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慢·厨房·青团 (上)
他们家的厨房很小,一切的装置摆设都能看出时代变迁的痕迹。双口的土灶,左边的大锅空空荡荡,右侧锅灶上高高隆起的蒸笼被烤成赭黄色,时间的泥垢粉尘填塞了蒸笼的缝眼。橱柜是旧时的雕花镂空样式,门面上依旧能看到喜鹊、孔雀、凤凰等剥落油漆的吉祥图案,木料经由常年油烟潮熏与擦拭,竟也如镀了釉一般光滑。打开橱柜的门,里头有青瓷小碗、搪瓷器皿,新旧不一,各有缺口裂纹。粗糙的泥釉罐子掉了一个耳朵,在过去用来装炼好的猪油。最右边摆放着一罐杨梅酒,多年没有开封。橱柜的抽屉里,本塞满秕谷和稻草,上面码放院中新下的鸡蛋与鸭蛋。
紧挨橱柜的,是一口大酒缸,盛满绍兴酒,这里的男人们爱喝绍兴酒,女人们做菜也会放些。酒缸子上铺层塑料袋,后用橡皮筋扎紧,最后再蒙上一个沙袋或米袋。好酒保存妥当,不易坏。另外两个大缸,一个是米缸,一个是面缸。巧手的主妇们凭借米与面创造出多样食物。在破落年代,若连米面都没有,还有米糠与红薯,总之主妇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在山穷水尽的日子里也让生活过出声色来。在厨房的角落里,有水缸,水缸用料厚实,据说已用近百年。在未通水的时代里,男人们会在清晨起来后走上几百米挑来井水,倒入水缸里,以供一家人一天之用。大旱的年月,须在凌晨三四点走上一小时,换来两桶清水。当水灌入水缸的一刻,一天,开始了。
日头升起,灶台里的火烧旺,熏得灶头乌黑发亮。女主人忙碌开来,养在水缸里的红鲤鱼,静静地沉在水底……
这是我记忆深处,对南方水乡的老厨房印象,想起来的时候,还能感受到灶台的火星与空气的潮热。那时候,五六岁的年纪,在厨房里帮着外婆烧火,时而凑过身看看水缸里的红鲤鱼,时而耐不下性子,跑出厨房。
厨房外头是后院,那里种有一株无花果树,树下长满翠蓝的鸭跖草。无花果裂开的时候,桃子还是硬着的,等到桃子成熟的时候,前院的葡萄也差不多可以吃了。天气好的黄昏,外婆会在厨房里出来,架好桌子,端出一家人的晚餐。随后,她就静静靠在厨房的门口,等待她的丈夫、子女归家。这个女人有四个孩子,这就够她忙活了。女人在等馒头发酵好;她在在锅沿烫伤手指,沾了些盐罐里的卤水据说可以消炎;她把鲤鱼剖好,打上花刀;那条鱼直到落入油锅的时候,还是跳动着的;她把锅盖揭开,洒了把葱花。外婆的生命里,有大部分的时光是在厨房里度过的。尽管,子女有时候会嫌菜做得咸了淡了,只是当外婆一个人在厨房的时候,我可以看到,她成了厨房里的王者,而非一个庸常农妇。我对厨房的美好念想,多半来自于此。
早春时节,山间还未绿起来,走在田间野地,便能看到周围零零星星长了鼠曲草。在过去,妇人与孩童会在田间采摘鼠曲,鼠曲草一年四季都有,从田埂路边长到紫云英的野地里,甚至有一年,我在拉萨拉鲁湿地的小树林里也发现了它的身影。然而,只有早春那么一阵子的鼠曲草才能被用以制作青团,过早太嫩,过后又太老,老得只剩下苍白的经络顶着一头黄色的花苞。
青团是种有特色又没特色的食物,说它没特色,是因为我所知道的江浙各处都会在清明时节制作,而它的特色之处则在于,几乎每个地方都会采用不同的青汁完成,比如我家的鼠曲草,在别处可能被换成艾叶或池叶,甚至听闻,有些地方会用菠菜汁替之。可能,对于春季的食物而言,再也没有比绿色更能唤起人们对于生命期待的颜色了。
用鼠曲草制作青团是件尤其麻烦的事,采摘好的鼠曲草会由耐心的母亲们挑选完毕。摘取老叶与蛋黄色的花朵,后洗净沥干。入春后的鼠曲抽芽极快,通常采摘完毕后记着地方,过一周再来,又是郁葱一片,而三四月的鼠曲也正逢花季,若不把花摘掉,煮出来的青汁可能发黄。青团变黄团,可就煞风景了。尽管乡野食材,人们对于食物颜色与品相并无过高期待,但在一桌细致与安宁的翠绿之中,妇人耐心沉静的品性往往一览无余。
我时常想起与我母亲在田地间采鼠曲的日子,那些毛绒的草芽在露水的浸润下显得柔和温润。因为芽头太小了,通常一下午工夫才能采到一篮子。在这期间我母亲会与别的母亲谈论家长里短的琐事,时不时考我几句古诗词。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这样美好的句子,她在我年幼时就在田地间念与我听。如今她老了,竟也不记得这些。而那时候我小,也不懂这些。洗净沥干的鼠曲倒入沸水中煮,同时加入小苏打,说也奇怪,多数绿叶菜久煮必黄,而鼠曲则无论煮多久,它都墨绿墨绿的。煮好的鼠曲草捞出晾干,码放在米筛之上,晾晒在阳台的花架中,暮春时节,南方小镇会迎来漫长的雨季,鼠曲草则要经历一次雨季中漫长的发酵。
等待鼠曲发酵的时间里,气温正在回升,后门山的笋正在拔节。小雨后的黄昏是挖笋的好时候,尽管那时候山间野地多于泥泞。年幼时候的我会穿上厚实的雨靴,跟随家中老人去山间挖竹笋。我至今不懂得如何挖笋,亦不知道如何判断黄泥地下是否有笋。那种看一眼地表的裂纹或泥土的隆起程度就能一锄头挖到笋的功夫在我看来是种绝技。我呢,更愿意掰些山间拔节而出的山笋,只是山笋的味道不如地底下的好,它经络纤维多,口感发老,大部分家庭里是不愿意吃的。
我掰的笋通常只有那么几根,又极瘦,容易被人遗忘,经常在几天后厨房的角落里看到它干瘪的模样。倔强的我会一根根剥去外皮,并要外婆帮忙炒好。外婆自然尽量满足,尽管嘴上唠叨:那么几根笋,浪费柴火咯。可能,我是说可能,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付出被遗忘。如同多年以后我做了一道你不爱吃的菜,你甚至不远尝一口咸淡,但我还是一个人默默吃完,不是因为倔强或做给你看,因为我曾对此饱含期待。
我外婆家在一片山腰之上,面向湖泊,背面是重重山脉。正因为如此,这里终年潮湿温润。四月天,雨后初晴的时候,能在后院的平野里采到地衣与野山菇。刚采下的地衣要趁新鲜吃,水池畔荡净泥沙后沥干,晚餐时候加蒜蓉、鲜辣椒、海米清炒,清新爽口。野山菇刮干净泥土,稍作清洁,晾在花架的鼠曲草旁。时间是种奇怪的催化剂,在等待的日子里,野山菇会越来越干燥,开始散发出山脉与乡野的芳香,干透的香菇会被放进橱柜里等待食用。鼠曲则愈发潮湿,陈腐如絮。发酵好的鼠曲绿得发黑,泛着阵阵青草气味儿,其中还带着些苏大的涩。一如多年以后的我们,各自离开故土,走上了不同的路。
日子从早春一直延续到清明,时间不是什么宝贵的东西,在乡野之地,时间显得宽宥而没有成本。人们的日子是看着日头数着日历过的,终年打毛衣的妇人可以看着瓦间漏下的雨水如何在地面打出一个个坑。耐心到让鼠曲草慢慢糜烂出絮状的柔和,等春笋拔节,等雨后的山菇萌发……尽管很多时候,等待与耐心不是天然使得,而是一种养成,一种无奈。用为期数月的时间做一道菜。她们用同样的方式等待男人子女归家,等待雨停,等待燕子归来,等待火塘灰暗,等待子孙成群,等待衰老,等待死亡。你或许可以说这里的人们庸碌度日、逆来顺受,没有追求与梦想,然而,这也是生活的一种。
清明当日的清晨,絮状的鼠曲草发酵成熟,取出搁在用井水冲过的石臼里,发酵分解的鼠曲草不消用力,就能轻易捻压成泥。放入混合好的糯米粉与澄粉,酌量加水,混合成青白相间的面团,再用石锤反复舂之,越久越筋道,直到清白混合,鼠曲完完全全融合近面粉中。此时的鼠曲虽已腐烂融入面粉,但组织还在,掰开面团,能看出丝丝纤维。它们将面团包裹,组成了新的整体。
捣粉这活儿需要家中的男人来做,村庄的男人们大都不理家务事,他们早出晚归,一年当中在厨房之事忙碌的,恐怕也只有过年舂年糕与清明舂青团粉吧。男人手中石锤子一上一下,铿锵有力。若是没有男人家的家庭里,妇人自然得自己动手。我大舅过去年年清明帮前院的姓孙的一家舂粉,后来他们家嫁完了女儿,老妇也仓皇过世,房子拆迁后,留下一个硕大的石臼在庭院之中。它被闲置、荒废,积水的凹凼里开始长满绿藻与孑孓。我采了一堆鸭跖草,置于换过水的石臼之上。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鼠曲草
紧挨橱柜的,是一口大酒缸,盛满绍兴酒,这里的男人们爱喝绍兴酒,女人们做菜也会放些。酒缸子上铺层塑料袋,后用橡皮筋扎紧,最后再蒙上一个沙袋或米袋。好酒保存妥当,不易坏。另外两个大缸,一个是米缸,一个是面缸。巧手的主妇们凭借米与面创造出多样食物。在破落年代,若连米面都没有,还有米糠与红薯,总之主妇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在山穷水尽的日子里也让生活过出声色来。在厨房的角落里,有水缸,水缸用料厚实,据说已用近百年。在未通水的时代里,男人们会在清晨起来后走上几百米挑来井水,倒入水缸里,以供一家人一天之用。大旱的年月,须在凌晨三四点走上一小时,换来两桶清水。当水灌入水缸的一刻,一天,开始了。
日头升起,灶台里的火烧旺,熏得灶头乌黑发亮。女主人忙碌开来,养在水缸里的红鲤鱼,静静地沉在水底……
这是我记忆深处,对南方水乡的老厨房印象,想起来的时候,还能感受到灶台的火星与空气的潮热。那时候,五六岁的年纪,在厨房里帮着外婆烧火,时而凑过身看看水缸里的红鲤鱼,时而耐不下性子,跑出厨房。
厨房外头是后院,那里种有一株无花果树,树下长满翠蓝的鸭跖草。无花果裂开的时候,桃子还是硬着的,等到桃子成熟的时候,前院的葡萄也差不多可以吃了。天气好的黄昏,外婆会在厨房里出来,架好桌子,端出一家人的晚餐。随后,她就静静靠在厨房的门口,等待她的丈夫、子女归家。这个女人有四个孩子,这就够她忙活了。女人在等馒头发酵好;她在在锅沿烫伤手指,沾了些盐罐里的卤水据说可以消炎;她把鲤鱼剖好,打上花刀;那条鱼直到落入油锅的时候,还是跳动着的;她把锅盖揭开,洒了把葱花。外婆的生命里,有大部分的时光是在厨房里度过的。尽管,子女有时候会嫌菜做得咸了淡了,只是当外婆一个人在厨房的时候,我可以看到,她成了厨房里的王者,而非一个庸常农妇。我对厨房的美好念想,多半来自于此。
早春时节,山间还未绿起来,走在田间野地,便能看到周围零零星星长了鼠曲草。在过去,妇人与孩童会在田间采摘鼠曲,鼠曲草一年四季都有,从田埂路边长到紫云英的野地里,甚至有一年,我在拉萨拉鲁湿地的小树林里也发现了它的身影。然而,只有早春那么一阵子的鼠曲草才能被用以制作青团,过早太嫩,过后又太老,老得只剩下苍白的经络顶着一头黄色的花苞。
青团是种有特色又没特色的食物,说它没特色,是因为我所知道的江浙各处都会在清明时节制作,而它的特色之处则在于,几乎每个地方都会采用不同的青汁完成,比如我家的鼠曲草,在别处可能被换成艾叶或池叶,甚至听闻,有些地方会用菠菜汁替之。可能,对于春季的食物而言,再也没有比绿色更能唤起人们对于生命期待的颜色了。
用鼠曲草制作青团是件尤其麻烦的事,采摘好的鼠曲草会由耐心的母亲们挑选完毕。摘取老叶与蛋黄色的花朵,后洗净沥干。入春后的鼠曲抽芽极快,通常采摘完毕后记着地方,过一周再来,又是郁葱一片,而三四月的鼠曲也正逢花季,若不把花摘掉,煮出来的青汁可能发黄。青团变黄团,可就煞风景了。尽管乡野食材,人们对于食物颜色与品相并无过高期待,但在一桌细致与安宁的翠绿之中,妇人耐心沉静的品性往往一览无余。
我时常想起与我母亲在田地间采鼠曲的日子,那些毛绒的草芽在露水的浸润下显得柔和温润。因为芽头太小了,通常一下午工夫才能采到一篮子。在这期间我母亲会与别的母亲谈论家长里短的琐事,时不时考我几句古诗词。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这样美好的句子,她在我年幼时就在田地间念与我听。如今她老了,竟也不记得这些。而那时候我小,也不懂这些。洗净沥干的鼠曲倒入沸水中煮,同时加入小苏打,说也奇怪,多数绿叶菜久煮必黄,而鼠曲则无论煮多久,它都墨绿墨绿的。煮好的鼠曲草捞出晾干,码放在米筛之上,晾晒在阳台的花架中,暮春时节,南方小镇会迎来漫长的雨季,鼠曲草则要经历一次雨季中漫长的发酵。
等待鼠曲发酵的时间里,气温正在回升,后门山的笋正在拔节。小雨后的黄昏是挖笋的好时候,尽管那时候山间野地多于泥泞。年幼时候的我会穿上厚实的雨靴,跟随家中老人去山间挖竹笋。我至今不懂得如何挖笋,亦不知道如何判断黄泥地下是否有笋。那种看一眼地表的裂纹或泥土的隆起程度就能一锄头挖到笋的功夫在我看来是种绝技。我呢,更愿意掰些山间拔节而出的山笋,只是山笋的味道不如地底下的好,它经络纤维多,口感发老,大部分家庭里是不愿意吃的。
我掰的笋通常只有那么几根,又极瘦,容易被人遗忘,经常在几天后厨房的角落里看到它干瘪的模样。倔强的我会一根根剥去外皮,并要外婆帮忙炒好。外婆自然尽量满足,尽管嘴上唠叨:那么几根笋,浪费柴火咯。可能,我是说可能,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付出被遗忘。如同多年以后我做了一道你不爱吃的菜,你甚至不远尝一口咸淡,但我还是一个人默默吃完,不是因为倔强或做给你看,因为我曾对此饱含期待。
我外婆家在一片山腰之上,面向湖泊,背面是重重山脉。正因为如此,这里终年潮湿温润。四月天,雨后初晴的时候,能在后院的平野里采到地衣与野山菇。刚采下的地衣要趁新鲜吃,水池畔荡净泥沙后沥干,晚餐时候加蒜蓉、鲜辣椒、海米清炒,清新爽口。野山菇刮干净泥土,稍作清洁,晾在花架的鼠曲草旁。时间是种奇怪的催化剂,在等待的日子里,野山菇会越来越干燥,开始散发出山脉与乡野的芳香,干透的香菇会被放进橱柜里等待食用。鼠曲则愈发潮湿,陈腐如絮。发酵好的鼠曲绿得发黑,泛着阵阵青草气味儿,其中还带着些苏大的涩。一如多年以后的我们,各自离开故土,走上了不同的路。
日子从早春一直延续到清明,时间不是什么宝贵的东西,在乡野之地,时间显得宽宥而没有成本。人们的日子是看着日头数着日历过的,终年打毛衣的妇人可以看着瓦间漏下的雨水如何在地面打出一个个坑。耐心到让鼠曲草慢慢糜烂出絮状的柔和,等春笋拔节,等雨后的山菇萌发……尽管很多时候,等待与耐心不是天然使得,而是一种养成,一种无奈。用为期数月的时间做一道菜。她们用同样的方式等待男人子女归家,等待雨停,等待燕子归来,等待火塘灰暗,等待子孙成群,等待衰老,等待死亡。你或许可以说这里的人们庸碌度日、逆来顺受,没有追求与梦想,然而,这也是生活的一种。
清明当日的清晨,絮状的鼠曲草发酵成熟,取出搁在用井水冲过的石臼里,发酵分解的鼠曲草不消用力,就能轻易捻压成泥。放入混合好的糯米粉与澄粉,酌量加水,混合成青白相间的面团,再用石锤反复舂之,越久越筋道,直到清白混合,鼠曲完完全全融合近面粉中。此时的鼠曲虽已腐烂融入面粉,但组织还在,掰开面团,能看出丝丝纤维。它们将面团包裹,组成了新的整体。
捣粉这活儿需要家中的男人来做,村庄的男人们大都不理家务事,他们早出晚归,一年当中在厨房之事忙碌的,恐怕也只有过年舂年糕与清明舂青团粉吧。男人手中石锤子一上一下,铿锵有力。若是没有男人家的家庭里,妇人自然得自己动手。我大舅过去年年清明帮前院的姓孙的一家舂粉,后来他们家嫁完了女儿,老妇也仓皇过世,房子拆迁后,留下一个硕大的石臼在庭院之中。它被闲置、荒废,积水的凹凼里开始长满绿藻与孑孓。我采了一堆鸭跖草,置于换过水的石臼之上。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鼠曲草
![]() |
鼠曲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