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漫】这个轻言一生一世的年代
“承诺”好像赶上了新世纪减肥爱美的潮流,它的分量变得越来越轻。“许诺”好像爱上了唱K,唱着好玩,听着动听,却来得随意。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有多少的承诺被轻易许下,就像打开团购APP之后看到各种“某某KTV团购:周一到周五下午9块9包房欢唱8小时high翻天!”一样,泛滥而廉价。
以及像欢唱8小时一样High,以及像一次消费只能唱8小时那样短暂。
这个轻言一生一世的年代。
前些日子我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夏洛特烦恼》,回来后一直想动笔写点什么,却只在日记本上记下来了些许残言断句,根本不能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且不分享“一个人去电影院”的感受,只说这部电影。说实话,这部电影刚上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看的兴趣。我是那种“肤浅”的人,就是那种“咦,电影名字好像很文艺很浪漫很有故事耶,应该挺有feel的吧,好,去看电影”的人。诸如曾经看过的《第一次》、《匆匆那年》、《北京爱情故事》、《致青春》、《左耳》等等。
然而这部电影很火,烧在身边朋友的嘴里,烧到了各种微信公众号里,烧到了我眼里的朋友圈里。我这个标题党在某天刷到了一条朋友圈的公众号推送——《马冬梅,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是的不用猜就知道我点进去看了。就是这一篇文章让我在看完之后下定了决心,我要去电影院看,一定要。
于是乎那个看电影的晚上,我一个人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
顺便提提,我不是那种资深的影评人,也许我不会区分好片与烂片,又也许只是大家评价的角度不同,其实也没必要强求谁说得对谁说错了。在我看来好电影就分类两类,一类是精彩的,精彩得让我瞪大眼睛眨眼都忘了的。另一类就是感动的,把我触动得眼泪横流毫无形象可言的。唔,别轻视我这种评价标准,我“肤浅”。
我只相信,唯真动人。
听到那英的《有个爱你的人不容易》这首插曲时,我为这部电影流下了第一滴眼泪。看到夏洛在一边吃着马冬梅做的茴香打卤面,一边怀念着那些过去被他忽视的,他跟马冬梅一起生活的那些温馨的点滴时,我浪费掉了第二张纸巾。在夏洛对哥们大春说:“我把一切都给你,你能不能把冬梅还给我。”时,第三张纸巾宣告阵亡。而到最后,醒来的夏洛特别珍惜依旧是自己媳妇儿的马冬梅,那股粘人劲儿让全场人笑嘻嘻的时候,我也笑了,却分不清自己是笑着哭了,还是哭着笑了。
我一共糟蹋了多少张纸巾不是重点。夏洛的心是躁动的,其实现世中大多数人的心也都是躁动的。真不知道该说是现在的人比从前更加回归真实的人性,还是现在的人比过去更加复杂,更爱折腾。搞不懂,从前的年代时间很慢,一辈子只来得及爱一个人,从前的人心很小,懂得珍惜,懂得知足和收心。从前在那个只能靠书信传情的年代里,假如一份思念在写下之前是80分,经过酝酿、推敲、在心里脑里百转千回多少次之后终于写下来是90分,那么再经过数日的邮寄,一份原本只有80分清香的思念在收信人拆开阅读的时候,已经发酵成了那样浓烈香醇的满满的100分。而等待回信的时间里,那份与日俱增的期待和随之增长的心急更是为这已经100分的思念升温,那封回信捧在手里,是那样的滚烫,就像捧着同样一颗满载思念的心一样。现在呢?隔着手机屏幕,誓言都像戏言,许诺都像开玩笑。动动手指发出来的东西,不知道有没有动过脑,更不知道有没有走过心。
也许夏洛,或者说生活中的每个“夏洛”都应该慢一点,再慢一点才遇上马冬梅的话,这样成熟的、心定的他是否才能体会、珍惜她的那份质朴的陪伴和深情?我想问夏洛,如果这不是一场梦,而是真切的穿越,真切的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呢?你的冬梅是大春的媳妇儿了,你的冬梅收拾着她和大春的小窝,你的冬梅等着大春下班后吃二人世界的晚饭,你的冬梅不再满心满眼都是你,她的怀抱她的温柔给了大春,她的手拿着毛巾擦干大春的头发,她的笑声从大春的摩托车后座传来——虽然大春傻不拉几地自个儿撞坏了自个儿的车。
这样的话,夏洛,你重活了一辈子才醒悟已经太迟了。你那句:“我把一切都给你,你能不能把冬梅还给我”也说得太迟了。
这个轻言一生一世的世界啊。
最近看一本佛教鸡汤把自己看得有点咋咋呼呼的,于是今天下午看了一本接地气些的书,是乔一的《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顺便给当当点赞,昨晚下单的,今天中午就到手了。我基本上是哽咽着看完了这本书——整本书秀恩爱秀得我的小宇宙都快崩塌——我也曾拥有像书中那样的幸福。
不过正如最后访谈F君时他说,本来把我说的话,我们的日常发书我是不同意的,但是乔一她说动了我,她说世界上有很多像她一样的女孩,她想给她们一点温暖和鼓励,告诉她们世界很美好,爱情也很值得期待。
这本书的确很暖,的确很治愈,这个世界也的确很美好,一切都美好同样也很值得期待。说起来总有人煞有其事地强调要看严肃文学,其实我觉得,只要是能给人触动,给人力量的文字,又何必那么严格呢?
晚安~
以及像欢唱8小时一样High,以及像一次消费只能唱8小时那样短暂。
这个轻言一生一世的年代。
前些日子我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夏洛特烦恼》,回来后一直想动笔写点什么,却只在日记本上记下来了些许残言断句,根本不能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且不分享“一个人去电影院”的感受,只说这部电影。说实话,这部电影刚上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看的兴趣。我是那种“肤浅”的人,就是那种“咦,电影名字好像很文艺很浪漫很有故事耶,应该挺有feel的吧,好,去看电影”的人。诸如曾经看过的《第一次》、《匆匆那年》、《北京爱情故事》、《致青春》、《左耳》等等。
然而这部电影很火,烧在身边朋友的嘴里,烧到了各种微信公众号里,烧到了我眼里的朋友圈里。我这个标题党在某天刷到了一条朋友圈的公众号推送——《马冬梅,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是的不用猜就知道我点进去看了。就是这一篇文章让我在看完之后下定了决心,我要去电影院看,一定要。
于是乎那个看电影的晚上,我一个人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
顺便提提,我不是那种资深的影评人,也许我不会区分好片与烂片,又也许只是大家评价的角度不同,其实也没必要强求谁说得对谁说错了。在我看来好电影就分类两类,一类是精彩的,精彩得让我瞪大眼睛眨眼都忘了的。另一类就是感动的,把我触动得眼泪横流毫无形象可言的。唔,别轻视我这种评价标准,我“肤浅”。
我只相信,唯真动人。
听到那英的《有个爱你的人不容易》这首插曲时,我为这部电影流下了第一滴眼泪。看到夏洛在一边吃着马冬梅做的茴香打卤面,一边怀念着那些过去被他忽视的,他跟马冬梅一起生活的那些温馨的点滴时,我浪费掉了第二张纸巾。在夏洛对哥们大春说:“我把一切都给你,你能不能把冬梅还给我。”时,第三张纸巾宣告阵亡。而到最后,醒来的夏洛特别珍惜依旧是自己媳妇儿的马冬梅,那股粘人劲儿让全场人笑嘻嘻的时候,我也笑了,却分不清自己是笑着哭了,还是哭着笑了。
我一共糟蹋了多少张纸巾不是重点。夏洛的心是躁动的,其实现世中大多数人的心也都是躁动的。真不知道该说是现在的人比从前更加回归真实的人性,还是现在的人比过去更加复杂,更爱折腾。搞不懂,从前的年代时间很慢,一辈子只来得及爱一个人,从前的人心很小,懂得珍惜,懂得知足和收心。从前在那个只能靠书信传情的年代里,假如一份思念在写下之前是80分,经过酝酿、推敲、在心里脑里百转千回多少次之后终于写下来是90分,那么再经过数日的邮寄,一份原本只有80分清香的思念在收信人拆开阅读的时候,已经发酵成了那样浓烈香醇的满满的100分。而等待回信的时间里,那份与日俱增的期待和随之增长的心急更是为这已经100分的思念升温,那封回信捧在手里,是那样的滚烫,就像捧着同样一颗满载思念的心一样。现在呢?隔着手机屏幕,誓言都像戏言,许诺都像开玩笑。动动手指发出来的东西,不知道有没有动过脑,更不知道有没有走过心。
也许夏洛,或者说生活中的每个“夏洛”都应该慢一点,再慢一点才遇上马冬梅的话,这样成熟的、心定的他是否才能体会、珍惜她的那份质朴的陪伴和深情?我想问夏洛,如果这不是一场梦,而是真切的穿越,真切的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呢?你的冬梅是大春的媳妇儿了,你的冬梅收拾着她和大春的小窝,你的冬梅等着大春下班后吃二人世界的晚饭,你的冬梅不再满心满眼都是你,她的怀抱她的温柔给了大春,她的手拿着毛巾擦干大春的头发,她的笑声从大春的摩托车后座传来——虽然大春傻不拉几地自个儿撞坏了自个儿的车。
这样的话,夏洛,你重活了一辈子才醒悟已经太迟了。你那句:“我把一切都给你,你能不能把冬梅还给我”也说得太迟了。
这个轻言一生一世的世界啊。
最近看一本佛教鸡汤把自己看得有点咋咋呼呼的,于是今天下午看了一本接地气些的书,是乔一的《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顺便给当当点赞,昨晚下单的,今天中午就到手了。我基本上是哽咽着看完了这本书——整本书秀恩爱秀得我的小宇宙都快崩塌——我也曾拥有像书中那样的幸福。
不过正如最后访谈F君时他说,本来把我说的话,我们的日常发书我是不同意的,但是乔一她说动了我,她说世界上有很多像她一样的女孩,她想给她们一点温暖和鼓励,告诉她们世界很美好,爱情也很值得期待。
这本书的确很暖,的确很治愈,这个世界也的确很美好,一切都美好同样也很值得期待。说起来总有人煞有其事地强调要看严肃文学,其实我觉得,只要是能给人触动,给人力量的文字,又何必那么严格呢?
晚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