练习时间安排精确到小时。来源同上
以01/02学年上学期“空间”板块的练习系列举例:
(主题——相关概念——操作方法)
1.初识空间 ——空间的品质与特点——切割、折叠纸张形成空间,观察并描述
2.实体之间——正—负形;图—底关系——记录一对探戈舞者之间的空间、制模、浇铸
3.平面转化为剖面—— 空间域/透明性——分析给定平面图;图示空间域;制作有机玻璃模型
4.建筑与场地——场地、地形——用练习1、2、3的照片拼贴;制作模型
↑ 1968年,1987年及2001年的第一个练习。
我们看到,从Hoesli到Angelil,入门第一个练习都是对纸片的简易操作,甚至不太能称之为“模型”,但快速的折叠、裁剪或粘贴已然形成直观的空间关系,教师可以籍此向学生阐明概念。此外,虽然是从较小尺寸的模型制作开始,但并不是以制作“物件”为目的,从开始就聚焦于空间、虚实、图底关系,尽可能让学生避免从雕塑造型的角度去评判自己的作品。关键词是快,因为一旦手比脑慢,学生就会在可能的情况下求助电脑了。与前二者的教学相比,Angelil更偏重操作及思考的过程,对于结果的具体形式就不那么在意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环环相扣的练习设置,后面的练习不能仅仅是简单借用前者的结果做为操作的基础,二者之间必须有牢固的逻辑关系,否则,就没有意义了。并且,输入条件与输出要求之间的逻辑越清晰,成果受指导教师(助教)个人偏好影响产生的差异就越小。
(Angelil的教学成果已有完整的出版物并有中译本,在此不一一尽述。)
C.Kerez教授
————————————————————————————————————————————
作为建筑师的Kerez显然要比作为教师的Kerez要有名得多。他1988年毕业,到2001年重返ETH之前,一直进行建筑实践,目前已有不少建成的佳作,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建筑摄影经验。2009年之前指导高年级的设计课,据说深受好评,学院因而予以重托。一年级教学至今仍在不断探索,每年形式不尽相同。他的教学强调对空间的想象,对形式的理解与创新,对氛围的感知与重构;他对设计要素的提炼比较直觉化,如“光线”、“材质”等。虽然也是一至两周长度的练习,其学生作业却往往无法预料,充满了个人化的解读,这正是Kerez想要的。2014学年第一学期的练习包括:
1.自选材料与场地,定义一个空间,不需考虑人体尺度
2.城市、房屋及房间的尺度。用步距、尺子等工具做三种尺度的实测,按比例绘图。
3.光与空间。分析人物照片的光源,设计一个重现这种光线感觉的空间,不需考虑外部及结构。
4.材料的表面属性与空间品质。实测校内某个室内空间,制作大比例模型;置换掉原有的表面材料,获得新的空间效果。不需考虑结构及实际构造。
5.找形:从平面到空间。在给定的绘画中提取线条,生成平面或剖面图,从二维图形发展为三维空间;模型;绘图。考虑结构和理性,不考虑立面及外部空间。
6.空间的结构。从居住单元的空间结构到组团的空间结构。
这些小练习将讨论的元素抽离出来,常常完全回避力学、构造等问题,例如练习4,材质的置换,就像搭建舞台布景,只在乎最终的视觉效果,至于使用什么手段去处理、模拟材料,任由学生实验创造。下面这位同学为了构建她的场景,用塑料片做模板浇出三块光面水泥板,其中两块划线戳洞模拟清水混凝土墙面,另一块用石墨粉打磨出镜面效果模拟自流平地板;硫酸纸做“顶光”;在暗部的另一面墙则仅仅用灰卡了事。
第二学期,先进行每两周一个的快题,类似于“头脑风暴”,不做模型,只进行照片的拼贴,题目来自往年的毕业设计。第七周开始选其中一个作为学期设计进行深化。2015春季的三个题目分别是:功能需求优先的湖畔建筑概念设计;结构优先的高层建筑概念设计;环境优先的临时剧场概念设计。
Kerez自己的工作方法是大比例的模型加上模型照片,从一年级的教学看还真是如此,非常重视对模型照片的处理(以产生预想的“氛围”),对图纸的要求却不高。当下反倒是在Spiro的构造课上,同学们画得一手好图。
————————————————————————————————————————————
好,从1959年以来的4任教席都大致介绍了一下,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教学的思考空间。下面稍微列出一些关键词,作为回想的支点。
- 练习与设计的关系
- 敏锐度的培养
- 影响设计的要素
- 用模型思考
- 操作方法与媒介
不过,也正是在这个“混乱”的时期,今天深受学生们喜爱的“研讨周” (Seminarwoche)得以正式确立。此前,虽然教员们都认为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之外带学生外出做实地的建筑观察与讨论以训练敏锐眼光,却苦于活动时间总与细密交织的课程安排相冲突,只能见缝插针。1970年始,建筑系在每学期中间空出一周,让教授们领队,或远足,或于校内workshop。教授的深度视角自不待言,对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大有裨益。80年代初“研讨周”时间落定在每学期第六周。
在此不得不提及六十年代中ETH的“信息交流会”(Informationskolloquien),据Heinz Ronner (当时一年级的构造课教授)回忆:“那时候学校里许多教授、讲师及助理仍视自我为公仆,每月聚首,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出发,共商“校”是。建筑师和城市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聚在一起谈论彼时各自关心的话题,这对一个大学的氛围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Hoesli的“使用功能系统图解”(NSD)、“空间系统图解”(RSD)也正是产生于当时对系统论的讨论。这跟当时的物理条件不可分,其时建筑学院还在苏黎世市中心——即便后来由于学生数量猛增,1967年一部分课程从主楼迁到火车站桥边的Globus-Provisorium货仓内(一个“临时”建筑,不过至今还在使用,目前大超市Coop所在),教员的生活和工作地点还是离得很近,校内同仁之间的交流有条件基础,学院老师之间的交流更是密切。1976年建筑学院搬到现在的Hönggerberg校区,从前同事一起烧饭吃饭的情景再难复现。
![]() |
建筑学院的两次迁址 |
1973年Hoesli似乎又回归到一年级的教学,设计课又统一起来了。此后至1981年的八年间,课程延用了“小练习+设计”的模式,在保留“空间定义”、“空间观察”、“场所与空间”、“案例分析”等小练习之外,加入了运用模块进行操作的方式。例如从1973年开始第一个练习变为“利用给定尺寸的家具、功能模块及三种高度、形式的片墙,在给定的场地上进行满足使用功能图解及多条流线的空间组织”。这个练习看似过家家,实则需要理解流线、空间需求、人体尺度、空间域等概念,以及对它们的通盘考虑方可完成。又如1977年练习五“场地上的体块组织”,用规定形状及数量的单元模块进行组合,构成新一级的空间,形成空间序列,同时定义室内外空间。这个练习在Hoesli任教一年级的最后一年,发展为第一学期《飞机俱乐部设计》前的一个热身——用给定的空间模块在场地上组织俱乐部的空间系统,还印发了制作体块模型的纸样。模块化的操作跟当时Kramel主持的构造课有很大关系。
![]() |
1973 练习一,托儿所。Hoesli。来源:gta档案馆 |
![]() |
1977 练习五。Hoesli。来源:gta档案馆 |
镜头一转,1961年。曾先后就读于维也纳理工学院及维也纳美术学院的青年Kramel,在赴美求学一年后回到欧洲。同年,因机缘巧合,途经苏黎世的他在朋友的建议下成为Ronner的构造课助教,没想到这一留就是四十余年(除了1966-70年在美国任教)。那时构造课和设计课的助教办公室仅一门之隔,Kramel从Hoesli那儿获得了对现代建筑的完整理解以及对德州骑警的认识。作为Hoesli教改的一部分,构造课急需一个让学生可以快速进入语境的教学模型。Kramel提议:一个立方体。这个后来发展为3米边长的基本建筑单元(B.A.U, Basic Architectural Unit),具有空间和结构的多重意义:它可以是一个抽象的空间体积;它可以是由6个面组成的体量,各个面正好对应于建筑的屋顶、墙身、基础等部位,可以具有不同的开敞/封闭程度;它可以被视为由两个平行的面所定义的空间,那么空间就有了方向性;它还可以被视为一个骨骼结构,对应于梁、柱、节点。这个模型使得限制条件精确可控,训练目标明确。这一时刻也正是结构主义建筑方兴未艾,瑞士大力倡导标准化预制建造的开端。
![]() |
基本建筑单元(B.A.U)。Kramel。作者重绘。 |
1971年Kramel主持构造课后,把原先起辅助设计课作用的知识介绍型教学逐步变为在具体场地上、具有独立设计主题的练习群模式,并借助不同形式的模块进行操作。例如76/77学年先后四个主题:
I.小市场设计——相同摊位模块的复制(承重结构与空间限定元素);
II.二层住宅单元设计——在空间框架中置入功能模块(外围护系统,建筑各部分的构造);
III.单元体的空间组合(整体与部分,建构的表达);
IV.与建筑设计课结合的综合设计。
82/83学年,由于从Hoesli手中接过设计课的E.Studer完全另起炉灶,两门课间的纽带骤然断裂,构造课反倒获得了自由,Kramel将最后一个主题设定为钢结构的亭子设计,并有意识地将前后几个设计的建筑组织到同一块场地中。把一学年分成4个设计题目,每个题目由环环相扣的练习组成的模式在Kramel后来的设计课中延续着。
1984年Hoesli的意外辞世令人扼腕,然而他在ETH多年的教学已然夯下深深基础。我们固然不能将今日瑞士建筑的群星闪耀归功于他一人(按照入学年份,包括从Arthur Rüegg,Fabio Reihnhart,Marcel Meili,Miroslav Sik,到Annette Gigon 与 Mike Guyer等建筑师都上过他的一年班),但Hoesli对空间的专注,使得许多学生在多年以后依然记得“空间作用”、“运动趋势”这样由他生造的词语,并用于设计思考。而另一方面,或许因为对逻辑清晰性的坚持,建立在梁柱板框架体系之上的设计作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呈现的是空间限定元素(墙)和承重结构(柱)两套系统的截然分立,即便在可以将二者轻易整合的情况下亦然;并且,在他的设计方法中,结构总是被动的出现在空间系统与地形结合之后,因而结构对于塑成空间的先决性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H.Kramel教授
————————————————————————————————————————————
1985年Kramel接手一年级时每年新生人数已经高达300人,他将设计课与构造课的练习部分(studio)合二为一,于是有了双倍的时间可以统筹,即每周连续的两天。
![]() |
建筑设计的三要素。Kramel。作者重绘。 |
Kramel认为“使用功能—空间”、“材料—建造”、“场地—场所”共同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如上图)他把这三要素与提契诺学派先后出现的三条发展脉络相对应:以Rino Tami为先锋的追随柯布西耶的功能主义;以Mario Campi为代表的追随密斯的结构主义倾向;以及Livio Vacchini为代表的文脉主义。大家或许还会想起Frampton在《建构文化研究》里提及决定建成环境的3个要素:“the topos, the typos, and the tectonic” (地点,类型,和建构),正如后来Deplazes在《建构建筑手册》中的图解所示。这三个要素在每个具体的设计中的重要程度不一,但都分别可以成为设计的切入点。
![]() |
↑ 来源:Deplazes《Constructing Architecture》 (英文版《建构建筑手册》)引言部分
这三要素,构成了Kramel一个学年内前三个阶段的设计主题,以87/88学年“划艇中心”为例:
I.总平面及入口设计(场地组织);
II.宿舍单元及组群设计(功能分区与空间域);
III.看台与瞭望塔设计(向高度上发展的结构体);
IV.俱乐部设计(包含大、小空间的综合设计)。
这四个阶段刚好与他教构造课时候的四个阶段相叠合,构成了空间复杂程度和结构构造难度的同步递增,上一阶段的成果及所学成为下一阶段的“输入条件”,每个设计都包含从场地到细部构造的循环。
![]() |
↑ 1987/88学年,划艇中心。Kramel。来源:Entwerfen Architekturabteilung 1987/88
您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三要素中,Kramel将“使用功能”与“空间”归在一起,这跟他模块化的操作方式有直接关系。课程伊始,要求学生用普通纸制作一堆代表基本建筑单元(BAU)的“门”型模块(如“建筑基本单元”图左二所示)在代表场地的纸板上排布,快速地组织入口、宿舍群、看台塔楼及俱乐部的总平面关系,此后,在设计各部分建筑单体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已有条件进行调整。不过,以模块生成形式的方法,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形式的多样性。
![]() |
1987/88学年,划艇中心。Kramel |
Kramel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把设计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练习,或者说把练习融合在设计中。从Hoesli的“预备练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练习作为训练工具的特点:周期短;训练目的明确;详尽的“输入条件”、“步骤”及可以预期的“输出结果”;易于评价。同时,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助教往往在课前需进行“试做”。Kramel将课程中每周的任务设置得具有上述性质,学生在完成这样一系列练习后,也完成了设计。小练习使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即便需要应对二十多个学生,也能够在当日进行一轮以上的个别或分小组讨论。这样的“分解动作”与今天Eberle在二年级设计课的“递进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M.Angelil 教授
————————————————————————————————————————————
![]() |
↑ 2001/02 上学期设计课架构图解。Angelil。来源:Inchoate : an experiment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2003
M.Angelil1979年ETH获得学位后,在Kramel教席下担任了3年构造课助教,之后赴美任教,直至1994年归来。期间在哈佛Sekler教授及Kramel教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建筑中技术与形式的表达》(Technique and Formal Exression in Architecture),后来关注点转向城市设计。在美国长期的产学研经历使其执掌的一年级教学形式迥异,不过,在课程架构上对前面的教席仍有所继承。上学期分为三个板块:空间(Space)、功能需求(Program)、技术(Technology),每个板块4个练习,每周一个,前面练习的成果成为后续练习的输入条件。下学期关于城市与文脉,并回顾上学期的设计过程。课程中适时加入了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等设计软件的训练。每个练习结束的同时发布下周的课前必读文献,以便下一studio开始前就可进行一轮讨论。
![]() |
↑ Angelil将练习时间安排精确到小时。来源同上
以01/02学年上学期“空间”板块的练习系列举例:
(主题——相关概念——操作方法)
1.初识空间 ——空间的品质与特点——切割、折叠纸张形成空间,观察并描述
2.实体之间——正—负形;图—底关系——记录一对探戈舞者之间的空间、制模、浇铸
3.平面转化为剖面—— 空间域/透明性——分析给定平面图;图示空间域;制作有机玻璃模型
4.建筑与场地——场地、地形——用练习1、2、3的照片拼贴;制作模型
![]() |
↑ 1968年,1987年及2001年的第一个练习。
我们看到,从Hoesli到Angelil,入门第一个练习都是对纸片的简易操作,甚至不太能称之为“模型”,但快速的折叠、裁剪或粘贴已然形成直观的空间关系,教师可以籍此向学生阐明概念。此外,虽然是从较小尺寸的模型制作开始,但并不是以制作“物件”为目的,从开始就聚焦于空间、虚实、图底关系,尽可能让学生避免从雕塑造型的角度去评判自己的作品。关键词是快,因为一旦手比脑慢,学生就会在可能的情况下求助电脑了。与前二者的教学相比,Angelil更偏重操作及思考的过程,对于结果的具体形式就不那么在意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环环相扣的练习设置,后面的练习不能仅仅是简单借用前者的结果做为操作的基础,二者之间必须有牢固的逻辑关系,否则,就没有意义了。并且,输入条件与输出要求之间的逻辑越清晰,成果受指导教师(助教)个人偏好影响产生的差异就越小。
(Angelil的教学成果已有完整的出版物并有中译本,在此不一一尽述。)
C.Kerez教授
————————————————————————————————————————————
作为建筑师的Kerez显然要比作为教师的Kerez要有名得多。他1988年毕业,到2001年重返ETH之前,一直进行建筑实践,目前已有不少建成的佳作,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建筑摄影经验。2009年之前指导高年级的设计课,据说深受好评,学院因而予以重托。一年级教学至今仍在不断探索,每年形式不尽相同。他的教学强调对空间的想象,对形式的理解与创新,对氛围的感知与重构;他对设计要素的提炼比较直觉化,如“光线”、“材质”等。虽然也是一至两周长度的练习,其学生作业却往往无法预料,充满了个人化的解读,这正是Kerez想要的。2014学年第一学期的练习包括:
![]() |
1.自选材料与场地,定义一个空间,不需考虑人体尺度
![]() |
2.城市、房屋及房间的尺度。用步距、尺子等工具做三种尺度的实测,按比例绘图。
![]() |
3.光与空间。分析人物照片的光源,设计一个重现这种光线感觉的空间,不需考虑外部及结构。
![]() |
4.材料的表面属性与空间品质。实测校内某个室内空间,制作大比例模型;置换掉原有的表面材料,获得新的空间效果。不需考虑结构及实际构造。
![]() |
5.找形:从平面到空间。在给定的绘画中提取线条,生成平面或剖面图,从二维图形发展为三维空间;模型;绘图。考虑结构和理性,不考虑立面及外部空间。
![]() |
6.空间的结构。从居住单元的空间结构到组团的空间结构。
这些小练习将讨论的元素抽离出来,常常完全回避力学、构造等问题,例如练习4,材质的置换,就像搭建舞台布景,只在乎最终的视觉效果,至于使用什么手段去处理、模拟材料,任由学生实验创造。下面这位同学为了构建她的场景,用塑料片做模板浇出三块光面水泥板,其中两块划线戳洞模拟清水混凝土墙面,另一块用石墨粉打磨出镜面效果模拟自流平地板;硫酸纸做“顶光”;在暗部的另一面墙则仅仅用灰卡了事。
![]() |
2014/15学年,练习4。Kerez。作者摄 |
第二学期,先进行每两周一个的快题,类似于“头脑风暴”,不做模型,只进行照片的拼贴,题目来自往年的毕业设计。第七周开始选其中一个作为学期设计进行深化。2015春季的三个题目分别是:功能需求优先的湖畔建筑概念设计;结构优先的高层建筑概念设计;环境优先的临时剧场概念设计。
Kerez自己的工作方法是大比例的模型加上模型照片,从一年级的教学看还真是如此,非常重视对模型照片的处理(以产生预想的“氛围”),对图纸的要求却不高。当下反倒是在Spiro的构造课上,同学们画得一手好图。
————————————————————————————————————————————
好,从1959年以来的4任教席都大致介绍了一下,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教学的思考空间。下面稍微列出一些关键词,作为回想的支点。
- 练习与设计的关系
- 敏锐度的培养
- 影响设计的要素
- 用模型思考
- 操作方法与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