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思考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其最知名的悲剧作品,被许多莎评家视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果说《奥赛罗》是关于爱情的悲剧,《李尔王》是关于亲情的悲剧,《麦克白》是关于野心的悲剧,那么《哈姆雷特》则是这三者的综合,并且在这爱情、亲情与野心的悲剧中最终体现人的性格悲剧。
《哈姆雷特》是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讲述了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而它有不是简单的复仇悲剧,它在简单的复仇剧与复杂的复仇剧之间划出了一条明显的界限。因为它不再是对主人公一连串的复仇行动的简单展示,而是着意表现主人公身负复仇重任时的犹豫和彷徨。大段的内心旁白和深刻的思考,代替了直接目的的行动:对人性的无情拷问,刺破了历代悲剧英雄们坚定的却又单纯的复仇决心。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首先,哈姆雷特他并不是个天生的英雄。从最初的回国奔丧,意外赶上母亲的婚礼,他就被父死母改嫁所击倒,内心翻腾着绝望也死亡的念头。然而莎士比亚令人信服地让哈姆雷特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由此引起的深入思考来实现对俗世生命的厌弃转向积极的抗争。同时哈姆雷特的思考,揭示了他性格的发展,体现了他思想的深邃,从而使他走出前代复仇英雄的队伍,迈入了思想者得队伍。也正是通过哈姆雷特的思考,莎士比亚把简单的复仇悲剧提升到性格悲剧,人生悲剧,哲理高度的高度。
知/无知:认识的可能和限度
认识的可能和限度是哈姆雷特思考的矛盾根源及复仇犹豫的原因。老哈姆雷特说出自己的被害真相后,鬼魂像雾气一样消失。其他人询问时哈姆雷特欲言又止含糊其词,最后意味深长的说了这样一句话:“天地间你不知道的事情多着呢!”对哈姆莱特来说,他无法辨别鬼魂所说的是真是假。同时,即便鬼魂所说的是真的,那么他就必须要报仇,而复仇的天然合理性他又是如何得知的呢?在一系列的问题中,哈姆雷特陷入了知与无知的思考中,同时伴随着他对人性的美好理想的破灭,他产生了精神危机。
在最后一幕中,哈姆雷特说:疯狂害了他,疯狂是他的敌人。其实他真正的敌人不是疯狂,也不是魔鬼,而是“无知”——对自己命运的无知,对命运本身的无知。面对不可知的命运,他无法解释难以释怀,苦心思索但心下茫然,于是一再跌宕而陷入了认识同时也是存在的“黑洞”。有人说哈姆雷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其实哈姆雷特的思考让他身负整个国家的责任,可是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也就注定了哈姆雷特命运的悲剧性。
生与死:“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毁灭”是哈姆雷特的思想核心。在哈姆雷特的内心,生与死已不仅仅是肉体生命的的存在与否,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才是高贵的。苟且偷生,还是挺身反抗这是他必须要做出的选择,当他发现自己无权选择自杀的时候,生死问题就演变成如何生存的问题。很明显,哈姆雷特既想活出个人尊严又想“重整乾坤”,所以他才会把与他个人不相干的百姓的痛苦纳入严重的思考中使他无法漠视百姓的疾苦而苟活于世。
哈姆雷特的追问隐含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本能焦虑。这种焦虑是一种认识的焦虑,更是一种存在的焦虑。生死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经验,在这个意义上讲,哈姆雷特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然而哈姆雷特在沉思“生还是死”的问题时,却有两点顾虑:1上帝禁止人类自杀。2人死之后并非“万世皆休”也许会有“噩梦出现”。这些顾虑来源于基督教,宗教的个体灵魂的归宿和不朽问题一直影响着哈姆雷特的思考和复仇行动。这也是他误失复仇良机的根源所在,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说宗教思想是其悲剧性的根源,可是在基督教影响下,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也注定了死亡的必然性。
哈姆雷特对生与死无法顺其自然的选择也正体现了现实世界的局限性。首先,他身负为家国复仇的双重义务,虽有出世之想,但无法洒脱到“以生死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其次,他从小接受的宗教观念也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想法。时代精神发生逆转,个人与自身现实相剥离而感到的不满足和不安宁,这真是哈姆雷特的真实处境。哈姆雷特死后,他的挚友哀悼他说:“一颗高贵的心碎了”。其实,这颗心在他生前就已经碎了。
痛苦的自觉
哈姆雷特认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苦难经历:只要活在世上,我们就不得不忍受时运的暴虐和轻薄,歹徒的胡作非为,高傲者得白眼,爱情被抛弃的惨痛,法律的延误,官府的傲慢,克己忍耐反被没有价值的人奚落。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吐露自己的不平之气,哈姆雷特虽然是时代的骄子,命运的宠儿,然而高踞“命运冠冕的正中”成为万民敬仰的一国之君并不是哈姆雷特的真正理想,他声称自己可以是“关在胡桃壳里而自认为无限空间的君王”,不幸的是,他去受制于自己的出身,意志不属于个人。这样他具有双重身份和命运:一方面他的出身和世俗义务,另一方面他的天性和精神追求,两者虽然有被动接受和主动选择之分,但它们都是必然命令和欲罢不能的生命程序。黑格尔曾经断言“在真正的悲剧性事件中,必须有两个合法的,伦理的力量相互冲突”,现在哈姆雷特的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出现了两种相互冲突的合法伦理力量,他自身即构成的悲剧性的反讽。
哈姆雷特是一个痛苦的自觉者,他的痛苦和不幸正是由他的自觉造成的。通观全剧,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人都生活在一种不自觉的,缺乏反思的天真状态中,只有哈姆雷特一个人始终清醒的觉察到自身的可悲,并进而同情的感受到他人的不幸和痛苦。哈姆雷特因自觉而怀疑一切,这固然打破了信仰的结,但同时也失去了存在的解。他哀叹自己的不幸,但是已经无路可逃。他被迫仓促应战,但是深知对手的无比强大,自己注定失败。他竭力抗争,但是力气逐渐衰竭。然而就僵持的同时,他绝望地,清醒地走向死亡。
哈姆雷特是被思考麻痹了情感理智压抑了意志的悲观主义者,他的悲剧性就在于思考导致他性格上的忧郁跌宕。在知与不知,如何知的思考中,在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中,在自己命运和民众苦难的思考中,他的重整乾坤的理想就那么破碎了。正如方平所说:“把生和死的矛盾,困扰引进复仇剧,最能显现出莎士比亚的非凡才华”。最为一个“独能洞见其缺陷的自觉者”,哈姆雷特的命运结成一个无法解释的死结。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人类的命运。
《哈姆雷特》是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讲述了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而它有不是简单的复仇悲剧,它在简单的复仇剧与复杂的复仇剧之间划出了一条明显的界限。因为它不再是对主人公一连串的复仇行动的简单展示,而是着意表现主人公身负复仇重任时的犹豫和彷徨。大段的内心旁白和深刻的思考,代替了直接目的的行动:对人性的无情拷问,刺破了历代悲剧英雄们坚定的却又单纯的复仇决心。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首先,哈姆雷特他并不是个天生的英雄。从最初的回国奔丧,意外赶上母亲的婚礼,他就被父死母改嫁所击倒,内心翻腾着绝望也死亡的念头。然而莎士比亚令人信服地让哈姆雷特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由此引起的深入思考来实现对俗世生命的厌弃转向积极的抗争。同时哈姆雷特的思考,揭示了他性格的发展,体现了他思想的深邃,从而使他走出前代复仇英雄的队伍,迈入了思想者得队伍。也正是通过哈姆雷特的思考,莎士比亚把简单的复仇悲剧提升到性格悲剧,人生悲剧,哲理高度的高度。
知/无知:认识的可能和限度
认识的可能和限度是哈姆雷特思考的矛盾根源及复仇犹豫的原因。老哈姆雷特说出自己的被害真相后,鬼魂像雾气一样消失。其他人询问时哈姆雷特欲言又止含糊其词,最后意味深长的说了这样一句话:“天地间你不知道的事情多着呢!”对哈姆莱特来说,他无法辨别鬼魂所说的是真是假。同时,即便鬼魂所说的是真的,那么他就必须要报仇,而复仇的天然合理性他又是如何得知的呢?在一系列的问题中,哈姆雷特陷入了知与无知的思考中,同时伴随着他对人性的美好理想的破灭,他产生了精神危机。
在最后一幕中,哈姆雷特说:疯狂害了他,疯狂是他的敌人。其实他真正的敌人不是疯狂,也不是魔鬼,而是“无知”——对自己命运的无知,对命运本身的无知。面对不可知的命运,他无法解释难以释怀,苦心思索但心下茫然,于是一再跌宕而陷入了认识同时也是存在的“黑洞”。有人说哈姆雷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其实哈姆雷特的思考让他身负整个国家的责任,可是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也就注定了哈姆雷特命运的悲剧性。
生与死:“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毁灭”是哈姆雷特的思想核心。在哈姆雷特的内心,生与死已不仅仅是肉体生命的的存在与否,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才是高贵的。苟且偷生,还是挺身反抗这是他必须要做出的选择,当他发现自己无权选择自杀的时候,生死问题就演变成如何生存的问题。很明显,哈姆雷特既想活出个人尊严又想“重整乾坤”,所以他才会把与他个人不相干的百姓的痛苦纳入严重的思考中使他无法漠视百姓的疾苦而苟活于世。
哈姆雷特的追问隐含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本能焦虑。这种焦虑是一种认识的焦虑,更是一种存在的焦虑。生死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经验,在这个意义上讲,哈姆雷特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然而哈姆雷特在沉思“生还是死”的问题时,却有两点顾虑:1上帝禁止人类自杀。2人死之后并非“万世皆休”也许会有“噩梦出现”。这些顾虑来源于基督教,宗教的个体灵魂的归宿和不朽问题一直影响着哈姆雷特的思考和复仇行动。这也是他误失复仇良机的根源所在,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说宗教思想是其悲剧性的根源,可是在基督教影响下,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也注定了死亡的必然性。
哈姆雷特对生与死无法顺其自然的选择也正体现了现实世界的局限性。首先,他身负为家国复仇的双重义务,虽有出世之想,但无法洒脱到“以生死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其次,他从小接受的宗教观念也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想法。时代精神发生逆转,个人与自身现实相剥离而感到的不满足和不安宁,这真是哈姆雷特的真实处境。哈姆雷特死后,他的挚友哀悼他说:“一颗高贵的心碎了”。其实,这颗心在他生前就已经碎了。
痛苦的自觉
哈姆雷特认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苦难经历:只要活在世上,我们就不得不忍受时运的暴虐和轻薄,歹徒的胡作非为,高傲者得白眼,爱情被抛弃的惨痛,法律的延误,官府的傲慢,克己忍耐反被没有价值的人奚落。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吐露自己的不平之气,哈姆雷特虽然是时代的骄子,命运的宠儿,然而高踞“命运冠冕的正中”成为万民敬仰的一国之君并不是哈姆雷特的真正理想,他声称自己可以是“关在胡桃壳里而自认为无限空间的君王”,不幸的是,他去受制于自己的出身,意志不属于个人。这样他具有双重身份和命运:一方面他的出身和世俗义务,另一方面他的天性和精神追求,两者虽然有被动接受和主动选择之分,但它们都是必然命令和欲罢不能的生命程序。黑格尔曾经断言“在真正的悲剧性事件中,必须有两个合法的,伦理的力量相互冲突”,现在哈姆雷特的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出现了两种相互冲突的合法伦理力量,他自身即构成的悲剧性的反讽。
哈姆雷特是一个痛苦的自觉者,他的痛苦和不幸正是由他的自觉造成的。通观全剧,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人都生活在一种不自觉的,缺乏反思的天真状态中,只有哈姆雷特一个人始终清醒的觉察到自身的可悲,并进而同情的感受到他人的不幸和痛苦。哈姆雷特因自觉而怀疑一切,这固然打破了信仰的结,但同时也失去了存在的解。他哀叹自己的不幸,但是已经无路可逃。他被迫仓促应战,但是深知对手的无比强大,自己注定失败。他竭力抗争,但是力气逐渐衰竭。然而就僵持的同时,他绝望地,清醒地走向死亡。
哈姆雷特是被思考麻痹了情感理智压抑了意志的悲观主义者,他的悲剧性就在于思考导致他性格上的忧郁跌宕。在知与不知,如何知的思考中,在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中,在自己命运和民众苦难的思考中,他的重整乾坤的理想就那么破碎了。正如方平所说:“把生和死的矛盾,困扰引进复仇剧,最能显现出莎士比亚的非凡才华”。最为一个“独能洞见其缺陷的自觉者”,哈姆雷特的命运结成一个无法解释的死结。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人类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