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君别故,长亭更短亭
一直想为《琅琊榜》写点什么,但一来因为学业安排原因,迟迟没有看完最后一集给这个故事一个结尾,二来想说的太多,实在不是一字一行可以表达的。今天再看十一、十二集,从穆青请周老先生朝堂论礼,到靖王决意夺嫡,再到梅长苏十里长亭送别,霓凰林殊相认,一重重的高潮在四十分钟内层层翻涌,让作为观者的我数次或崇敬或心酸湿了眼眶,最后不禁长吐一口气方解心头抑郁,忍不住拍案说一声真是痛快。关于《琅琊榜》种种感想,不妨先从这一段简单谈起。
从开始到十二集,时间不多,故事进展不算快,甚至说,《琅琊榜》前二十集的故事节奏都是有些慢的,全部都是为越来越激烈的翻案夺嫡之路做铺垫。而在这作为铺垫的十二集中,观者认为最震撼人心,让人为之动容的是两场戏,一场是第六集的茶舍决意,靖王梅长苏两个人在空无一人的茶舍中定规矩,这是第一次靖王的固执和梅长苏的狠决发生了明显冲突,而结尾梅长苏一句“金陵城中风云已起,还望殿下早做决断”,目光坚定,语气果断,栏杆外宫旗烈烈,阴云翻涌,不管是剧中二人还是剧外入戏的我们,谁都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也是谁都知道,此时选择了这条路的两个人,今后的路也会走得问心无愧。一共只有两个人的戏,却把整个故事推向了第一个高潮,金陵城中风云已起,两人在天将大雨时相见茶舍,已抵得过屏幕上千军万马的气势,终究是一去不回头的。
第六集的高潮只是闲谈,且说回到正题上来,朝堂论礼本是为了借誉王之手扳倒礼部的一件权谋之事,可是在誉王提出朝堂论礼的那一刻起,这就不仅仅是一场宫谋了。你会震惊于原来还可以有“朝堂论礼”一说,更会震惊于,这种请民间宿儒来庙堂之上辩礼的开明开放之事,连如此自私多疑的皇上都不能拒绝,泱泱大国,即使君主多疑皇子相争,在礼的面前,所有人依然是如此谦卑恭敬。而今天,我们已经做了太久无礼的人了。
穆青去请周玄清老先生,对比霓凰的查看字迹,誉王太子的各搬救兵,这场戏颇有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清淡感,周老先生未出场已树立下的宿儒大家之风与穆青刚成年的小王爷形象本就是反差巨大,这里穆青急躁等待却不越台阶半步,童子来回两次询问穆青,两种身份竟达到和谐,而相请成功则是借梅长苏之口表达出来的,他说“我相信无论时隔多少年,老先生的脾性是不会变的”,这是儒者对儒者的相知,君子的承诺,不必质疑,只需等待。
如果说朝堂论的是礼,皇帝同意是“理”,那么周老先生单凭一个信物进京就是“信”与“义”。
朝堂上各家争辩,本来太子已面露喜色,看来虽说是公道论礼却终将要因为皇帝的偏心而告终,但此时穆青与周老先生走入宫城,小王爷骑马气宇轩昂,周老先生布衣发冠,此时的两个人已经不再是穆青和周玄清了,而更像当年的林殊与黎崇,同样的年纪,相似的身份与性格,一个跳脱飞扬,一个沉稳有度,一个是驰骋沙场的少年将军,一个是桃李天下的名家宿儒,为什么这样不同的人却能走到一起?为什么这样一个林殊最后能成为可得天下的梅长苏?因为那时候的人,都知礼、懂礼、守礼。穆青和周玄清老先生走进大殿,无需开口,无需辩论,有人面露喜色,有人神情恍惚,有人大失所望。论礼的结果又是借梅长苏表现出来的,朝堂上风起云涌,而他孤身一人清清冷冷留在苏宅,听到周老先生进宫的那一刻,他翻过了礼部的竹牌。结果如何成败,已不需知道论礼的经过和细节,因为有些事,终究是摆在那里的,它不因谁的口舌而篡改,也不因谁的威仪而覆灭。
如果说《琅琊榜》最大的特色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是张弛有度,尤其是懂得收敛。就像这么一场宏大的朝堂论礼,结果借一块竹牌体现,正如结尾林殊战死是一尺红菱落地,不需看到巧言利辩,也不需见鲜血,铺张的开场加上恰如其分的收场,情绪刚铺散开来就及时刹住,留下的感觉叫荡气回肠。也正如,在周玄清老先生布衣论礼成功,我们正酣畅淋漓之时,以前的林殊现在的梅长苏,冷冷冽冽得靠在火盆边上,清清淡淡地说出了那句惨惨戚戚的话:
“我这双手,也是挽过大弓,降过烈马的,如今却只能在这阴诡地域里搅弄风云了。”
这一瞬间,之前所有的荡气回肠酣畅淋漓突然刹住,无论再怎么痛快,再怎么佩服这位江左梅郎身居院内就能掌控朝堂变幻的手段,此时都只能是遗恨了。这一个被所有人争来夺去的才子谋士,终究是他不论以前还是现在内心都厌恶排斥的人,所有人都羡慕他的智谋,却只有他自己想要做回那个弯弓射虎,来去飞扬的林殊。将军铁血从来都能激起人心中的热情,不知道对别人是怎样的,但至少我是这样,而此时梅长苏说出这句话,这是怎样的遗憾,也是我们作为观者怎样的遗憾。变的不仅仅是剧中的人,还有我们自己,谁不是在悄悄地,变成自己曾经最厌恶的人,又有谁在无人独坐的时候,没有厌恶过改变后的自己,没有遗憾过回不去的过去呢?
故事的情绪从大获全胜到无能为力,整个基调正在突然转变的悲伤与遗憾中时,画面又突然转向靖王和静嫔。靖王告诉母亲自己要为了继承皇长兄的遗愿而夺嫡了,这段对话是这样的:
“你决定了?”
“决定了。”
“这很难。”
“我知道。”
“那你就去做。”
没有苦口婆心的劝解也没有大义凛然的鼓舞,简简单单几句话,却把靖王和静嫔的决心体现得淋漓尽致。既已决定,也知此去凶险,便不要再有犹疑,就去做吧。刚刚因为林殊而起的遗恨在这里又得到了稍许宽慰,林殊无能为力改变时,靖王已做出选择,金陵城中风云已起,这两个人,终于要为了同一个目的,同一份感情,同一种义气而走到一起了。
喜不求大喜,悲不必过悲,到这一幕,前面起起落落跌宕人心,所有铺张的复杂感情都已经达到了效果,观者此刻的内心都是百感交集而无处释放,此时故事却没有推入释放情感的最高潮,而是转向梅长苏与周玄清老先生的十里长亭送别,将情节引入中国古代传统的送别之礼中,把所有感情压抑下来,由周、梅这对师生缓缓讲述着何为礼,何为道。
周玄清老先生朝堂论礼后直接回灵隐寺,不与皇帝、誉王、穆王府周旋,却唯独念着这位持有旧友信物的人,周老先生与黎崇老先生的情谊由此可见一斑。而此时梅长苏长亭相候,这是他全剧第一次在长亭送别。中国自古就有十里长亭相送的传统,来来往往多少亲朋旧友在此分别,在此一别后也多是天涯路远相见无期,因此长亭也多留下了送别者最深最难舍的情感。而因为周老先生与梅长苏并不相识,因此这场长亭送别少了些难舍难分,多了些凄风苦雨话旧事的悲壮。
在周、梅二人的全程对话中,梅长苏都是一种极为恭敬的态度,行的礼都是揖礼中最高规格的,接过玉蝉时也是弯腰俯身,双手奉过头顶的,这样的师生之礼,无怪乎周老先生为天下宿儒,而梅长苏继承黎老先生衣钵了。从周老先生的话里可以看出,黎老先生学不分贵贱,身为太子太傅而在外为平民办学,林殊也一定是跟随萧景禹一起拜师读书的。后来黎老先生被贬愤然离京,也一定是因为受了赤焰旧案的牵连。而周老先生不想参与朝政即使自身的高洁是对朋友清白的坚守,梅长苏所说“隐于山林是道,彰于庙堂亦为道”是对大道的体悟和生活境遇的超然。周老先生表现的是风骨,梅长苏表现的是超然。
黎老先生佩戴玉蝉的缘由来自于曹植的《蝉赋》,本就带有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思,蝉又是清冷之物,可黎老先生即便如此仍不肯妥协,终身不踏入京城,亦是一种风骨。
当梅长苏谢过周老先生前来相助时,周老先生说即便是边塞让他走一遭他也会去的。如此高龄的老人,仅仅是为了旧友的一个信物便不问缘由不辞辛劳的千里奔波,这就是为友之礼,为友之道,这就是君子之间的承诺。而今我们轻易许下多少豪言壮志的承诺,却不见有多少人信,也不见有多少人记得住了。
送别周老先生,临行前从周老先生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黎老先生最得意的弟子是林殊,而就是这样一个作为林殊是黎老先生最看中的门生,作为梅长苏是周老先生认为可与林殊媲美的人物,却要在这长亭风雨里送走来来往往的人,独自留在金陵为了故人搅弄风云了。
何处是归程?只怕长亭更短亭啊。
周老先生与梅长苏把一段师生之礼、师生之情娓娓道来,前面起起落落的情感也在这段传统话别中缓缓压抑下来,恢复了些对礼与道思考的理智。可不等观者真正清醒过来,这段故事的最后高潮来了,也让之前心中压抑的种种情绪,终于在发乎情、止乎礼的故人相认中爆发出来。
送走周老先生,霓凰来找梅长苏,她层层引进想要诱导梅长苏说出自己的身份,可即使梅长苏哽咽着声音红着眼眶说出“七万英魂,天地为墓”时,他也绝不承认自己。霓凰撩开袖子没有看到任何印记,翻开领口也没有看到那颗痣,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梅长苏就是林殊,当霓凰说的一切就要变成仅仅是“她以为”的时候,情感高潮出现了。霓凰不再需要证据,而是一把抱住林殊,甚至有些蛮不讲理得说梅长苏就是林殊,而重游林府的时候没有认,指认卫峥的时候没有认,回忆梅岭的时候也没有认的林殊,却在霓凰这一个拥抱中承认了。从来爱不能无动于衷,即使是江左梅郎也是如此。
一般电视剧在此时都会来一个两人多年未见,相认后情难自制激情拥吻的场景,可霓凰林殊没有,他们只是简简单单得拥抱,在送别离人的长亭,在寒风细雨中简简单单得抱着,发乎情,止乎礼,因为不能在一起,所以无需更深情。二人的一拥将这段故事的感情彻底释放了出来,观者也终于随着林殊承认自己的身份而长吐一口气,稍放即收的压制终于和林殊一起卸下伪装了。
即使是青梅竹马相认,感情也收敛了很多,短暂的释放后林殊理智得告诉霓凰自己不能和她在一起,霓凰也没有纠缠不放,在二人分别之际,她问的是,能否再去苏宅看望他,而不是保留那份感情。
朝堂论礼、苏宅自伤、靖王决意、长亭送别、故人相认,五场大戏一场接一场,情感一层铺一层,最后在儿女情长中全部释放出来,却结尾落在了不能儿女情长上,这场戏看着实在是痛快,也实在是对比得痛快。
想今日,能有多少人,为了朋友一言便不远万里呢?又有多少人,有梅长苏虽尽是遗恨却不改其志的坦荡?且不论梅长苏对周老先生恭敬有加的礼数,就是单说情字,梅长苏因为知道不能在一起,便不与霓凰纠缠耽误她的深情又有几个能做到?
我听闻真正深情的人大多并不懂制造深情,他们只知道自己深情付出无悔就够了,而懂得制造深情的人大多懂得深情却并不深情,他们懂得如何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情感陷入其中,自己却随时可以抽身而退。可梅长苏深情,也懂得深情,却不制造深情,所以对霓凰,对宫羽,对自己喜欢的和喜欢自己的人,他都直言了自己的情感。我们今天太多懂得制造深情的人,却太少深情的人了。
朝堂论礼,周老先生只身前往,长亭送别,梅长苏毕恭毕敬,即使是搅弄着风云,也绝不将阴暗面对着如此的大家。虽然我个人并不算欣赏孔子的儒道,但对如此的君臣之礼、君子之礼,师生之礼不得不叹服。我们终是要心存点敬畏之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好。只是身边的人来回更替,早已不知道何为情义,何为礼数。时人大多懂得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却不懂什么叫其心未改其志为收,为自己无礼作为的理由比比皆是,最终竟是只知无礼不知何为礼。虽是凭空而来,但朝堂论礼这样的盛事在今天应该是没有了,如穆青和梅长苏这样对名宿大家的恭敬之态,只怕也是少之又少了。我们已专业领域不同为由放肆着,殊不知礼教素养并无领域之分。
而情谊与情义,只怕如今也是空口白牙的多,践心践行的少,我们要用多少年换一个如周玄清和黎崇之间的承诺,又要用多少祈祷换得一颗肯为人面目全非十年隐没的心?对于如此情义,林殊做到了,七万英魂天地为墓,所以活下来的自己要为了别人彻底改变,终其一生只为了一件事。往日痕迹全然不在,能剩下的,只有当初的一腔热血不改了。只怕今人之间,大多只可共患难,不得共清闲。
萧景睿有句话我一直觉得说得很好:
“凡是人总有取舍,你取了你认为重要的东西,舍弃了我,这只是你的选择而已。若是我因为没有被选择而心生怨恨,那这时间,岂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谅之处,毕竟谁也没有责任要以我为先,以我为重。无论我如何希望,也不能强求。”
“我之所以这么待你,是因为我愿意,若能以此换回同样的诚心,固然可喜,若是没有,我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为人舍己是义,不求人为己舍人是道,可我们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终究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太久无义无道的人了。
纵观这一场五幕戏,挽过大弓降过烈马的林殊为了七万英魂变为玩弄权谋的梅长苏,长亭一别周玄清,亦是别了昔日将门弟子林殊,故人再见,有的天涯路远,有的十年相认,只恨是时过境迁,只喜是心志不改。
但为君作别旧故,归程已过长亭更短亭。
2015.11.06 观尔
从开始到十二集,时间不多,故事进展不算快,甚至说,《琅琊榜》前二十集的故事节奏都是有些慢的,全部都是为越来越激烈的翻案夺嫡之路做铺垫。而在这作为铺垫的十二集中,观者认为最震撼人心,让人为之动容的是两场戏,一场是第六集的茶舍决意,靖王梅长苏两个人在空无一人的茶舍中定规矩,这是第一次靖王的固执和梅长苏的狠决发生了明显冲突,而结尾梅长苏一句“金陵城中风云已起,还望殿下早做决断”,目光坚定,语气果断,栏杆外宫旗烈烈,阴云翻涌,不管是剧中二人还是剧外入戏的我们,谁都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也是谁都知道,此时选择了这条路的两个人,今后的路也会走得问心无愧。一共只有两个人的戏,却把整个故事推向了第一个高潮,金陵城中风云已起,两人在天将大雨时相见茶舍,已抵得过屏幕上千军万马的气势,终究是一去不回头的。
第六集的高潮只是闲谈,且说回到正题上来,朝堂论礼本是为了借誉王之手扳倒礼部的一件权谋之事,可是在誉王提出朝堂论礼的那一刻起,这就不仅仅是一场宫谋了。你会震惊于原来还可以有“朝堂论礼”一说,更会震惊于,这种请民间宿儒来庙堂之上辩礼的开明开放之事,连如此自私多疑的皇上都不能拒绝,泱泱大国,即使君主多疑皇子相争,在礼的面前,所有人依然是如此谦卑恭敬。而今天,我们已经做了太久无礼的人了。
穆青去请周玄清老先生,对比霓凰的查看字迹,誉王太子的各搬救兵,这场戏颇有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清淡感,周老先生未出场已树立下的宿儒大家之风与穆青刚成年的小王爷形象本就是反差巨大,这里穆青急躁等待却不越台阶半步,童子来回两次询问穆青,两种身份竟达到和谐,而相请成功则是借梅长苏之口表达出来的,他说“我相信无论时隔多少年,老先生的脾性是不会变的”,这是儒者对儒者的相知,君子的承诺,不必质疑,只需等待。
如果说朝堂论的是礼,皇帝同意是“理”,那么周老先生单凭一个信物进京就是“信”与“义”。
朝堂上各家争辩,本来太子已面露喜色,看来虽说是公道论礼却终将要因为皇帝的偏心而告终,但此时穆青与周老先生走入宫城,小王爷骑马气宇轩昂,周老先生布衣发冠,此时的两个人已经不再是穆青和周玄清了,而更像当年的林殊与黎崇,同样的年纪,相似的身份与性格,一个跳脱飞扬,一个沉稳有度,一个是驰骋沙场的少年将军,一个是桃李天下的名家宿儒,为什么这样不同的人却能走到一起?为什么这样一个林殊最后能成为可得天下的梅长苏?因为那时候的人,都知礼、懂礼、守礼。穆青和周玄清老先生走进大殿,无需开口,无需辩论,有人面露喜色,有人神情恍惚,有人大失所望。论礼的结果又是借梅长苏表现出来的,朝堂上风起云涌,而他孤身一人清清冷冷留在苏宅,听到周老先生进宫的那一刻,他翻过了礼部的竹牌。结果如何成败,已不需知道论礼的经过和细节,因为有些事,终究是摆在那里的,它不因谁的口舌而篡改,也不因谁的威仪而覆灭。
如果说《琅琊榜》最大的特色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是张弛有度,尤其是懂得收敛。就像这么一场宏大的朝堂论礼,结果借一块竹牌体现,正如结尾林殊战死是一尺红菱落地,不需看到巧言利辩,也不需见鲜血,铺张的开场加上恰如其分的收场,情绪刚铺散开来就及时刹住,留下的感觉叫荡气回肠。也正如,在周玄清老先生布衣论礼成功,我们正酣畅淋漓之时,以前的林殊现在的梅长苏,冷冷冽冽得靠在火盆边上,清清淡淡地说出了那句惨惨戚戚的话:
“我这双手,也是挽过大弓,降过烈马的,如今却只能在这阴诡地域里搅弄风云了。”
这一瞬间,之前所有的荡气回肠酣畅淋漓突然刹住,无论再怎么痛快,再怎么佩服这位江左梅郎身居院内就能掌控朝堂变幻的手段,此时都只能是遗恨了。这一个被所有人争来夺去的才子谋士,终究是他不论以前还是现在内心都厌恶排斥的人,所有人都羡慕他的智谋,却只有他自己想要做回那个弯弓射虎,来去飞扬的林殊。将军铁血从来都能激起人心中的热情,不知道对别人是怎样的,但至少我是这样,而此时梅长苏说出这句话,这是怎样的遗憾,也是我们作为观者怎样的遗憾。变的不仅仅是剧中的人,还有我们自己,谁不是在悄悄地,变成自己曾经最厌恶的人,又有谁在无人独坐的时候,没有厌恶过改变后的自己,没有遗憾过回不去的过去呢?
故事的情绪从大获全胜到无能为力,整个基调正在突然转变的悲伤与遗憾中时,画面又突然转向靖王和静嫔。靖王告诉母亲自己要为了继承皇长兄的遗愿而夺嫡了,这段对话是这样的:
“你决定了?”
“决定了。”
“这很难。”
“我知道。”
“那你就去做。”
没有苦口婆心的劝解也没有大义凛然的鼓舞,简简单单几句话,却把靖王和静嫔的决心体现得淋漓尽致。既已决定,也知此去凶险,便不要再有犹疑,就去做吧。刚刚因为林殊而起的遗恨在这里又得到了稍许宽慰,林殊无能为力改变时,靖王已做出选择,金陵城中风云已起,这两个人,终于要为了同一个目的,同一份感情,同一种义气而走到一起了。
喜不求大喜,悲不必过悲,到这一幕,前面起起落落跌宕人心,所有铺张的复杂感情都已经达到了效果,观者此刻的内心都是百感交集而无处释放,此时故事却没有推入释放情感的最高潮,而是转向梅长苏与周玄清老先生的十里长亭送别,将情节引入中国古代传统的送别之礼中,把所有感情压抑下来,由周、梅这对师生缓缓讲述着何为礼,何为道。
周玄清老先生朝堂论礼后直接回灵隐寺,不与皇帝、誉王、穆王府周旋,却唯独念着这位持有旧友信物的人,周老先生与黎崇老先生的情谊由此可见一斑。而此时梅长苏长亭相候,这是他全剧第一次在长亭送别。中国自古就有十里长亭相送的传统,来来往往多少亲朋旧友在此分别,在此一别后也多是天涯路远相见无期,因此长亭也多留下了送别者最深最难舍的情感。而因为周老先生与梅长苏并不相识,因此这场长亭送别少了些难舍难分,多了些凄风苦雨话旧事的悲壮。
在周、梅二人的全程对话中,梅长苏都是一种极为恭敬的态度,行的礼都是揖礼中最高规格的,接过玉蝉时也是弯腰俯身,双手奉过头顶的,这样的师生之礼,无怪乎周老先生为天下宿儒,而梅长苏继承黎老先生衣钵了。从周老先生的话里可以看出,黎老先生学不分贵贱,身为太子太傅而在外为平民办学,林殊也一定是跟随萧景禹一起拜师读书的。后来黎老先生被贬愤然离京,也一定是因为受了赤焰旧案的牵连。而周老先生不想参与朝政即使自身的高洁是对朋友清白的坚守,梅长苏所说“隐于山林是道,彰于庙堂亦为道”是对大道的体悟和生活境遇的超然。周老先生表现的是风骨,梅长苏表现的是超然。
黎老先生佩戴玉蝉的缘由来自于曹植的《蝉赋》,本就带有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思,蝉又是清冷之物,可黎老先生即便如此仍不肯妥协,终身不踏入京城,亦是一种风骨。
当梅长苏谢过周老先生前来相助时,周老先生说即便是边塞让他走一遭他也会去的。如此高龄的老人,仅仅是为了旧友的一个信物便不问缘由不辞辛劳的千里奔波,这就是为友之礼,为友之道,这就是君子之间的承诺。而今我们轻易许下多少豪言壮志的承诺,却不见有多少人信,也不见有多少人记得住了。
送别周老先生,临行前从周老先生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黎老先生最得意的弟子是林殊,而就是这样一个作为林殊是黎老先生最看中的门生,作为梅长苏是周老先生认为可与林殊媲美的人物,却要在这长亭风雨里送走来来往往的人,独自留在金陵为了故人搅弄风云了。
何处是归程?只怕长亭更短亭啊。
周老先生与梅长苏把一段师生之礼、师生之情娓娓道来,前面起起落落的情感也在这段传统话别中缓缓压抑下来,恢复了些对礼与道思考的理智。可不等观者真正清醒过来,这段故事的最后高潮来了,也让之前心中压抑的种种情绪,终于在发乎情、止乎礼的故人相认中爆发出来。
送走周老先生,霓凰来找梅长苏,她层层引进想要诱导梅长苏说出自己的身份,可即使梅长苏哽咽着声音红着眼眶说出“七万英魂,天地为墓”时,他也绝不承认自己。霓凰撩开袖子没有看到任何印记,翻开领口也没有看到那颗痣,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梅长苏就是林殊,当霓凰说的一切就要变成仅仅是“她以为”的时候,情感高潮出现了。霓凰不再需要证据,而是一把抱住林殊,甚至有些蛮不讲理得说梅长苏就是林殊,而重游林府的时候没有认,指认卫峥的时候没有认,回忆梅岭的时候也没有认的林殊,却在霓凰这一个拥抱中承认了。从来爱不能无动于衷,即使是江左梅郎也是如此。
一般电视剧在此时都会来一个两人多年未见,相认后情难自制激情拥吻的场景,可霓凰林殊没有,他们只是简简单单得拥抱,在送别离人的长亭,在寒风细雨中简简单单得抱着,发乎情,止乎礼,因为不能在一起,所以无需更深情。二人的一拥将这段故事的感情彻底释放了出来,观者也终于随着林殊承认自己的身份而长吐一口气,稍放即收的压制终于和林殊一起卸下伪装了。
即使是青梅竹马相认,感情也收敛了很多,短暂的释放后林殊理智得告诉霓凰自己不能和她在一起,霓凰也没有纠缠不放,在二人分别之际,她问的是,能否再去苏宅看望他,而不是保留那份感情。
朝堂论礼、苏宅自伤、靖王决意、长亭送别、故人相认,五场大戏一场接一场,情感一层铺一层,最后在儿女情长中全部释放出来,却结尾落在了不能儿女情长上,这场戏看着实在是痛快,也实在是对比得痛快。
想今日,能有多少人,为了朋友一言便不远万里呢?又有多少人,有梅长苏虽尽是遗恨却不改其志的坦荡?且不论梅长苏对周老先生恭敬有加的礼数,就是单说情字,梅长苏因为知道不能在一起,便不与霓凰纠缠耽误她的深情又有几个能做到?
我听闻真正深情的人大多并不懂制造深情,他们只知道自己深情付出无悔就够了,而懂得制造深情的人大多懂得深情却并不深情,他们懂得如何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情感陷入其中,自己却随时可以抽身而退。可梅长苏深情,也懂得深情,却不制造深情,所以对霓凰,对宫羽,对自己喜欢的和喜欢自己的人,他都直言了自己的情感。我们今天太多懂得制造深情的人,却太少深情的人了。
朝堂论礼,周老先生只身前往,长亭送别,梅长苏毕恭毕敬,即使是搅弄着风云,也绝不将阴暗面对着如此的大家。虽然我个人并不算欣赏孔子的儒道,但对如此的君臣之礼、君子之礼,师生之礼不得不叹服。我们终是要心存点敬畏之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好。只是身边的人来回更替,早已不知道何为情义,何为礼数。时人大多懂得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却不懂什么叫其心未改其志为收,为自己无礼作为的理由比比皆是,最终竟是只知无礼不知何为礼。虽是凭空而来,但朝堂论礼这样的盛事在今天应该是没有了,如穆青和梅长苏这样对名宿大家的恭敬之态,只怕也是少之又少了。我们已专业领域不同为由放肆着,殊不知礼教素养并无领域之分。
而情谊与情义,只怕如今也是空口白牙的多,践心践行的少,我们要用多少年换一个如周玄清和黎崇之间的承诺,又要用多少祈祷换得一颗肯为人面目全非十年隐没的心?对于如此情义,林殊做到了,七万英魂天地为墓,所以活下来的自己要为了别人彻底改变,终其一生只为了一件事。往日痕迹全然不在,能剩下的,只有当初的一腔热血不改了。只怕今人之间,大多只可共患难,不得共清闲。
萧景睿有句话我一直觉得说得很好:
“凡是人总有取舍,你取了你认为重要的东西,舍弃了我,这只是你的选择而已。若是我因为没有被选择而心生怨恨,那这时间,岂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谅之处,毕竟谁也没有责任要以我为先,以我为重。无论我如何希望,也不能强求。”
“我之所以这么待你,是因为我愿意,若能以此换回同样的诚心,固然可喜,若是没有,我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为人舍己是义,不求人为己舍人是道,可我们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终究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太久无义无道的人了。
纵观这一场五幕戏,挽过大弓降过烈马的林殊为了七万英魂变为玩弄权谋的梅长苏,长亭一别周玄清,亦是别了昔日将门弟子林殊,故人再见,有的天涯路远,有的十年相认,只恨是时过境迁,只喜是心志不改。
但为君作别旧故,归程已过长亭更短亭。
2015.11.06 观尔
![]() |