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情 ——爱情心理学论文
摘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爱情是人类感情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是成长经历中最基本的和最精彩的情节。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古往今来,虽然数不胜数的诗人和作家或热情讴歌赞美,或理性分析批判,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爱情真谛,但我们对这个奇妙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因理解得似乎并不深刻。
关键词:定义爱情;爱情三元理论;爱情三部曲;恋爱挫折心理
季羡林老先生研究了一辈子的佛法,却居然不信佛,说是信了,再研究难免失之偏颇。我虽然没有从未谈过恋爱,但人世情多,感情之事,也实实在在地经历过。再者,面对身边朋友们的情海沉浮,所见所闻,不由得让我有总结爱情中的心理学之意。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是有些道理,限于年岁,限于经历,不一定正确。
一.定义爱情
什么是爱情?柏拉图说,两颗心灵很孤独,彼此需要慰藉,就叫做爱情。这个说法很实在,正在于它很肤浅,从现象到现象,并不溯其本源。弗洛伊德说,因为原始的性本能、性冲动,人们必须反反复复地重演亚当和夏娃的"原罪",这样就有了爱情,这个说话也有理,却难以被为将自己装扮得向往崇高的人类心灵接受。也许没有人能够对爱情准确地下个定义,最模糊的解释才是合理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微电影《女生日记》中有句台词:“什么是喜欢,旺盛分泌的多巴胺,期限三十个月”,或许这句话可以为我们看待什么是爱情提供一个角度——生理学,当一对男女产生爱慕之情时,多巴胺便会源源不断的分泌,势不可挡的汹涌而出,于是我们便有了爱的感觉。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负责大脑的情欲、情感,爱情的感觉就是多巴胺大量产生的结果。在持续大量分泌约30个月后会逐渐恢复正常,激情的感觉便会消退。但这种解释过多地强调化学效应,单纯地认为爱情不过是一种粉饰过的生理反应而忽略了人作为一种情感生物所具有的心理活动。
在心理学意义上讲,爱情是潜意识的心理需要。那么什么是需要?如果你自小缺乏安全感,你可能从一个厚道可靠的人那里,感受到爱情;如果你生活内容贫乏,那么你可能会迷恋一个异常活泼的女孩。我们在爱自己感到缺乏的、需要认同的那部分,我们在爱压抑了的“影子自我”。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自己喜欢的类型,即所谓的“内心有型公理”。我们内心对未来伴侣都有一个具体描绘的图像,只是这个未来伴侣图像被我们深深的埋在了潜意识之中,我们经常不去注意这个图像。这个图像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完善的,开始他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随着我们自我认识越来越清楚,这副图像也会越来越清楚。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某个他/她的气质和其他的东西符合你喜欢的类型,而日久生情就是将对方的气质或什么东西内化为喜欢的类型。
总的来说,爱情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二.爱情三元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人爱情平静似水,有的人爱情澎湃如潮;有的人爱情亲密无间,有的人爱情若即若离,有的人爱情天长地久,有的人爱情昙花一现。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爱情表现呢?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提出了爱情三元理论。他认为,人类的爱情虽然复杂多变,但其基本构成成分不外乎动机、情绪和认知三种。 动机成分是产生爱情行为的驱动力。人类爱情行为动机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性动机包括异性身体容貌特征的彼此吸引是爱情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情绪成分是爱情满足人的身心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如酸甜苦辣的爱情滋味、喜怒哀乐的爱情情绪。认知成分是爱情的理性认识,对情绪和动机有着控制作用。
以爱情的三种成分为元素,斯腾伯格进一步把动机、情绪和认知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为激情、亲密、承诺。即以动机为主的两性关系是充满激情的,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是亲密的,以认知为主的两性关系是承诺的。这三种爱情成分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爱情类型。斯腾伯格用三角形来表示三种成分的相互关系。
其中亲密是在情缘中能心心相印,灵犀相通关系的因素。包括为对方着想,看重对方,了解对方,相互分享,相互支持等感受与心态。这种感受是令人舒畅的感受;感受到伴侣无条件的接纳,亲密感出资一种不自私,愿为满足对方牺牲自我的精神。激情是一种渴慕与对方结合的心态,是一种强烈的渴望与需求。它很多时候会导致满足的需求,但却又不等同于性关系。与亲密之间相似但却不等同性关系。承诺是维系爱情关系的基础,并且是爱情长期委身的决定。凭借爱情委身承诺的一致。相爱的人愿意排除万难,培养亲密感和激情,反过来有亲密感和激情的关系亦使承诺更能持久。
亲密、激情、承诺单独作用的结果分别是喜欢、迷恋、空洞;亲密和激情结合而无承诺时,产生的是浪漫爱情;亲密和承诺相结合而无激情时,产生的伴侣式爱情;承诺和激情结合而无亲密时,产生的是愚昧的爱情。
三.爱情三部曲
恋爱,是一个感情发展的过程。恋爱的初期,男女首先要了解对方,语言交流成为该阶段的主要内容,其特点表现一个“谈”字;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男女相互有了好感,内心萌发恋情,思恋成为该阶段的主要内容,其特点表现一个“恋”字;当男女终于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他们把心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对方,山盟海誓则成为该阶段的一个主要内容,其特点表现为一个字“爱”字。所以,“谈”、“恋”、“爱”这三个字,就是爱情发展的三部曲。
四.恋爱挫折心理
爱情并非一帆风顺,遭受挫折是常见的事。在恋爱挫折心理中,尤以单相思、失恋为甚。
你是否曾爱过一个人,而他或她并不爱你?单相思即单恋,浪漫地,强烈地被别人吸引,而对方并不爱自己,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和热爱为特点的畸形恋爱。单相思往往会出现关注、亲物、幻想、错觉等心理倾向。
为什么我们会经历这样的爱?首先,恋人们会被不情愿的目标强烈吸引,他们认为与这样的对象的关系才值得努力和期待;其次,他们乐观地高估了自己会被对方喜欢的程度;也许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尽管很痛苦,单恋也是有着回报性的——单恋的人也可能经历着真正身在恋爱中所感受到的激动、欢欣和兴奋。
事实上,成为单恋的目标会感觉更糟。确实,被别人追求很好,但单恋的接受方常常会发现追求者的坚持不懈具有侵入性、令人烦恼,而拒绝对方的时候常会感到负疚。
失恋是指恋爱对象否认或中断恋爱关系的行为给当事人的巨大挫折,是爱情的悲剧。失恋会产生孤独感、虚无感及对爱的绝望感等心理体验。对于失恋者来说,是一杯难以下咽的苦酒。正如《失恋33天》有句台词“失恋最痛的也许不是失去了那个人,而是忘不掉与那个人一起时的那份曾经”。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故事不过是别人的事故,现实是一个人的生活。”大多数失恋者都能在一段时间后走出失恋的阴影,但是,也有一些人因为把失恋看得太重,并在这种打击下,产生悲愤,绝望,极端,报复等心理,以上几种心理,都是一种变态心理,会给失恋者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失恋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心理健康,面对现实,积极地寻求多种方法和途径,疏导因失恋而带来的郁闷,不安和愤怒。
《刷新7+3》女主角对失恋的男主角说:“人的大脑需要经历二十一次同样的事才会形成一种习惯,我们习惯一个人在身边需要二十一天,你打破它,当然只是需要二十一天。”所以失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或许不习惯他或她离你远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习惯一个人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时间疗法”。
白落梅在《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中写道“真爱无悔,无论你我以何种方式来对待自己的情感。只要付出过真心,拥有过,珍惜过,就是最大的慈悲。相爱容易相守难,有一天发觉拥有的爱已不再是昨天的滋味,可以选择温柔地放手。因为相离不一定是背叛,给彼此一个美好的祝福,或许都会海阔天空。”人生充满际遇,《失恋33天》中的黄小仙在开头失去了相恋七年的男友,在最终却迎来了更为适合她的同样是刻薄尖嘴的王小贱,正如《分手快乐》中所唱的“挥别错的,才能迎来对的”,所以“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失恋,是走向下一次的幸福。”
据说人类的心脏是唯一不会生癌的内脏,原因不得而知。著名漫画作家钱海燕给出了一个唯美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人的心会碎。心碎的原因很多,爱情是最美好最值得的一个。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因为爱情,简单的生长,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因为爱情,在那个地方,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人来人往。
参考文献
1.《爱情心理学》 布雷姆 米勒等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豆瓣《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心理学家解析爱到底是什么》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1796509/
3. 百度百科 《爱情心理学》
http://baike.baidu.com/view/135287.htm?fr=aladdin
4. 新浪博客 《用科学赢得爱情--一见钟情的生理学基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4c85930100mzse.html
5. 新浪博客 《心理学是这样解释爱情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08e6d0100wlu0.html
6.百度百科 《爱情三角理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780.htm?from_id=7709995&type=syn&fromtitle=
7.360百科 《失恋心理》
http://baike.so.com/doc/6145744.html#6145744-6358923-4
——————————————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新浪博客博主Enoch王建文,转载请注明出处,同时欢迎关注我的微博@Enoch王建文【山水一程,三生有幸】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爱情是人类感情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是成长经历中最基本的和最精彩的情节。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古往今来,虽然数不胜数的诗人和作家或热情讴歌赞美,或理性分析批判,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爱情真谛,但我们对这个奇妙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因理解得似乎并不深刻。
关键词:定义爱情;爱情三元理论;爱情三部曲;恋爱挫折心理
季羡林老先生研究了一辈子的佛法,却居然不信佛,说是信了,再研究难免失之偏颇。我虽然没有从未谈过恋爱,但人世情多,感情之事,也实实在在地经历过。再者,面对身边朋友们的情海沉浮,所见所闻,不由得让我有总结爱情中的心理学之意。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是有些道理,限于年岁,限于经历,不一定正确。
一.定义爱情
什么是爱情?柏拉图说,两颗心灵很孤独,彼此需要慰藉,就叫做爱情。这个说法很实在,正在于它很肤浅,从现象到现象,并不溯其本源。弗洛伊德说,因为原始的性本能、性冲动,人们必须反反复复地重演亚当和夏娃的"原罪",这样就有了爱情,这个说话也有理,却难以被为将自己装扮得向往崇高的人类心灵接受。也许没有人能够对爱情准确地下个定义,最模糊的解释才是合理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微电影《女生日记》中有句台词:“什么是喜欢,旺盛分泌的多巴胺,期限三十个月”,或许这句话可以为我们看待什么是爱情提供一个角度——生理学,当一对男女产生爱慕之情时,多巴胺便会源源不断的分泌,势不可挡的汹涌而出,于是我们便有了爱的感觉。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负责大脑的情欲、情感,爱情的感觉就是多巴胺大量产生的结果。在持续大量分泌约30个月后会逐渐恢复正常,激情的感觉便会消退。但这种解释过多地强调化学效应,单纯地认为爱情不过是一种粉饰过的生理反应而忽略了人作为一种情感生物所具有的心理活动。
在心理学意义上讲,爱情是潜意识的心理需要。那么什么是需要?如果你自小缺乏安全感,你可能从一个厚道可靠的人那里,感受到爱情;如果你生活内容贫乏,那么你可能会迷恋一个异常活泼的女孩。我们在爱自己感到缺乏的、需要认同的那部分,我们在爱压抑了的“影子自我”。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自己喜欢的类型,即所谓的“内心有型公理”。我们内心对未来伴侣都有一个具体描绘的图像,只是这个未来伴侣图像被我们深深的埋在了潜意识之中,我们经常不去注意这个图像。这个图像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完善的,开始他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随着我们自我认识越来越清楚,这副图像也会越来越清楚。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某个他/她的气质和其他的东西符合你喜欢的类型,而日久生情就是将对方的气质或什么东西内化为喜欢的类型。
总的来说,爱情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二.爱情三元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人爱情平静似水,有的人爱情澎湃如潮;有的人爱情亲密无间,有的人爱情若即若离,有的人爱情天长地久,有的人爱情昙花一现。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爱情表现呢?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提出了爱情三元理论。他认为,人类的爱情虽然复杂多变,但其基本构成成分不外乎动机、情绪和认知三种。 动机成分是产生爱情行为的驱动力。人类爱情行为动机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性动机包括异性身体容貌特征的彼此吸引是爱情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情绪成分是爱情满足人的身心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如酸甜苦辣的爱情滋味、喜怒哀乐的爱情情绪。认知成分是爱情的理性认识,对情绪和动机有着控制作用。
以爱情的三种成分为元素,斯腾伯格进一步把动机、情绪和认知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为激情、亲密、承诺。即以动机为主的两性关系是充满激情的,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是亲密的,以认知为主的两性关系是承诺的。这三种爱情成分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爱情类型。斯腾伯格用三角形来表示三种成分的相互关系。
其中亲密是在情缘中能心心相印,灵犀相通关系的因素。包括为对方着想,看重对方,了解对方,相互分享,相互支持等感受与心态。这种感受是令人舒畅的感受;感受到伴侣无条件的接纳,亲密感出资一种不自私,愿为满足对方牺牲自我的精神。激情是一种渴慕与对方结合的心态,是一种强烈的渴望与需求。它很多时候会导致满足的需求,但却又不等同于性关系。与亲密之间相似但却不等同性关系。承诺是维系爱情关系的基础,并且是爱情长期委身的决定。凭借爱情委身承诺的一致。相爱的人愿意排除万难,培养亲密感和激情,反过来有亲密感和激情的关系亦使承诺更能持久。
亲密、激情、承诺单独作用的结果分别是喜欢、迷恋、空洞;亲密和激情结合而无承诺时,产生的是浪漫爱情;亲密和承诺相结合而无激情时,产生的伴侣式爱情;承诺和激情结合而无亲密时,产生的是愚昧的爱情。
三.爱情三部曲
恋爱,是一个感情发展的过程。恋爱的初期,男女首先要了解对方,语言交流成为该阶段的主要内容,其特点表现一个“谈”字;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男女相互有了好感,内心萌发恋情,思恋成为该阶段的主要内容,其特点表现一个“恋”字;当男女终于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他们把心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对方,山盟海誓则成为该阶段的一个主要内容,其特点表现为一个字“爱”字。所以,“谈”、“恋”、“爱”这三个字,就是爱情发展的三部曲。
四.恋爱挫折心理
爱情并非一帆风顺,遭受挫折是常见的事。在恋爱挫折心理中,尤以单相思、失恋为甚。
你是否曾爱过一个人,而他或她并不爱你?单相思即单恋,浪漫地,强烈地被别人吸引,而对方并不爱自己,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和热爱为特点的畸形恋爱。单相思往往会出现关注、亲物、幻想、错觉等心理倾向。
为什么我们会经历这样的爱?首先,恋人们会被不情愿的目标强烈吸引,他们认为与这样的对象的关系才值得努力和期待;其次,他们乐观地高估了自己会被对方喜欢的程度;也许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尽管很痛苦,单恋也是有着回报性的——单恋的人也可能经历着真正身在恋爱中所感受到的激动、欢欣和兴奋。
事实上,成为单恋的目标会感觉更糟。确实,被别人追求很好,但单恋的接受方常常会发现追求者的坚持不懈具有侵入性、令人烦恼,而拒绝对方的时候常会感到负疚。
失恋是指恋爱对象否认或中断恋爱关系的行为给当事人的巨大挫折,是爱情的悲剧。失恋会产生孤独感、虚无感及对爱的绝望感等心理体验。对于失恋者来说,是一杯难以下咽的苦酒。正如《失恋33天》有句台词“失恋最痛的也许不是失去了那个人,而是忘不掉与那个人一起时的那份曾经”。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故事不过是别人的事故,现实是一个人的生活。”大多数失恋者都能在一段时间后走出失恋的阴影,但是,也有一些人因为把失恋看得太重,并在这种打击下,产生悲愤,绝望,极端,报复等心理,以上几种心理,都是一种变态心理,会给失恋者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失恋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心理健康,面对现实,积极地寻求多种方法和途径,疏导因失恋而带来的郁闷,不安和愤怒。
《刷新7+3》女主角对失恋的男主角说:“人的大脑需要经历二十一次同样的事才会形成一种习惯,我们习惯一个人在身边需要二十一天,你打破它,当然只是需要二十一天。”所以失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或许不习惯他或她离你远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习惯一个人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时间疗法”。
白落梅在《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中写道“真爱无悔,无论你我以何种方式来对待自己的情感。只要付出过真心,拥有过,珍惜过,就是最大的慈悲。相爱容易相守难,有一天发觉拥有的爱已不再是昨天的滋味,可以选择温柔地放手。因为相离不一定是背叛,给彼此一个美好的祝福,或许都会海阔天空。”人生充满际遇,《失恋33天》中的黄小仙在开头失去了相恋七年的男友,在最终却迎来了更为适合她的同样是刻薄尖嘴的王小贱,正如《分手快乐》中所唱的“挥别错的,才能迎来对的”,所以“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失恋,是走向下一次的幸福。”
据说人类的心脏是唯一不会生癌的内脏,原因不得而知。著名漫画作家钱海燕给出了一个唯美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人的心会碎。心碎的原因很多,爱情是最美好最值得的一个。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因为爱情,简单的生长,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因为爱情,在那个地方,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人来人往。
参考文献
1.《爱情心理学》 布雷姆 米勒等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豆瓣《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心理学家解析爱到底是什么》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1796509/
3. 百度百科 《爱情心理学》
http://baike.baidu.com/view/135287.htm?fr=aladdin
4. 新浪博客 《用科学赢得爱情--一见钟情的生理学基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4c85930100mzse.html
5. 新浪博客 《心理学是这样解释爱情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08e6d0100wlu0.html
6.百度百科 《爱情三角理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780.htm?from_id=7709995&type=syn&fromtitle=
7.360百科 《失恋心理》
http://baike.so.com/doc/6145744.html#6145744-6358923-4
——————————————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新浪博客博主Enoch王建文,转载请注明出处,同时欢迎关注我的微博@Enoch王建文【山水一程,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