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电影中的“同志爱情"
文/豆瓣/苗玉轩
为了避免因我不恰当措辞造成对“同性恋团体"造成一些主观、愚蠢的偏颇或者对自身的一些不必要误会,再写文章之前,有两点特此声明:
1
我自己不是同性恋者或者双性恋者,并且从小到大也从没发现有过类似倾向,此“无关紧要”的声明不代表我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可耻的病态或者道德的黯淡而抱有歧视的心态,而只是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
鲁迅告诉我们人言可畏下“祥林嫂式的悲剧”在今天依然存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断章取义,哗众取宠令人噤若寒蝉,在这样一个“后现代化”下小心翼翼(婆婆妈妈)总不见得有多愚蠢。如今即使在宣扬民主平等的美国,很多人仍然是将同性恋者“神秘化”和“妖魔化”,所以我觉为它是尤为必要的。相反,我愿意相信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领域的研究,人人都有同性恋的倾向,只不过没有恰如其分的被“刺激”出来而已。
我看过一些专门专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从小到大更是被酸溜溜的“你情我爱”的流行音乐所包围。这里我特指的是纵使你用力发掘也别无其他,甚至看不到时代痕迹而只存在爱情的文学作品,例如《巴别塔之犬》的“我爱你,但你不懂我”,《情人》的“彼此相爱但无法山无棱,天地合”,《乌发碧眼》的“融于大海深处却找不到彼此”...
人们普遍抱有“爱”这样一个简单的目的去抒发爱情,去经历恋爱,结果却不可避免的将其变得复杂,海誓山盟的恋人在分开后才会撕心裂肺的质问“世间情为何物”,答案绝不是给爱情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生活里不只有爱情。这也是我为什么鄙视郭敬明和情感微博的理由,酸的让人发麻...
在面对迷茫的爱情时,我觉得塞林格将爱情讲的既简单又贴切:“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事实上,大多文学作品描写的是异性之间的爱情,我读此类作品目的也绝不是去寻找爱情的秘密,而是学习通过文字渲染情感带来画面感的特殊技巧和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所以即使与杜拉斯素不相识,我也能感受到她对于生活的细腻和爱情的狂野还有东方男子的青睐,在我看来她与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同样咄咄逼人,但又透漏出一种让男性难以抵制的魅力。
此类单纯描写爱情的作品和电影,或轰轰烈烈,或痛彻心扉,诚实地说我感动过但从未流过眼泪。不曾想,今天却被一部以同性恋、艾滋病为主题的 《费城故事》所击败。
希腊人认为男性是近乎完美的造物,这种爱远超醋可纯生理的范畴,成为一种高雅的具有美学意义的情趣。甚至柏拉图认为"神圣之爱”只存在于男性之间,只有男子之间的是情感的贵族与骑士形式。
同性之恋第一次让我为别人的爱情留下几行泪。如柏拉图所言,或许同性之爱更接近爱情的“本质”,那就此看来我倒是有些嫉妒同性恋者。
事实是就“爱”的本身而言,同性恋与异性恋并无差别,这也是之前《春光乍泄》影评中没有我选择把黎耀辉与何宝荣间爱情前加上名词,去异化的原因。现实远不如理性世界的“完美”,同性恋者之间“爱的更难”是脱离爱情本身而言的,而是体现在社会和文化中,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的存在处处受到主流文化的排挤,同性恋现象仍曝露出种种令人可悲的现实问题,“生存”都难,何谈“理想”?
2
按照金赛和同性恋者数量统计和怀特姆关于各个社会和各类文化中同性恋者所占的比例十分接近并保持稳定的权威说法。可以推测同性恋者在我们的社会也占到3%--4%,如果关于同性恋成因的先天说可以成立,在未成年人口的潜在同性恋者也应达到这个比例。
有人说,我不需要知道同性恋是什么样的们就可以知道它是不道德的。李银河认为:“这种人,对包括同性恋在内的许多事情,自己最好保持一无所知的状态,或者,越是对它一无所知就越能保持自己心灵的纯洁,保持自己憎恨同性恋的道德观念”。
从现代人的观点看,这是一种胆怯的态度,骆驼式的态度-----你对某事一无所知,它就不存在吗?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通过同志电影暴漏的种种现实问题,理性的看待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同性恋爱,去公证的对待这样一个相对“小众”却又“庞大”的人群。而不是像一些无良媒体一样抱着猎奇和主观臆想去谈论同性恋。
而在讨论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时,一种理论往往就是对同性恋的一种定义。假如你接受了遗传伦,就可以说同性恋是一种遗传现象;假如你接受了心理分析论,又可以说它是一种心理变态,这些理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同性恋是一种存在,这一点恰恰是最重要、最基本的。
但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当作价值判断,同性恋与异性恋除了生活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
一《单身男子》——同性恋者被社会歧视,迷失自我
影片主人公科林相伴十六年的同性伴侣吉姆死后,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陷入了生与死的挣扎,数次自杀未果,终被自己的学生肯尼的“亲密举动”打动,从而能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他从未感受到事情是如此鲜明沉静驱走了杂音,但是也就在那一刻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宣告死亡降临。
从未见过一部影片的色彩变换如此频繁,明暗的色调转变和轻柔的钢琴曲始终伴随着科林的心态变化。吉姆死后,他试图自杀的原因不是简单层面上爱情的喜悦骤然褪去,我相信本质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令他难寻自我,在社会中面对非议和歧视,他找不到一个合适自己的位置,他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或许伪装自己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而此前,他有同性伴侣吉姆可以为之倾诉,唯有在吉姆面前可以表现真实的自我(同性恋的事实),吉姆对于他来说是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影子,是面临歧视后的一种慰藉。没有人可以试图将他取代,吉姆死了,他的影子也就没了,孤独烦躁的生活更容易让人陷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每次惊醒,他都会问,我在那。提醒他还活着的冰冷事实是“珍妮弗,下不为例”。他不想醒来,永远做不到像吉姆那样跳下床微笑地迎接每一个早晨。早晨他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打扮成科林,调整到科林该有的状态和言行举止,每当做好最后一层包装,将自己打扮的油光晶亮,就变成了一个稍显僵硬但是很“完美”的科林。他深知自己要打扮成什么角色,而镜子里的那个人脸上,面无表情连愁容都欠奉。把这该死的一天熬过去,这也许过矫情但又何妨,他的心早死了,就好像溺水般快要窒息。
生平第一次看不到未来,吉姆死了,没有人可以让他展现自己的真实,现实对同性恋的压制,让他每天逢场作戏。他才是学生肯尼口中那个被完全封闭在自己躯壳里的人,只能通过主观去体验外部世界,谁知道真实的他?别人看到的只是那个别人认为的他,那么活在这个世界有什么价值?
而科林说他完全是那个他想呈现的他,他很明白有一样东西能给予人价值,就是为数不多的时候,能够真正的和另一个人心灵相惜。
我将科林自杀的根本原因归于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抛弃,而不是表面吉姆的离去,原因有两个:一,科林在一堂课上愤然讲到,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迫害来自于他们本身的恐惧;二:影片最后科林在自己的学生肯尼身上闻到了爱情的味道,肯尼不仅是费曼的影子更是他存在这个社会的一味解药:认同感和归属感。
所以最后对于这个世界他能感受到而不是去想,一切都实实在在,他才从隐匿的世界中慢慢浮出水面。
亚文化的“同性恋”是很难被主流文化的“异性恋”所接受,它来源于恐惧,恐惧带来拒绝,拒绝产生歧视,歧视将同性恋者生存空间压榨。受主流文化的道德感压迫,他们会感到自我厌倦,一种宿命的无奈感挥之不去。
同性恋行为本身并没有错,它的悲哀在于,同性恋者能设身处地的小心翼翼伪装自己,为我们着想,可是我们却吝啬的不能设身处地的问他们着想,这是他们难以启齿的苦难,也是我们狭隘的自私。
二《断背山》——同性恋者该不该与异性结婚?
影片讲述了沉默寡言的农夫恩尼斯在乞力马扎罗山放羊的单调生活中与他的同伴牛仔杰克发生性关系,二人彼此相爱。但却因为世俗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都选择了与异性组建家庭,但他们仍深深爱着对方。
四年后,杰克从德州赶来与恩尼斯约会,当见到彼此的那一刻,都难以压制心中的想念,旁若无人的亲吻,这“隐私”的一幕都被楼上恩尼斯的妻子看在眼里,她撕心裂肺的痛,难以理解自己的丈夫居然被另一个男人抢走。杰克认为与恩尼斯在断背山的“二人世界”才是他梦想的生活,两人都选择了离婚,但恩尼斯仍不敢正视自己,抱怨是因为杰克让它变得一无是处,无依无靠。恩尼斯爱得隐忍,杰克爱得热烈,最后杰克意外死亡,恩尼斯才发现与杰克在断背山“鸟儿唱歌,美酒流淌”竟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可是一切不将再来,可怜的他将孤独的死去...
两人迫于世俗的压力选择与异性结婚,不仅将二人原本的幸福生活毁于一旦,也使得另外两个女人成为了”世俗的“牺牲品”,两个家庭支离破碎。
或许很多同性恋者以未婚自雄,并不反对异性,只是缺乏热情。婚姻背后的基础虽然是生理上的生殖,但在本质上婚姻是一个伦理上的政治经济行为。婚姻作为私有制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中经历了一万年的演变形成了当今一夫一妻的主流制度。总之,同性恋者选择与异性结婚是一个悲剧。
在中国因为没有允许同性恋的法规,中国重家庭、重子嗣的观念又很严重。同性恋者的选择也么独善其身,孤独终老,要么选择与异性结婚,那时,性交仅仅变成了一种活动,“每欲床底之欢,过后必后悔之”。迫使自己的生殖器保持勃起,或许主要是为了尽丈夫的责任和对妻子的愧疚。
同性恋的婚姻是难得幸福的,因为缺乏性爱,情爱的基础,表现在男方是不可思议的性冷淡,没有双方给予的爱与被爱,诱惑与吸引,谈何幸福?
三《费城故事》、《春光乍泄》——同性恋爱者的权利和安全
《春光乍泄》有这样一幕,何宝荣从酒吧”勾搭“的同性恋者身上偷了一块怀表,最后被发现招来了一顿拳打脚踢。
由于同性恋存在庞大群体,但是受主流价值观的排挤不得不开展“地下行为”,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同性恋的认识以及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同性恋为主题的酒吧、电影院、咖啡馆形成了沙龙产业,但大多都是以”半开放化“存在。
另外,中国的同性恋在法律上地位并不明确,并没有具体条款视同性恋为非法,这类似与中国的新闻检查制度,虽然没有正式的新闻检查,但是大家心里都有着一个界限。所以中国同性恋的财产安全及人身安全更容易受到侵害,即使被人迫害也常因自己难以启齿而选择”不作为”,最后在沉默中息事宁人,所以同性恋者被骗的几率更高,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归根结底是因为个人的懦弱和社会的胆怯。
汤姆克鲁斯为男主角的《费城故事》因为患有艾滋病而被炒鱿鱼,生活陷入泥潭之中,因身体免疫器官衰竭离世,纵使他在费城最好的律师事务所工作,有angel一样的亲人,不离不弃的同性爱人米勒。但却因为在电影院与其他男人滥交而感染艾滋病毒,生活毁于一旦。
同性恋者总面临艾滋病的困境,其实走出困境的办法是明摆着的,给同性恋者立法,法律保护才能使他们敢于从阴影中走出来检查身体。可以告慰立法者的是,这样做不会伤害任何人,也不会伤害社会,对同性恋人群,异性恋人群和整个社会都是有利而无一害的。
二十岁的《盛夏光年》,三十岁的《春光乍泄》,四十岁的《断背山》,五十岁的《单身男子》六、七十岁的《爱很怪》,不管你是否承认,同志爱情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存在,同志,请大胆去爱,你还在犹豫什么?
所有的规则的制定者既然是人,那么问题被发现时,我们当然有责任去“亡羊补牢”。
可是,现实里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狭隘呢?
是不是应该通过立法,像打破群婚制一样,让一个gay对应一个gay,这样不仅保障了“同性恋者”的部分权益,而且也减少了滥交产生的种种社会危害。这不仅需要同性恋者羸弱的势力,更要社会前进中每一个人正确对待看待、理性看待这一全人类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们又能给予他们些什么?
不要嘲笑,不要逃避。生活中同性恋者看到的不再是冷眼旁观,避而远之,他们也许就没那么落寞了。表面的言笑晏晏下,不会再是一颗“僵死”的心。
【部分观点来自《李银河之中国同性恋研究》】
为了避免因我不恰当措辞造成对“同性恋团体"造成一些主观、愚蠢的偏颇或者对自身的一些不必要误会,再写文章之前,有两点特此声明:
1
我自己不是同性恋者或者双性恋者,并且从小到大也从没发现有过类似倾向,此“无关紧要”的声明不代表我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可耻的病态或者道德的黯淡而抱有歧视的心态,而只是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
鲁迅告诉我们人言可畏下“祥林嫂式的悲剧”在今天依然存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断章取义,哗众取宠令人噤若寒蝉,在这样一个“后现代化”下小心翼翼(婆婆妈妈)总不见得有多愚蠢。如今即使在宣扬民主平等的美国,很多人仍然是将同性恋者“神秘化”和“妖魔化”,所以我觉为它是尤为必要的。相反,我愿意相信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领域的研究,人人都有同性恋的倾向,只不过没有恰如其分的被“刺激”出来而已。
我看过一些专门专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从小到大更是被酸溜溜的“你情我爱”的流行音乐所包围。这里我特指的是纵使你用力发掘也别无其他,甚至看不到时代痕迹而只存在爱情的文学作品,例如《巴别塔之犬》的“我爱你,但你不懂我”,《情人》的“彼此相爱但无法山无棱,天地合”,《乌发碧眼》的“融于大海深处却找不到彼此”...
人们普遍抱有“爱”这样一个简单的目的去抒发爱情,去经历恋爱,结果却不可避免的将其变得复杂,海誓山盟的恋人在分开后才会撕心裂肺的质问“世间情为何物”,答案绝不是给爱情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生活里不只有爱情。这也是我为什么鄙视郭敬明和情感微博的理由,酸的让人发麻...
在面对迷茫的爱情时,我觉得塞林格将爱情讲的既简单又贴切:“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事实上,大多文学作品描写的是异性之间的爱情,我读此类作品目的也绝不是去寻找爱情的秘密,而是学习通过文字渲染情感带来画面感的特殊技巧和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所以即使与杜拉斯素不相识,我也能感受到她对于生活的细腻和爱情的狂野还有东方男子的青睐,在我看来她与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同样咄咄逼人,但又透漏出一种让男性难以抵制的魅力。
此类单纯描写爱情的作品和电影,或轰轰烈烈,或痛彻心扉,诚实地说我感动过但从未流过眼泪。不曾想,今天却被一部以同性恋、艾滋病为主题的 《费城故事》所击败。
希腊人认为男性是近乎完美的造物,这种爱远超醋可纯生理的范畴,成为一种高雅的具有美学意义的情趣。甚至柏拉图认为"神圣之爱”只存在于男性之间,只有男子之间的是情感的贵族与骑士形式。
同性之恋第一次让我为别人的爱情留下几行泪。如柏拉图所言,或许同性之爱更接近爱情的“本质”,那就此看来我倒是有些嫉妒同性恋者。
事实是就“爱”的本身而言,同性恋与异性恋并无差别,这也是之前《春光乍泄》影评中没有我选择把黎耀辉与何宝荣间爱情前加上名词,去异化的原因。现实远不如理性世界的“完美”,同性恋者之间“爱的更难”是脱离爱情本身而言的,而是体现在社会和文化中,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的存在处处受到主流文化的排挤,同性恋现象仍曝露出种种令人可悲的现实问题,“生存”都难,何谈“理想”?
2
按照金赛和同性恋者数量统计和怀特姆关于各个社会和各类文化中同性恋者所占的比例十分接近并保持稳定的权威说法。可以推测同性恋者在我们的社会也占到3%--4%,如果关于同性恋成因的先天说可以成立,在未成年人口的潜在同性恋者也应达到这个比例。
有人说,我不需要知道同性恋是什么样的们就可以知道它是不道德的。李银河认为:“这种人,对包括同性恋在内的许多事情,自己最好保持一无所知的状态,或者,越是对它一无所知就越能保持自己心灵的纯洁,保持自己憎恨同性恋的道德观念”。
从现代人的观点看,这是一种胆怯的态度,骆驼式的态度-----你对某事一无所知,它就不存在吗?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通过同志电影暴漏的种种现实问题,理性的看待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同性恋爱,去公证的对待这样一个相对“小众”却又“庞大”的人群。而不是像一些无良媒体一样抱着猎奇和主观臆想去谈论同性恋。
而在讨论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时,一种理论往往就是对同性恋的一种定义。假如你接受了遗传伦,就可以说同性恋是一种遗传现象;假如你接受了心理分析论,又可以说它是一种心理变态,这些理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同性恋是一种存在,这一点恰恰是最重要、最基本的。
但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当作价值判断,同性恋与异性恋除了生活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
一《单身男子》——同性恋者被社会歧视,迷失自我
影片主人公科林相伴十六年的同性伴侣吉姆死后,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陷入了生与死的挣扎,数次自杀未果,终被自己的学生肯尼的“亲密举动”打动,从而能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他从未感受到事情是如此鲜明沉静驱走了杂音,但是也就在那一刻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宣告死亡降临。
从未见过一部影片的色彩变换如此频繁,明暗的色调转变和轻柔的钢琴曲始终伴随着科林的心态变化。吉姆死后,他试图自杀的原因不是简单层面上爱情的喜悦骤然褪去,我相信本质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令他难寻自我,在社会中面对非议和歧视,他找不到一个合适自己的位置,他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或许伪装自己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而此前,他有同性伴侣吉姆可以为之倾诉,唯有在吉姆面前可以表现真实的自我(同性恋的事实),吉姆对于他来说是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影子,是面临歧视后的一种慰藉。没有人可以试图将他取代,吉姆死了,他的影子也就没了,孤独烦躁的生活更容易让人陷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每次惊醒,他都会问,我在那。提醒他还活着的冰冷事实是“珍妮弗,下不为例”。他不想醒来,永远做不到像吉姆那样跳下床微笑地迎接每一个早晨。早晨他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打扮成科林,调整到科林该有的状态和言行举止,每当做好最后一层包装,将自己打扮的油光晶亮,就变成了一个稍显僵硬但是很“完美”的科林。他深知自己要打扮成什么角色,而镜子里的那个人脸上,面无表情连愁容都欠奉。把这该死的一天熬过去,这也许过矫情但又何妨,他的心早死了,就好像溺水般快要窒息。
生平第一次看不到未来,吉姆死了,没有人可以让他展现自己的真实,现实对同性恋的压制,让他每天逢场作戏。他才是学生肯尼口中那个被完全封闭在自己躯壳里的人,只能通过主观去体验外部世界,谁知道真实的他?别人看到的只是那个别人认为的他,那么活在这个世界有什么价值?
而科林说他完全是那个他想呈现的他,他很明白有一样东西能给予人价值,就是为数不多的时候,能够真正的和另一个人心灵相惜。
我将科林自杀的根本原因归于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抛弃,而不是表面吉姆的离去,原因有两个:一,科林在一堂课上愤然讲到,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迫害来自于他们本身的恐惧;二:影片最后科林在自己的学生肯尼身上闻到了爱情的味道,肯尼不仅是费曼的影子更是他存在这个社会的一味解药:认同感和归属感。
所以最后对于这个世界他能感受到而不是去想,一切都实实在在,他才从隐匿的世界中慢慢浮出水面。
亚文化的“同性恋”是很难被主流文化的“异性恋”所接受,它来源于恐惧,恐惧带来拒绝,拒绝产生歧视,歧视将同性恋者生存空间压榨。受主流文化的道德感压迫,他们会感到自我厌倦,一种宿命的无奈感挥之不去。
同性恋行为本身并没有错,它的悲哀在于,同性恋者能设身处地的小心翼翼伪装自己,为我们着想,可是我们却吝啬的不能设身处地的问他们着想,这是他们难以启齿的苦难,也是我们狭隘的自私。
二《断背山》——同性恋者该不该与异性结婚?
影片讲述了沉默寡言的农夫恩尼斯在乞力马扎罗山放羊的单调生活中与他的同伴牛仔杰克发生性关系,二人彼此相爱。但却因为世俗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都选择了与异性组建家庭,但他们仍深深爱着对方。
四年后,杰克从德州赶来与恩尼斯约会,当见到彼此的那一刻,都难以压制心中的想念,旁若无人的亲吻,这“隐私”的一幕都被楼上恩尼斯的妻子看在眼里,她撕心裂肺的痛,难以理解自己的丈夫居然被另一个男人抢走。杰克认为与恩尼斯在断背山的“二人世界”才是他梦想的生活,两人都选择了离婚,但恩尼斯仍不敢正视自己,抱怨是因为杰克让它变得一无是处,无依无靠。恩尼斯爱得隐忍,杰克爱得热烈,最后杰克意外死亡,恩尼斯才发现与杰克在断背山“鸟儿唱歌,美酒流淌”竟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可是一切不将再来,可怜的他将孤独的死去...
两人迫于世俗的压力选择与异性结婚,不仅将二人原本的幸福生活毁于一旦,也使得另外两个女人成为了”世俗的“牺牲品”,两个家庭支离破碎。
或许很多同性恋者以未婚自雄,并不反对异性,只是缺乏热情。婚姻背后的基础虽然是生理上的生殖,但在本质上婚姻是一个伦理上的政治经济行为。婚姻作为私有制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中经历了一万年的演变形成了当今一夫一妻的主流制度。总之,同性恋者选择与异性结婚是一个悲剧。
在中国因为没有允许同性恋的法规,中国重家庭、重子嗣的观念又很严重。同性恋者的选择也么独善其身,孤独终老,要么选择与异性结婚,那时,性交仅仅变成了一种活动,“每欲床底之欢,过后必后悔之”。迫使自己的生殖器保持勃起,或许主要是为了尽丈夫的责任和对妻子的愧疚。
同性恋的婚姻是难得幸福的,因为缺乏性爱,情爱的基础,表现在男方是不可思议的性冷淡,没有双方给予的爱与被爱,诱惑与吸引,谈何幸福?
三《费城故事》、《春光乍泄》——同性恋爱者的权利和安全
《春光乍泄》有这样一幕,何宝荣从酒吧”勾搭“的同性恋者身上偷了一块怀表,最后被发现招来了一顿拳打脚踢。
由于同性恋存在庞大群体,但是受主流价值观的排挤不得不开展“地下行为”,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同性恋的认识以及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同性恋为主题的酒吧、电影院、咖啡馆形成了沙龙产业,但大多都是以”半开放化“存在。
另外,中国的同性恋在法律上地位并不明确,并没有具体条款视同性恋为非法,这类似与中国的新闻检查制度,虽然没有正式的新闻检查,但是大家心里都有着一个界限。所以中国同性恋的财产安全及人身安全更容易受到侵害,即使被人迫害也常因自己难以启齿而选择”不作为”,最后在沉默中息事宁人,所以同性恋者被骗的几率更高,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归根结底是因为个人的懦弱和社会的胆怯。
汤姆克鲁斯为男主角的《费城故事》因为患有艾滋病而被炒鱿鱼,生活陷入泥潭之中,因身体免疫器官衰竭离世,纵使他在费城最好的律师事务所工作,有angel一样的亲人,不离不弃的同性爱人米勒。但却因为在电影院与其他男人滥交而感染艾滋病毒,生活毁于一旦。
同性恋者总面临艾滋病的困境,其实走出困境的办法是明摆着的,给同性恋者立法,法律保护才能使他们敢于从阴影中走出来检查身体。可以告慰立法者的是,这样做不会伤害任何人,也不会伤害社会,对同性恋人群,异性恋人群和整个社会都是有利而无一害的。
二十岁的《盛夏光年》,三十岁的《春光乍泄》,四十岁的《断背山》,五十岁的《单身男子》六、七十岁的《爱很怪》,不管你是否承认,同志爱情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存在,同志,请大胆去爱,你还在犹豫什么?
所有的规则的制定者既然是人,那么问题被发现时,我们当然有责任去“亡羊补牢”。
可是,现实里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狭隘呢?
是不是应该通过立法,像打破群婚制一样,让一个gay对应一个gay,这样不仅保障了“同性恋者”的部分权益,而且也减少了滥交产生的种种社会危害。这不仅需要同性恋者羸弱的势力,更要社会前进中每一个人正确对待看待、理性看待这一全人类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们又能给予他们些什么?
不要嘲笑,不要逃避。生活中同性恋者看到的不再是冷眼旁观,避而远之,他们也许就没那么落寞了。表面的言笑晏晏下,不会再是一颗“僵死”的心。
【部分观点来自《李银河之中国同性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