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石头记》三十六—秦可卿死亡之谜内因篇
上一回书中,我们在分析贾珍和秦可卿死亡关系的问题时,顺便提到,秦可卿自杀除了有保全贾珍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考虑,这个重要的考虑是什么呢?我想,这个重要的考虑的作用人,或者说对象,在秦可卿的心目中,一定有着与贾珍同样的地位,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
那么,这个秦可卿和贾珍要拼尽全力甚至性命去维护的的人会是谁呢?这个人为什么值得秦可卿和贾珍去维护呢?我们可以做一些推测。
首先,这个人一定和宁国府有关,一定是宁国府的人物。因为秦可卿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宁国府里,除了荣国府亲戚过来会主动接待,自己的亲弟弟秦钟和贾宝玉是好友外,与荣国府并没什么关系。
其次,这个人一定和秦可卿的追求和事业有重大的联系,一定与贾府的改革事业有重大的联系。
再次,这个人在秦可卿和贾珍的心目中地位非常重要,与秦可卿和贾珍的关系极其紧密。是他们可以牺牲自己去维护的。
最后,这个人身上一定隐藏着秦可卿和贾珍的重要秘密,或者说重要丑闻,会轻易的被敌人抓住把柄。
这个人会是谁呢?这个人就是贾惜春。
红学界和很多红学爱好者对贾惜春这个人物的概念很模糊,是不是啊,她是贾府四春之一,但是她的戏份非常少,甚至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她还没有二木头迎春让人印象深刻。可能惜春给所有人的印象只有一点,就是她喜欢佛法,最后出家了。为什么在贾府,在贾氏宗族中地位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她在书中的影像是如此的模糊呢?
贾惜春,按照书里的介绍,她是贾珍的胞妹,但是年龄要比贾珍小的多。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也就12,13岁,但是她眼里的贾惜春,也是“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是比较奇怪的,因为书里的贾珍应该是30多岁的年龄了,而她的胞妹却只有12,13岁。而胞妹就是亲妹妹,同父母所生的妹妹。同父同母的的年龄差的大,到也没什么,但是书里交待的又很清楚。贾惜春因为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这是很古怪的,按照古道一般一般男子15岁左右做父亲,如果贾敬15岁就有了贾珍,等贾珍差不多20岁才有了贾惜春,这个时候贾珍已经35岁了,应该已经沉迷炼丹了,而且书里明确的说了,他们的母亲早亡,如果贾珍当时已经20岁左右,他母亲应该已经大概40岁了,40岁在古代算是小老太太,真的称不上早亡,而且这还是假设贾珍的母亲生贾惜春时难产,贾惜春刚出生她母亲就去世的情况下。实际情况也不会这样巧合。
我们说贾惜春是非常古怪的,她很早就喜欢和尼姑打交道,而且最后索性就堕入空门了。那么我们还要和分析秦可卿自杀一样,分析贾惜春为什么出家。我想说,佛教所谓的求解脱求心安求高升之类的东西,绝对不是贾惜春出家的真正原因。贾惜春出家的原因和秦可卿自杀的原因其实很相似,除了理想得不到实现之外,也有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想法。
前者大家很容易理解,贾惜春的判词里说的很清楚。“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在理想上可能和贾探春、小红甚至秦可卿差不多,都是希望贾府能通过改革,通过改变振兴家门的,但是随着秦可卿的死,王熙凤的备受冷落,贾探春的远嫁,贾府的改革彻底失败,一步一步的走向毁灭,贾惜春会觉得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没有什么值得挂念的东西,遁入空门了。
但是后者我相信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走投无路,为什么啊,再不济她也是贾府四春之一,即使贾母去世了,荣国府至少给她丰衣足食是没问题的是不是啊,退一万步说,贾母去世了,荣国府被王家给占了,王夫人和薛姨妈容不下惜春(其实并没有,王夫人做人再渣她对贾家的人是绝对不敢造次的,再说贾政还在呢。),她完全可以回宁国府。宁国府再渣,给她丰衣足食是一丁点问题也没有的。为什么她在贾府还没有走向毁灭之前,就已经觉得没有什么能容的下她了,毅然决然的杜绝宁国府,选择出家呢?
我们来看惜春正传《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一回里,惜春怎么和尤氏说的。
先是说入画。“你们管教不严,反骂丫头。这些姊妹,独我的丫头这样没脸,我如何去见人!昨儿我立逼着凤姐姐带了她去,她只不肯。我想,她原是那边的人,凤姐姐不带她去,也原有理。我今日正要送过去,嫂子来得恰好,快带了她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
然后再说自己“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排上了。”
这段话非常古怪,为什么惜春长大了反而更不愿意回宁国府,按理说她长大了才更应该回去是不是?而且什么叫“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这些闲话无非就是焦大说的宁国府的那些糗事。但是这些糗事和贾惜春有什么关系?而且,她为什么担心自己也会被编排上?贾惜春是一个非常自爱自重的女子,而且贾珍再邪性,也不至于和自己的亲妹妹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是男女关系的问题的话,那编排谁应该也编排不到贾惜春的是不是。
而且这一回里的尤氏也是非常奇怪的,通过前面分析秦可卿,我们知道尤氏是宁国府里秦可卿反对势力的代表,她非常喜欢或者说善于通过一些看起来无伤大雅的话和表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而且尤氏是一个外表很软弱,但是内心绝对强大的人,她很记仇,她所有在别人面前装出来的懦弱,软弱,都会通过其他办法几十倍几百倍的还回来。对秦可卿如此,对王熙凤如此,对惜春其实也如此。从她刚一进门说话就很古怪。
“实是你哥哥赏她哥哥的,只不该私自传送,如今官盐竟成了私盐了。”
大家要注意最后那句话,什么叫“如今官盐竟成了私盐了”我们知道,官盐是合法的,是政府组织的盐办行为,是得到政府的保护的。而私盐是非法的,是要受到严厉打击的,在古代绝对是杀头的重罪。表面上看,这句话是说入画,但是实际上,这句话另有所指,正是这句话,才惹怒了惜春。
惹怒惜春以后,尤氏继续说:“谁议论什么?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
这句话可以说是火上浇油的一句话,为什么尤氏会说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如果说按照书里的说法,贾珍和尤氏是贾惜春的兄嫂,而且贾惜春从小在荣国府长大,和贾珍尤氏并不亲密,所以即使有人议论贾珍尤氏,尤氏也犯不上需要贾惜春去出头,去问。显然,贾惜春身上是隐藏着不能说的秘密的,而这个秘密尤氏是清楚的。所以才有了这句不阴不阳的话。
后面惜春继续说: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还有一句话:我不怕你恼,好歹自有公论,又何必去问人。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自己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
这句话更怪,无非就是入画的问题,最多就是宁府有点男女关系问题,试问何以谈到生死二字,怎么就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注意,这里提到了父子,惜春完全可以说,古人说当大是大非到来的时候,就是亲戚也没法互相保全不就完事了?何以谈父子二字。而且,一定要注意一点,各位可以去翻古书,任何古书,没有任何一位古人说过”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这句话,这句话完全是贾惜春或者作者原创的,借用了古人的名义而已,既然作者可以自由发挥这段话,为什么一定要创造这样一句和父子关系有关的所谓古人的话?
说完这段话,你就明显会觉得有些事已经摊牌了,至少尤氏是清楚了。“无原无故,又不知好歹,又没个轻重。虽然是小孩子的话,却又能寒人的心。”然后后面两个人就互相说了很多不阴不阳的话相互扯皮。你会明显觉得,尤氏是根本不打算平息矛盾的,而是一直在火上浇油。最后贾惜春又说了一句很古怪的话。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
还是那句话,没有任何古人古书曾经说过这句话,什么叫“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这句话从其他人嘴里说出来,比如王熙凤嘴里,可能不奇怪,但是贾惜春就非常奇怪,贾惜春从小在荣国府锦衣玉食长大,她父母并没有抛弃她,她兄嫂也没有说不管她怎么样,她是因为贾母特别喜欢女孩子,才养起来的。那么就很古怪了,以贾惜春的成长环境,她怎么会说出”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这句话。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发现贾惜春的身后是隐藏着一些秘密的,而且这些秘密一直压在她身上,而这次尤氏上门,显然是不怀好意的,是在一步步的逼贾惜春朝不好的方向去发展的。
贾惜春的秘密并不只有这些。
其一,先前我们分析贾敬的时候曾经说过,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按理她应该住在宁国府内,生活起居乃至读书识字、学习女红等事该由她的嫂子尤氏来照管,就像李纨负责教管荣国府的迎春、探春那样。但事实却是惜春与荣国府的迎探两个姐姐生活在一起。而且从后面的一些事情看,惜春对贾珍、尤氏的感情是非常淡漠的,当然对贾敬更是没有半点的互动描写,而贾敬好像对这个女儿也不管不问。贾珍对自己这个父亲的感情也很淡漠,甚至在自己父亲去世以后,对父亲葬礼的态度和对儿媳秦可卿大相径庭。贾敬去世以后,国孝家孝两重白事贾珍、贾蓉父子非但不管不问,而且公然在大丧期间就开始皮肤滥淫,甚至帮着荣国府的贾琏介绍二房,可以说公然挑衅家族的道德底线。而贾惜春更是根本没有参加自己父亲的葬礼,这在非常重视礼制的古代,是非常古怪的,
其二,贾蓉作为贾惜春的侄儿,好像从来和贾惜春没有半点交集,这也是非常奇怪的。
其三,贾惜春好像从来没有来过宁国府,即使有的时候贾母、贾宝玉、王熙凤、贾宝玉都来了,她也不来,这非常不应该是不是啊,宁国府是你家啊,你是宁国府的人不是吗,为什么你从不回宁国府呢?
其四,宁国府那边发生了那么多事,焦大醉骂、闹学堂、秦可卿去世、秦可卿丧事、尤二姐尤三姐的事情,贾惜春好像一丁点参与度都没有,好像她和宁国府一丁点关系也没有。
其五,其他事情就算了,贾氏宗族过年,祭祀,家宴的时候,在列祖列宗面前,贾惜春仍然位于荣国府那群人,或者那桌席面上,从来不和贾珍尤氏贾蓉有交集。
贾惜春,她属于宁国府,但是她似乎被刻意的与宁国府隔绝开来,而且她最后不仅杜绝了宁国府,也杜绝了荣国府,选择了出家,一切的根源,我想都和她的身世有关。
贾惜春之所以从小就被抱养到荣国府,我想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她不得不被抱养到荣国府,以掩饰很多的不能说的秘密,尤其是不能为尤氏和贾蓉所知道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贾惜春很有可能是贾珍和秦可卿所生的私生女。
这个观点非常震撼,非常吓人,但是仔细分析的话,各位也许会觉得合情合理。
首先看年龄,贾珍三十多岁,秦可卿二十多岁,而贾惜春比林黛玉还小的话,可能顶多也就10岁或者更小。古代子女比父母小十几岁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假设秦可卿十五六岁就生了贾惜春的话,那书里她年龄在25、26岁也是合情合理的。
然后我们看书里的情节吧,除了贾惜春明确的说到了父子以外,为什么她会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可能一开始贾惜春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是后来,她可能就是通过了所谓“闲言碎语的议论”知道了一些议论,解答了自己的一些疑惑,才会觉得自己的父母都是狠心人,偷情生出了她又把她抛弃。
那么,为什么贾珍和秦可卿会把贾惜春抱到荣国府来养,显然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避开尤氏和贾蓉。这两个人固然是秦可卿的死对头,也是反对派的死对头,如果这样的把柄被他们抓到,后果自然不堪设想。而且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开这两个人,贾惜春在任何时候都不回宁国府,甚至不与宁国府有半点交集。
其二,贾惜春抱养在荣国府,也有利于秦氏所代表的改革派的力量在荣国府的发展,前面说过,林红玉、林知孝夫妻、司棋、秦显夫妻,都是改革派势力在荣国府的代表,他们当然最初就可以跟着贾惜春一起去荣国府,以照顾贾珍的妹子为理由,在荣国府里扎根,发展自己。
当然抱养贾惜春的时候,很可能秦氏的势力并没有这么大,她很可能也只是刚刚开始为自己的事业进行谋划而已,而贾敬有可能还在,他恰恰是无法忍受这件事,以及改革派的一些举措,而愤然修道的。修道自然更好,这个小女孩就索性以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的名义,抱养荣国府了。
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秦可卿也好,贾珍也好,作为父母,不可能不思念女儿,不可能完全和女儿没有交集。而且当秦氏集团的实力在壮大,改革派和守旧派的斗争你死我活的时候,这种秘密就更难隐藏住。像焦大这种老仆人就可能会知道一些秘密,逐渐演化为风言风语,最后就会变成风暴。
而已贾蓉尤氏这种能力,他们是不可能完全不知道这件事的。那么,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秦可卿就不得不牺牲自己,去保全自己的情夫和女儿。
就像贾惜春的判词说的那样:
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贾惜春自己的命运,就是改革派的命运,或者说就是贾府的命运。这命运里充斥着死亡和阴谋,充斥着生死攸关。
而尤氏和贾惜春的对话意图也就再明显不过了:
一开始,尤氏说的“官盐竟成了私盐了。”说说给贾惜春听得,你的秘密我们已经知道了,以前有贾母、秦可卿甚至王熙凤保着你,现在贾母快死了,王熙凤被冷落了,秦可卿也死了,荣国府彻底乱了,你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后来尤氏说:谁议论什么?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这就明显是告诉惜春,我已经知道实情了,你父母做的丑事,还怕人议论吗?你是谁,你是一个私生女,而且现在你爹和我们妥协了不认你,你妈也死了,荣国府也乱了,最关键的是,你们所依仗的那些人也都开始走下坡路了。
而且既然贾惜春也已经摊牌了,或者说,她实际上从尤氏的话里已经听出端倪了,确认了自己的怀疑,而且已经清楚了自己面临的局面,甚至想到了自己的出路以后,尤氏也就更加无所忌惮了,说贾惜春“怎么就带累了你?你的丫头的不是,无故说我;我倒忍了这半日,你倒越发得了意,只管说这些话。你是千金万金的小姐,我们以后就不亲近,仔细带累了小姐的美名。”说“你是状元、榜眼、探花,古今第一个才子。我们是胡涂人,不如你明白,何如?”等等,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一种胜利者对于失败者的一种嘲讽。任凭你父母如何聪明,当时如何得意,如何有贾母、王熙凤、贾探春帮衬、任凭你们当年的事情如何密不透风,终究你们要败在我手里,终究要走上死路。
那么,贾惜春的出家,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在父亲选择妥协,选择牺牲母亲,母亲去世,荣国府一败涂地,王熙凤受冷落,贾母逐渐力不从心的情况下, 她作为一个真的无依无靠,放眼望去全是敌人,而没有亲人的孤女,选择遁入空门,了此残生,可能比自杀还备受折磨。
但是需要说的是,贾惜春并不是一个我们常人理解的,很萧条,很绝情,很孤僻的女子,她的一生其实是在抗争的,是在自我身份的认识和事业的追逐上一直努力的女子,她命运的悲鸿,并不是因为她自己,而是因为时代。就像她写的一首诗里说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秦可卿的自杀,并不是一种畏惧,也不是一种羞愧,而是一种牺牲,为了保全自己的两个最爱最牵挂的人,为了保全自己的事业和遗留的盟友的一种牺牲。
那么,贾珍是如何通过张友士传递的消息呢?张友士看病这件事到底隐藏着什么巨大的秘密呢?这件事究竟影射了明朝历史上的什么真实呢?我会在下一回书《张友士看病之谜》中为大家解答,谢谢各位。
![]() |
那么,这个秦可卿和贾珍要拼尽全力甚至性命去维护的的人会是谁呢?这个人为什么值得秦可卿和贾珍去维护呢?我们可以做一些推测。
首先,这个人一定和宁国府有关,一定是宁国府的人物。因为秦可卿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宁国府里,除了荣国府亲戚过来会主动接待,自己的亲弟弟秦钟和贾宝玉是好友外,与荣国府并没什么关系。
其次,这个人一定和秦可卿的追求和事业有重大的联系,一定与贾府的改革事业有重大的联系。
再次,这个人在秦可卿和贾珍的心目中地位非常重要,与秦可卿和贾珍的关系极其紧密。是他们可以牺牲自己去维护的。
最后,这个人身上一定隐藏着秦可卿和贾珍的重要秘密,或者说重要丑闻,会轻易的被敌人抓住把柄。
这个人会是谁呢?这个人就是贾惜春。
红学界和很多红学爱好者对贾惜春这个人物的概念很模糊,是不是啊,她是贾府四春之一,但是她的戏份非常少,甚至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她还没有二木头迎春让人印象深刻。可能惜春给所有人的印象只有一点,就是她喜欢佛法,最后出家了。为什么在贾府,在贾氏宗族中地位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她在书中的影像是如此的模糊呢?
贾惜春,按照书里的介绍,她是贾珍的胞妹,但是年龄要比贾珍小的多。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也就12,13岁,但是她眼里的贾惜春,也是“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是比较奇怪的,因为书里的贾珍应该是30多岁的年龄了,而她的胞妹却只有12,13岁。而胞妹就是亲妹妹,同父母所生的妹妹。同父同母的的年龄差的大,到也没什么,但是书里交待的又很清楚。贾惜春因为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这是很古怪的,按照古道一般一般男子15岁左右做父亲,如果贾敬15岁就有了贾珍,等贾珍差不多20岁才有了贾惜春,这个时候贾珍已经35岁了,应该已经沉迷炼丹了,而且书里明确的说了,他们的母亲早亡,如果贾珍当时已经20岁左右,他母亲应该已经大概40岁了,40岁在古代算是小老太太,真的称不上早亡,而且这还是假设贾珍的母亲生贾惜春时难产,贾惜春刚出生她母亲就去世的情况下。实际情况也不会这样巧合。
我们说贾惜春是非常古怪的,她很早就喜欢和尼姑打交道,而且最后索性就堕入空门了。那么我们还要和分析秦可卿自杀一样,分析贾惜春为什么出家。我想说,佛教所谓的求解脱求心安求高升之类的东西,绝对不是贾惜春出家的真正原因。贾惜春出家的原因和秦可卿自杀的原因其实很相似,除了理想得不到实现之外,也有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想法。
前者大家很容易理解,贾惜春的判词里说的很清楚。“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在理想上可能和贾探春、小红甚至秦可卿差不多,都是希望贾府能通过改革,通过改变振兴家门的,但是随着秦可卿的死,王熙凤的备受冷落,贾探春的远嫁,贾府的改革彻底失败,一步一步的走向毁灭,贾惜春会觉得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没有什么值得挂念的东西,遁入空门了。
但是后者我相信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走投无路,为什么啊,再不济她也是贾府四春之一,即使贾母去世了,荣国府至少给她丰衣足食是没问题的是不是啊,退一万步说,贾母去世了,荣国府被王家给占了,王夫人和薛姨妈容不下惜春(其实并没有,王夫人做人再渣她对贾家的人是绝对不敢造次的,再说贾政还在呢。),她完全可以回宁国府。宁国府再渣,给她丰衣足食是一丁点问题也没有的。为什么她在贾府还没有走向毁灭之前,就已经觉得没有什么能容的下她了,毅然决然的杜绝宁国府,选择出家呢?
我们来看惜春正传《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一回里,惜春怎么和尤氏说的。
先是说入画。“你们管教不严,反骂丫头。这些姊妹,独我的丫头这样没脸,我如何去见人!昨儿我立逼着凤姐姐带了她去,她只不肯。我想,她原是那边的人,凤姐姐不带她去,也原有理。我今日正要送过去,嫂子来得恰好,快带了她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
然后再说自己“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排上了。”
这段话非常古怪,为什么惜春长大了反而更不愿意回宁国府,按理说她长大了才更应该回去是不是?而且什么叫“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这些闲话无非就是焦大说的宁国府的那些糗事。但是这些糗事和贾惜春有什么关系?而且,她为什么担心自己也会被编排上?贾惜春是一个非常自爱自重的女子,而且贾珍再邪性,也不至于和自己的亲妹妹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是男女关系的问题的话,那编排谁应该也编排不到贾惜春的是不是。
而且这一回里的尤氏也是非常奇怪的,通过前面分析秦可卿,我们知道尤氏是宁国府里秦可卿反对势力的代表,她非常喜欢或者说善于通过一些看起来无伤大雅的话和表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而且尤氏是一个外表很软弱,但是内心绝对强大的人,她很记仇,她所有在别人面前装出来的懦弱,软弱,都会通过其他办法几十倍几百倍的还回来。对秦可卿如此,对王熙凤如此,对惜春其实也如此。从她刚一进门说话就很古怪。
“实是你哥哥赏她哥哥的,只不该私自传送,如今官盐竟成了私盐了。”
大家要注意最后那句话,什么叫“如今官盐竟成了私盐了”我们知道,官盐是合法的,是政府组织的盐办行为,是得到政府的保护的。而私盐是非法的,是要受到严厉打击的,在古代绝对是杀头的重罪。表面上看,这句话是说入画,但是实际上,这句话另有所指,正是这句话,才惹怒了惜春。
惹怒惜春以后,尤氏继续说:“谁议论什么?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
这句话可以说是火上浇油的一句话,为什么尤氏会说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如果说按照书里的说法,贾珍和尤氏是贾惜春的兄嫂,而且贾惜春从小在荣国府长大,和贾珍尤氏并不亲密,所以即使有人议论贾珍尤氏,尤氏也犯不上需要贾惜春去出头,去问。显然,贾惜春身上是隐藏着不能说的秘密的,而这个秘密尤氏是清楚的。所以才有了这句不阴不阳的话。
后面惜春继续说: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还有一句话:我不怕你恼,好歹自有公论,又何必去问人。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自己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
这句话更怪,无非就是入画的问题,最多就是宁府有点男女关系问题,试问何以谈到生死二字,怎么就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注意,这里提到了父子,惜春完全可以说,古人说当大是大非到来的时候,就是亲戚也没法互相保全不就完事了?何以谈父子二字。而且,一定要注意一点,各位可以去翻古书,任何古书,没有任何一位古人说过”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这句话,这句话完全是贾惜春或者作者原创的,借用了古人的名义而已,既然作者可以自由发挥这段话,为什么一定要创造这样一句和父子关系有关的所谓古人的话?
说完这段话,你就明显会觉得有些事已经摊牌了,至少尤氏是清楚了。“无原无故,又不知好歹,又没个轻重。虽然是小孩子的话,却又能寒人的心。”然后后面两个人就互相说了很多不阴不阳的话相互扯皮。你会明显觉得,尤氏是根本不打算平息矛盾的,而是一直在火上浇油。最后贾惜春又说了一句很古怪的话。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
还是那句话,没有任何古人古书曾经说过这句话,什么叫“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这句话从其他人嘴里说出来,比如王熙凤嘴里,可能不奇怪,但是贾惜春就非常奇怪,贾惜春从小在荣国府锦衣玉食长大,她父母并没有抛弃她,她兄嫂也没有说不管她怎么样,她是因为贾母特别喜欢女孩子,才养起来的。那么就很古怪了,以贾惜春的成长环境,她怎么会说出”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这句话。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发现贾惜春的身后是隐藏着一些秘密的,而且这些秘密一直压在她身上,而这次尤氏上门,显然是不怀好意的,是在一步步的逼贾惜春朝不好的方向去发展的。
贾惜春的秘密并不只有这些。
其一,先前我们分析贾敬的时候曾经说过,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按理她应该住在宁国府内,生活起居乃至读书识字、学习女红等事该由她的嫂子尤氏来照管,就像李纨负责教管荣国府的迎春、探春那样。但事实却是惜春与荣国府的迎探两个姐姐生活在一起。而且从后面的一些事情看,惜春对贾珍、尤氏的感情是非常淡漠的,当然对贾敬更是没有半点的互动描写,而贾敬好像对这个女儿也不管不问。贾珍对自己这个父亲的感情也很淡漠,甚至在自己父亲去世以后,对父亲葬礼的态度和对儿媳秦可卿大相径庭。贾敬去世以后,国孝家孝两重白事贾珍、贾蓉父子非但不管不问,而且公然在大丧期间就开始皮肤滥淫,甚至帮着荣国府的贾琏介绍二房,可以说公然挑衅家族的道德底线。而贾惜春更是根本没有参加自己父亲的葬礼,这在非常重视礼制的古代,是非常古怪的,
其二,贾蓉作为贾惜春的侄儿,好像从来和贾惜春没有半点交集,这也是非常奇怪的。
其三,贾惜春好像从来没有来过宁国府,即使有的时候贾母、贾宝玉、王熙凤、贾宝玉都来了,她也不来,这非常不应该是不是啊,宁国府是你家啊,你是宁国府的人不是吗,为什么你从不回宁国府呢?
其四,宁国府那边发生了那么多事,焦大醉骂、闹学堂、秦可卿去世、秦可卿丧事、尤二姐尤三姐的事情,贾惜春好像一丁点参与度都没有,好像她和宁国府一丁点关系也没有。
其五,其他事情就算了,贾氏宗族过年,祭祀,家宴的时候,在列祖列宗面前,贾惜春仍然位于荣国府那群人,或者那桌席面上,从来不和贾珍尤氏贾蓉有交集。
贾惜春,她属于宁国府,但是她似乎被刻意的与宁国府隔绝开来,而且她最后不仅杜绝了宁国府,也杜绝了荣国府,选择了出家,一切的根源,我想都和她的身世有关。
贾惜春之所以从小就被抱养到荣国府,我想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她不得不被抱养到荣国府,以掩饰很多的不能说的秘密,尤其是不能为尤氏和贾蓉所知道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贾惜春很有可能是贾珍和秦可卿所生的私生女。
这个观点非常震撼,非常吓人,但是仔细分析的话,各位也许会觉得合情合理。
首先看年龄,贾珍三十多岁,秦可卿二十多岁,而贾惜春比林黛玉还小的话,可能顶多也就10岁或者更小。古代子女比父母小十几岁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假设秦可卿十五六岁就生了贾惜春的话,那书里她年龄在25、26岁也是合情合理的。
然后我们看书里的情节吧,除了贾惜春明确的说到了父子以外,为什么她会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可能一开始贾惜春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是后来,她可能就是通过了所谓“闲言碎语的议论”知道了一些议论,解答了自己的一些疑惑,才会觉得自己的父母都是狠心人,偷情生出了她又把她抛弃。
那么,为什么贾珍和秦可卿会把贾惜春抱到荣国府来养,显然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避开尤氏和贾蓉。这两个人固然是秦可卿的死对头,也是反对派的死对头,如果这样的把柄被他们抓到,后果自然不堪设想。而且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开这两个人,贾惜春在任何时候都不回宁国府,甚至不与宁国府有半点交集。
其二,贾惜春抱养在荣国府,也有利于秦氏所代表的改革派的力量在荣国府的发展,前面说过,林红玉、林知孝夫妻、司棋、秦显夫妻,都是改革派势力在荣国府的代表,他们当然最初就可以跟着贾惜春一起去荣国府,以照顾贾珍的妹子为理由,在荣国府里扎根,发展自己。
当然抱养贾惜春的时候,很可能秦氏的势力并没有这么大,她很可能也只是刚刚开始为自己的事业进行谋划而已,而贾敬有可能还在,他恰恰是无法忍受这件事,以及改革派的一些举措,而愤然修道的。修道自然更好,这个小女孩就索性以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的名义,抱养荣国府了。
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秦可卿也好,贾珍也好,作为父母,不可能不思念女儿,不可能完全和女儿没有交集。而且当秦氏集团的实力在壮大,改革派和守旧派的斗争你死我活的时候,这种秘密就更难隐藏住。像焦大这种老仆人就可能会知道一些秘密,逐渐演化为风言风语,最后就会变成风暴。
而已贾蓉尤氏这种能力,他们是不可能完全不知道这件事的。那么,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秦可卿就不得不牺牲自己,去保全自己的情夫和女儿。
就像贾惜春的判词说的那样:
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贾惜春自己的命运,就是改革派的命运,或者说就是贾府的命运。这命运里充斥着死亡和阴谋,充斥着生死攸关。
而尤氏和贾惜春的对话意图也就再明显不过了:
一开始,尤氏说的“官盐竟成了私盐了。”说说给贾惜春听得,你的秘密我们已经知道了,以前有贾母、秦可卿甚至王熙凤保着你,现在贾母快死了,王熙凤被冷落了,秦可卿也死了,荣国府彻底乱了,你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后来尤氏说:谁议论什么?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这就明显是告诉惜春,我已经知道实情了,你父母做的丑事,还怕人议论吗?你是谁,你是一个私生女,而且现在你爹和我们妥协了不认你,你妈也死了,荣国府也乱了,最关键的是,你们所依仗的那些人也都开始走下坡路了。
而且既然贾惜春也已经摊牌了,或者说,她实际上从尤氏的话里已经听出端倪了,确认了自己的怀疑,而且已经清楚了自己面临的局面,甚至想到了自己的出路以后,尤氏也就更加无所忌惮了,说贾惜春“怎么就带累了你?你的丫头的不是,无故说我;我倒忍了这半日,你倒越发得了意,只管说这些话。你是千金万金的小姐,我们以后就不亲近,仔细带累了小姐的美名。”说“你是状元、榜眼、探花,古今第一个才子。我们是胡涂人,不如你明白,何如?”等等,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一种胜利者对于失败者的一种嘲讽。任凭你父母如何聪明,当时如何得意,如何有贾母、王熙凤、贾探春帮衬、任凭你们当年的事情如何密不透风,终究你们要败在我手里,终究要走上死路。
那么,贾惜春的出家,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在父亲选择妥协,选择牺牲母亲,母亲去世,荣国府一败涂地,王熙凤受冷落,贾母逐渐力不从心的情况下, 她作为一个真的无依无靠,放眼望去全是敌人,而没有亲人的孤女,选择遁入空门,了此残生,可能比自杀还备受折磨。
但是需要说的是,贾惜春并不是一个我们常人理解的,很萧条,很绝情,很孤僻的女子,她的一生其实是在抗争的,是在自我身份的认识和事业的追逐上一直努力的女子,她命运的悲鸿,并不是因为她自己,而是因为时代。就像她写的一首诗里说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秦可卿的自杀,并不是一种畏惧,也不是一种羞愧,而是一种牺牲,为了保全自己的两个最爱最牵挂的人,为了保全自己的事业和遗留的盟友的一种牺牲。
那么,贾珍是如何通过张友士传递的消息呢?张友士看病这件事到底隐藏着什么巨大的秘密呢?这件事究竟影射了明朝历史上的什么真实呢?我会在下一回书《张友士看病之谜》中为大家解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