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建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总结
大三正式开始,觉得有必要经常反思自己做过的每一个设计。第一个作业,很幸运地被鲍老师带,鲍老师是一个很负责业要求很高的老师,关注每一个细节是之前遇到过的老师中很难比的,所以在这八周内几乎一直是以一种近乎饱满的状态去做设计,所以最终的图纸也被很多人说比完整也还挺好看,自己觉得相比较大二的设计还是较满意,也弥补了自己大二一年都没出一套像样图纸的遗憾。
这次设计场地位于锁金村,是个比较热闹而且基础设置的以及非常完整的社区。所以整个方案采取一种相对比较保守的操作手法,即尽量多的迎合场地的氛围。(当然带来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体量和很多人的会比较类似,在后期内心非常煎熬,因为向来不喜欢和别人做雷同的设计)
这片场地给人最大的印象无非是南北两个广场,首先北广场面积很大也很空,白天基本没啥人,晚上有大批的广场舞大妈聚集,而南广场面积小,位于街道转角处,还面对一个中学的大门,因此基本每天是出于大量人群集中的状态。因此两个广场之间的矛盾也成了我设计的一个出发点,上来就把北广场改造成一个老年健身公园,弥补这个场地。。。额。。可能是这个场地唯一的缺陷了。
非常有趣的是最终的这三个斜L型体量并不是可以要做成这样,这是通过场地的分析经过多次的修改形成的,最后发现居然是三个斜L型体量。图纸上、答辩时一直没提到中间的水上茶室的设计,也是想把它放在中心位置,同时借鉴了一些苏州园林的做法,将茶室两边做成狭长的连廊,突出中间茶室浮在水面上的效果。最后阶段其实很想把它的立面彻底做成苏州园林的样式,但是受时间限制,最终并没有去尝试效果到底如何,也是一个小遗憾。
真正画的总平面其实是这张,但最终排版时老师觉得总平看起来太空了,所以要缩小图幅或者画更大的比例,而且总平整体色调有些深,会影响其他图纸。
方案中最大的遗憾和最大的亮点都在这张一层平面上了。首先答辩老师一致认为这个广场退让的尺度比较适宜,不太会破坏原场地的环境,内部设计的庭院也非常舒服,尺度适宜,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很愿意待在这种庭院之中。但是,一层的流线却有很大的问题,老师认为,南侧的助浴、康复医疗的用房虽说可以对社区开放,但主要还是供养老中心内部的老人使用,对内不开门一是不方便内部老人使用,二来将这些用房与内部庭院隔开了,这样内部庭院的使用就出现了问题。虽然我在沿街用房中的甜品店做了可以通往内部庭院的入口,但毕竟太过单薄,如下图中的庭院和城市的关系分析图,虽说我做了分析,但是实际设计中这样的庭院与城市关系体现的不多,或者说我只是为了做这样的剖面分析而去方案中找取剖面,并不是基于剖面分析去发展设计。
二三层平面设计较为单调,同时这也正如答辩老师所言,长条连续型空间组织方式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空间可能会单调,相比较其他有些同学采取的单元围合小庭院再单元与单元设计公共空间类似的空间组织序列,会显得有点组织逻辑不够强。同时个人看法,A场地毕竟不是B场地,B场地作为一个较为长条的形状,做长条形体量串联居住单元围合更大单元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个人也非常遗憾的就是看到B场地很多人都采取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做出比A场地更可怕的雷同方案。A场地形状较为方正,部分地方采光较差,这种尺度下如果采取类似的空间组织方式,采光肯定会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单元之间必定会产生条件差异,个人也见过某些同学做出了尝试,确实感到耳目一新,佩服这些同学,但是深化下去问题就会暴露,个人的看法是此路不通,毕竟我不会牺牲老人的居住环境以及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去追求那种所谓的空间序列,在我看来也许只有老人住的舒适、活动的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这张大透就是反映的内部较为舒适的庭院,比较热闹而且环境也不错的,老人可以漫步行走可以停下来休息,庭院平面上看会有三个小盒子突出庭院,是内部功能的延伸同时也创造出停留休息的空间。做法也是借鉴了这次的先例——哥本哈根的癌症防治与康复中心,目的就是让庭院不是单纯周围一圈体量围合形成,避免那种体量offset就形成了庭院的感觉。
沿街透视采取真实场景拼贴,周三下午一个人背着单反去拍场景。原计划是拍站在南边看建筑和街道的氛围,但是正好赶上了中学放学,校门口堵了一堆家长,还出现了堵车的情况,这样建筑和街道的氛围瞬间就没了。反倒是我从北侧进入场地时,远远看到现状的建筑,顿时觉得非常有感觉,远山近树,匆忙的行人,那种社区的感觉顿时感动到了我,所以立马决定换成这个角度。(附上场地原照片和拼贴后场景)
剖面和立面绘制比较简单,就不放了。最后简单的总结下这八周的感受,非常幸运能被鲍老师带设计课,学到了不少知识,以及慢慢开始培养一些比较好的习惯如注重细节、及时反思总结等,每节课课后我都认真做了很多尝试了很多,但是每次都被老师认为做的不够,但我理解是老师希望我能够做更多,以后不管是哪个老师带设计课,我都希望自己能做更多。但是这八周作业也会有些失望,“借鉴”方案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不应该在任何情况下发生,我想每个人都会懂,你“借鉴”失败是你的水平问题,“借鉴”成功也不能证明你的水平有多高。最后说明我非常尊敬有独立想法以及脚踏实地的学生,他们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反之亦然。
最后感谢鲍老师以及中期、期末五个答辩老师的建议和指导。
(个人认为自己口头表达能力不强,所以选择以写豆瓣日记的方式记载自己学建筑的一些心得,同时希望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最后附上手机拍摄的几张模型照片)
这次设计场地位于锁金村,是个比较热闹而且基础设置的以及非常完整的社区。所以整个方案采取一种相对比较保守的操作手法,即尽量多的迎合场地的氛围。(当然带来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体量和很多人的会比较类似,在后期内心非常煎熬,因为向来不喜欢和别人做雷同的设计)
![]() |
这片场地给人最大的印象无非是南北两个广场,首先北广场面积很大也很空,白天基本没啥人,晚上有大批的广场舞大妈聚集,而南广场面积小,位于街道转角处,还面对一个中学的大门,因此基本每天是出于大量人群集中的状态。因此两个广场之间的矛盾也成了我设计的一个出发点,上来就把北广场改造成一个老年健身公园,弥补这个场地。。。额。。可能是这个场地唯一的缺陷了。
![]() |
![]() |
非常有趣的是最终的这三个斜L型体量并不是可以要做成这样,这是通过场地的分析经过多次的修改形成的,最后发现居然是三个斜L型体量。图纸上、答辩时一直没提到中间的水上茶室的设计,也是想把它放在中心位置,同时借鉴了一些苏州园林的做法,将茶室两边做成狭长的连廊,突出中间茶室浮在水面上的效果。最后阶段其实很想把它的立面彻底做成苏州园林的样式,但是受时间限制,最终并没有去尝试效果到底如何,也是一个小遗憾。
真正画的总平面其实是这张,但最终排版时老师觉得总平看起来太空了,所以要缩小图幅或者画更大的比例,而且总平整体色调有些深,会影响其他图纸。
![]() |
方案中最大的遗憾和最大的亮点都在这张一层平面上了。首先答辩老师一致认为这个广场退让的尺度比较适宜,不太会破坏原场地的环境,内部设计的庭院也非常舒服,尺度适宜,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很愿意待在这种庭院之中。但是,一层的流线却有很大的问题,老师认为,南侧的助浴、康复医疗的用房虽说可以对社区开放,但主要还是供养老中心内部的老人使用,对内不开门一是不方便内部老人使用,二来将这些用房与内部庭院隔开了,这样内部庭院的使用就出现了问题。虽然我在沿街用房中的甜品店做了可以通往内部庭院的入口,但毕竟太过单薄,如下图中的庭院和城市的关系分析图,虽说我做了分析,但是实际设计中这样的庭院与城市关系体现的不多,或者说我只是为了做这样的剖面分析而去方案中找取剖面,并不是基于剖面分析去发展设计。
![]() |
![]() |
二三层平面设计较为单调,同时这也正如答辩老师所言,长条连续型空间组织方式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空间可能会单调,相比较其他有些同学采取的单元围合小庭院再单元与单元设计公共空间类似的空间组织序列,会显得有点组织逻辑不够强。同时个人看法,A场地毕竟不是B场地,B场地作为一个较为长条的形状,做长条形体量串联居住单元围合更大单元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个人也非常遗憾的就是看到B场地很多人都采取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做出比A场地更可怕的雷同方案。A场地形状较为方正,部分地方采光较差,这种尺度下如果采取类似的空间组织方式,采光肯定会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单元之间必定会产生条件差异,个人也见过某些同学做出了尝试,确实感到耳目一新,佩服这些同学,但是深化下去问题就会暴露,个人的看法是此路不通,毕竟我不会牺牲老人的居住环境以及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去追求那种所谓的空间序列,在我看来也许只有老人住的舒适、活动的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 |
这张大透就是反映的内部较为舒适的庭院,比较热闹而且环境也不错的,老人可以漫步行走可以停下来休息,庭院平面上看会有三个小盒子突出庭院,是内部功能的延伸同时也创造出停留休息的空间。做法也是借鉴了这次的先例——哥本哈根的癌症防治与康复中心,目的就是让庭院不是单纯周围一圈体量围合形成,避免那种体量offset就形成了庭院的感觉。
沿街透视采取真实场景拼贴,周三下午一个人背着单反去拍场景。原计划是拍站在南边看建筑和街道的氛围,但是正好赶上了中学放学,校门口堵了一堆家长,还出现了堵车的情况,这样建筑和街道的氛围瞬间就没了。反倒是我从北侧进入场地时,远远看到现状的建筑,顿时觉得非常有感觉,远山近树,匆忙的行人,那种社区的感觉顿时感动到了我,所以立马决定换成这个角度。(附上场地原照片和拼贴后场景)
![]() |
![]() |
剖面和立面绘制比较简单,就不放了。最后简单的总结下这八周的感受,非常幸运能被鲍老师带设计课,学到了不少知识,以及慢慢开始培养一些比较好的习惯如注重细节、及时反思总结等,每节课课后我都认真做了很多尝试了很多,但是每次都被老师认为做的不够,但我理解是老师希望我能够做更多,以后不管是哪个老师带设计课,我都希望自己能做更多。但是这八周作业也会有些失望,“借鉴”方案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不应该在任何情况下发生,我想每个人都会懂,你“借鉴”失败是你的水平问题,“借鉴”成功也不能证明你的水平有多高。最后说明我非常尊敬有独立想法以及脚踏实地的学生,他们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反之亦然。
最后感谢鲍老师以及中期、期末五个答辩老师的建议和指导。
(个人认为自己口头表达能力不强,所以选择以写豆瓣日记的方式记载自己学建筑的一些心得,同时希望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最后附上手机拍摄的几张模型照片)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