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uistics. lecture & tutorial】grammaticalisation & Sign language
最后一堂课的笔记。主要说的是语法化grammaticalisation.
grammaticalisation 主要指语言从词汇化的(lexical)演化到(grammatical)到more grammatical form 过程。
content words - grammatical form(e.g. clitic) - even more grammatical (e.g. inflectional suffix)
实义词 - 附着词素 - 屈折词素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grammaticalisation:
desemanticization - loss of meaning (失去实义;I am going to do 中的go)
decategorization - loss of categorical properties(类别泛化; I'll 中的 will)
erosion - loss of phonetic substance(一些缩读; gonna)
其中一些(Heine & Kuteva) 观点认为语言发展是有特定方向unidirectionality:
LEX -> Gramm (从词汇的发展到语法的;而不是从语法的发展到词汇的)
他们通过一些cross-linguistic studies 总结了语法中不同形态都可以从名词和动词里衍生出来。
他们描述语言在初始阶段只有名词和动词,只有单个词, 没有形态, 没有空间、所有、指代词的概念,语言的丰富程度是依赖于词序表达。
layering 是指新的规律的语言在旧的不规律的词基础上慢慢发展, 维特根斯坦的比喻:
Our language can be seen as an ancient city: a
maze of little streets and squares, of old and
new houses, and of houses with additions from
various periods; and this surrounded by a
multitude of new boroughs with straight regular
streets and uniform houses.
Wittgenstein 1953, par 18
Jespersen 认为语言并不是unidirectionality 而是有一个cycle.他以法语的否定为例子:
jeo ne dis -- je ne dis pas -- je dis pas
根据他的推测,那么语言最终也是有可能回归动词和名词形态的,可能我们现在拥有的不同形态不过是其中一环而已。
【其实我比较好奇为啥最后一个省略了,他们选择省略之前更熟悉的ne 而不是 pas, 是觉得ne用多了无聊么- - 或者是凑巧还是有什么选择的道理?】
对于pidgin 不同学者也有不同想法:
比如之前提到的Bickerton 在protolanguage里那张,认为pidgin是living fossil, 词语没有形态,没有语法,依赖语境。
但Heine & Kuteva 认为pidgin 有太多语法,而且受太多种国家语言的影响。
所以很多研究者开始对自发性的sign language 感兴趣。
研究者对Nicaraguan sign language 进行了cohort study.
背景:在70-80年代有所nicaragua 的聋哑学校并没有实施手语系统,学校方针是让孩子学读唇语。但是教师们发现小孩子在课后用各种手势交流。后来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并记录语言的发展。之后这种发展中的手语被该学校指定为学习内容。新入学的同学基本上是home signer, 之后继承了学校现有的一些系统,然后又增加新的。
课上看了3个corhorts的手语系统,30年后的系统比之前更为复杂,有很多手指运动,有固定的语序,而且速度更快。
其中Senghas & Coppola 对于其pointing研究发现pointing 从随意的pointing gesture -- locative --- nominal + --- nominal points used as pronoun +
上课的学姐Goldin-Meadow 在2008年也做了一门很酷的实验,她让不会手语的人(土耳其,中国,英国,西班牙)在只用手势的情况下表达两类情景:
第一类是extensional:就是描述一个客观场景,比如 the boy throws a ball
第二类是intentional:描述一个主观的场景, 比如the boy dreams/thinks of a guitar.
【不要被我的烂翻译误导】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想想你会怎么比划,然后继续看是否实验结果和你一致【当然有图就更好了,文字可能会影响结果】
结果她发现如果描述的是extensional 场景,那么不管语序是如何的被试者都会倾向用SOV的语序。
比如先比划男孩,再比划球,再比划扔这个动作。
然而在第二类Intentional场景下,无论母语是什么语序的,被试者倾向用SVO语序。
比如先比划男孩,再比划 想这个动作,再比划吉他。
现在学姐还在做iterated learning 在这个手语研究中的作业,主要就是想测试是否能在lab里创造一种手语。由于现在还在实验和分析阶段,数据和结果没有出来。但是感觉很有意思~
但是基本的猜想是:
improvisation --- home sign; interaction -- NSL 1st cohort, iteration ---NSL later cohort.
如果缺乏资源,能用的语汇少,并且要用的场景少,那么可能会产生比较随意和简单,并且更偏自然化的语言。(比如比较iconic, 形象化)
有了交流,就想第一代的语言会慢慢形成规律并且丰富起来。
当这个语言被反复使用并且传承,那么就会越来越系统和成熟。
最后她说很多自然中的事物可能可以用巧妙的设计在lab里复原出来~
grammaticalisation 主要指语言从词汇化的(lexical)演化到(grammatical)到more grammatical form 过程。
content words - grammatical form(e.g. clitic) - even more grammatical (e.g. inflectional suffix)
实义词 - 附着词素 - 屈折词素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grammaticalisation:
desemanticization - loss of meaning (失去实义;I am going to do 中的go)
decategorization - loss of categorical properties(类别泛化; I'll 中的 will)
erosion - loss of phonetic substance(一些缩读; gonna)
其中一些(Heine & Kuteva) 观点认为语言发展是有特定方向unidirectionality:
LEX -> Gramm (从词汇的发展到语法的;而不是从语法的发展到词汇的)
他们通过一些cross-linguistic studies 总结了语法中不同形态都可以从名词和动词里衍生出来。
他们描述语言在初始阶段只有名词和动词,只有单个词, 没有形态, 没有空间、所有、指代词的概念,语言的丰富程度是依赖于词序表达。
layering 是指新的规律的语言在旧的不规律的词基础上慢慢发展, 维特根斯坦的比喻:
Our language can be seen as an ancient city: a
maze of little streets and squares, of old and
new houses, and of houses with additions from
various periods; and this surrounded by a
multitude of new boroughs with straight regular
streets and uniform houses.
Wittgenstein 1953, par 18
Jespersen 认为语言并不是unidirectionality 而是有一个cycle.他以法语的否定为例子:
jeo ne dis -- je ne dis pas -- je dis pas
根据他的推测,那么语言最终也是有可能回归动词和名词形态的,可能我们现在拥有的不同形态不过是其中一环而已。
【其实我比较好奇为啥最后一个省略了,他们选择省略之前更熟悉的ne 而不是 pas, 是觉得ne用多了无聊么- - 或者是凑巧还是有什么选择的道理?】
对于pidgin 不同学者也有不同想法:
比如之前提到的Bickerton 在protolanguage里那张,认为pidgin是living fossil, 词语没有形态,没有语法,依赖语境。
但Heine & Kuteva 认为pidgin 有太多语法,而且受太多种国家语言的影响。
所以很多研究者开始对自发性的sign language 感兴趣。
研究者对Nicaraguan sign language 进行了cohort study.
背景:在70-80年代有所nicaragua 的聋哑学校并没有实施手语系统,学校方针是让孩子学读唇语。但是教师们发现小孩子在课后用各种手势交流。后来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并记录语言的发展。之后这种发展中的手语被该学校指定为学习内容。新入学的同学基本上是home signer, 之后继承了学校现有的一些系统,然后又增加新的。
课上看了3个corhorts的手语系统,30年后的系统比之前更为复杂,有很多手指运动,有固定的语序,而且速度更快。
其中Senghas & Coppola 对于其pointing研究发现pointing 从随意的pointing gesture -- locative --- nominal + --- nominal points used as pronoun +
上课的学姐Goldin-Meadow 在2008年也做了一门很酷的实验,她让不会手语的人(土耳其,中国,英国,西班牙)在只用手势的情况下表达两类情景:
第一类是extensional:就是描述一个客观场景,比如 the boy throws a ball
第二类是intentional:描述一个主观的场景, 比如the boy dreams/thinks of a guitar.
【不要被我的烂翻译误导】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想想你会怎么比划,然后继续看是否实验结果和你一致【当然有图就更好了,文字可能会影响结果】
结果她发现如果描述的是extensional 场景,那么不管语序是如何的被试者都会倾向用SOV的语序。
比如先比划男孩,再比划球,再比划扔这个动作。
然而在第二类Intentional场景下,无论母语是什么语序的,被试者倾向用SVO语序。
比如先比划男孩,再比划 想这个动作,再比划吉他。
现在学姐还在做iterated learning 在这个手语研究中的作业,主要就是想测试是否能在lab里创造一种手语。由于现在还在实验和分析阶段,数据和结果没有出来。但是感觉很有意思~
但是基本的猜想是:
improvisation --- home sign; interaction -- NSL 1st cohort, iteration ---NSL later cohort.
如果缺乏资源,能用的语汇少,并且要用的场景少,那么可能会产生比较随意和简单,并且更偏自然化的语言。(比如比较iconic, 形象化)
有了交流,就想第一代的语言会慢慢形成规律并且丰富起来。
当这个语言被反复使用并且传承,那么就会越来越系统和成熟。
最后她说很多自然中的事物可能可以用巧妙的设计在lab里复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