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祥与《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都城洛阳城内的寺庙建设分布、城市功能构成、中西文化交流等历史场景,展示出佛教发展全盛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各个细节,极具史料价值。而其文笔骈中有散,清丽有趣,史料精准,一直与《水经注》、《颜氏家训》并称“北朝三大书”。
然而,长期以来,《洛阳伽蓝记》不如《水经注》流传广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刊刻传本较少,文字没有定本。世间保留最早的是明代如隐堂刻本,其余多抄本,距离杨玄之的成书之时已有千年历史。二是写抄传本,文注窜乱,较难阅读。像《水经注》一样,《洛阳伽蓝记》分正文与注文,在流传中,由于多次辗转传抄,造成正文与注文互相窜乱,逐渐混淆,难以释读。三是历代学者研治不多,年代久远,校对不易。明以后流传虽有十多个版本,然皆从如隐堂刻本或集证本撮抄,以讹传讹,旧谬未校,新误复生。至清代嘉庆间,著名朴学家顾广圻想要效仿全祖望治《水经》的先例而改定《洛阳伽蓝记》,屡次努力而未果。民国初年唐晏搜集资料,发掘义理,著成《洛阳伽蓝记钩沉》,眉目稍稍清晰,然仍有文注不明、按语错误之处。
1915年,张宗祥先生买到清代王谟刻的《汉魏丛书》,发现错讹较多,发奋自己校对,先后完成四部书,《洛阳伽蓝记》便是其中之一。
起先,张先生借朱逷先校本过录,发现朱本原据如隐堂、毛氏绿君亭、张氏照旷阁三个本子校定而成,疏漏仍有不少。于是又借董康所藏如隐堂原本,并寻得绿君亭、照旷阁、集证各种本子覆校数次。然后张先生还广泛引证《太平寰宇记》、《述征记》、《水经》等书,校对订正数条错误。比如,洛阳南面的大门,如隐、集证诸本都作三座,即开阳门、平昌门和宣阳门;先生反复论证,确定应为四门:津阳门、开阳门、平昌门和宣阳门,使得“洛阳南面四门,明白如画矣。”
文者,正文也;注者,对正文之注释也。面对《洛阳伽蓝记》文注混淆的状况,张先生考虑顾、唐二人的过失,主张不必强分文注,在现有情况下宜全本保留。张先生解释说,如果没有发现更好的古本,那么不宜师心自用,如果泥于顾广圻的说法,强为分析文与注,就会重蹈明人窜改古籍的覆辙。同时,张先生又非常细致入微,明确指出第五卷被忽视的、幸存的“注”文内容,故而陈寅恪先生赞其“矜慎”、“精审”。
张宗祥先生校订《洛阳伽蓝记》,共有两种版本,一为校补本,一为合校本。1930年,先生寓居沪上,与张元济等人交谊甚笃,于是将此书交付商务印书馆影印行世,当时就刷印500部,学者称便。1955年,商务印书馆商定再印2000部,可见学术界对张先生此书之推许如此。
在张先生合校本后,复有范祥雍校注本、徐高阮重刊本、周祖谟校释本及杨勇校笺本,海外也有日本大藏经本、人矢义高日译注本和英译本等,中外学者对于《洛阳伽蓝记》的研究方兴未艾。然张宗祥先生之合校本,筚路蓝缕,为后来学者研治此书在文献学和史料学上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成为古籍校勘整理的典范作品,对于此书之流传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努力。《洛阳伽蓝记》校正与先生的其他古籍校勘活动一样,凝聚着先生对于传统文化之热爱,共同构成先生近世罕有其匹的文化事业高峰。
然而,长期以来,《洛阳伽蓝记》不如《水经注》流传广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刊刻传本较少,文字没有定本。世间保留最早的是明代如隐堂刻本,其余多抄本,距离杨玄之的成书之时已有千年历史。二是写抄传本,文注窜乱,较难阅读。像《水经注》一样,《洛阳伽蓝记》分正文与注文,在流传中,由于多次辗转传抄,造成正文与注文互相窜乱,逐渐混淆,难以释读。三是历代学者研治不多,年代久远,校对不易。明以后流传虽有十多个版本,然皆从如隐堂刻本或集证本撮抄,以讹传讹,旧谬未校,新误复生。至清代嘉庆间,著名朴学家顾广圻想要效仿全祖望治《水经》的先例而改定《洛阳伽蓝记》,屡次努力而未果。民国初年唐晏搜集资料,发掘义理,著成《洛阳伽蓝记钩沉》,眉目稍稍清晰,然仍有文注不明、按语错误之处。
1915年,张宗祥先生买到清代王谟刻的《汉魏丛书》,发现错讹较多,发奋自己校对,先后完成四部书,《洛阳伽蓝记》便是其中之一。
起先,张先生借朱逷先校本过录,发现朱本原据如隐堂、毛氏绿君亭、张氏照旷阁三个本子校定而成,疏漏仍有不少。于是又借董康所藏如隐堂原本,并寻得绿君亭、照旷阁、集证各种本子覆校数次。然后张先生还广泛引证《太平寰宇记》、《述征记》、《水经》等书,校对订正数条错误。比如,洛阳南面的大门,如隐、集证诸本都作三座,即开阳门、平昌门和宣阳门;先生反复论证,确定应为四门:津阳门、开阳门、平昌门和宣阳门,使得“洛阳南面四门,明白如画矣。”
文者,正文也;注者,对正文之注释也。面对《洛阳伽蓝记》文注混淆的状况,张先生考虑顾、唐二人的过失,主张不必强分文注,在现有情况下宜全本保留。张先生解释说,如果没有发现更好的古本,那么不宜师心自用,如果泥于顾广圻的说法,强为分析文与注,就会重蹈明人窜改古籍的覆辙。同时,张先生又非常细致入微,明确指出第五卷被忽视的、幸存的“注”文内容,故而陈寅恪先生赞其“矜慎”、“精审”。
张宗祥先生校订《洛阳伽蓝记》,共有两种版本,一为校补本,一为合校本。1930年,先生寓居沪上,与张元济等人交谊甚笃,于是将此书交付商务印书馆影印行世,当时就刷印500部,学者称便。1955年,商务印书馆商定再印2000部,可见学术界对张先生此书之推许如此。
在张先生合校本后,复有范祥雍校注本、徐高阮重刊本、周祖谟校释本及杨勇校笺本,海外也有日本大藏经本、人矢义高日译注本和英译本等,中外学者对于《洛阳伽蓝记》的研究方兴未艾。然张宗祥先生之合校本,筚路蓝缕,为后来学者研治此书在文献学和史料学上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成为古籍校勘整理的典范作品,对于此书之流传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努力。《洛阳伽蓝记》校正与先生的其他古籍校勘活动一样,凝聚着先生对于传统文化之热爱,共同构成先生近世罕有其匹的文化事业高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