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村菜市场
我家住在老城区的边缘。在我的小学时代,距离我家200米处,便是农田。老城区逼仄、喧闹,人员混杂;但老城区有一大好处——居家过日子极其便捷,距离我家5分钟的步行距离,便有一个肉菜市场。这市场不知有没有名字,开在钟村里,姑且叫它钟村菜市场。我家在这里买了近20年菜,也算见证了它的“历史变迁”。市场的规模其实一直保持着最初就不算低的水准,禽肉生鲜、蔬菜水果、米面粮油、副食干货一应俱全且主次分明。改变的是市场的环境。许多年以前,只有四五列水泥砌成的双层摆放台——这算核心区域,围绕着核心区域大概还有两三层地摊。现在已经没有地摊了,围绕着核心区域建起了一圈铺面,水泥台子也重新砌过了,延伸方向与当年有所不同。核心区域上方做了顶棚,总算有瓦遮头。
市场里各个摊位转手不算频繁,大部分老板老板娘在此经营小本生意已经有了年头,时常买菜的母亲跟他们,渐渐也成了熟人。这七八年来我很少在家,寒暑假时与母亲一起去买菜,摊主们认得了我的脸,一个学期过去,他们便又把我忘了。最近这一个多月每日都去买菜,终于成了几个摊位可以“刷脸”的熟客。熟客的最大好处,对于我这个临时上岗的主妇来说,自然是放心让老板帮我挑选那些我还没学会分辨好坏的蔬菜瓜果们。熟客还有熟客的意趣——开玩笑,拉家常。
买蔬菜我最喜欢去蔬菜区的第一个摊位,首先自然是因为它的位置好,关键还在于老板颇有趣。老板个子很小,留着一个颇有些复古意味的小分头,以及同样复古的两撇小胡子,很有些抗战神剧里反派角色的神韵。他说话音调高,音色亮,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习惯性地拉长且尾音上扬。每每听见他招呼客人“今日买咩菜~~~~”,我便会想起当年赵勇老师在课上念的1980年代文艺杂志上关于邓丽君歌曲的评论——“尾音上扬,给人轻佻浮浪之感,带有引诱之意”。配合他的语音语调,他还时刻地捏着张学友似的兰花指,无论是码菜称菜、还是数零钱扯袋子,手型都保持得非常完美。于是我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娘娘腔”。当然作为一个性别理论方向的研究生,我本不应该给他起这样的外号的。不过与其说是个绰号,不如说是个昵称。我挺喜欢“娘娘腔”的,因为芥菜当季的时候,他总是招呼我或者母亲,“今天芥菜很靓啊,你们家那么爱吃芥菜!”“娘娘腔”通常与妻子一起摆摊,某天我去买菜的时候,他正与另一个顾客闲聊。那人问他今天老婆怎么不在,他说,“哎呀,老婆嫌我穷啊,要跟我离婚……”“老板你不要逗我啦!”“真的啊,她都跑回老家了!”我听着他语气似乎有几分认真,尤其是那哀哀怨怨的调子,便又问了一句“老板,真的假的?”“娘娘腔”这时才哈哈一笑,“没有啦,讲笑的,不过她是真的回娘家啦,有事。”果然过了几天,老板娘便回归了。母亲比我有同情心,她常去一个手臂有残疾的老板那儿买蔬菜,那位老板右边臂膀只有手肘以上的半截,左手做事很麻利。
卖肉的诸位摊主里,只有一位男性。他粤语说得挺标准,但母亲告诉我他是四川人。四川佬长得不像南方人,一副卖猪肉的大身板,不胖但略壮。最近见他总穿着一件豹纹的大围裙,挥刀砍起骨头来,更加霸气了。四川佬生意很好,因为他卖的肉没有注水,买回家一下锅便知。9点半以后再去,别家都像是刚开市的样子,他的货却所剩无几了。四川佬摊位旁边的铺面是家禽铺,上个周末我在那家店铺买了半边鸭子。第二天我去那儿买鸽子,四川佬对着我嚷起来“哎呀,你家昨天才吃了鸡,今天又吃?”“没有啦,我昨天买的是鸭子,今天买鸽子炖汤啦。”“鸽子炖汤啊,那买块瘦肉嘛,加进去,汤甜啊!”“上次在你这儿买的肉,还有呢!”回家炖鸽子汤,我听从他的建议,放了几片瘦肉,果然汤的色泽更亮了。今日想煲排骨汤,便去四川佬那儿寻觅筒骨,结果没有。“买筒骨干嘛?”“煲汤啊!”“今天没有筒骨啊,猪肚子行不行,煲汤也好喝啊!”我对他的推销有些哭笑不得。
市场东边出口处,有家米面粮油店,我家一直在这家店买米,买一种米——清远丝苗。这家店是钟村菜市场的老店。我家第一次在这里买清远丝苗,1块2角一斤,那时候现任老板还是个帮老爸看店的小青年。如今他已是小学生的爹,清远丝苗也已经涨到了3元4角。“老板,这米又涨价了!当年1块2一斤!”“老师啊,当年,十多年咯!那时候你女儿还是小学生,你看你女儿现在多大了!”一袋丝苗28斤,我和母亲都扛不动。跟老板打个招呼,通常不出半个小时,米便送到了家门口。据母亲说,我们这栋楼还住的都是学校老师的时候,好多人家都吃这家的米,清远丝苗也是另一个老师推荐的。米店老板话不多,长相是十分典型的广东人,窄脸,高颧骨。我在买菜的途中,经常看见他开着电动小摩托奔走在送货的路上。
有一个摊位比较特别,不卖蔬菜也不卖鱼肉家禽,专卖生姜大蒜、板栗慈姑、淮山土豆芋头红薯等等块茎类的食物。站着招呼生意的,一般是老板娘,老板总是沉默地坐在板凳上削慈姑、剥板栗。老板娘说话轻且低,慢条斯理的,帮我削淮山皮的时候动作亦慢且轻;坐着的老板也总是一副天塌下来有高个子的顶着的怡然之态,极其有耐心地对付着手中的颗粒物。我家很爱吃板栗红薯土豆之类的东西,母亲便时常来买。母亲手术前来买菜,老板娘发现母亲脸色不好,便询问母亲,于是二人还交流了一会儿病情。
前几日正是双十一购物狂欢余波未平之际,师门群里在热烈地讨论网上购物与传统门店购物的优劣。导师转了一位英国爵士的言论,爵士说店铺林立与人们逛街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景观,而网络购物会摧毁这一切,这不是一件好事。我觉得爵士未免有些夸张,也有些悲观,多少还有些“乡愁”弥漫。不过当我这几天走进钟村菜市场,跟各位老板老板娘们苦恼地讨论着不知道今天吃什么菜,看着米店老板的儿子趴在店铺的桌子上写作业的时候,似乎也被一种浓郁的怀旧情绪所包裹。虽然我并不热爱买菜下厨,但发酵在肉菜市场那湿漉漉潮乎乎的气息里的俗世的安乐,依然有打动人心的美感。而这种美感,由于一两个熟悉的店主几句熟悉的寒暄或者夸张的推销,变得异常生动而饱满。我们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不知道彼此的故事,然而我们不是陌生人。一把菜,一袋米,窥见各自人生的轮廓,或剪影。明早又要去买菜,我猜四川佬该给我推销排骨了。
市场里各个摊位转手不算频繁,大部分老板老板娘在此经营小本生意已经有了年头,时常买菜的母亲跟他们,渐渐也成了熟人。这七八年来我很少在家,寒暑假时与母亲一起去买菜,摊主们认得了我的脸,一个学期过去,他们便又把我忘了。最近这一个多月每日都去买菜,终于成了几个摊位可以“刷脸”的熟客。熟客的最大好处,对于我这个临时上岗的主妇来说,自然是放心让老板帮我挑选那些我还没学会分辨好坏的蔬菜瓜果们。熟客还有熟客的意趣——开玩笑,拉家常。
买蔬菜我最喜欢去蔬菜区的第一个摊位,首先自然是因为它的位置好,关键还在于老板颇有趣。老板个子很小,留着一个颇有些复古意味的小分头,以及同样复古的两撇小胡子,很有些抗战神剧里反派角色的神韵。他说话音调高,音色亮,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习惯性地拉长且尾音上扬。每每听见他招呼客人“今日买咩菜~~~~”,我便会想起当年赵勇老师在课上念的1980年代文艺杂志上关于邓丽君歌曲的评论——“尾音上扬,给人轻佻浮浪之感,带有引诱之意”。配合他的语音语调,他还时刻地捏着张学友似的兰花指,无论是码菜称菜、还是数零钱扯袋子,手型都保持得非常完美。于是我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娘娘腔”。当然作为一个性别理论方向的研究生,我本不应该给他起这样的外号的。不过与其说是个绰号,不如说是个昵称。我挺喜欢“娘娘腔”的,因为芥菜当季的时候,他总是招呼我或者母亲,“今天芥菜很靓啊,你们家那么爱吃芥菜!”“娘娘腔”通常与妻子一起摆摊,某天我去买菜的时候,他正与另一个顾客闲聊。那人问他今天老婆怎么不在,他说,“哎呀,老婆嫌我穷啊,要跟我离婚……”“老板你不要逗我啦!”“真的啊,她都跑回老家了!”我听着他语气似乎有几分认真,尤其是那哀哀怨怨的调子,便又问了一句“老板,真的假的?”“娘娘腔”这时才哈哈一笑,“没有啦,讲笑的,不过她是真的回娘家啦,有事。”果然过了几天,老板娘便回归了。母亲比我有同情心,她常去一个手臂有残疾的老板那儿买蔬菜,那位老板右边臂膀只有手肘以上的半截,左手做事很麻利。
卖肉的诸位摊主里,只有一位男性。他粤语说得挺标准,但母亲告诉我他是四川人。四川佬长得不像南方人,一副卖猪肉的大身板,不胖但略壮。最近见他总穿着一件豹纹的大围裙,挥刀砍起骨头来,更加霸气了。四川佬生意很好,因为他卖的肉没有注水,买回家一下锅便知。9点半以后再去,别家都像是刚开市的样子,他的货却所剩无几了。四川佬摊位旁边的铺面是家禽铺,上个周末我在那家店铺买了半边鸭子。第二天我去那儿买鸽子,四川佬对着我嚷起来“哎呀,你家昨天才吃了鸡,今天又吃?”“没有啦,我昨天买的是鸭子,今天买鸽子炖汤啦。”“鸽子炖汤啊,那买块瘦肉嘛,加进去,汤甜啊!”“上次在你这儿买的肉,还有呢!”回家炖鸽子汤,我听从他的建议,放了几片瘦肉,果然汤的色泽更亮了。今日想煲排骨汤,便去四川佬那儿寻觅筒骨,结果没有。“买筒骨干嘛?”“煲汤啊!”“今天没有筒骨啊,猪肚子行不行,煲汤也好喝啊!”我对他的推销有些哭笑不得。
市场东边出口处,有家米面粮油店,我家一直在这家店买米,买一种米——清远丝苗。这家店是钟村菜市场的老店。我家第一次在这里买清远丝苗,1块2角一斤,那时候现任老板还是个帮老爸看店的小青年。如今他已是小学生的爹,清远丝苗也已经涨到了3元4角。“老板,这米又涨价了!当年1块2一斤!”“老师啊,当年,十多年咯!那时候你女儿还是小学生,你看你女儿现在多大了!”一袋丝苗28斤,我和母亲都扛不动。跟老板打个招呼,通常不出半个小时,米便送到了家门口。据母亲说,我们这栋楼还住的都是学校老师的时候,好多人家都吃这家的米,清远丝苗也是另一个老师推荐的。米店老板话不多,长相是十分典型的广东人,窄脸,高颧骨。我在买菜的途中,经常看见他开着电动小摩托奔走在送货的路上。
有一个摊位比较特别,不卖蔬菜也不卖鱼肉家禽,专卖生姜大蒜、板栗慈姑、淮山土豆芋头红薯等等块茎类的食物。站着招呼生意的,一般是老板娘,老板总是沉默地坐在板凳上削慈姑、剥板栗。老板娘说话轻且低,慢条斯理的,帮我削淮山皮的时候动作亦慢且轻;坐着的老板也总是一副天塌下来有高个子的顶着的怡然之态,极其有耐心地对付着手中的颗粒物。我家很爱吃板栗红薯土豆之类的东西,母亲便时常来买。母亲手术前来买菜,老板娘发现母亲脸色不好,便询问母亲,于是二人还交流了一会儿病情。
前几日正是双十一购物狂欢余波未平之际,师门群里在热烈地讨论网上购物与传统门店购物的优劣。导师转了一位英国爵士的言论,爵士说店铺林立与人们逛街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景观,而网络购物会摧毁这一切,这不是一件好事。我觉得爵士未免有些夸张,也有些悲观,多少还有些“乡愁”弥漫。不过当我这几天走进钟村菜市场,跟各位老板老板娘们苦恼地讨论着不知道今天吃什么菜,看着米店老板的儿子趴在店铺的桌子上写作业的时候,似乎也被一种浓郁的怀旧情绪所包裹。虽然我并不热爱买菜下厨,但发酵在肉菜市场那湿漉漉潮乎乎的气息里的俗世的安乐,依然有打动人心的美感。而这种美感,由于一两个熟悉的店主几句熟悉的寒暄或者夸张的推销,变得异常生动而饱满。我们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不知道彼此的故事,然而我们不是陌生人。一把菜,一袋米,窥见各自人生的轮廓,或剪影。明早又要去买菜,我猜四川佬该给我推销排骨了。
像玉的石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校友会收集资料让我一发不可收拾地想起了初恋 (3人喜欢)
- 血缘是“无条件的爱”的条件吗? (8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