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夸才有效!练琴中的60种恰当的鼓励..
这么夸才有效!练琴中的60种恰当的鼓励...
1. 做得好!
2. 好主意!
3. 好多了!
4. 恭喜你!
5. 真好啊!
6. 好可爱!
7. 真今人惊讶!
8. 太奇妙了!
9. 进步真快!
10. 好优秀啊!
11. 你很能干!
12. 你做到了!
13. 你真懂事不少!
14. 很不错呢!
15. 继续保持!
16. 我好爱你!
17. 做得好极了!
18. 继续试试看!
19. 你办得到的。
20. 你学得真快!
21. 极佳的表现!
22. 记性真好啊!
23. 哇看你的了!
24. 你走对路了!
25. 我真以你为荣。
26. 你做得很顺手嘛!
27. 继续加油努力!
28. 好看(竖起大拇指)!
29. 你想出好办法了!
30. 你真是好帮手!
31. 你做得漂亮极了!
32. 你真让父母开心!
33. 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34. 真高兴你如此表现。
35. 我就知道你能做到!
36. 你每天都有进步哦!
37. 我恨感激你的帮忙。
38. 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39. 这正是我说的好事。
40. 你正尽力地做好它。
41. 对了!就是这样做!
42. 你使它变得容易多了!
43. 你今天确实做得很好。
44. 你看你想出办法来了。
45. 今天头脑真是灵活啊!
46. 你几乎像个大师一样的纯熟啊!
47. 你真学到不少东西嘛!
48. 你已经有很好的开始了!
49. 真是让我感到快活啊!
50. 谢谢你啊!
51. 我想你已经有把握了!
52. 你真的不断在进步呢!
53. 再试一次你就可以做到。
54. 现在你可以一路顺风了。
55. 继续做,你愈来愈进步了。
56. 我真高兴有你这样的孩子。
57. 你正进入很好的状况呢!
58. 那真是一件温馨的事啊。
59. 你真让我感动!
60. 我为你今天所做的工作感到骄傲!
这么背谱这么练,效果会好的
背谱的小窍门
1、掌握“关节”
音乐有其自身严密的结构。一首乐曲好比人体的躯体,有无数关节。大的段落与大的段落之间,是大关节。小段落相互之间又有小关节,而乐句与乐句之间又有更多更小的关节。关节间的相互关系又好象高速公路的出入口。一旦走进另一个出入口,就会引向另一个完全不同世界。
2、重复之中的不同之处
曲子往往会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但并不是都一样的,要发现这些重复地方的不同之处。
3、思在前
每一乐句、每一动作都预先准备,不仓促从事。
4、心记默背
就是要边浏览,边在心里默记!
5、哼唱乐谱
弹得时候唱谱,不弹得时候心中要有旋律,能够轻轻哼唱。
6、临睡前听录音
睡觉之前听一下碟、磁带或则录音,加深记忆。
7、假象演奏
在任何不发声的物体上,假象地“演奏”乐曲,比如,在腿上练习。
练琴的大关节
一、慢练
1、确定指法;2、确定分句;3、确定基本的动作走向;4、确定困难片段的弹奏方法。
二、分解细部练习
1、分手练;2、分声部练;3、分乐句练。
三、把感觉练顺
1、低指贴键练习;2、用中等速度与力度,不快不慢、不轻不响、不用踏板地练习;3、变速练习。
四、练琴的四个段位
运用“有谱无琴、有谱有琴、无谱有琴、无谱无琴”的练习方法。
全记录|宋浩老师谈乐句分析
在讲课之前,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困惑,为什么这个学生演奏就那么的死板呢?怎么才能调动起来呢?示范就能解决?
我是成都的一名钢琴老师,[夸了磨练琴房平台一段,多谢多谢],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可能大家都有关于音乐性方面的困惑,我总结了自己的小窍门,在給我的工作室的老师做这个培训,按我的方法去做,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分享給大家。
有位哲学家说过,一旦音乐被语言代替了,就是音乐终止的地方。反之,音乐起始于语言终止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说语言呢?因为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曲子都是通过语言在表达。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语气,比如有人轻柔有人暴躁。或者语句中,有人提问,有人训斥,或者语言已经难以表达,要通过音乐来讲话。
音乐性在曲目中很重要。我之前说的是概念性的。我下面讲的是有会有用的。我第一次听余老师讲课是上一个月,他到成都。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说学生弹出来的曲子要不难听。那么,这个不难听到底是什么呢?我想了很多。不难听,看似很简单的三个字,其实很复杂。我的定义和总结是,难听就是第一:弹错了很多错音,不该升的升了,弹错了节奏。错音和错节奏,钢琴老师都比较能解决。我的理解更是第二层的,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还没有颜色,没有乐句的张力和感染力。那么什么叫平淡无味呢?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学生演奏俄罗斯主题变奏曲时,显得很平淡,声音僵硬,说不出来的,并不优美,但又说不出来不好在哪里。错音错节奏也没有。没有棱角,方,不圆润。不好的后果就是,孩子弹成这样,他自己也不会觉得特别好听,老师也觉得难听。孩子也无法做得更好,可能逐渐失去自信。而家长看到孩子无精打采,可能会想到放弃,最终可能就是琴童不学了。所以,这个后果可以很严重,我们作为老师就要杜绝这样的演奏。
下面我开始讲乐句。我的分析中,好听三个元素:休止符、跳音和连线。我们今天主要讲连线。这三个元素缺了任何一个,都不会具备音乐性。首先我们要知道大小连线的形状。上图。小连线就是三个音,很短的,一个句子的很长的,是大连线。
要有音乐性,线头音必须要重,线尾音必须要收句。比如俄罗斯主题变奏曲里,要弹弱,手腕一定要带起来。大连线可以渐强处理,也可以渐弱处理。线头音重,线尾音收句。小连线的处理和应用呢,第一,线头音重,线尾音收句。第二,落下去,提起来,和大连线差不多。要大臂挂下去。大连线也一样。提起来的动作就是收句。当然提起来的很弱。
继续讲小连线。第三点,演奏中的线尾音,时值只用弹一半。打个比方,do re,两个都是四分音符,应该弹成这样,但如果是在小连线的演奏中(仅限于小连线),它的第二个音,理论上,应该弹成八分音符与八分休止符。后面那个音比较短。[现场演奏示范]如果加上我这个连线处理,刚才那个示范孩子的演奏,如果100分里,原来只能打30分,因为这个处理,可以达到60分。你想想(这个重要性)。
线尾音手指直接下键,不用抬手指。抬了手指,击键动作会变大。不是调音。具备支撑性地躺着。提起来的动作很重要。在谱例中要給学生画出来。
我在1110是整个分析了一遍俄罗斯主题变奏曲,今天不做整个的分析。
(因为技术原因,1110场俄罗斯主题变奏曲分析此次未能整理)
钢琴奇迹是教出来的,不是非要生出来
如何像视频当中的学生一样在短时间内提升到如此“神”的技巧?可能你们会疑惑,她是否进行大量手指或音阶练习?或者她拥有超人的天赋?还是她每天闭门在家练习八小时?答案是:No.
我们在国内进行大师班的时候,许多老师/学生会问:为什么弹完一首曲子手会酸?为什么一天不练音阶 速度第二天会明显下降?为什么曲子许多难度技巧再怎么练也解决不了?
是因为技巧不成熟?练得不够多?还是不够聪明?
在下面文章中,我们会为大家对于【技巧】初步的讲解与分析,因为是以文章呈现的关系,无法亲自进行指导,许多概念可能无法迅速掌握,那么各位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进行提问。同时 我们会定期回国进行大师班,期间接受1对1私人授课。
那么现在开始正题。
普遍认为,达到手指快速弹奏或是手指独立性,是通过音阶,哈农等练习曲大量进行练习。其基本原理是源于良好的技巧--手指需独立。只是部分正确,如果我们进一步去审视,这不仅是手指间独立工作,更多是通过手指间的相互依赖而达到的独立性(a level of independence through interdependence)。钢琴练习中并非是让手指独立而使得它们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而我们需要允许其他部分的介入--手,手臂,身体(包括大腿,小腿,背部等等)从而帮助促进手指运动(速度,独立性,音质,音色,力量等等)
所以,弹琴,不仅仅是手指的运动,也不仅只有手臂的加入。我们的十指链接着手掌内的骨头,手部的肌肉,手腕的健,前臂,肩膀,背部,臀部,腿部--达到高效钢琴技巧,这些部分都是互相联系。而大部分人都忽视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在弹完一首作品后,会出现手腕酸痛,弹奏不平均,同时也会困惑,弹琴没有力量(即便有力量,也是在“敲”)
所以我在这里点出的概念是,达到技巧娴熟并不是仅仅练习手指的独立性。手指尖只是与琴键触碰的接触面,但这其中有许许多多与身体间的连接,而这些 是难以看到的。
举例来说,弹奏一个快速手指模式—1-2-3-4-5,绝大部分老师会教学生运动(Motion)是从每一个手指独立发出,再通过不断练习加快速度。【这其实是一个违反身体结构机能的弹奏(以后会做详细阐述)】
那么如何解决速度?
·弹奏音阶时,1)把手提起,但切記不只是提高的動作,而是必须在同時感受到手内部的筋肌像橡皮筋一样的拉。在手掌心中間建了一個內在的拉力,当在弹这一系列音的時候,把手內潜在的拉力释放出來。这样会自然地弹奏出非常平均及清澈的音系列,更沒有紧张的状态。手也不会疲倦。我们的五(因为此动作是从大肌肉出发,而发独立手指的小肌肉)当这一技巧成熟精通后,我们不需要进行再多的重复练习。因为它是跟随人体的自然结果所产生的运动,因此是容易牢记且可再现的。因为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关系,我没有办法亲自让各位感受这一点。
·同样,我们如何解决大跳跃?滚奏?我们经常会看见学生在弹奏过程中 会展开他们手掌,手指 企图够到这些音符。但导致反而会发生碰错音,手腕酸痛等等。那么如何快速解决呢?在这里简短阐述下:即这些大跳跃并非从手指出发弹奏,而是由手臂进行引导,力主要集中在大拇指。手此时并不是张开状(无需撑开)相反,需保持“小”,當手沒有撐大,可以用手臂带领手往左右的橫向移动。动作会更敏捷,弹奏快速的音符也会变得轻松自如。
在这部分右手出现大量的大跨越弹奏技巧,许多学生在弹奏时都会遇到一系列相应的问题以及困难。这些困难可以解决吗?答案是:是的。许多技巧并不是通过大量不断练习可以提高,而是你审视问题 寻找问题的角度以及方法。在这里先对此技巧弹奏原理简单阐明下:
通过用大母指及手臂有节奏地合并往上一拉,从而像弹簧一样产生一连串的反弹力。此时的小指,在手心中须感受手掌心的内部拉力。这样可令手指作出一連串非常畅顺的回弹,从而达到平均清脆的音色,而此时因为力实际上循环发生的,所以弹奏会变得异常轻松。
如果我们把钢琴练习是一个不断试验并寻找最终答案解决的过程,所有的钢琴技巧(包括情感等)都将会迎刃而解,但是底线是--我们如何用一种方式从而确保身体是手是相互连接的--通过各个不同肌肉群体,器官以及大脑的配合从而展现出最佳可能性的演奏。
许多老师会问: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是通过有趣的教材?好看的插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每位孩子都能真正做到用心感受音乐 与音乐一同呼吸(因为此时,他们的弹奏是把整个身体与手,钢琴,声音一同连在一起)而非基本的手指弹奏。
如果真正掌握这一点,将不会再存在“孩子没有天赋” “手小不适合练琴” “怎么培养孩子兴趣”“什么教材适合启蒙教学”诸如此类的话题了。
学习钢琴的四个阶段,你到哪了?
1、入门阶段
入门阶段的定义:入门阶段指进入《车尔尼》之前的学习阶段。
入门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调动兴趣,学会识谱,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能够身心放松地进行演奏,养成正确的读谱与练琴习惯,其核心问题是识谱。
入门阶段的教材:入门时期必须采取中央C入门的教材。《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启蒙教材。此教材识谱路子好,从中央C出发,高低音谱表同时学习,学生不走弯路,学得快。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很受儿童喜欢。目前还有很多入门教材,包括以中国作品为主的教材,如李斐岚,董钢锐编著的《幼儿钢琴教程》等,这些可以作为补充,个人以为都还不宜代替《小汤》。
《小汤》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对中央C附近的音符进行反复认音练习,掌握五线谱基础知识,并将线谱与键盘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数拍子,培养正确的节奏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小汤》之后进入《拜厄》的学习。
《拜厄》的学习目的是:在《小汤》认谱的基础上扩展认音音域,重点加深中、高音区的认谱记忆,进行初步的以连奏为主的流畅练习,为《车尔尼》的学习打基础。
注意事项:入门时期虽然只相当于业余考级的1—2级,但是相当重要。以后的学习能否顺利进步,关键看入门时期是否开了好头。提请注意:1、在前几节课必须调动学生的兴趣,必须重视认谱,学习正确的弹奏方法,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状态进行钢琴学习。2、入门阶段上课周期不宜太长,可考虑每周上两次课,上一次课者要重视和加强陪练;3、入门阶段进度能太慢;如果5岁多开始学琴,入门时期的学习应该在一年之内结束,时间过长,容易把学生拖疲。4、入门时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进入下一个时期。
2、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含义:进入《车尔尼》599的学习之后,钢琴学习进入初级阶段,其程度大约相当于业余考级的2—8级,学习时间大约需要2—4年。
初级阶段主要教学目的:在巩固弹奏方法与识谱的基础上进行手指基本功训练和声部训练,能够理解与表现音乐、懂得一些作者、作品等方面的知识等,其核心问题是手指训练。
主要教材:《车尔尼》599、849、718、748,《莱蒙》、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小前奏曲与赋格》、《小奏鸣曲》、《哈农练指法》以及各类中外乐曲等,也可以包括299前部或者大部。
注意事项:在本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仍然应该以《车尔尼》教材为主线,适当补充复调等其它内容。目前还没有其它教材能够代替《车尔尼》。学习《车尔尼》最明显的感觉是不容易弹熟,弹熟的过程就是手指工夫提高的过程。加之《车尔尼》教材音乐形象较为单调,容易影响学生的兴趣,中途辍学者很多发生在这个时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1、重视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始终有一个良好的状态;2、重视音阶、琶音等基本练习的学习与训练。音阶和琶音是很重要的基本练习,很多正确的弹奏方法是在这些基本练习中掌握的;3:《巴赫》作品不要上太早,避免复调的难度与《车尔尼》的难度迭加。上《巴赫》时,学生应该感到不难,才能喜欢巴赫,才容易学好。4、重视记谱。视奏与记谱是一对矛盾,单纯重视某一方面都是不对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钢琴教学重视视奏忽视记谱,正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现在的许多考级和比赛都要求背谱。学生在回课时已经会背了,并不是坏事。5、同时学习的教材不宜过多,每次回课1—3本书就够了,如果太多容易分散注意力,进步并不顺利。6、关注学生练琴情况,指导练琴方法,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
3、中级阶段
中级阶段与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初级阶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之后,逐渐进入中级阶段的学习,程度大约相当于业余考级的7—10级或者更高些。
这时期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前一时期的手指训练与声部训练,了解音乐史,欣赏更多的作品,学习一定的和声知识,背奏、精练一定量的作品。
主要教材有:《 车尔尼》299,《克拉莫练习曲》,《车尔尼》740,《莫斯柯夫斯基练习曲》,《巴赫二、三部创意曲集》以及其它中级程度作品;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的相应程度作品;肖邦、苏伯特、门德尔松等的作品以及印象派,民族乐派的作品等。
4、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与中级阶段可以有一个大约的分水岭:《车尔尼》299第三部分高质量学习完毕;考过业余10级良好以上成绩;《车尔尼》740高质量学习15条以上。这时业余学琴可以理解为进入高级阶段,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了走专业道路的条件(并不是达到了专业水平)。本阶段可以作为将来是否走专业的分水岭,以便在时间与精力的分配上有所区别。本阶段要接触学习广泛的高级作品、大型作品。
这个时期的教学目的:是精练及背奏大量的作品,掌握作品的精髓,并学习作品分析。
这些简单的钢琴乐理知识,你无法拒绝收藏
音
稍有物理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其最基本的构成就是声音。但是并不是我们在自然界中听到的一切声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构成材料。在音乐体系中用到的声音,是无数人经过长期实践精选出来的、能够体现人类感情的声音。这些声音组成了一个固定的乐音体系,又经由几十代音乐大师之手,创作出了无数优美、动人、振奋人心的传世佳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从听觉角度来讲,声音主要由四种属性——高低、长短、强弱、色彩(即常说的音色)。其中:
音的高低是由发音源在一定时间内的振动次数(频率)来决定的。振动次数越多,频率越高,音也就越高。反之则低;
音的长短是由发音源振动时所持续的时间来决定的。持续的时间越长,音越长,反之则短;
音的强弱取决于由发音源的振动幅度(振幅),幅度越大,音越强,幅度小音就弱;而发音源的材质、形状及泛音数的多少则决定了音色。
声音的以上这四种属性,在音乐的表现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又以“高低”和“长短”最为重要。比如一首歌曲,本来是由人声演唱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改编为器乐曲、并且减小音量,虽然改变了音的长短和音色,但是仍然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它的旋律。但是,如果我们把这首乐曲中每个声音的长短、高低随意的改变,其原来的旋律马上会受到严重的破坏——面目全非呀!由此可见,无论是创作、演奏、歌唱的时候都应该对声音的高低(音高)和长短(即后面要谈到的“时值”、“节奏”)加以特别的注意。
由于物体在振动的时候并不是总是规则的,所以声音又有“乐音”和“噪音 ”之分。规则振动发出的是乐音,反之则称为噪音。在音乐中,用的最多的是乐音,但是这并不代表噪音就不属于音乐的组成部分,乐队中的大部分节奏打击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就属于噪音,但它同样具有非常丰富的音乐表现力,甚至成为了现代通俗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最后,还需要再提到的一点是——我们平时听到的某一个音都不只是一个单独的纯正的音在响,而是许多个声音的结合,我们称之为“复合音”。这是因为物体在振动的时候不仅整体在振动,而且各个部分也在振动。以吉他为例,在我们拨响一根琴弦地的同时,这根琴弦的1/2、1/3、1/4……各个部分也都在分别振动。这种由琴弦(发音源)整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称为“基音”,是最容易被人耳听到的声音。其它部分振动产生的音,称为“泛音”在与基音同时发声的时候是不容易被听到的,除非我们刻意地抑制基音,突出泛音。比如吉他中的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奏法。
为了说明这个理论,更直观的理解,有吉他的朋友可以在每条弦的第12品附近做一个试验。——先用左手的小指轻轻地虚按在任意一根弦的第12品位置(琴弦不要碰到音品),然后用右手拨动这根弦,同时 马上抬起左手的小指。这时你会听到一个不同于弹奏这根弦的空弦或第12品时的、非常特别的声音,这就是泛音。现在,观察一下儿吉他第12品对于琴弦来讲的大概位置。怎么样?对了是1/2处!同样1/3处(第7品)、1/4处(第4品)都有这种声音。
体系、音级、音列和音的分组
一个不是很重要的概念(简单了解即可)——在音乐体系中,所有具有固定音高的乐音的总和,叫做乐音体系。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上行(xíng)即从低到高或下行(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起来的音叫做音列。我们在钢琴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乐音体系中所使用的音和音列。标准的钢琴有88个键,也就是说钢琴由88个音高各不相同的音。除此之外的音很少用在音乐中。
下面要讲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音级。
乐音体系中的每一个音叫做音级。音级有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两种。
一.基本音级:
在乐音体系中,具有独立名称的7个音级叫做基本音级。这7个音级表就是现在钢琴上白色琴键所发出的声音。
基本音级的名称有音名和唱明两种标记方法,每个音级的音名是用字母来标记的。唱名则利用读音来表示。(关于音名和唱名的关系,我们将在后面的调式与调性的部分具体讲解。)以C大调为例:C大调基本音级的音名从低到高分别标记为:C、D、E、F、G、A、B与其对应的唱名则是do、re、mi、fa、sol、la、si 七个读音。
在乐音体系中7个基本音级的标记(音名和唱名)是循环使用的。即C、D、E、F、G、A、B之后又回到c、d、e、f、g、a、b或do、re、mi、fa、so l、la、si之后还是do、re、mi、fa、sol、la、si……如此循环往复。
但是,每一个循环中的音级是音高不同的,也就是说,虽然音名(或唱名)相同但音高是不一样的。在标记音名时时采用大写、小写,或者是在大写字母后加入下标、小写字母后加入上标的方法加以区别。如:C、a、a1(后面的数字“1”应为上标形式)、B3(数字“3”应为下标形式)。其中两个相邻的、具有同样名称的音的关系叫做“八度”。
二.变化音级:
在七个基本音级中,除了E和F(C调唱名为mi和fa)、B和C(C调唱名为si和do)之外,其他的两个相邻的音级之间还可以得到一个音,也是人耳可以明显分辨出来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在C音和D音之间还可以得到一个音高既不同于C又不同于D的音,也就是说这 个音要比C音高但是又比D音低。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音是升高C音或者说是降低D音得来的。这种升高或降低基本音而得来的音,叫做变化音级。变化音级表现在钢琴上就是黑色琴键所发出的声音。变化音级的标记方法是在基本音级的前面加入#(升号)或b(降号)。如C音和D音之间的音,我们可以说它是升高C音而得来的,这样就把它标记为#C(读做“升C”),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降低了D音而得来的,因此也可以把它标记为bD(读作“降 D”)。
由此可见,#C和bD实际上是一个相同的音,只不过标记方法不同罢了。这种标记方法不同、实际音高相同的音叫做“等音”。
三.音的分组
前面我们讲过,在乐音体系中七个基本音的名称是循环重复使用的。因此就会产生许多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音,为了加以区别,我们将音列分为许多个“组”。
最中央的一组叫做“小字1组”,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1来表示,如c1、d1、e1、f1……(字母后的数字应为上标形式,下同)比小字1组高的音组依次命名为“小字2组”、“小字3组”、“小字4 组”、“小字5组”,其中,小字2组的标记方法是——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2。其他各组的标记方法依此类推。
比小字1组低的音组依次命名为“小字组”、“大字组”、“大字1组 ”、“大字2组”
小字组的音用不加数字上标的小写字母来标记,如c、d、e、f、g、a 、b;
大字组的音用不加数字下标的大写字母来标记,如C、D、E、F、G、A 、B;
“大字1组”和“大字2组”的音用大写字母并在右下方加数字下标来表示:如F1、G1、B2、A2……
同名变化音级的标记方法只要在基本音级的前边加上#(升号)或b(降号)即可,如#A1、#e、#f2、bA、bg3……
下面以钢琴为例,介绍一下儿音的分组(只列出基本音级的分组)—— 在钢琴上,从左向右(由低到高)基本音级(白键)的分组依次为:
大字2组:A2、B2
大字1组:C1、D1、E1、F1、G1、A1、B1
大字组:C、D、E、F、G、A、B
小字组:c、d、e、f、g、a、b
小字1组:c1、d1、e1、f1、g1、a1、b1
小字2组:c2、d2、e2、f2、g2、a2、b2
小字3组:c3、d3、e3、f3、g3、a3、b3
小字4组:c4、d4、e4、f4、g4、a4、b4
小字5组:c5
五线谱利用许多条相互平行的横线,和音符、休止符来纪录音乐。不同形状的音符和休止符标明了每个音的时值(声音持续时间的长短),这些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1.谱面构成
五线谱的基本谱面有五条平行的横线,相邻两条线之间的空余部分称作“间”,五线谱就是用这些线和间来纪录音乐的。在五线谱上,这五条线和四个间是由下至上计算的,即最下面的线称作第一线,它上面的一条叫做第二线……其余依此类推,一直到第五线;由第一线和第二线画出的间叫做第一间,再上面的称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很明显,如果仅仅利用基本谱面上的五条线和四个间,我们最多只能纪录9个基本音级,加上变化音级也不过14个音,这在很多音乐作品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纪录音高高于第一线或者低于第五线的音级,还要在第五线上面或第一线下面加上许多短线,叫做“加线”。位于基本谱面上面的加线叫做上加线、下面的叫做下加线,并且由此产生了上加间和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与基本谱面的计算方法相同,也 是由下至上计算。即:第五线上面的加线依次为:上加一线、上加二线、上加三线……。第五线和上加一线形成的间叫做上加一间,在向上依此类推;下加线和下加间则由上向下计算。即:第一线下面的加线依次为,下加一线、下加二线、下加三线……。第一线和下加一线形成的间叫做下加一间,依次向下为,下加二间、下加三间、下加四间……。
2.音符、休止符:
音符就是在五线谱上记录声音持续时间长短(时值)的符号。
休止符就是记录声音间断时间长短的符号。休止符同样记录的是声音,只不过它记录的声音不发声而已。可以说休止符是“不发声的音符”,它同样对音乐的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音符由“符头”(空心或实心的椭圆形标记)、“符干”(垂直向上或向下的短线)和“符尾”(连在符干末端的细细的旗状标记。)三部分组成。根据时值的不同分为:
二全音符(很少使用):空心符头,并且左右加垂直的短线。没有符干、符尾;
全音符:空心符头,没有符干、符尾;
二分音符:空心符头加符干;
四分音符:实心符头加符干;
八分音符:实心符头加符干和一条符尾;
十六分音符:实心符头加符干和两条符尾;
三十二分音符:实心符头加符干和三条符尾;
我们用五线谱记录音乐的时候,并不是把所有的音符、标记堆积在谱面上就可以了,而是要遵循一些标记规则的。正确地掌握这些规则,可以使谱面清晰明了,从而能够准确地反映乐思,并且有助于相互的交流。
前面我们讲过音符最多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符头、符干、符尾,其中,音符的符头可以记在五线谱的任意线或间上。符头在五线谱上的位置越高,则它所代表的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在记录单声部音乐的时候,因为单声部音乐在同一个位置上的音符时值是相同的,即此位置上的音符可以共用一条符干。所以我们采用单符干方式记谱。 用单符干记谱时,当符头在第三线以上时,符干朝下,写在符头的左边;当符头在第三线以下时,符干朝上,写在符头的右边;符头在第三线上时,符干朝上或朝下均可,此时要邻近音符的符干方向而定。符尾永远写在符干的右边并且弯曲指向符头。如果同一时刻有多个音符同时发声,则各个音符纵向对齐记录,此一列音符共用一条符干,符干的方向以距离第三线最远的符头为准。如果不同时刻、相互连续的几个(列)音符都有符尾,这时可用共同的符尾(符杠)相连。如果符杠在两条以上,则相互之间要平行。
单声部音乐永远用单符干记谱,多声部音乐只有在节奏相同(同一时刻每个声部中的音符时值相同)时才可以用单符干方式记谱。节奏不同时,要用双符干或多符干记谱。在用多符干记录二声部乐谱时,高音声部的音符,符干朝上,低声部的符干朝下。声部交错时(即高声部最低的音有时会低过低声部的音。),其原则不变。
符干的高度一般保持八度音的距离,假如符干连着许多符头时,符干的长度应是符头间的距离加上八度音程的距离。如果符头在上加三线以上,符干必须延伸到五线谱的第三线或者第四线。如果符头在下加三线以下,符干必须延伸到五线谱的第三线或者第二线。音符如果带有符尾,则符尾形状不变。
当许多音符以共用符尾连结在一起时,会出现符干长度长短不一的情况。这是要使符杠(共用符尾)与最近的符头之间的距离保持在八度左右。符杠的角度要和音符在谱面上的走向基本平行。符点(后面将要介绍到)要写在音符符头或休止符右面的间内,而不是线上。
休止符在单符干记谱时要写在第三线或尽量靠近第三线的位置。二分休止符写在第三线的上面,全休止符写在第四线的下面。双符干记谱时,如果是各声部共同休止的时候,休止符的写法和单符干记谱相同。个别声部休止时,休止符要写在五线谱的边缘,或线谱的外面。这时全休止符和二分休止符就需要加线,全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下面,二分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上面。
在前面我们曾经讲了一些具有基本时值的音符。但是,当我们利用五线谱记录乐曲的时候,仅仅依靠这些音符是不够的。比如:当我们要记录一个音符,但是,它的时值相当于一个半二分音符那么长。也就是说这个音符的时值比二分音符长,比全音符又要短一些,很明显如果用基本音符来表示就无能为力了。在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到一些给基本音符增加时值的补充记号。这主要由三种:
1.符点:
符点是记在音符符头右边的小圆点儿,用以增长音符的时值。如果一个音符的右边带有一个符点,那么就表示此音符的时值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1/2;如果是带有两个符点的音符,则表示此音符的时值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3/4。例如:带有一个符点的二分音符,它的时值就是一个二分音符再加上一个四分音符的长度。
带有一个符点的八分音符,其时值等于一个八分音符再加上一个十六分音符的长度。
带有两个符点的全音符,其时值等于一个全音符再加上一个二分音符的长度。
带有两个符点的四分音符,其时值等于一个四分音符加上一个八分音符的长度……
同样,符点一样适用于休止符,它所表示的意义和用在音符后面时是一样的
。
2.延音线:
延音线是一条向上或向下弯曲的弧线,其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在演唱或演奏时作为一个音符,它的长度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
在单声部音乐中,连线永远写在和符干相反的方向。如果是双声部音乐,则高声部的连线朝上弯,低声部的连线朝下弯。如果多于两个声部,连线则分别记在两边。
3.延长号:
延长号的形状是在一个半圆形的中间加上一个圆点,在单声部音乐中,它写 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上面,表示按作品的风格、演奏者的意图可以自由的增长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在多声部音乐中,延长号也可以记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下面。此外,延长号还可以记在小节线上,表示小节间片刻的休止。当延长号记在双纵线小节线上时,代表音乐的结束或告一段落。
变音记号
变音记号是用来表示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的记号,一共有五种:
1.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升高半音;
2.降记号(b):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降低半音;
3.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升高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4.重降记号(bb):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降低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5.还原记号:表示把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从纵向位置来讲,变音记号可以记在五线谱的线上或间上,以对应要改变的音符;从横向位置来讲,变音记号可以记在音符的前面或谱号的后面。
直接记在音符前面的变音记号叫做临时变音记号,它只对所在小节中的所有具相同音高的音符有效——比如,在一个小节中,临时升记号记在了第五线的F音上,那么就表示本小节第五线上的F音在演奏时要升高半音。但是,如果在此小节中还有一个第一间的F音(同名不同高),并且希望这个音在演奏时也升高半音,那就需要在此音符的前面也加上一个临时升记号#。
注意:临时变音记号只对其所在小节内的音符生效。进入到后面小节中所有改变的音符自动还原。
当变音记号写在谱号(乐曲第一小节最前面的花体符号)后面时,则称为“调号”,它是用来标记乐曲的调式的。除非在乐曲的进行当中改变调号,否则它对五线谱内所有具有相同音名的音符都生效。——比如G大调的调号是一个升号,记在第五线上。它表示谱面内所有的音名为F的音符(包括同名不同高的音符)都 要升高半音,而不仅仅是升高第五线上的F音。
如果在乐曲进行当中需要改变调号,则需要遵循如下规则:
1.增加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数目。这时只需要在要改变调号的那一小节的开始处直接写出新的调号;
2.减少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数目。这时要先在前一小节的最后还原多余的变音符号,然后在要改变调号的那一小节的开始处直接写出新的调号;
3.升号调号变降号调号或降号调号变升号调号。这时要先在前一小节的最后还原原有的变音符号,然后在要改变调号的那一小节的开始处写出新的调号。
教你五线谱速读和钢琴视奏思维方法
1.背口诀
高音谱表的5条线是自下而上地排列的:
高音谱表一线mi二线sol三线si四线re五线fa
低音谱表的5条线是自上而下地排列的:
低音谱表一线la二线fa三线re四线si五线sol
Note:一定要根据键盘来背这些线上的音,高音谱表上的一线mi是在中央C右侧的那个mi,低音谱表上的一线la是在中央C左侧的那个la ,然后按照线的顺序高音谱表上线上的音依次向右侧排列,低音谱表上线上的音依次向左侧排列。
2.看音的行进方向和音之间的距离
在五线谱上,音越来越往高走,在琴键上就会越来越往右侧走,反之,则往左侧走。这就是五线谱上音的走向和键盘上音的走向的关系。
五线谱上音与音之间的距离,我们只要知道几个基本距离就好了。在五线谱中,相邻的两个线上音之间的关系是隔一个音的关系,相邻的两个间(就是线与线之间的空格)上的音之间的关系是隔一个音的关系,相邻的线与间之间的音的关系是挨着的关系。
五线谱上音与音之间的基本关系就是这三种。那么,其它的距离关系都可以通过音与音之间所隔的线和间来间接推算出来。比如,高音谱表上三线si,那么有一个音在在五线上方的间里,那么这个音我可以用几种方法可以找到,第一种就是背线上的音,高音谱表五线fa ,那这个音比fa又高一个,则这个音就是sol;第二中方法就是通过三线si来计算。
这两个音之间隔了两条线,那么线和线之间的音是隔一个音的关系,那么最上面的线就和si是隔一个音再隔一个音的关系,则比最高的线再高一个音就应该是sol。
练习时要注意看到五线谱上音向上走,手就向右侧移动,五线谱上音向下走,手就向左侧移动;音和音之间的距离是挨着,手指就挨着用,音与音之间是隔着的关系,手指也就隔着用——除非是琶音,要按照琶音的指法来安排。
3. 要上下两行对着一起看
比如上面一行有一个单音,下面一行有一个和弦,那么就将这几个音一起看,同时反应手指在键盘上的位置。然后,再横向的看下一组音,同样是上下对着看,这样,就可以看到两个声部之间的交叉点和配合了(就是对位),也可以看到两个声部的走向,也可以缩小注意力集中的范围,做到100%正确。
4.正确的思维方法
先看(上下对着看第一个音),分析用哪个手弹奏,用哪个手指弹奏,弹奏哪个音,弹奏几拍,节奏是什么样的,两个手之间的节奏是怎么配合的(也就是对位),用什么弹奏方法来弹奏等等……分析好后,用相应的手指弹奏下去,弹奏这个音的同时,眼睛再用同样的方法继续看下一个音,再分析,再弹奏……如此这样连贯看,想,弹下去就可以了。
二、三个要求
1. 眼不离谱 弹奏时,眼睛是要先看谱子的,而且在手指弹奏这个音的同时,眼睛又要看下一个音,因此,眼睛是不可以看手弹奏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当手指要弹奏的音超过了8度,或是超过了手指可以用指距来量到的位置时,就要用眼睛的余光来看一下键盘,然后再迅速回到谱子上来。
2. 眼快于手 在视奏时,要先看再思考,然后才可以用手弹奏,因此,眼睛一般比手快一个音的速度,这样,才可以做到思维的连贯性。
3. 手指对琴键上音与音之间的距离要熟悉 在视奏时,眼是尽量不离开谱子的,所以,为了不弹错音,手指就要对琴键上音之间的距离非常熟悉,也就是说手指的指距感要非常好。这样,我们看到五线谱上音的走向和距离时,同时就可以在手指上做出相应的反应来。
如果此文能帮助到你,请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了解音乐教育,引导国人走上一条“正确”完美的音乐道路!同时关注“辽宁省钢琴调律师协会”大家交流学习!
初学钢琴应该“认谱为首”吗?
在我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曾有许多一度觉得是天经地义的想法,却在实践过程中推翻重来的。比如,我曾一度坚信的“认谱为首”论。
所谓“认谱为首”,就是认为初学钢琴,没有什么比认谱更为重要的事情了。就像学文化,肯定要从认字开始,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读书呢?这看起来天经地义的道理,在教学实践中却慢慢发现它的问题。比如以小汤为例,第一节课劈头盖脸上来教中央C,高音谱号下加一线,弹下去,并数一二三四。之后以中央C为中心,逐渐向两边发展,第一册结束的时候,发展到向上五度的G,与向下五度的F,一共掌握九个音。看起来挺不错的想法,但是这样一个音一个音教的想法,会导致一个问题:学生看谱习惯于一个音一个音地看,认谱特别慢。
当然,汤普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钢琴教育家,他编写的教材使用者遍及全世界。但值得留意的是,他的教材编写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那么当时编写教材的针对的对象和现在我们的学生肯定有不同之处。首先,美国的孩子学琴普遍没那么早,一般要到学龄后才开始学习,那就是至少要7岁以上。据说美国某些州的法律规定,强制学龄前儿童学习,是违法行为。但中国孩子普遍学琴的年龄比较早,一般4岁以后就有开始学琴的了。4岁与7岁的儿童,虽说只差了3年,但是认知方式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实践下来,汤普森的启蒙教材给大一点的孩子用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但是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起来还是困难重重的。这个困难就在于,年龄小的孩子,反应慢,很容易落入一个音一个音认谱的陷阱,想让孩子通过钢琴这件乐器来感受音乐的初衷很难实现,就更别谈什么真正的兴趣培养了。
此外,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孩子的生活中,应该会有更多的音乐实践。看看美国那时候的电影,整个就是把百老汇的舞台搬上荧幕,载歌载舞,好不热闹,可见美国人是有多爱唱歌。想象一下那时候美国人民的业余生活,晚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在钢琴旁,奶奶弹琴,全家人一块儿歌唱,唱得当然是最流行的曲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于汤普森的教材中的音乐风格应该已经非常熟悉。我们可以看到,小汤一前几课的曲子尽管简单,但是加上钢琴伴奏,就会发现,整个就是百老汇舞台剧的音乐风格。
心中已经有了音乐,再识谱就容易得多。就像孩子都是先学说话,再学认字一样。能否想象,先学认字,再学说话会是什么样的吗?这就是幼儿学钢琴,一上来就学汤普森的感觉。
说白了,汤普森的教材的编写对象是“会说话,但还不会认字”的孩子。但我们的教学常常会面对的是还“不会说话”的孩子,若是直接教他认字,那肯定是困难重重了。那怎么办呢?那只能“说话”和“认字”一起进行了。因此,初学钢琴最重要的除了识谱以外,听与唱可以说是同样重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孩子的听力培养的黄金时间比较早,错过了就难了,而认谱能力的培养晚一点也没关系。
1. 做得好!
2. 好主意!
3. 好多了!
4. 恭喜你!
5. 真好啊!
6. 好可爱!
7. 真今人惊讶!
8. 太奇妙了!
9. 进步真快!
10. 好优秀啊!
11. 你很能干!
12. 你做到了!
13. 你真懂事不少!
14. 很不错呢!
15. 继续保持!
16. 我好爱你!
17. 做得好极了!
18. 继续试试看!
19. 你办得到的。
20. 你学得真快!
21. 极佳的表现!
22. 记性真好啊!
23. 哇看你的了!
24. 你走对路了!
25. 我真以你为荣。
26. 你做得很顺手嘛!
27. 继续加油努力!
28. 好看(竖起大拇指)!
29. 你想出好办法了!
30. 你真是好帮手!
31. 你做得漂亮极了!
32. 你真让父母开心!
33. 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34. 真高兴你如此表现。
35. 我就知道你能做到!
36. 你每天都有进步哦!
37. 我恨感激你的帮忙。
38. 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39. 这正是我说的好事。
40. 你正尽力地做好它。
41. 对了!就是这样做!
42. 你使它变得容易多了!
43. 你今天确实做得很好。
44. 你看你想出办法来了。
45. 今天头脑真是灵活啊!
46. 你几乎像个大师一样的纯熟啊!
47. 你真学到不少东西嘛!
48. 你已经有很好的开始了!
49. 真是让我感到快活啊!
50. 谢谢你啊!
51. 我想你已经有把握了!
52. 你真的不断在进步呢!
53. 再试一次你就可以做到。
54. 现在你可以一路顺风了。
55. 继续做,你愈来愈进步了。
56. 我真高兴有你这样的孩子。
57. 你正进入很好的状况呢!
58. 那真是一件温馨的事啊。
59. 你真让我感动!
60. 我为你今天所做的工作感到骄傲!
这么背谱这么练,效果会好的
背谱的小窍门
1、掌握“关节”
音乐有其自身严密的结构。一首乐曲好比人体的躯体,有无数关节。大的段落与大的段落之间,是大关节。小段落相互之间又有小关节,而乐句与乐句之间又有更多更小的关节。关节间的相互关系又好象高速公路的出入口。一旦走进另一个出入口,就会引向另一个完全不同世界。
2、重复之中的不同之处
曲子往往会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但并不是都一样的,要发现这些重复地方的不同之处。
3、思在前
每一乐句、每一动作都预先准备,不仓促从事。
4、心记默背
就是要边浏览,边在心里默记!
5、哼唱乐谱
弹得时候唱谱,不弹得时候心中要有旋律,能够轻轻哼唱。
6、临睡前听录音
睡觉之前听一下碟、磁带或则录音,加深记忆。
7、假象演奏
在任何不发声的物体上,假象地“演奏”乐曲,比如,在腿上练习。
练琴的大关节
一、慢练
1、确定指法;2、确定分句;3、确定基本的动作走向;4、确定困难片段的弹奏方法。
二、分解细部练习
1、分手练;2、分声部练;3、分乐句练。
三、把感觉练顺
1、低指贴键练习;2、用中等速度与力度,不快不慢、不轻不响、不用踏板地练习;3、变速练习。
四、练琴的四个段位
运用“有谱无琴、有谱有琴、无谱有琴、无谱无琴”的练习方法。
全记录|宋浩老师谈乐句分析
在讲课之前,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困惑,为什么这个学生演奏就那么的死板呢?怎么才能调动起来呢?示范就能解决?
我是成都的一名钢琴老师,[夸了磨练琴房平台一段,多谢多谢],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可能大家都有关于音乐性方面的困惑,我总结了自己的小窍门,在給我的工作室的老师做这个培训,按我的方法去做,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分享給大家。
有位哲学家说过,一旦音乐被语言代替了,就是音乐终止的地方。反之,音乐起始于语言终止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说语言呢?因为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曲子都是通过语言在表达。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语气,比如有人轻柔有人暴躁。或者语句中,有人提问,有人训斥,或者语言已经难以表达,要通过音乐来讲话。
音乐性在曲目中很重要。我之前说的是概念性的。我下面讲的是有会有用的。我第一次听余老师讲课是上一个月,他到成都。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说学生弹出来的曲子要不难听。那么,这个不难听到底是什么呢?我想了很多。不难听,看似很简单的三个字,其实很复杂。我的定义和总结是,难听就是第一:弹错了很多错音,不该升的升了,弹错了节奏。错音和错节奏,钢琴老师都比较能解决。我的理解更是第二层的,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还没有颜色,没有乐句的张力和感染力。那么什么叫平淡无味呢?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学生演奏俄罗斯主题变奏曲时,显得很平淡,声音僵硬,说不出来的,并不优美,但又说不出来不好在哪里。错音错节奏也没有。没有棱角,方,不圆润。不好的后果就是,孩子弹成这样,他自己也不会觉得特别好听,老师也觉得难听。孩子也无法做得更好,可能逐渐失去自信。而家长看到孩子无精打采,可能会想到放弃,最终可能就是琴童不学了。所以,这个后果可以很严重,我们作为老师就要杜绝这样的演奏。
下面我开始讲乐句。我的分析中,好听三个元素:休止符、跳音和连线。我们今天主要讲连线。这三个元素缺了任何一个,都不会具备音乐性。首先我们要知道大小连线的形状。上图。小连线就是三个音,很短的,一个句子的很长的,是大连线。
要有音乐性,线头音必须要重,线尾音必须要收句。比如俄罗斯主题变奏曲里,要弹弱,手腕一定要带起来。大连线可以渐强处理,也可以渐弱处理。线头音重,线尾音收句。小连线的处理和应用呢,第一,线头音重,线尾音收句。第二,落下去,提起来,和大连线差不多。要大臂挂下去。大连线也一样。提起来的动作就是收句。当然提起来的很弱。
继续讲小连线。第三点,演奏中的线尾音,时值只用弹一半。打个比方,do re,两个都是四分音符,应该弹成这样,但如果是在小连线的演奏中(仅限于小连线),它的第二个音,理论上,应该弹成八分音符与八分休止符。后面那个音比较短。[现场演奏示范]如果加上我这个连线处理,刚才那个示范孩子的演奏,如果100分里,原来只能打30分,因为这个处理,可以达到60分。你想想(这个重要性)。
线尾音手指直接下键,不用抬手指。抬了手指,击键动作会变大。不是调音。具备支撑性地躺着。提起来的动作很重要。在谱例中要給学生画出来。
我在1110是整个分析了一遍俄罗斯主题变奏曲,今天不做整个的分析。
(因为技术原因,1110场俄罗斯主题变奏曲分析此次未能整理)
钢琴奇迹是教出来的,不是非要生出来
如何像视频当中的学生一样在短时间内提升到如此“神”的技巧?可能你们会疑惑,她是否进行大量手指或音阶练习?或者她拥有超人的天赋?还是她每天闭门在家练习八小时?答案是:No.
我们在国内进行大师班的时候,许多老师/学生会问:为什么弹完一首曲子手会酸?为什么一天不练音阶 速度第二天会明显下降?为什么曲子许多难度技巧再怎么练也解决不了?
是因为技巧不成熟?练得不够多?还是不够聪明?
在下面文章中,我们会为大家对于【技巧】初步的讲解与分析,因为是以文章呈现的关系,无法亲自进行指导,许多概念可能无法迅速掌握,那么各位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进行提问。同时 我们会定期回国进行大师班,期间接受1对1私人授课。
那么现在开始正题。
普遍认为,达到手指快速弹奏或是手指独立性,是通过音阶,哈农等练习曲大量进行练习。其基本原理是源于良好的技巧--手指需独立。只是部分正确,如果我们进一步去审视,这不仅是手指间独立工作,更多是通过手指间的相互依赖而达到的独立性(a level of independence through interdependence)。钢琴练习中并非是让手指独立而使得它们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而我们需要允许其他部分的介入--手,手臂,身体(包括大腿,小腿,背部等等)从而帮助促进手指运动(速度,独立性,音质,音色,力量等等)
所以,弹琴,不仅仅是手指的运动,也不仅只有手臂的加入。我们的十指链接着手掌内的骨头,手部的肌肉,手腕的健,前臂,肩膀,背部,臀部,腿部--达到高效钢琴技巧,这些部分都是互相联系。而大部分人都忽视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在弹完一首作品后,会出现手腕酸痛,弹奏不平均,同时也会困惑,弹琴没有力量(即便有力量,也是在“敲”)
所以我在这里点出的概念是,达到技巧娴熟并不是仅仅练习手指的独立性。手指尖只是与琴键触碰的接触面,但这其中有许许多多与身体间的连接,而这些 是难以看到的。
举例来说,弹奏一个快速手指模式—1-2-3-4-5,绝大部分老师会教学生运动(Motion)是从每一个手指独立发出,再通过不断练习加快速度。【这其实是一个违反身体结构机能的弹奏(以后会做详细阐述)】
那么如何解决速度?
·弹奏音阶时,1)把手提起,但切記不只是提高的動作,而是必须在同時感受到手内部的筋肌像橡皮筋一样的拉。在手掌心中間建了一個內在的拉力,当在弹这一系列音的時候,把手內潜在的拉力释放出來。这样会自然地弹奏出非常平均及清澈的音系列,更沒有紧张的状态。手也不会疲倦。我们的五(因为此动作是从大肌肉出发,而发独立手指的小肌肉)当这一技巧成熟精通后,我们不需要进行再多的重复练习。因为它是跟随人体的自然结果所产生的运动,因此是容易牢记且可再现的。因为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关系,我没有办法亲自让各位感受这一点。
·同样,我们如何解决大跳跃?滚奏?我们经常会看见学生在弹奏过程中 会展开他们手掌,手指 企图够到这些音符。但导致反而会发生碰错音,手腕酸痛等等。那么如何快速解决呢?在这里简短阐述下:即这些大跳跃并非从手指出发弹奏,而是由手臂进行引导,力主要集中在大拇指。手此时并不是张开状(无需撑开)相反,需保持“小”,當手沒有撐大,可以用手臂带领手往左右的橫向移动。动作会更敏捷,弹奏快速的音符也会变得轻松自如。
在这部分右手出现大量的大跨越弹奏技巧,许多学生在弹奏时都会遇到一系列相应的问题以及困难。这些困难可以解决吗?答案是:是的。许多技巧并不是通过大量不断练习可以提高,而是你审视问题 寻找问题的角度以及方法。在这里先对此技巧弹奏原理简单阐明下:
通过用大母指及手臂有节奏地合并往上一拉,从而像弹簧一样产生一连串的反弹力。此时的小指,在手心中须感受手掌心的内部拉力。这样可令手指作出一連串非常畅顺的回弹,从而达到平均清脆的音色,而此时因为力实际上循环发生的,所以弹奏会变得异常轻松。
如果我们把钢琴练习是一个不断试验并寻找最终答案解决的过程,所有的钢琴技巧(包括情感等)都将会迎刃而解,但是底线是--我们如何用一种方式从而确保身体是手是相互连接的--通过各个不同肌肉群体,器官以及大脑的配合从而展现出最佳可能性的演奏。
许多老师会问: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是通过有趣的教材?好看的插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每位孩子都能真正做到用心感受音乐 与音乐一同呼吸(因为此时,他们的弹奏是把整个身体与手,钢琴,声音一同连在一起)而非基本的手指弹奏。
如果真正掌握这一点,将不会再存在“孩子没有天赋” “手小不适合练琴” “怎么培养孩子兴趣”“什么教材适合启蒙教学”诸如此类的话题了。
学习钢琴的四个阶段,你到哪了?
1、入门阶段
入门阶段的定义:入门阶段指进入《车尔尼》之前的学习阶段。
入门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调动兴趣,学会识谱,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能够身心放松地进行演奏,养成正确的读谱与练琴习惯,其核心问题是识谱。
入门阶段的教材:入门时期必须采取中央C入门的教材。《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启蒙教材。此教材识谱路子好,从中央C出发,高低音谱表同时学习,学生不走弯路,学得快。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很受儿童喜欢。目前还有很多入门教材,包括以中国作品为主的教材,如李斐岚,董钢锐编著的《幼儿钢琴教程》等,这些可以作为补充,个人以为都还不宜代替《小汤》。
《小汤》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对中央C附近的音符进行反复认音练习,掌握五线谱基础知识,并将线谱与键盘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数拍子,培养正确的节奏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小汤》之后进入《拜厄》的学习。
《拜厄》的学习目的是:在《小汤》认谱的基础上扩展认音音域,重点加深中、高音区的认谱记忆,进行初步的以连奏为主的流畅练习,为《车尔尼》的学习打基础。
注意事项:入门时期虽然只相当于业余考级的1—2级,但是相当重要。以后的学习能否顺利进步,关键看入门时期是否开了好头。提请注意:1、在前几节课必须调动学生的兴趣,必须重视认谱,学习正确的弹奏方法,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状态进行钢琴学习。2、入门阶段上课周期不宜太长,可考虑每周上两次课,上一次课者要重视和加强陪练;3、入门阶段进度能太慢;如果5岁多开始学琴,入门时期的学习应该在一年之内结束,时间过长,容易把学生拖疲。4、入门时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进入下一个时期。
2、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含义:进入《车尔尼》599的学习之后,钢琴学习进入初级阶段,其程度大约相当于业余考级的2—8级,学习时间大约需要2—4年。
初级阶段主要教学目的:在巩固弹奏方法与识谱的基础上进行手指基本功训练和声部训练,能够理解与表现音乐、懂得一些作者、作品等方面的知识等,其核心问题是手指训练。
主要教材:《车尔尼》599、849、718、748,《莱蒙》、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小前奏曲与赋格》、《小奏鸣曲》、《哈农练指法》以及各类中外乐曲等,也可以包括299前部或者大部。
注意事项:在本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仍然应该以《车尔尼》教材为主线,适当补充复调等其它内容。目前还没有其它教材能够代替《车尔尼》。学习《车尔尼》最明显的感觉是不容易弹熟,弹熟的过程就是手指工夫提高的过程。加之《车尔尼》教材音乐形象较为单调,容易影响学生的兴趣,中途辍学者很多发生在这个时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1、重视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始终有一个良好的状态;2、重视音阶、琶音等基本练习的学习与训练。音阶和琶音是很重要的基本练习,很多正确的弹奏方法是在这些基本练习中掌握的;3:《巴赫》作品不要上太早,避免复调的难度与《车尔尼》的难度迭加。上《巴赫》时,学生应该感到不难,才能喜欢巴赫,才容易学好。4、重视记谱。视奏与记谱是一对矛盾,单纯重视某一方面都是不对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钢琴教学重视视奏忽视记谱,正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现在的许多考级和比赛都要求背谱。学生在回课时已经会背了,并不是坏事。5、同时学习的教材不宜过多,每次回课1—3本书就够了,如果太多容易分散注意力,进步并不顺利。6、关注学生练琴情况,指导练琴方法,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
3、中级阶段
中级阶段与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初级阶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之后,逐渐进入中级阶段的学习,程度大约相当于业余考级的7—10级或者更高些。
这时期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前一时期的手指训练与声部训练,了解音乐史,欣赏更多的作品,学习一定的和声知识,背奏、精练一定量的作品。
主要教材有:《 车尔尼》299,《克拉莫练习曲》,《车尔尼》740,《莫斯柯夫斯基练习曲》,《巴赫二、三部创意曲集》以及其它中级程度作品;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的相应程度作品;肖邦、苏伯特、门德尔松等的作品以及印象派,民族乐派的作品等。
4、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与中级阶段可以有一个大约的分水岭:《车尔尼》299第三部分高质量学习完毕;考过业余10级良好以上成绩;《车尔尼》740高质量学习15条以上。这时业余学琴可以理解为进入高级阶段,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了走专业道路的条件(并不是达到了专业水平)。本阶段可以作为将来是否走专业的分水岭,以便在时间与精力的分配上有所区别。本阶段要接触学习广泛的高级作品、大型作品。
这个时期的教学目的:是精练及背奏大量的作品,掌握作品的精髓,并学习作品分析。
这些简单的钢琴乐理知识,你无法拒绝收藏
音
稍有物理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其最基本的构成就是声音。但是并不是我们在自然界中听到的一切声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构成材料。在音乐体系中用到的声音,是无数人经过长期实践精选出来的、能够体现人类感情的声音。这些声音组成了一个固定的乐音体系,又经由几十代音乐大师之手,创作出了无数优美、动人、振奋人心的传世佳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从听觉角度来讲,声音主要由四种属性——高低、长短、强弱、色彩(即常说的音色)。其中:
音的高低是由发音源在一定时间内的振动次数(频率)来决定的。振动次数越多,频率越高,音也就越高。反之则低;
音的长短是由发音源振动时所持续的时间来决定的。持续的时间越长,音越长,反之则短;
音的强弱取决于由发音源的振动幅度(振幅),幅度越大,音越强,幅度小音就弱;而发音源的材质、形状及泛音数的多少则决定了音色。
声音的以上这四种属性,在音乐的表现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又以“高低”和“长短”最为重要。比如一首歌曲,本来是由人声演唱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改编为器乐曲、并且减小音量,虽然改变了音的长短和音色,但是仍然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它的旋律。但是,如果我们把这首乐曲中每个声音的长短、高低随意的改变,其原来的旋律马上会受到严重的破坏——面目全非呀!由此可见,无论是创作、演奏、歌唱的时候都应该对声音的高低(音高)和长短(即后面要谈到的“时值”、“节奏”)加以特别的注意。
由于物体在振动的时候并不是总是规则的,所以声音又有“乐音”和“噪音 ”之分。规则振动发出的是乐音,反之则称为噪音。在音乐中,用的最多的是乐音,但是这并不代表噪音就不属于音乐的组成部分,乐队中的大部分节奏打击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就属于噪音,但它同样具有非常丰富的音乐表现力,甚至成为了现代通俗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最后,还需要再提到的一点是——我们平时听到的某一个音都不只是一个单独的纯正的音在响,而是许多个声音的结合,我们称之为“复合音”。这是因为物体在振动的时候不仅整体在振动,而且各个部分也在振动。以吉他为例,在我们拨响一根琴弦地的同时,这根琴弦的1/2、1/3、1/4……各个部分也都在分别振动。这种由琴弦(发音源)整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称为“基音”,是最容易被人耳听到的声音。其它部分振动产生的音,称为“泛音”在与基音同时发声的时候是不容易被听到的,除非我们刻意地抑制基音,突出泛音。比如吉他中的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奏法。
为了说明这个理论,更直观的理解,有吉他的朋友可以在每条弦的第12品附近做一个试验。——先用左手的小指轻轻地虚按在任意一根弦的第12品位置(琴弦不要碰到音品),然后用右手拨动这根弦,同时 马上抬起左手的小指。这时你会听到一个不同于弹奏这根弦的空弦或第12品时的、非常特别的声音,这就是泛音。现在,观察一下儿吉他第12品对于琴弦来讲的大概位置。怎么样?对了是1/2处!同样1/3处(第7品)、1/4处(第4品)都有这种声音。
体系、音级、音列和音的分组
一个不是很重要的概念(简单了解即可)——在音乐体系中,所有具有固定音高的乐音的总和,叫做乐音体系。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上行(xíng)即从低到高或下行(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起来的音叫做音列。我们在钢琴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乐音体系中所使用的音和音列。标准的钢琴有88个键,也就是说钢琴由88个音高各不相同的音。除此之外的音很少用在音乐中。
下面要讲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音级。
乐音体系中的每一个音叫做音级。音级有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两种。
一.基本音级:
在乐音体系中,具有独立名称的7个音级叫做基本音级。这7个音级表就是现在钢琴上白色琴键所发出的声音。
基本音级的名称有音名和唱明两种标记方法,每个音级的音名是用字母来标记的。唱名则利用读音来表示。(关于音名和唱名的关系,我们将在后面的调式与调性的部分具体讲解。)以C大调为例:C大调基本音级的音名从低到高分别标记为:C、D、E、F、G、A、B与其对应的唱名则是do、re、mi、fa、sol、la、si 七个读音。
在乐音体系中7个基本音级的标记(音名和唱名)是循环使用的。即C、D、E、F、G、A、B之后又回到c、d、e、f、g、a、b或do、re、mi、fa、so l、la、si之后还是do、re、mi、fa、sol、la、si……如此循环往复。
但是,每一个循环中的音级是音高不同的,也就是说,虽然音名(或唱名)相同但音高是不一样的。在标记音名时时采用大写、小写,或者是在大写字母后加入下标、小写字母后加入上标的方法加以区别。如:C、a、a1(后面的数字“1”应为上标形式)、B3(数字“3”应为下标形式)。其中两个相邻的、具有同样名称的音的关系叫做“八度”。
二.变化音级:
在七个基本音级中,除了E和F(C调唱名为mi和fa)、B和C(C调唱名为si和do)之外,其他的两个相邻的音级之间还可以得到一个音,也是人耳可以明显分辨出来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在C音和D音之间还可以得到一个音高既不同于C又不同于D的音,也就是说这 个音要比C音高但是又比D音低。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音是升高C音或者说是降低D音得来的。这种升高或降低基本音而得来的音,叫做变化音级。变化音级表现在钢琴上就是黑色琴键所发出的声音。变化音级的标记方法是在基本音级的前面加入#(升号)或b(降号)。如C音和D音之间的音,我们可以说它是升高C音而得来的,这样就把它标记为#C(读做“升C”),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降低了D音而得来的,因此也可以把它标记为bD(读作“降 D”)。
由此可见,#C和bD实际上是一个相同的音,只不过标记方法不同罢了。这种标记方法不同、实际音高相同的音叫做“等音”。
三.音的分组
前面我们讲过,在乐音体系中七个基本音的名称是循环重复使用的。因此就会产生许多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音,为了加以区别,我们将音列分为许多个“组”。
最中央的一组叫做“小字1组”,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1来表示,如c1、d1、e1、f1……(字母后的数字应为上标形式,下同)比小字1组高的音组依次命名为“小字2组”、“小字3组”、“小字4 组”、“小字5组”,其中,小字2组的标记方法是——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2。其他各组的标记方法依此类推。
比小字1组低的音组依次命名为“小字组”、“大字组”、“大字1组 ”、“大字2组”
小字组的音用不加数字上标的小写字母来标记,如c、d、e、f、g、a 、b;
大字组的音用不加数字下标的大写字母来标记,如C、D、E、F、G、A 、B;
“大字1组”和“大字2组”的音用大写字母并在右下方加数字下标来表示:如F1、G1、B2、A2……
同名变化音级的标记方法只要在基本音级的前边加上#(升号)或b(降号)即可,如#A1、#e、#f2、bA、bg3……
下面以钢琴为例,介绍一下儿音的分组(只列出基本音级的分组)—— 在钢琴上,从左向右(由低到高)基本音级(白键)的分组依次为:
大字2组:A2、B2
大字1组:C1、D1、E1、F1、G1、A1、B1
大字组:C、D、E、F、G、A、B
小字组:c、d、e、f、g、a、b
小字1组:c1、d1、e1、f1、g1、a1、b1
小字2组:c2、d2、e2、f2、g2、a2、b2
小字3组:c3、d3、e3、f3、g3、a3、b3
小字4组:c4、d4、e4、f4、g4、a4、b4
小字5组:c5
五线谱利用许多条相互平行的横线,和音符、休止符来纪录音乐。不同形状的音符和休止符标明了每个音的时值(声音持续时间的长短),这些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1.谱面构成
五线谱的基本谱面有五条平行的横线,相邻两条线之间的空余部分称作“间”,五线谱就是用这些线和间来纪录音乐的。在五线谱上,这五条线和四个间是由下至上计算的,即最下面的线称作第一线,它上面的一条叫做第二线……其余依此类推,一直到第五线;由第一线和第二线画出的间叫做第一间,再上面的称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很明显,如果仅仅利用基本谱面上的五条线和四个间,我们最多只能纪录9个基本音级,加上变化音级也不过14个音,这在很多音乐作品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纪录音高高于第一线或者低于第五线的音级,还要在第五线上面或第一线下面加上许多短线,叫做“加线”。位于基本谱面上面的加线叫做上加线、下面的叫做下加线,并且由此产生了上加间和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与基本谱面的计算方法相同,也 是由下至上计算。即:第五线上面的加线依次为:上加一线、上加二线、上加三线……。第五线和上加一线形成的间叫做上加一间,在向上依此类推;下加线和下加间则由上向下计算。即:第一线下面的加线依次为,下加一线、下加二线、下加三线……。第一线和下加一线形成的间叫做下加一间,依次向下为,下加二间、下加三间、下加四间……。
2.音符、休止符:
音符就是在五线谱上记录声音持续时间长短(时值)的符号。
休止符就是记录声音间断时间长短的符号。休止符同样记录的是声音,只不过它记录的声音不发声而已。可以说休止符是“不发声的音符”,它同样对音乐的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音符由“符头”(空心或实心的椭圆形标记)、“符干”(垂直向上或向下的短线)和“符尾”(连在符干末端的细细的旗状标记。)三部分组成。根据时值的不同分为:
二全音符(很少使用):空心符头,并且左右加垂直的短线。没有符干、符尾;
全音符:空心符头,没有符干、符尾;
二分音符:空心符头加符干;
四分音符:实心符头加符干;
八分音符:实心符头加符干和一条符尾;
十六分音符:实心符头加符干和两条符尾;
三十二分音符:实心符头加符干和三条符尾;
我们用五线谱记录音乐的时候,并不是把所有的音符、标记堆积在谱面上就可以了,而是要遵循一些标记规则的。正确地掌握这些规则,可以使谱面清晰明了,从而能够准确地反映乐思,并且有助于相互的交流。
前面我们讲过音符最多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符头、符干、符尾,其中,音符的符头可以记在五线谱的任意线或间上。符头在五线谱上的位置越高,则它所代表的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在记录单声部音乐的时候,因为单声部音乐在同一个位置上的音符时值是相同的,即此位置上的音符可以共用一条符干。所以我们采用单符干方式记谱。 用单符干记谱时,当符头在第三线以上时,符干朝下,写在符头的左边;当符头在第三线以下时,符干朝上,写在符头的右边;符头在第三线上时,符干朝上或朝下均可,此时要邻近音符的符干方向而定。符尾永远写在符干的右边并且弯曲指向符头。如果同一时刻有多个音符同时发声,则各个音符纵向对齐记录,此一列音符共用一条符干,符干的方向以距离第三线最远的符头为准。如果不同时刻、相互连续的几个(列)音符都有符尾,这时可用共同的符尾(符杠)相连。如果符杠在两条以上,则相互之间要平行。
单声部音乐永远用单符干记谱,多声部音乐只有在节奏相同(同一时刻每个声部中的音符时值相同)时才可以用单符干方式记谱。节奏不同时,要用双符干或多符干记谱。在用多符干记录二声部乐谱时,高音声部的音符,符干朝上,低声部的符干朝下。声部交错时(即高声部最低的音有时会低过低声部的音。),其原则不变。
符干的高度一般保持八度音的距离,假如符干连着许多符头时,符干的长度应是符头间的距离加上八度音程的距离。如果符头在上加三线以上,符干必须延伸到五线谱的第三线或者第四线。如果符头在下加三线以下,符干必须延伸到五线谱的第三线或者第二线。音符如果带有符尾,则符尾形状不变。
当许多音符以共用符尾连结在一起时,会出现符干长度长短不一的情况。这是要使符杠(共用符尾)与最近的符头之间的距离保持在八度左右。符杠的角度要和音符在谱面上的走向基本平行。符点(后面将要介绍到)要写在音符符头或休止符右面的间内,而不是线上。
休止符在单符干记谱时要写在第三线或尽量靠近第三线的位置。二分休止符写在第三线的上面,全休止符写在第四线的下面。双符干记谱时,如果是各声部共同休止的时候,休止符的写法和单符干记谱相同。个别声部休止时,休止符要写在五线谱的边缘,或线谱的外面。这时全休止符和二分休止符就需要加线,全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下面,二分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上面。
在前面我们曾经讲了一些具有基本时值的音符。但是,当我们利用五线谱记录乐曲的时候,仅仅依靠这些音符是不够的。比如:当我们要记录一个音符,但是,它的时值相当于一个半二分音符那么长。也就是说这个音符的时值比二分音符长,比全音符又要短一些,很明显如果用基本音符来表示就无能为力了。在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到一些给基本音符增加时值的补充记号。这主要由三种:
1.符点:
符点是记在音符符头右边的小圆点儿,用以增长音符的时值。如果一个音符的右边带有一个符点,那么就表示此音符的时值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1/2;如果是带有两个符点的音符,则表示此音符的时值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3/4。例如:带有一个符点的二分音符,它的时值就是一个二分音符再加上一个四分音符的长度。
带有一个符点的八分音符,其时值等于一个八分音符再加上一个十六分音符的长度。
带有两个符点的全音符,其时值等于一个全音符再加上一个二分音符的长度。
带有两个符点的四分音符,其时值等于一个四分音符加上一个八分音符的长度……
同样,符点一样适用于休止符,它所表示的意义和用在音符后面时是一样的
。
2.延音线:
延音线是一条向上或向下弯曲的弧线,其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在演唱或演奏时作为一个音符,它的长度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
在单声部音乐中,连线永远写在和符干相反的方向。如果是双声部音乐,则高声部的连线朝上弯,低声部的连线朝下弯。如果多于两个声部,连线则分别记在两边。
3.延长号:
延长号的形状是在一个半圆形的中间加上一个圆点,在单声部音乐中,它写 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上面,表示按作品的风格、演奏者的意图可以自由的增长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在多声部音乐中,延长号也可以记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下面。此外,延长号还可以记在小节线上,表示小节间片刻的休止。当延长号记在双纵线小节线上时,代表音乐的结束或告一段落。
变音记号
变音记号是用来表示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的记号,一共有五种:
1.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升高半音;
2.降记号(b):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降低半音;
3.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升高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4.重降记号(bb):表示将基本音级的音高降低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5.还原记号:表示把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从纵向位置来讲,变音记号可以记在五线谱的线上或间上,以对应要改变的音符;从横向位置来讲,变音记号可以记在音符的前面或谱号的后面。
直接记在音符前面的变音记号叫做临时变音记号,它只对所在小节中的所有具相同音高的音符有效——比如,在一个小节中,临时升记号记在了第五线的F音上,那么就表示本小节第五线上的F音在演奏时要升高半音。但是,如果在此小节中还有一个第一间的F音(同名不同高),并且希望这个音在演奏时也升高半音,那就需要在此音符的前面也加上一个临时升记号#。
注意:临时变音记号只对其所在小节内的音符生效。进入到后面小节中所有改变的音符自动还原。
当变音记号写在谱号(乐曲第一小节最前面的花体符号)后面时,则称为“调号”,它是用来标记乐曲的调式的。除非在乐曲的进行当中改变调号,否则它对五线谱内所有具有相同音名的音符都生效。——比如G大调的调号是一个升号,记在第五线上。它表示谱面内所有的音名为F的音符(包括同名不同高的音符)都 要升高半音,而不仅仅是升高第五线上的F音。
如果在乐曲进行当中需要改变调号,则需要遵循如下规则:
1.增加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数目。这时只需要在要改变调号的那一小节的开始处直接写出新的调号;
2.减少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数目。这时要先在前一小节的最后还原多余的变音符号,然后在要改变调号的那一小节的开始处直接写出新的调号;
3.升号调号变降号调号或降号调号变升号调号。这时要先在前一小节的最后还原原有的变音符号,然后在要改变调号的那一小节的开始处写出新的调号。
教你五线谱速读和钢琴视奏思维方法
1.背口诀
高音谱表的5条线是自下而上地排列的:
高音谱表一线mi二线sol三线si四线re五线fa
低音谱表的5条线是自上而下地排列的:
低音谱表一线la二线fa三线re四线si五线sol
Note:一定要根据键盘来背这些线上的音,高音谱表上的一线mi是在中央C右侧的那个mi,低音谱表上的一线la是在中央C左侧的那个la ,然后按照线的顺序高音谱表上线上的音依次向右侧排列,低音谱表上线上的音依次向左侧排列。
2.看音的行进方向和音之间的距离
在五线谱上,音越来越往高走,在琴键上就会越来越往右侧走,反之,则往左侧走。这就是五线谱上音的走向和键盘上音的走向的关系。
五线谱上音与音之间的距离,我们只要知道几个基本距离就好了。在五线谱中,相邻的两个线上音之间的关系是隔一个音的关系,相邻的两个间(就是线与线之间的空格)上的音之间的关系是隔一个音的关系,相邻的线与间之间的音的关系是挨着的关系。
五线谱上音与音之间的基本关系就是这三种。那么,其它的距离关系都可以通过音与音之间所隔的线和间来间接推算出来。比如,高音谱表上三线si,那么有一个音在在五线上方的间里,那么这个音我可以用几种方法可以找到,第一种就是背线上的音,高音谱表五线fa ,那这个音比fa又高一个,则这个音就是sol;第二中方法就是通过三线si来计算。
这两个音之间隔了两条线,那么线和线之间的音是隔一个音的关系,那么最上面的线就和si是隔一个音再隔一个音的关系,则比最高的线再高一个音就应该是sol。
练习时要注意看到五线谱上音向上走,手就向右侧移动,五线谱上音向下走,手就向左侧移动;音和音之间的距离是挨着,手指就挨着用,音与音之间是隔着的关系,手指也就隔着用——除非是琶音,要按照琶音的指法来安排。
3. 要上下两行对着一起看
比如上面一行有一个单音,下面一行有一个和弦,那么就将这几个音一起看,同时反应手指在键盘上的位置。然后,再横向的看下一组音,同样是上下对着看,这样,就可以看到两个声部之间的交叉点和配合了(就是对位),也可以看到两个声部的走向,也可以缩小注意力集中的范围,做到100%正确。
4.正确的思维方法
先看(上下对着看第一个音),分析用哪个手弹奏,用哪个手指弹奏,弹奏哪个音,弹奏几拍,节奏是什么样的,两个手之间的节奏是怎么配合的(也就是对位),用什么弹奏方法来弹奏等等……分析好后,用相应的手指弹奏下去,弹奏这个音的同时,眼睛再用同样的方法继续看下一个音,再分析,再弹奏……如此这样连贯看,想,弹下去就可以了。
二、三个要求
1. 眼不离谱 弹奏时,眼睛是要先看谱子的,而且在手指弹奏这个音的同时,眼睛又要看下一个音,因此,眼睛是不可以看手弹奏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当手指要弹奏的音超过了8度,或是超过了手指可以用指距来量到的位置时,就要用眼睛的余光来看一下键盘,然后再迅速回到谱子上来。
2. 眼快于手 在视奏时,要先看再思考,然后才可以用手弹奏,因此,眼睛一般比手快一个音的速度,这样,才可以做到思维的连贯性。
3. 手指对琴键上音与音之间的距离要熟悉 在视奏时,眼是尽量不离开谱子的,所以,为了不弹错音,手指就要对琴键上音之间的距离非常熟悉,也就是说手指的指距感要非常好。这样,我们看到五线谱上音的走向和距离时,同时就可以在手指上做出相应的反应来。
如果此文能帮助到你,请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了解音乐教育,引导国人走上一条“正确”完美的音乐道路!同时关注“辽宁省钢琴调律师协会”大家交流学习!
初学钢琴应该“认谱为首”吗?
在我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曾有许多一度觉得是天经地义的想法,却在实践过程中推翻重来的。比如,我曾一度坚信的“认谱为首”论。
所谓“认谱为首”,就是认为初学钢琴,没有什么比认谱更为重要的事情了。就像学文化,肯定要从认字开始,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读书呢?这看起来天经地义的道理,在教学实践中却慢慢发现它的问题。比如以小汤为例,第一节课劈头盖脸上来教中央C,高音谱号下加一线,弹下去,并数一二三四。之后以中央C为中心,逐渐向两边发展,第一册结束的时候,发展到向上五度的G,与向下五度的F,一共掌握九个音。看起来挺不错的想法,但是这样一个音一个音教的想法,会导致一个问题:学生看谱习惯于一个音一个音地看,认谱特别慢。
当然,汤普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钢琴教育家,他编写的教材使用者遍及全世界。但值得留意的是,他的教材编写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那么当时编写教材的针对的对象和现在我们的学生肯定有不同之处。首先,美国的孩子学琴普遍没那么早,一般要到学龄后才开始学习,那就是至少要7岁以上。据说美国某些州的法律规定,强制学龄前儿童学习,是违法行为。但中国孩子普遍学琴的年龄比较早,一般4岁以后就有开始学琴的了。4岁与7岁的儿童,虽说只差了3年,但是认知方式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实践下来,汤普森的启蒙教材给大一点的孩子用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但是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起来还是困难重重的。这个困难就在于,年龄小的孩子,反应慢,很容易落入一个音一个音认谱的陷阱,想让孩子通过钢琴这件乐器来感受音乐的初衷很难实现,就更别谈什么真正的兴趣培养了。
此外,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孩子的生活中,应该会有更多的音乐实践。看看美国那时候的电影,整个就是把百老汇的舞台搬上荧幕,载歌载舞,好不热闹,可见美国人是有多爱唱歌。想象一下那时候美国人民的业余生活,晚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在钢琴旁,奶奶弹琴,全家人一块儿歌唱,唱得当然是最流行的曲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于汤普森的教材中的音乐风格应该已经非常熟悉。我们可以看到,小汤一前几课的曲子尽管简单,但是加上钢琴伴奏,就会发现,整个就是百老汇舞台剧的音乐风格。
心中已经有了音乐,再识谱就容易得多。就像孩子都是先学说话,再学认字一样。能否想象,先学认字,再学说话会是什么样的吗?这就是幼儿学钢琴,一上来就学汤普森的感觉。
说白了,汤普森的教材的编写对象是“会说话,但还不会认字”的孩子。但我们的教学常常会面对的是还“不会说话”的孩子,若是直接教他认字,那肯定是困难重重了。那怎么办呢?那只能“说话”和“认字”一起进行了。因此,初学钢琴最重要的除了识谱以外,听与唱可以说是同样重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孩子的听力培养的黄金时间比较早,错过了就难了,而认谱能力的培养晚一点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