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景物略之一二
看到一句说,定都燕京“前万世未破斯荒,后万世无穷斯利,捶勒九边,橐箧四海。”
忍不住查一下,原来是源自《帝都景物略》,把这本书下载了下来,随便一翻,发现有前几天朋友刚刚提到的万松老人塔,看目录的时候,又发现有红螺山,就把它录了下来。
万松老人塔
万松老人,金元间僧也。兼备儒释,机变无际,自称万松野老,人称之曰万松老人。居燕京从容庵。
漆水移刺楚材,一见老人,遂绝迹屏家,废餐寝,参学三年。
老人以湛然目之,后以所评唱天童颂古三卷,寄楚材于西城阿里马城,曰《从容录》。
自言着语出眼,临机不让也。楚材序而传至今。
老人寂后,无知塔处者。
今乾石桥之北,有砖甃七级,高丈五尺,不尖而平,年年草荣其顶,群号之曰砖塔,无问塔中僧者。
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居者犹闷塔占其堂奥地也。
又不知何年,居者为酒食店,豕肩挂塔檐,酒瓮环塔砌,刀砧钝,就塔砖砺,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骂,二百年不见香灯矣。
万历三十四年,僧乐庵讶塔处店中,入而周视,有石额五字焉,曰“万松老人塔”,僧礼拜号恸,募赀赎而居守之。虽塔穿屋如故,然彘肩、酒瓮、刀砧远矣。
罗山刘梦谦《万松老人塔》:
居然遗塔在,扰攘阅朝昏。
草蔓萦萦合,松声谡谡存。
传灯过佛祖,留字到儿孙。
不读从容录,安知老宿尊。
红螺山
怀柔县北二十里,有山高二百仞,石山也。
众山皆青,沉沉独黑,日午丽之,不秋而紫。
山有潭,当山之顶,潭有螺二,如斗,色殷红,时放焰光,照射林麓,以是故名红螺山。
有寺,土人呼红螺寺。
宇废像仆,而尘不集,高风穿殿过,无尘也。
僧则曰:辟尘珠藏焉。
有泉,趵趵如颗,时一定动,曰珍珠泉。
寺左二里,复寺,曰定慧,亦久废。
中一台,琉璃、鸱角、檐牙、窗门悉形具,而实閟,额有字曰“擦擦殿”(这个擦擦殿听起来好可爱,忍不住查了一下,有说“擦擦”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
不知殿何藏,名何义,建何年。有石井,井植铁柱,柱绕铁索,若有锢者,时一隐见。
或曰蛟焉,或曰螺焉。
武昌汪桂《游红螺山》:
和云和雾和村烟,迷却山腰山在天。
潭水自然高用汲,谷风远过偶闻阗。
螺依佛宇成光焰,蛟伏灵符老石田。
古殿问僧僧不识,荒唐香火积年年。
觉得要是在帝都的话,没事的时候翻一翻这本书,翻到哪一页,下一次就去哪儿溜达溜达,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哈哈。
ps.
我很纳闷自己在看竖版书的时候,为什么要忍不住的要一直歪着脑袋?
忍不住查一下,原来是源自《帝都景物略》,把这本书下载了下来,随便一翻,发现有前几天朋友刚刚提到的万松老人塔,看目录的时候,又发现有红螺山,就把它录了下来。
万松老人塔
万松老人,金元间僧也。兼备儒释,机变无际,自称万松野老,人称之曰万松老人。居燕京从容庵。
漆水移刺楚材,一见老人,遂绝迹屏家,废餐寝,参学三年。
老人以湛然目之,后以所评唱天童颂古三卷,寄楚材于西城阿里马城,曰《从容录》。
自言着语出眼,临机不让也。楚材序而传至今。
老人寂后,无知塔处者。
今乾石桥之北,有砖甃七级,高丈五尺,不尖而平,年年草荣其顶,群号之曰砖塔,无问塔中僧者。
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居者犹闷塔占其堂奥地也。
又不知何年,居者为酒食店,豕肩挂塔檐,酒瓮环塔砌,刀砧钝,就塔砖砺,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骂,二百年不见香灯矣。
万历三十四年,僧乐庵讶塔处店中,入而周视,有石额五字焉,曰“万松老人塔”,僧礼拜号恸,募赀赎而居守之。虽塔穿屋如故,然彘肩、酒瓮、刀砧远矣。
罗山刘梦谦《万松老人塔》:
居然遗塔在,扰攘阅朝昏。
草蔓萦萦合,松声谡谡存。
传灯过佛祖,留字到儿孙。
不读从容录,安知老宿尊。
红螺山
怀柔县北二十里,有山高二百仞,石山也。
众山皆青,沉沉独黑,日午丽之,不秋而紫。
山有潭,当山之顶,潭有螺二,如斗,色殷红,时放焰光,照射林麓,以是故名红螺山。
有寺,土人呼红螺寺。
宇废像仆,而尘不集,高风穿殿过,无尘也。
僧则曰:辟尘珠藏焉。
有泉,趵趵如颗,时一定动,曰珍珠泉。
寺左二里,复寺,曰定慧,亦久废。
中一台,琉璃、鸱角、檐牙、窗门悉形具,而实閟,额有字曰“擦擦殿”(这个擦擦殿听起来好可爱,忍不住查了一下,有说“擦擦”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
不知殿何藏,名何义,建何年。有石井,井植铁柱,柱绕铁索,若有锢者,时一隐见。
或曰蛟焉,或曰螺焉。
武昌汪桂《游红螺山》:
和云和雾和村烟,迷却山腰山在天。
潭水自然高用汲,谷风远过偶闻阗。
螺依佛宇成光焰,蛟伏灵符老石田。
古殿问僧僧不识,荒唐香火积年年。
觉得要是在帝都的话,没事的时候翻一翻这本书,翻到哪一页,下一次就去哪儿溜达溜达,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哈哈。
ps.
我很纳闷自己在看竖版书的时候,为什么要忍不住的要一直歪着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