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留存
最近一日,苏兄对人人网失望透顶,预言其亡。我便想起其上还有我和周遭的许多印记,万一哪天人人真的亡了,至少自己的日志也想留下来。朋友的留言,虽也十分想留,但看缘分吧。很多东西都想留,然而有时细想,留下来的意义何在呢?自己一日驾鹤西归,活过的证据对自己而言,也真是毫无意义。运气好留在历史中,或许让后人一窥如今社会今人生活。曾经的QQ上,MSN上,手机上,飞信上,而今的微信上,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条消息都想保留。可是,如果那些话没有被写出来呢?如果它们只是说出即逝的语言呢?想到这里,似乎全都可以舍弃,并且去相信重要的会留在记忆中,哪怕是歪曲的记忆。毕竟,很多话不会再回头去看;再回头去看时,虽然值得追忆,但人生并没有很多时间供人去追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一秒都仿佛难以跟上世界前进的节奏。况且,这种事情不也很常见吗:终有一天,自己珍藏多年的硬盘突然罢工,多年来恋恋不舍的资料影音毁于一旦,或许一夜的懊恼后,突然感到的是释然。君子远庖厨,自己不想做的只是那个会背负自责的行刑手。如果有人替自己处理掉压力,在自由自在的轻松面前,更多的会是愉悦吧。前段时间大热“断舍离”,我虽然一如既往地白目所有令人不明就里便趋之若鹜奉为圭臬的产品、理念,尤其是看到那些本从众趋奢侈品的人儿在这时又开始用断舍离标榜自己清雅,实在是反感。可这断舍离,倒是很符合我一直尝试的生活方式。自负去想,我在生活上的清淡大抵可以去做个断舍离教头了哈哈哈。
今日于是去登陆了一次人人网,想要开始搬运自己的日志过来豆瓣。这想法初始于几年前了吧,一直没有做起。登陆去就看看还眷念着更新着人人网的伙伴。看到这么一条分享:
“这是一位社会学教授写给上社会学导论的160位同学的信,在信末,他说:‘我一直觉得,对父母的叛逆是必要的,因为每个世代都该为自己不同的想象而活。但是,如何在坚定的叛逆中,也练习温柔的同理、耐心的沟通,好好面对日渐老去(终将失去对我们人生掌控权)的孤独父母,这是我们重要的人生课题。’ ”
诚然,句句是我心。窃以为,如果孩子的观念和父母一致和谐的话,那么这一代人是白生了。一代一代的人,不是为了活不同的工资不同的工作吃不同的饭,而是为了活不同的视野和想法。为此,想起无法通明此理的父母,就觉得他们可悲可怜,因为我看到他们人生的悲剧结尾,终究无法获得一个为了自己生活愿望努力的孩子,终究无法收获自己想象中天伦之乐的晚年。一个真正成长起来的人,他人生的要事,自然不是如何去按照父母的心愿走路,但也已经不是如何去反抗叛逆,而是在父母无法逃避的悲剧中,如何去行动,去安抚,恰恰这才是一个强者的姿态。大学前,我就在日记里写,自己成为“大人”、成为“主人翁”,就是要由自己来带领父母进入这个世界,就如同当年父母带领年幼的自己一样,成为保护者,成为“主管”。如今十年过去,我却才开始觉悟独立的真正含义——因为母亲一直以来相对的开明和为人的善良如同温柔的网,将我收纳,我只知做个心里稍有傲气的温顺好孩子。当然,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听话良民”,但最终能拿出来标榜自己“反骨”的只有幼儿园的逃学和小学的罚站,其他事迹都算是品学兼优。一些与主流不同的出世态度,其实也来源于母亲的风格。很多事情,究竟是自己想做,还是因为“我喜欢的人觉得那样好”?我喜欢的事情,究竟是因为什么喜欢?做事的动机真的重要吗?做出来的才是自己?我现在已经无法界定自己和他人对我期望的分界。小学时有一件影响我至今的事情:那时在三四年级的班里,小孩子们刚刚学会说脏话并且流行起来。知道是不太好的话,但潮流所趋,我自然也会几句成了口头禅。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女老师,姓郭,戴一副眼镜,扎马尾,嘴巴有些地包天,我觉得她很好看、很温柔,我很喜爱她。有一天语文考试,老师在讲台坐着改提前交上的卷子,也交了试卷并且等着拿高分的我站在旁边看。看到老师给一个同学作文打了满分,我不禁脱口而出“好屌啊” —— 老师抬起头来看着我,面带一如既往的温柔微笑,说:想不到ZMQ也会说这样的话啊。她言语并无责备,而我却羞愧万分,真真所谓的“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那心情大概就和男生在自己暗恋多年的女神面前出丑时一样吧。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说过一个脏字。一直觉得挺得意的,人人都会说的“我靠”我都没说过,连我妈生气时都会说的TMD我也没说过,自觉有点与众不同,特别特别有教养的样子(哈哈可怜的小心思)…… 这初始的动机或许是为了符合喜爱的老师的期望——“ZMQ不会说这样的话”,而之后的动机似乎更是一种信念。所以,这样做的我,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呢?还是为了他人期望的我?我不知真正的自己为何物,所以这独立的觉悟并不彻底,我也依然在弱势的反抗中蹒跚。对父母不理解不支持的恼羞,其实是为自己的无能而愤怒。无能掌控自己,无能安抚父母,无能以顶梁柱的姿态面对家庭。在家庭中就逃离不出弱者的心态、以受害者自居,在世界中能好些吗?若有天我懂了如何“温柔的同理、耐心的沟通”,如何“面对日渐老去(终将失去对我们人生掌控权)的孤独父母”,那才是我真正自立真正变强的一天吧。父母终究无法留存住他们的孩子,但我还有机会让他们坦然接受悲剧的现实。这个过程会漫长吗?会失败吗?会止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吗?而我如今的路,会南辕北辙吗?我不知道。
今日于是去登陆了一次人人网,想要开始搬运自己的日志过来豆瓣。这想法初始于几年前了吧,一直没有做起。登陆去就看看还眷念着更新着人人网的伙伴。看到这么一条分享:
“这是一位社会学教授写给上社会学导论的160位同学的信,在信末,他说:‘我一直觉得,对父母的叛逆是必要的,因为每个世代都该为自己不同的想象而活。但是,如何在坚定的叛逆中,也练习温柔的同理、耐心的沟通,好好面对日渐老去(终将失去对我们人生掌控权)的孤独父母,这是我们重要的人生课题。’ ”
诚然,句句是我心。窃以为,如果孩子的观念和父母一致和谐的话,那么这一代人是白生了。一代一代的人,不是为了活不同的工资不同的工作吃不同的饭,而是为了活不同的视野和想法。为此,想起无法通明此理的父母,就觉得他们可悲可怜,因为我看到他们人生的悲剧结尾,终究无法获得一个为了自己生活愿望努力的孩子,终究无法收获自己想象中天伦之乐的晚年。一个真正成长起来的人,他人生的要事,自然不是如何去按照父母的心愿走路,但也已经不是如何去反抗叛逆,而是在父母无法逃避的悲剧中,如何去行动,去安抚,恰恰这才是一个强者的姿态。大学前,我就在日记里写,自己成为“大人”、成为“主人翁”,就是要由自己来带领父母进入这个世界,就如同当年父母带领年幼的自己一样,成为保护者,成为“主管”。如今十年过去,我却才开始觉悟独立的真正含义——因为母亲一直以来相对的开明和为人的善良如同温柔的网,将我收纳,我只知做个心里稍有傲气的温顺好孩子。当然,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听话良民”,但最终能拿出来标榜自己“反骨”的只有幼儿园的逃学和小学的罚站,其他事迹都算是品学兼优。一些与主流不同的出世态度,其实也来源于母亲的风格。很多事情,究竟是自己想做,还是因为“我喜欢的人觉得那样好”?我喜欢的事情,究竟是因为什么喜欢?做事的动机真的重要吗?做出来的才是自己?我现在已经无法界定自己和他人对我期望的分界。小学时有一件影响我至今的事情:那时在三四年级的班里,小孩子们刚刚学会说脏话并且流行起来。知道是不太好的话,但潮流所趋,我自然也会几句成了口头禅。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女老师,姓郭,戴一副眼镜,扎马尾,嘴巴有些地包天,我觉得她很好看、很温柔,我很喜爱她。有一天语文考试,老师在讲台坐着改提前交上的卷子,也交了试卷并且等着拿高分的我站在旁边看。看到老师给一个同学作文打了满分,我不禁脱口而出“好屌啊” —— 老师抬起头来看着我,面带一如既往的温柔微笑,说:想不到ZMQ也会说这样的话啊。她言语并无责备,而我却羞愧万分,真真所谓的“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那心情大概就和男生在自己暗恋多年的女神面前出丑时一样吧。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说过一个脏字。一直觉得挺得意的,人人都会说的“我靠”我都没说过,连我妈生气时都会说的TMD我也没说过,自觉有点与众不同,特别特别有教养的样子(哈哈可怜的小心思)…… 这初始的动机或许是为了符合喜爱的老师的期望——“ZMQ不会说这样的话”,而之后的动机似乎更是一种信念。所以,这样做的我,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呢?还是为了他人期望的我?我不知真正的自己为何物,所以这独立的觉悟并不彻底,我也依然在弱势的反抗中蹒跚。对父母不理解不支持的恼羞,其实是为自己的无能而愤怒。无能掌控自己,无能安抚父母,无能以顶梁柱的姿态面对家庭。在家庭中就逃离不出弱者的心态、以受害者自居,在世界中能好些吗?若有天我懂了如何“温柔的同理、耐心的沟通”,如何“面对日渐老去(终将失去对我们人生掌控权)的孤独父母”,那才是我真正自立真正变强的一天吧。父母终究无法留存住他们的孩子,但我还有机会让他们坦然接受悲剧的现实。这个过程会漫长吗?会失败吗?会止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吗?而我如今的路,会南辕北辙吗?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