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迪话咖啡生活(拾肆):台北咖啡记忆
今年四月八月去了两次台湾,一次在西面逗留,一次在东面欢腾。曾经想用一篇篇游记记录下每次的心动,可是写到第4篇时,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暂时停了下来,当再次拾起时,却没了那些细腻的感受。这与生活更相似了,在那些个事件当中时,苦与乐都能让你感慨万分,可在时间的冲刷下,细小的情感都融成了一片记忆,一片让人割舍不下,又难以分辨的曾经。
已经四次到台湾,能不能说我就成了台湾游的达人呢?对于土生土长的重庆,我都不敢说每个地方都了解,何况只去过四次的台湾?对一个地方越深入了解,越能知道真相,美的同时也有许多丑,但也因此这样的真实而越喜欢这个地方。对于台北的咖啡,也同样如此。
四月去台湾时,出发的理由是因为咖啡,虽然好多天的行程都与咖啡无关,但也好好生生体验了台北的咖啡文化。当红的咖啡馆几乎没去,也没有追寻着别人记录在书中的脚步去探寻。然后,12天下来,发现像《第36个故事》中朵儿咖啡馆那样有故事有调调的咖啡馆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多,街边到处矗立着“简陋”又狭小的咖啡馆,价格不高,咖啡师不帅,看上去也不是太有亲和力,但咖啡好喝,老顾客特多,几乎都是街坊邻居,甚至还有点年纪的太太们。因为太过普通,我都“忘”了拍照。咖啡可以是文艺的代表,也可以只是一杯普通平常的饮料,单纯地存在着。
要学习的不是附属在咖啡上的某些象征,而是认真做好一杯咖啡的踏实,与把心安放于胸口的淡然。
可是,连锁店或是西餐厅里的咖啡同样不好喝,并不因为整座城市的咖啡氛围浓厚,就有相应地提高。不论在哪一行,专注是必需的,回想自己这一年来的开店经历,还有许多值得修正的地方。同样是做咖啡,同样面对连锁店的竞争,为什么台湾就可以存活那么多非文艺的小咖啡馆?
在松山文创园里,和日出印象咖啡馆主聊天,他问大陆这几年城市变化是不是还那么快,几年前他过去深圳,节奏快得让他受不了。突然间明白,在重庆喝咖啡的人不多,是因为许多咖啡馆主(包括自己)都有一颗不敢慢下来的心。
已经四次到台湾,能不能说我就成了台湾游的达人呢?对于土生土长的重庆,我都不敢说每个地方都了解,何况只去过四次的台湾?对一个地方越深入了解,越能知道真相,美的同时也有许多丑,但也因此这样的真实而越喜欢这个地方。对于台北的咖啡,也同样如此。
四月去台湾时,出发的理由是因为咖啡,虽然好多天的行程都与咖啡无关,但也好好生生体验了台北的咖啡文化。当红的咖啡馆几乎没去,也没有追寻着别人记录在书中的脚步去探寻。然后,12天下来,发现像《第36个故事》中朵儿咖啡馆那样有故事有调调的咖啡馆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多,街边到处矗立着“简陋”又狭小的咖啡馆,价格不高,咖啡师不帅,看上去也不是太有亲和力,但咖啡好喝,老顾客特多,几乎都是街坊邻居,甚至还有点年纪的太太们。因为太过普通,我都“忘”了拍照。咖啡可以是文艺的代表,也可以只是一杯普通平常的饮料,单纯地存在着。
要学习的不是附属在咖啡上的某些象征,而是认真做好一杯咖啡的踏实,与把心安放于胸口的淡然。
可是,连锁店或是西餐厅里的咖啡同样不好喝,并不因为整座城市的咖啡氛围浓厚,就有相应地提高。不论在哪一行,专注是必需的,回想自己这一年来的开店经历,还有许多值得修正的地方。同样是做咖啡,同样面对连锁店的竞争,为什么台湾就可以存活那么多非文艺的小咖啡馆?
在松山文创园里,和日出印象咖啡馆主聊天,他问大陆这几年城市变化是不是还那么快,几年前他过去深圳,节奏快得让他受不了。突然间明白,在重庆喝咖啡的人不多,是因为许多咖啡馆主(包括自己)都有一颗不敢慢下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