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一夜》随想
毫不隐晦的,我是一个对文艺作品偏重口的受体,惊悚电影、悬疑小说、考古探秘、风花雪月等等类目,这些都是令我沉浸其中、为之亢奋、回味无穷的“甜点”。因着这个嗜好,我第一次知道了蔡骏,就是在看完由他的中篇小说《荒村》改编而成的恐怖电影《荒村客栈》之后,而事实上像《荒村客栈》这种高评分的恐怖电影在国产恐怖片的市场上是很少见的,这就让我有了拜读蔡骏原著的冲动。深入了解后,才知蔡骏被誉为“中国第一悬疑作家”和“中国最具有全球畅销潜力的作家”,显然,他的写作题材和风格是非常合我胃口的。巧的是,在翻阅《人民文学》2015•2期时,竟然意外的看到了他的作品——短篇小说《舌尖上的一夜》,兴奋之至,当然作品也没有让我失望,蔡骏在文中语言机趣横生,故事跌宕起伏,在保持悬疑的同时又加上了一些通俗的俏皮、人性的关怀甚至还有内藏的忧惧落寞。
故事利用诡秘场景与氛围的营造,奇异情节的设计,鲜明人物的刻画,讲述了一个既是吃货又是话唠的大师兄如何变成了只能喝流体的哑巴。故事中,对于美食,“我”是异类,所知无多,敢于尝试的机会更少,“我”从未有过为某种食物而排队,惦记某家餐厅念念不忘的时刻。而“我”的大师兄杜俊,我们通常叫他“话痨”,则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他愿意为吃河豚而毒死。作为“我”最好的朋友,大师兄总想改变“我”的价值观,无所不用其极,但“我”从未如他所愿。随着大师兄财富的增加,他的吃货之心也日益膨胀,变本加厉寻觅各地美食,乃至飞到世界各地,然而,他的舌尖日渐麻木,想是各种滋味杂陈,过于旺盛与激烈,味蕾分裂,大脑皮层衰退,导致他必须要有从未尝试过的美味,才能重新唤醒他舌尖。后来他从开发商的秘密圈子里,意外得知天价“夜宴”的存在。首次踏上“夜宴”游艇,被告知船上仅有三道菜且每周轮番只上一道菜。第一道菜,美人掌,此菜初看香艳,再看迷离,三看却甚为惊骇,做得如同人手,截至腕部,肤如羊脂,精雕细刻,五指栩栩如生;第二道菜,窗笼记,在旧时文人笔下,“窗笼”乃是耳朵雅称;第三道菜,舌尖,餐盘里的舌头,异常新鲜地抽动,像刚被活杀的鱼,刮鱼鳞,去内脏,做成刺身。
他迷恋上那三道菜,每个周日,他都会登上游艇,轮番品尝。他对全世界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享受它们成为他舌尖唯一的功能,从而丧失了另一项重要的能力——他不再喜欢说话,渐渐沉默寡言,惜字如金,甚至羞于启齿,他无法再说谎和欺骗别人了。当这条舌头不再灵活,乃至于无声的地步,由舌尖为自己打开的大门,就此永远关闭——杜俊宣告破产。所有人都离开了他,赤条条一无所有,他自然无力再参加昂贵的夜宴,同时他再也无法吃下其他任何食物,似乎舌尖只能承受那三道菜,否则会有强烈的排斥,为此他对自己深恶痛绝。所以杜俊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把自己的舌头切断卖掉,作为本周的第三道菜提供给“夜宴”,更令人发指的是,他把这个在夜宴上“品尝”他自己舌头的机会给了“我”……然而事实远非这么这么简单,更加出人意料的事实真相随着故事的环环相扣而层层展开……
作为《最漫长的那一夜》系列短篇小说之一,《舌尖上的那一夜》虽然悬疑只占到很小的部分,但它却以“我”的视角出发,叙述“我”自己身边人的故事,再加上真实的细节描写,令人读几行字便整个人都被代入到故事里,仿佛身临其境,让人从第一页就觉得没有喘息的机会,甚至觉得这小说的大部分都本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
正如小说开篇讲的:“这是一个会让你患上厌食症的暗黑故事。”确实,文中对品尝各种美食时人的感官享受描写十分到位,就像《美食家》里刻画的那样,食客在品味美食后表情、心情、举动的描写实在惟妙惟肖、细致入微,那种酣畅淋漓、飘飘欲仙的心境也让读者感同身受。但蔡骏却又不会纯粹地按照庸俗的套路来写这种单一的情节,他偏偏又在读者随着食客共同“享用”各种美味的时候,又给你来点血腥的刺激:面前餐盘上放的是一根无名指连接着小半截手掌、夹在筷上的耳朵耳廓清晰白皙清透、餐盘里的舌头异常新鲜地在抽动……我想除非是真有如此怪异癖好的人,否则正常人在看到自己的餐桌上摆着这些东西一定会像“我”一样发狂。它确是一个重口味的故事,但这里说的“厌食症”我认为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普通人在看到这些重口味食物后强烈的抵触心理而表现出来的厌食症,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大师兄杜俊在品尝到“夜宴”三道菜后完全沉沦以至于对世间一切菜品索然无味的厌食症。
在体验小说紧张惊恐、悬念迭起、暗黑邪魅的同时,我也发掘到了蔡骏通过这则小说反映出的人性思想。
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了各种恶行表现,归结为七宗罪,但丁在《神曲》里根据恶行的严重性顺序重新排列了七宗罪,分别为:好色、暴食、贪婪、懒惰、愤怒、妒忌和傲慢。根据但丁在《神曲》中的描述,第二罪“暴食”,浪费食物或是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屯积过量的食物,也用来形容过分贪图逸乐。而小说中的大师兄正是因为“吃了太多不该吃的东西,说了太多不该说的话”,最终得了致命“舌癌”不得不切断舌头,无奈最终还是一命呜呼,这不禁让我想到,现在我们人类真的已经吃完了地球上所有可以想到的动物与植物,如何才能满足拥有着无尽食欲的中国人呢?难道真的要像小说里那样吃人的器官,才能刺激早已麻木的味蕾了吗?
另一方面,尽管小说中语言以第一人称表现得十分俏皮轻松、日常化,但这依然难掩小说中“我”内心对大师兄的悲悯怀念以及忧惧落寞。当“我”认出筷中夹的是杜俊的舌头后,“手指再也坚持不住”,“沉默,地面晃动”,“随后是此起彼伏的尖叫,接着咒骂”……杜俊死后,留给“我”唯一的东西就是那条被切断的充满癌细胞的舌头,看着玻璃棺材里的杜俊,“我”心里想:“话唠”终于死了。然而后面却又说道:“但是对我来说,至为遗憾的是,再没有人以装死来欺骗我了。”可见 ,“我”对于这个传奇式的吃货加话唠,内心还是有着十分复杂的情感的,尽管对他的所作所行十分鄙弃,但依然对其抱有同情、关怀,甚至觉得他死后,自己的人生也少了些趣味、略显寂寞。
最后,“我”把杜俊的舌头喂给了原来“夜宴”游艇停靠的码头上的野猫,“我”说:“这是他和它最好的归宿。”确实,一个吃货的最好的最终归宿,我想就是自己成为食物被吃掉吧。
蔡骏的小说就是这样,通过反常的惊悚悬疑风格,观照人类生存的处境现状,让通俗小说恰到好处地体现人心与人性,连小说的结尾我都觉得十分巧妙:“吃货,小心你的舌头。”……
故事利用诡秘场景与氛围的营造,奇异情节的设计,鲜明人物的刻画,讲述了一个既是吃货又是话唠的大师兄如何变成了只能喝流体的哑巴。故事中,对于美食,“我”是异类,所知无多,敢于尝试的机会更少,“我”从未有过为某种食物而排队,惦记某家餐厅念念不忘的时刻。而“我”的大师兄杜俊,我们通常叫他“话痨”,则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他愿意为吃河豚而毒死。作为“我”最好的朋友,大师兄总想改变“我”的价值观,无所不用其极,但“我”从未如他所愿。随着大师兄财富的增加,他的吃货之心也日益膨胀,变本加厉寻觅各地美食,乃至飞到世界各地,然而,他的舌尖日渐麻木,想是各种滋味杂陈,过于旺盛与激烈,味蕾分裂,大脑皮层衰退,导致他必须要有从未尝试过的美味,才能重新唤醒他舌尖。后来他从开发商的秘密圈子里,意外得知天价“夜宴”的存在。首次踏上“夜宴”游艇,被告知船上仅有三道菜且每周轮番只上一道菜。第一道菜,美人掌,此菜初看香艳,再看迷离,三看却甚为惊骇,做得如同人手,截至腕部,肤如羊脂,精雕细刻,五指栩栩如生;第二道菜,窗笼记,在旧时文人笔下,“窗笼”乃是耳朵雅称;第三道菜,舌尖,餐盘里的舌头,异常新鲜地抽动,像刚被活杀的鱼,刮鱼鳞,去内脏,做成刺身。
他迷恋上那三道菜,每个周日,他都会登上游艇,轮番品尝。他对全世界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享受它们成为他舌尖唯一的功能,从而丧失了另一项重要的能力——他不再喜欢说话,渐渐沉默寡言,惜字如金,甚至羞于启齿,他无法再说谎和欺骗别人了。当这条舌头不再灵活,乃至于无声的地步,由舌尖为自己打开的大门,就此永远关闭——杜俊宣告破产。所有人都离开了他,赤条条一无所有,他自然无力再参加昂贵的夜宴,同时他再也无法吃下其他任何食物,似乎舌尖只能承受那三道菜,否则会有强烈的排斥,为此他对自己深恶痛绝。所以杜俊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把自己的舌头切断卖掉,作为本周的第三道菜提供给“夜宴”,更令人发指的是,他把这个在夜宴上“品尝”他自己舌头的机会给了“我”……然而事实远非这么这么简单,更加出人意料的事实真相随着故事的环环相扣而层层展开……
作为《最漫长的那一夜》系列短篇小说之一,《舌尖上的那一夜》虽然悬疑只占到很小的部分,但它却以“我”的视角出发,叙述“我”自己身边人的故事,再加上真实的细节描写,令人读几行字便整个人都被代入到故事里,仿佛身临其境,让人从第一页就觉得没有喘息的机会,甚至觉得这小说的大部分都本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
正如小说开篇讲的:“这是一个会让你患上厌食症的暗黑故事。”确实,文中对品尝各种美食时人的感官享受描写十分到位,就像《美食家》里刻画的那样,食客在品味美食后表情、心情、举动的描写实在惟妙惟肖、细致入微,那种酣畅淋漓、飘飘欲仙的心境也让读者感同身受。但蔡骏却又不会纯粹地按照庸俗的套路来写这种单一的情节,他偏偏又在读者随着食客共同“享用”各种美味的时候,又给你来点血腥的刺激:面前餐盘上放的是一根无名指连接着小半截手掌、夹在筷上的耳朵耳廓清晰白皙清透、餐盘里的舌头异常新鲜地在抽动……我想除非是真有如此怪异癖好的人,否则正常人在看到自己的餐桌上摆着这些东西一定会像“我”一样发狂。它确是一个重口味的故事,但这里说的“厌食症”我认为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普通人在看到这些重口味食物后强烈的抵触心理而表现出来的厌食症,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大师兄杜俊在品尝到“夜宴”三道菜后完全沉沦以至于对世间一切菜品索然无味的厌食症。
在体验小说紧张惊恐、悬念迭起、暗黑邪魅的同时,我也发掘到了蔡骏通过这则小说反映出的人性思想。
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了各种恶行表现,归结为七宗罪,但丁在《神曲》里根据恶行的严重性顺序重新排列了七宗罪,分别为:好色、暴食、贪婪、懒惰、愤怒、妒忌和傲慢。根据但丁在《神曲》中的描述,第二罪“暴食”,浪费食物或是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屯积过量的食物,也用来形容过分贪图逸乐。而小说中的大师兄正是因为“吃了太多不该吃的东西,说了太多不该说的话”,最终得了致命“舌癌”不得不切断舌头,无奈最终还是一命呜呼,这不禁让我想到,现在我们人类真的已经吃完了地球上所有可以想到的动物与植物,如何才能满足拥有着无尽食欲的中国人呢?难道真的要像小说里那样吃人的器官,才能刺激早已麻木的味蕾了吗?
另一方面,尽管小说中语言以第一人称表现得十分俏皮轻松、日常化,但这依然难掩小说中“我”内心对大师兄的悲悯怀念以及忧惧落寞。当“我”认出筷中夹的是杜俊的舌头后,“手指再也坚持不住”,“沉默,地面晃动”,“随后是此起彼伏的尖叫,接着咒骂”……杜俊死后,留给“我”唯一的东西就是那条被切断的充满癌细胞的舌头,看着玻璃棺材里的杜俊,“我”心里想:“话唠”终于死了。然而后面却又说道:“但是对我来说,至为遗憾的是,再没有人以装死来欺骗我了。”可见 ,“我”对于这个传奇式的吃货加话唠,内心还是有着十分复杂的情感的,尽管对他的所作所行十分鄙弃,但依然对其抱有同情、关怀,甚至觉得他死后,自己的人生也少了些趣味、略显寂寞。
最后,“我”把杜俊的舌头喂给了原来“夜宴”游艇停靠的码头上的野猫,“我”说:“这是他和它最好的归宿。”确实,一个吃货的最好的最终归宿,我想就是自己成为食物被吃掉吧。
蔡骏的小说就是这样,通过反常的惊悚悬疑风格,观照人类生存的处境现状,让通俗小说恰到好处地体现人心与人性,连小说的结尾我都觉得十分巧妙:“吃货,小心你的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