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主义与现象学的语言
~不知道为什么写着写着就有了一股翻译腔,还以为这是一篇翻译呢,并不是。凑合着看吧。另:请原谅我的刻薄。
德勒兹主义者试图取消那横亘于两个世界之间的藩篱:现象学的第一人称世界与自然科学的超越的客观世界间不可逾越的界线。但这种努力是捉襟见肘的,为了理论的自洽,你必须抉择要么在现象世界当中完成统一,要么舍弃现象世界拥抱自然科学的客观世界。前者是现象学的基本态度,以现象学奠基整一个人类意义世界,因而也奠基了自然科学之可能性。后者在这个意义上是反现象学的,以自然科学的超越世界为基础反向阐释「意识」的本体地位:作为涌现(emergence)或是副现象(epiphenomenon)。无论是哪种具体的路径,以自然科学世界观为基底的阐发必然需要削弱我们的意义世界之地位,也因此必须取消主体性的核心定位。德勒兹主义选择了后一条道路,也因此走上了类似于泛灵论(panpsychism)与生机论(vitalism)的蹊径。
我不想过早地评价这一路径,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条道路上的艰险及其需要做出的牺牲。倘若跟随后一条道路之纲领,德勒兹主义者必须成为自然科学家。我们将不再能够隐喻地使用自然科学术语,譬如我们经常在德勒兹主义者著作中看到的神经科学、生物学术语。以我最近在看的为例,
The use of light and shade, and saturated color stock, initially affects the nerves of the eye, then spreads through the body’s neuronal network via tonal vibrations. (Powell, Anna. Deleuze and Horror Film. Edinburg UP, 2005: 201)
这一句子作为德勒兹主义者行文的典型,我想足以展现这批学者目前自我定位之模棱两可。Nerve,neuronal network以及tonal vibration的指代是相当模糊的,表面上,这些术语提供了科学支持,而实际上仅仅为某种断言(assertion)装填了许多空炮弹,很多时候当一个非专业人士看到这样气势汹汹的铺陈时(excitation, vibration, pulsation, atoms, energy, resonance, organism, neuronal network, molecularity等等)会被其惊人的跨学科视野震撼,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这只是「修辞」!这只是「修辞」!这只是「修辞」!如果有一件事情我们能够达成共识的话,那就是:德勒兹主义者绝对是哲学界的诗人。我丝毫不想在这一点上争论什么,就好像几年前我曾经深深被德勒兹所吸引而不能自拔,回想起来正是其绝世的修辞与宏大的形而上体系对我下了迷药。回到这一例子,我们会发现德勒兹主义者通过借用(错用)自然科学术语来撑起其阐释时完全违背了其一直以来声称的目标——对体验的描述。我们并没有看到对体验这一现象学世界内容的描述,而全然是跳脱在外的,第一人称被在某种意义上取消了!而相反的,恰恰在现象学研究中,我们至始至终将体验的第一人称特质置于中心地位,并给予了充分的描述。
这里我们必须谈及「隐喻」。在德勒兹主义者那里,隐喻是一种古老的力量,是言说的艺术,是修辞。使用隐喻是为了更好地言说,更好地说服听众,也即生产一个更加华丽的商品。因而,我们无需对隐喻的实指内容负责,概念的错用将被修辞的需要所弥补。然而现象学不能,真正的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学必须拒绝这种「隐喻」的修辞!但注意,这并非要取消隐喻的使用。Lakoff和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的遗产是双向的:一方面,隐喻得以被理解为语言的基础,因而我们无法逃脱隐喻;另一方面,隐喻不再如同我们古老传统中的理解,不再是一种简单修辞,而需要被郑重对待。隐喻在这个意义上必须是「字面的」(literal)!我们必须在字面的意义上使用隐喻。当我在影评中使用「镜头抚摸观众」时,我是在字面上表达观众身体所知觉到的被抚摸的体验。Horror一词在拉丁词源上(horrere)便意指「stand on end」其形容词形式horrificus更是意指「making the hair to stand on end」也即汗毛直立。恐怖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描述,而是一种身体性的知觉,正如感官「冲击」(shock)不仅仅是符号意义上的,而更是实在的体验意义上的。失恋后的难过心情(down)不是一种表面的类比,而是实际知觉状态中下坠、坍塌的体验。倘若我们像德勒兹主义者那样取消主体性,我们如何描述这些体验?我失恋了,我感觉到体内多巴胺分泌在恋爱衰退期后重新活跃?因而现象学必须坚持自己对待词句的立场,必须坚守语词的字面性。
我们承受不起现象学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些失败乃是一次次背离胡塞尔基础方法论的后果。只有维持「严谨」在思维上的基础地位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有所洞察,而非飘在符号世界上空。现象学,必须是着地的!不管我们关于胡塞尔有多少种争论,实在世界的基础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因而才有了胡塞尔对直观、知觉基础性的重视。这恰恰为现象学-自然科学的天然匹配做出了保障,尽管我们必须承认思维态度上的两个世界:现象学世界与自然科学世界,这两个世界却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无法想象脱离现象世界的科学研究(没有知觉和意识的科学研究者?),我们同样无法想象被剥夺自然科学的现象世界(一直呆在原始社会?)。也因此,当我们使用语言时,我们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避免在符号世界高空的舞蹈,必须扎实地回到地面,回到我们意义世界原初的领域:身体、生活世界、主体(间)性。
德勒兹主义者试图取消那横亘于两个世界之间的藩篱:现象学的第一人称世界与自然科学的超越的客观世界间不可逾越的界线。但这种努力是捉襟见肘的,为了理论的自洽,你必须抉择要么在现象世界当中完成统一,要么舍弃现象世界拥抱自然科学的客观世界。前者是现象学的基本态度,以现象学奠基整一个人类意义世界,因而也奠基了自然科学之可能性。后者在这个意义上是反现象学的,以自然科学的超越世界为基础反向阐释「意识」的本体地位:作为涌现(emergence)或是副现象(epiphenomenon)。无论是哪种具体的路径,以自然科学世界观为基底的阐发必然需要削弱我们的意义世界之地位,也因此必须取消主体性的核心定位。德勒兹主义选择了后一条道路,也因此走上了类似于泛灵论(panpsychism)与生机论(vitalism)的蹊径。
我不想过早地评价这一路径,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条道路上的艰险及其需要做出的牺牲。倘若跟随后一条道路之纲领,德勒兹主义者必须成为自然科学家。我们将不再能够隐喻地使用自然科学术语,譬如我们经常在德勒兹主义者著作中看到的神经科学、生物学术语。以我最近在看的为例,
The use of light and shade, and saturated color stock, initially affects the nerves of the eye, then spreads through the body’s neuronal network via tonal vibrations. (Powell, Anna. Deleuze and Horror Film. Edinburg UP, 2005: 201)
这一句子作为德勒兹主义者行文的典型,我想足以展现这批学者目前自我定位之模棱两可。Nerve,neuronal network以及tonal vibration的指代是相当模糊的,表面上,这些术语提供了科学支持,而实际上仅仅为某种断言(assertion)装填了许多空炮弹,很多时候当一个非专业人士看到这样气势汹汹的铺陈时(excitation, vibration, pulsation, atoms, energy, resonance, organism, neuronal network, molecularity等等)会被其惊人的跨学科视野震撼,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这只是「修辞」!这只是「修辞」!这只是「修辞」!如果有一件事情我们能够达成共识的话,那就是:德勒兹主义者绝对是哲学界的诗人。我丝毫不想在这一点上争论什么,就好像几年前我曾经深深被德勒兹所吸引而不能自拔,回想起来正是其绝世的修辞与宏大的形而上体系对我下了迷药。回到这一例子,我们会发现德勒兹主义者通过借用(错用)自然科学术语来撑起其阐释时完全违背了其一直以来声称的目标——对体验的描述。我们并没有看到对体验这一现象学世界内容的描述,而全然是跳脱在外的,第一人称被在某种意义上取消了!而相反的,恰恰在现象学研究中,我们至始至终将体验的第一人称特质置于中心地位,并给予了充分的描述。
这里我们必须谈及「隐喻」。在德勒兹主义者那里,隐喻是一种古老的力量,是言说的艺术,是修辞。使用隐喻是为了更好地言说,更好地说服听众,也即生产一个更加华丽的商品。因而,我们无需对隐喻的实指内容负责,概念的错用将被修辞的需要所弥补。然而现象学不能,真正的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学必须拒绝这种「隐喻」的修辞!但注意,这并非要取消隐喻的使用。Lakoff和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的遗产是双向的:一方面,隐喻得以被理解为语言的基础,因而我们无法逃脱隐喻;另一方面,隐喻不再如同我们古老传统中的理解,不再是一种简单修辞,而需要被郑重对待。隐喻在这个意义上必须是「字面的」(literal)!我们必须在字面的意义上使用隐喻。当我在影评中使用「镜头抚摸观众」时,我是在字面上表达观众身体所知觉到的被抚摸的体验。Horror一词在拉丁词源上(horrere)便意指「stand on end」其形容词形式horrificus更是意指「making the hair to stand on end」也即汗毛直立。恐怖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描述,而是一种身体性的知觉,正如感官「冲击」(shock)不仅仅是符号意义上的,而更是实在的体验意义上的。失恋后的难过心情(down)不是一种表面的类比,而是实际知觉状态中下坠、坍塌的体验。倘若我们像德勒兹主义者那样取消主体性,我们如何描述这些体验?我失恋了,我感觉到体内多巴胺分泌在恋爱衰退期后重新活跃?因而现象学必须坚持自己对待词句的立场,必须坚守语词的字面性。
我们承受不起现象学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些失败乃是一次次背离胡塞尔基础方法论的后果。只有维持「严谨」在思维上的基础地位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有所洞察,而非飘在符号世界上空。现象学,必须是着地的!不管我们关于胡塞尔有多少种争论,实在世界的基础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因而才有了胡塞尔对直观、知觉基础性的重视。这恰恰为现象学-自然科学的天然匹配做出了保障,尽管我们必须承认思维态度上的两个世界:现象学世界与自然科学世界,这两个世界却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无法想象脱离现象世界的科学研究(没有知觉和意识的科学研究者?),我们同样无法想象被剥夺自然科学的现象世界(一直呆在原始社会?)。也因此,当我们使用语言时,我们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避免在符号世界高空的舞蹈,必须扎实地回到地面,回到我们意义世界原初的领域:身体、生活世界、主体(间)性。
© 本文版权归 sirius_flow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sirius_flower
(New York City, United States)
Inner Flow Against peevish arrogance! Always to be reforged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